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預備隊和快速反應部隊的區別有哪些?

大漠胡楊00000


設置戰略預備隊來自於戰場實踐,屬於戰備工作與作戰行動的一部分。在戰鬥雙方膠著精疲力盡之時,將預備隊投入戰鬥,可以一錘定音;或者某一關鍵部位或時機,將預備隊切入戰場,以掌握戰爭趨勢的主動權。通俗一點講,就像工程技術概念的“餘度”,或者做人做事上的“留一手”,有時預備隊甚至是底牌、是王炸,所以預備隊絕不是弱旅,他們都是精銳作戰力量。

我軍,特別是陸軍非常注重預備隊的建設,在我軍參與的歷次戰爭中,預備隊扮演了重要角色。軍改前,團、師、軍、軍區、全軍各個建制都設有預備隊,軍區與全軍的預備隊可稱為戰略預備隊。比如,濟南JQ是全軍的戰略預備隊,大名鼎鼎的“萬歲軍”是陸軍的戰略預備隊,每個軍區有一個集團軍或者幾個師旅作為戰略預備隊。

我們以前的海軍屬於近海防禦性黃水海軍,新老“四大金剛”當家的年代,整體裝備比較落後,也就沒有戰略預備隊的概念了,三大艦隊各守一方水土,敵人來了與他們拼命,配合陸軍做好國土防禦作戰。空軍屬於國土防空型防空軍,也沒有設置戰略預備隊的考量,按照機場的地理位置分為一線、二線、三線機場,分層防禦,保證領空不受侵犯。不過海空軍在戰役戰術上,還是有小分隊作為預備隊的。

快速反應部隊我們叫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這些部隊負有特定的戰役任務,處置突發事件或者解決面臨的主要威脅,通常以師旅建制為一個作戰單元,戰備水平比較高,屬於三軍中的精銳。再講講兩者的區別,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屬於先鋒,打頭陣的;戰略預備隊的保底工程,最後的王牌,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投入戰場。預備隊的參戰意味著戰爭行將結束,勝負自有天命。


紅龍軍團長


戰略預備隊和快速反應部隊都是根據部隊所負擔的任務來命名的軍隊單位。
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中,38,39,40這3個軍屬於13兵團,當時13兵團是全軍的戰略預備隊,所轄的3個軍也是全軍的精銳部隊。


在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前,13兵團正在河南駐紮,一般戰略預備隊都是放在國土的中心位置

預備隊一般分為戰術,戰役,戰略三級,通常戰術預備隊佔參加戰鬥部隊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戰役預備隊佔參加戰役總兵力的九分之一左右,戰略預備隊沒有一個明確的百分比,但是從數量來說佔全軍兵力的百分比會更少,比如建國初期,13兵團作為全軍的戰略預備隊,當時13兵團也就是有20萬人左右,而當時整個解放軍有500萬之多。後來,13兵團首先變成了東北邊防軍,後來是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可以說就充分的體現了戰略預備隊的用途,就是用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但是這一級預備隊是由最高決策機關直接掌握,不會輕易使用,但是一旦投入就是要起到決勝力量的作用。
蘇德戰爭中,蘇聯方面在使用戰略預備隊上是給別的國家上了一課。

預備隊一旦使用,就要馬上組建新的預備隊,以應付新的意外情況,當然也有一些情況是把預備隊作為休整補充的力量,這一點在蘇德戰爭中,蘇軍最喜歡幹這事,在庫爾斯克會戰以後,蘇軍參戰的4個坦克集團軍全部編入大本營預備隊,在大本營預備隊,這幾個坦克集團軍補充了坦克人員,使自己齊裝滿員,然後在由蘇軍大本營調度,投入最需要的作戰方向。

一般來說,戰略預備隊或者說大本營預備隊,都不會輕易使用,就部隊的裝備情況來說,一般都是重裝部隊,部隊的火力打擊力很高,不過由於裝備比較重,所以機動性一般,需要一段時間輸送才能到達戰場。
由於快速反應部隊要求運動速度很高,戰略機動速度最快的地面部隊空降兵一般各國都作為快速反應部隊使用。

