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我們自己往往會對孩子予以過高的期待,有些事情明明家長自己都做不到,卻往往用這種過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小到生活習慣大到人生目標,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沒有瑕疵的做到最好。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小的時候,家長為了勾起孩子的慾望,經常會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向正向的方向去發展。但是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這樣獎勵孩子的方式,有的時候真的可以毀掉孩子。

有一天出門和朋友一起聚餐,他帶了自己的女兒,他的女兒今年剛剛兩歲,但是卻被手機裡的動畫片迷住了。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看一集動畫片,不然就不吃飯。我看到這種情況告訴朋友這樣的習慣不是太好,但是朋友無奈的說,他也沒有辦法,為了讓孩子吃飯,他只能以這種獎勵的方式告訴他,只要他乖乖吃飯就獎勵他看動畫片,這樣孩子才能吃一點。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閨蜜家的女兒也是這樣,雖然她的女兒已經6歲多了,已經開始懂事了,但是每次幫媽媽做家務,媽媽都要獎勵他零花錢。以前的時候幫媽媽刷一次碗給一塊錢,但是孩子越來越感覺不到滿足,現在孩子刷一次碗就要給他5塊錢。當然這僅限於孩子需要你花錢的時候,當她不需要的時候,根本一點家務都不幫媽媽做。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有的家長連考試成績都會與獎勵進行掛鉤,如果孩子考得好就什麼都滿足他們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完全一點都不給他們希望。這樣將獎勵與其他東西相關聯只會讓孩子產生外部的動力。如果沒有獎勵孩子,根本不會做這些事情,所以他們根本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沒有養成內生動力。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獎勵並非完全有效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多種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獎勵並非完全有效。

一,破壞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將喜歡繪畫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他們創作一幅畫。第1組的孩子,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畫的好,就獎勵他們最喜歡的玩具。第2組的孩子再告訴他們,只是想看看他們畫的畫。結果顯示,第1組的孩子繪畫的興趣明顯降低了,但是第2組的孩子還像以前對繪畫充滿了興趣。

這個實驗的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此各個國家地區的心理學家們都曾經在他們當地大致相同的實驗,這些實驗的結果都與上述實驗的結果完全一致,這就說明,獎勵確實可以弱化孩子對某些事物的興趣,降低孩子的內生動力。如果獎勵這個行為運用的不得當,很有可能會對孩子自身的發展起到消極的影響,讓孩子對本身已經充滿興趣的東西完全喪失了興趣。

就像上述我舉的例子,用零花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貪婪的心理,他們會逐漸對於獎勵不滿而要求增加,這樣他們的慾望就會無限擴大,而家長無法持續滿足孩子擴大的慾望,孩子的積極性會降低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二,德西效應

一個老人都是搬到一個寧靜的村子裡希望能夠安度晚年,但是沒想到他的鄰居卻有好幾個令人心煩的小孩,每一天孩子總是在他的門前嘰嘰喳喳地打鬧,擾的老人非常的心煩。這一天老人想到一個方法,他出門告訴這些吵鬧的孩子,說他非常的寂寞,希望他們每天都能來打鬧,如果他們每天都來,還會給他們一些小費。孩子們聽到之後,欣然的應允了。

一開始的幾天,孩子們因為能夠拿到小費,所以都變本加厲的吵鬧,老人也遵守約定給了他們相應的小費,但是又過了幾天,老人告訴這些孩子們他的生活太拮据了,所以小費要降低。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表達了不滿,但是因為有錢,所以還是陸陸續續的來了幾個孩子,但是沒過幾天,老人又說他沒有能力再付小費了,孩子們完全不樂意了,這樣前去老人家吵鬧的孩子就一個也沒有了。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這個著名的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一項讓孩子們感覺愉快的事情增加了,外部的獎勵就會完全削弱了這種活動的內部吸引力。孩子們本來可以高高興興的,每天都吵吵鬧鬧但是一旦這項活動附加了外部獎勵,他們就會為了獎勵而作出行動,沒有獎勵自然孩子們就不願意了。

難道獎勵真的一無是處嗎?也當然不是家長錯就錯在在一些孩子本來非常感興趣的事物上面,附加獎勵,多此一舉就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興趣。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家長應當怎樣獎勵孩子?

一,採取補強性原則獎勵孩子

補強性原則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對他的行為帶來的結果表示滿意的時候,那麼他們就會希望再次去做這個行為。家長在給孩子獎勵之前,要明確的告訴他們家長的獎勵,不是因為他們採取了什麼行動,而是因為他們對這項事情感興趣,避免孩子把某項行為與獎勵掛鉤。

比如孩子對某些事情感興趣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多獎勵他們可以發展興趣的資源,而不是不管孩子做什麼都獎勵給他們零花錢玩具之類的東西。

別再用獎勵“毀掉”孩子了,採用補強性原則,讓獎勵變得更高級

二,父母說到做到

如果家長在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給了孩子相應的承諾,那麼孩子一旦做成這件事情,家長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否則就會完全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在孩子的心中,家長也會成為一個不守承諾的家長。

獎勵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但是家長一定要正確運用,避免起到反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