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打響石油價格戰的真相

連日來,沙特打響的石油價格戰受到全球各方高度關注。3月16日WTI原油價格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已不足今年1月初價格的一半。特別是此前的3月9日跌幅超過30%,創下近3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紀錄。

沙特打響石油價格戰的真相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共出現過5次暴跌,分別是1985年~1986年的油價暴跌、1997年~1998年的油價暴跌、2008年~2009年的油價暴跌、2014年~2016年的油價暴跌及本次——新冠疫情爆發式蔓延疊加“維也納聯盟”破產引發的油價暴跌。

在前四次油價暴跌的歷史事件中,沙特“機動生產商”作用在1985年~1986年事件中發揮得最為充分。此次事件中,沙特的石油產量從1985年的360萬桶/日,上升至1986年的520萬桶/日,增幅為160萬桶。

  歷史是相似的,在2014年~2016年油價暴跌事件中,沙特拒絕“限產保價”的慣性做法,決定維持產量保市場份額。2014年以來的那次暴跌事件尚未遠去,沙特在時任石油大臣阿里·納伊米的帶領下,開足馬力生產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而沙特的石油產量水平從2014年的1150萬桶/日,上升至2016年的1240萬桶/日,淨增90萬桶。

  其實,從沙特歷次“機動生產者”角色發揮,特別是在2016年12月為挽救極端低迷的石油市場,以極大勇氣和毅力與俄羅斯達成“維也納聯盟”,此後三年一直在超額執行限產配額,以及2015年和2020年沙特兩次放棄“限產保價”,決定“增產保市場份額”的情況看,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仍然十分顯著,沙特的“石油權力”仍然很大。

  沙特的“石油權力”來自三部分。一是其通過“石油換安全”戰略,在國家安全上與美國這一超級大國捆綁在一起。有了美國的安全保護傘,沙特在大幅增產或減產上就無後顧之憂,不必擔心鄰國或其他大國在安全上對自己的威脅。二是其為“石油美元”體系提供了物質保障。如果缺少沙特石油這一大宗商品交易帶來的規模效益,以及缺少沙特將石油收入盈餘投向美國金融市場帶來的示範作用,則“石油美元”體系的穩定性將大打折扣。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產成本,使得其在歷次價格戰中比其他產油國更具韌性。

歸根到底,就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供給側而言,沙特擁有無與倫比的“石油權力”,這或許就是其有勇氣與俄羅斯開打價格戰,而且能打持久戰,且並不太在意油價暴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