退伍軍人不褪色 脫貧攻堅做尖兵——記退伍軍人、石樓縣裴溝村第一書記劉彥鵬

他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一名市派駐村第一書記,劉彥鵬自去年3月派駐到石樓縣裴溝村以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伍不褪色的紅色基因,協助村黨組織帶領村民脫貧摘帽,勇當活躍在決勝脫貧攻堅最前沿的“尖兵”。

參軍入伍 鍛鍊吃苦耐勞軍人特質

跟眾多土生土長、聽著呂梁英雄傳等故事長大的呂梁熱血青年一樣,在17歲那年,懷揣著對軍人的崇拜和軍隊生活的嚮往,劉彥鵬踏進軍營成為一名軍人。

“當兵時真的很苦,也正是那個時候吃了苦,現在再苦都不怕。”劉彥鵬回憶。軍隊鍛鍊人、培養人,從軍五年,自己身心得到了很好磨鍊,服役期間他先後二次獲得優秀士兵稱號及團嘉獎。

“不糊弄,說到的事情一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軍旅生涯5年,部隊養成的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作風已深深刻在了劉彥鵬的骨子裡。劉彥鵬說,部隊鍛鍊了他的意志,磨礪了他的品性,改寫了他的人生。正是部隊大熔爐的冶煉和培養讓他走得更遠、更堅實。

2003年12月,劉彥鵬結束了難忘的軍旅生涯,轉業到呂梁市漢畫像石博物館成為一名工作人員。

駐村駐心 甘於奉獻詮釋第一書記涵義

劉彥鵬轉業到呂梁市漢畫像石博物館後,不改軍人本色,不計得失,勇於吃苦,充分發揮自己在飛行部隊中做過機務兵的技術特長,兩次主動參與完成了博物館監控系統的改造和維修,得到了領導同事們一致認可。去年3月,他被安排為呂梁漢畫像石博物館駐石樓縣裴溝鄉裴溝村工作隊隊員,2019年7月,他被選為派駐石樓縣裴溝鄉裴溝村第一書記。

劉彥鵬介紹,“第一書記”具體工作是什麼,他起初不太清楚,只知道要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但他依然保持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軍人本色,一邊藉助書本和網絡等各種平臺,不斷為自己“充電加碼”;一邊虛心向各級扶貧部門和幹部求教,迅速學習大量農村工作經驗和方法。年底迎檢期間,他帶領村“兩委”成員連續作戰十幾天,把全村的扶貧工作捋得清清楚楚。

裴溝村村“兩委”班子的幹部們年齡偏大,在電腦操作上頗為吃力,但脫貧攻堅中村級檔案資料需要用電腦整理完成,劉彥鵬主動把這份工作擔了下來。

裴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建軍告訴記者,劉彥鵬平時基本上都在村裡,特別去年他們村的脫貧攻堅資料整理,劉彥鵬一個人承擔了這個工作,晚上基本上都要加班,有的時候要到晚上兩三點,有的時候甚至通宵達旦。

不僅如此,在脫貧攻堅中,教育、醫療、扶貧危改等扶貧政策出臺後,劉彥鵬都會抓緊時間學透,傳達給村幹部和群眾。

裴溝村委會計王寶寶說:“劉彥鵬書記到上面去把扶貧政策學精學透了回來,給我們這些村幹部叫起來,一遍二遍地講給我們聽,叫我們學透一點,懂了之後,大家再去村民家裡給他們說,給他們解釋就更容易。”

“第一書記是黨員品牌,更是呂梁精神的延續,為民、奉獻、擔當是初心也是使命。無論什麼時候,黨員就要為群眾辦實事。”劉彥鵬說。

“退伍不褪色” 攻堅作榜樣

“最近身體怎麼樣……”近日,在家住楊家嶺自然村的貧困戶薛元平家中,劉彥鵬一邊與薛元平的老母親親切交談,一邊認真記錄她提出的問題。薛元平由於二兒子薛耀耳病,花費巨大,全家常年在外務工,家中70多歲老母親獨自生活。

一年來,劉彥鵬無論多忙,都會抽時間去看望那些身體不好、行動不便的老人。

不僅如此,劉彥鵬急鄉親所急,幫鄉親所幫。他深知,要發展必須靠項目,在他和村“兩委”的動員下,裴溝村以“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吸納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股到村集體養殖場,逐步推進深加工產業化全面帶動廣大農民在家門口從事養牛業,達到長期穩定增收,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每年為村集體創收3萬餘元;組織村民共流轉了沿河兩岸土地300畝,建成了優質中藥材基地,同時牽頭髮展家雞規模養殖,目前已購買2000只家雞,已投產養殖,村民每戶30只家雞,實施個戶分散養殖,由養雞合作社統一回收家雞蛋。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村裡都在忙著春耕備耕,這也是幫助剛剛脫貧的幾戶規劃產業和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劉彥鵬跑遍了村裡幾個相對困難的家庭,挨家挨戶拉拉家常,問清楚準備種點什麼、養點什麼,並不時囑託幾句,誰家種了幾畝田、養了幾頭豬,劉彥鵬都清清楚楚地幫他們記著一筆產業賬。

自劉彥鵬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先後引資70餘萬元用於村莊建設。數據顯示,2019年當年,裴溝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我要做到退伍不褪色,新的工作角色變了,但軍人敢闖敢拼的優良傳統不能丟,我會繼續嚴格要求自己,帶領鄉親們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劉彥鵬告訴記者。(記者 王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