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01

這幾天,收到一個問題,感覺有必要寫一篇文章:

你好,我家孩子和我說能不能幹家務給些小酬勞,比如洗鍋5角錢,你覺得可以嘛?

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任何問題

畢竟這是許多父母的疑問?

孩子做了正確的事,要不要給獎勵?

孩子有了突破性進步,要不要給獎勵?

孩子幫父母做了家務,要不要給獎勵?

這個頗具爭議的話題,育兒界也一直在爭論:支持獎勵,和不支持獎勵的幾乎各佔半。

然而,我更堅持:獎勵本身並沒有錯,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獎勵本身,而是獎勵過程中,孩子培養的思維。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02

孩子和你談條件?恭喜你!

很多媽媽詬病的獎勵,來源於有一個實驗——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的物質獎勵實驗(也叫操作條件反射實驗):

斯金納製作了一個箱子,然後把一隻飢餓的白鼠放了進去。

小白鼠在箱子內亂跑亂爬時,按壓到了操作杆,這時一顆食物丸子被送進了箱子。

幾次按壓之後,小白鼠便學會了主動按壓操作杆獲得食物。但這種頻繁“按壓-獲得食物”的獎勵機制是短期的,後來小白鼠只在飢餓時才按壓操作杆。

驅動力專家丹尼爾.平克所言,獎勵只能帶來短期的爆發,其效果會逐漸消失。

這個理論看起來正確,但卻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契約精神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孩子和你談條件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契約精神。

鼓勵孩子跟你談條件,是尊重孩子的重要開始,也是她自己邁出的重要一步。

許多父母會說:我孩子真的聽話。

聽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過度聽話,容易過分妥協;過度不聽話,容易成為那個無法管教的熊孩子。

而學會談判,恰恰是中立。她終於開始不妥協於外界所有的一切,學會主動出擊。

一個有想法的孩子,是會與人談判的。

不妨坐下來問問她:你認為洗一個碗要多少錢?為什麼需要這些錢,你是如何核算的!

如果她要漲價,你可以讓她說出理由。

理由足夠充分,那就成交。理由不夠充分,那就再等等。

她希望通過勞動,獲得自己的價值,是一件好事。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03

不要害怕獎勵孩子,你的方式很重要

首先,我多說一句契約精神。

很多父母會在交易之前,跟孩子談好價格。但在交易完成之後,又不兌現諾言。

我小時候,周圍很多朋友都會跟我說:

我媽說我考100分,就帶我去北京玩。結果考了100分,就說沒時間,帶我去城市廣場逛了一下。

我媽說考上重點高中給我買電腦,結果變成了給我買書。

大人說話不算數,看起來是小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大事——你今後說得每一句話,都顯得不那麼有說服力。

在獎勵之前,可以與孩子先探討一下,獎勵什麼,什麼是她最需要的。

不要一意孤行說:獎勵你一本書吧,反正讀書最重要。

首先,可以讓她說出自己最想要的,為什麼想要這件東西。

然後,制定一個目標,比如30天內完成這個目標,媽媽就可以獎勵你。

最後,獎勵之後,要學會鼓勵,如果表現特別出色,可以追加獎勵,算是給他意外驚喜。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04

讓孩子學會用獎品

比獎品本身更重要

很多媽媽會談錢色變,畢竟錢這麼俗氣的東西,怎麼能夠讓孩子早早接觸。

但是,錢又有何辜?錢不曾讓誰受傷,其實都是父母的心理在作怪。

如何讓孩子支配獎品,是父母可以做的事。

Grace曾經給我談過一個條件,說:

媽媽,我5天不看電視,能不能給我10塊錢?

這個是不是聽起來很荒唐。不看電視都能獎勵,這到底算哪門子獎勵?

我問她,10元錢你要做什麼?

她說,想給妹妹買一個玩具。

其實,我完全可以把10塊錢直接給她,根本不需要她來交換條件。

但她顯然已經願意放棄自己心愛的事情來做,說明了這件事的重要性。

錢的支配沒有問題,於是,5天不看電視這件小事就開始了。

5天之後,她也得到了她想要的錢。

拿到錢不是目的,錢的用途才是目的。

讓孩子珍惜錢、懂得錢, 長大後會賺錢、會理財。

這樣,若干年後,她依然會明白:賺錢並不容易,學會支配自己的錢,才是最重要的事。

“洗一個碗,獎勵5毛錢”:毀掉孩子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思維


05

80後、90後父母的我們,要學會用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錢、交易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也是與孩子如何和平相處、平等相處,實現親子的良性互動。

孩子是你的孩子,但孩子其實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當她開始自主地面對你,告訴你她的需求的時候:

恭喜,她真的開始長大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