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造反很少有成功者?

为什么历史上造反很少有成功者?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战争,大多属于内部战争,带有侵略性质的几乎没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和匈奴、突厥、鲜卑的战争属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但如果按朱元璋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内部矛盾,老朱认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谕中原檄》),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民族,是可以平等相处的。只有压迫的时候才会有反抗,有战争。

既是内部矛盾,战争就是起义、造反或者藩镇武装割据。造反是天下太平,大家日子过得好好的,却有人搅乱局势,让普通人不得安生。起义是天下不太平,日子不好过,希望通过战争,换天下太平,过个好日子。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太平的搅乱者叫造反,不堪重负的反抗则是起义。

从这点看,造反不得人心,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实现一己之私而已,失败也是大家希望的,不过,造反的原因也是有所区别的。

为什么历史上造反很少有成功者?

数量最多的,是恃宠而造反,这些一般都是宗室、外戚、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还想再进一步。《春秋》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共叔段,还有祭仲、侯宣多、羊舌虎等等都是这种类型,这类叛乱似乎没有成功的例子,王莽算半个,虽然篡汉成功了,但在更始帝进攻长安时,死于乱军之中,他所建立的新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武装割据,自立为帝的吴三桂,后也被剿灭了。这些政权虽然曾经有帝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没有真正建立朝代,传之后世,更不要说大一统了,不能算成功。

为什么历史上造反很少有成功者?

第二种是主弱造成的叛乱,一般有两类,一是分权造成地方势力逐步做大,如汉朝七国之变。汉初,实行郡国制,诸侯国大多为皇帝宗室,其地位大于郡,因而造成诸侯国不断做大,导致地方威胁中央。在晁错的消蕃建议下,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战争,后在周亚夫的进攻下,历时三个月清除叛乱,七王全部死亡。****进一步确立,西汉政权进一步巩固。

另一类是主政者能力过于弱小,如西晋“八王之乱”。皇帝司马衷实在太弱,导致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发生动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长达十六年的内部争权动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为什么历史上造反很少有成功者?

第三种造反,可以说是不得不反,或被迫造反。这个是最为无奈的造反,帽子已经扣上了,想拿下来都不可能,比如韩信。他确实有能力造反,是帝国不稳定因素,干脆扣上帽子,无中生有,让你不得不反。开国功臣大多是这种结局,汉朝和明朝都是如此,功臣和有能力的很难得到善终。当然这种玩法,最终也害了帝国本身。还有卢绾,本不想造反,但害怕被拿下,失去权贵地位,只好拥兵自重,期许长久地位。可惜最后也被逼流亡匈奴,不得不造反。司马迁虽说卢绾非“积德累善”之家,但在那个位置上,多少还是被逼无奈。这些经历大风大雨,从而拥有权势的人,要再走向人间,重归平静,是很难做到的。正所谓“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左传》)

大一统朝代,唯一造反成功的是朱棣,朱棣虽不受宠,但兵力比较多,是比较强的地方诸侯,作为抗击蒙古前沿的燕王,部队一直处在战斗中,不过和朱允炆比起来,还是弱小的。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朱允炆过于单纯,还有他的一帮不靠谱书呆子参谋。朱棣能力确实不弱,但从没有攻下济南来看,帝国内部还是有人才的,只是朱允炆自误而已。

造反本就不得人心,给百姓徒增灾难,失败是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