如果說戰略預備隊一般是最後使用的部隊,而快速反應部隊則是最先使用的部隊,一般發生什麼情況,或者是要進行海外部署,首先使用的就是快速反應部隊,

由於要快速部署到位,所以快速反應部隊的裝備都是要輕一些,重炮和重型坦克這種裝備比較少,各國充當快速反應部隊的一般是空降部隊或者海軍陸戰隊這種部隊,戰略機動性比較好,比如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的82空降師在24小時內就已經部署到了沙特,雖說按照鮑威爾的說法,82師的第一批2300人幾乎是赤手空拳過去的,但是畢竟是美國兵已經過去了。


其實,第一次海灣戰爭中,82師第一批部署到位的時候肯定不是赤手空拳,只不過是缺乏重型坦克這種東西罷了。
美軍的第18空降軍是美國作為快速反應部隊使用的,它包括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10山地師,第3機械化步兵師,還有第11裝甲騎兵團,後兩個就是重裝部隊,尤其是第3機械化步兵師。第11裝甲騎兵團原來是重裝部隊,後來有消息說是改編成輕裝部隊了。

快速反應部隊由於裝備輕,如果後期作戰是大規模作戰,一般不會執行主攻任務,象82師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雖然是第一批到了沙特,但是後期的沙漠軍刀行動中,82師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表現,畢竟和伊拉克的機械化部隊幹起來,82師這種輕型部隊太吃虧。

總的來說,戰略預備隊不會輕易動用,而快速反應部隊是經常使用的部隊。不過,為了保持部隊的戰備水平,這兩者之間的角色可以相互轉換,重型部隊一下子1個師運不上去,但是一個旅可以吧,為了應付有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快速反應部隊中,也會有一定數量的重裝部隊以防萬一。


紅色手電筒


一、預備隊是軍隊首長作為機動使用的後備兵力的總稱,擔負的是臨時性的作戰任務,也就是說預備隊在戰前沒有具體的明確的作戰任務,承擔的是軍隊首長根據作戰需要而臨時賦予的作戰任務,既可以用於進攻,也可以用於防禦,還可以用於清剿……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武漢軍區54軍原本擔負從滇西出擊,迂迴越西北的作戰任務。該任務取消之後,奉命赴廣西方向歸廣州軍區前指指揮,擔任戰役預備隊。2月12日,該軍乘火車南下赴廣西前線。在向戰區開進過程中,預定計劃是26日前進至扶綏、崇左、板棍地區,準備在板爛方向作戰。後又準備在水口或者友誼關方向加入戰鬥,最後按照廣州軍區前指到一個師投入一個師作戰的命令,下車後按照162師、160師、161師的順序,分別從水口、念井、友誼關三個方向出境作戰。54軍前指指揮162師在高平東部戰場機動作戰,160師配屬41軍在高平西部戰場清剿殘敵、守護公路、守衛高平,161師配屬55軍,先後攻殲了650高地地區和脫浪地區之敵,保障了55軍右翼安全。

二、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等都建立了快速反應部隊,儘管名稱不一,如美國快反部隊稱作“快速部署部隊”,法國快反部隊稱作“快速行動部隊”,俄羅斯快反部隊定名為“機動部隊”。雖然各國的叫法不同,但在領導指揮、部隊編成、後勤裝備保障及訓練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點。

1994年以來,中國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戰略轉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軍隊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快速反應部隊及緊急部署部隊的擴大編制。其目的是通過現代化的重新編制來實行質量建軍。中國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也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冷戰結束之後,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環境需要新的國防,新的國防需要新的軍隊建設目標。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中國軍隊建設實行戰略性轉變。在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的指示下,中國決定組建訓練有素、反應迅速、編制精幹、裝備優良的機動作戰部隊。從此,中國快速反應部隊以現代化的步伐迅速崛起。2000年6月,美國國防部稱“解放軍陸軍約14%的師被列為快反部隊,這些多兵種合成部隊能在不經過大規模臨戰訓練和擴編的情況下,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利用公路和鐵路進行部署。”

中國快速反應部隊由陸海空三軍最精銳的隊員組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快速反應能力,其中以空降兵、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為代表。中國快速反應部隊直屬於七大戰區,分為戰略快速反應部隊和戰區快速反應部隊。戰略快速反應部隊是由若干合成集團軍和若干炮兵師、坦克師、航空兵師、空降部隊以及海軍艦艇編成。戰區快速反應部隊一般由若干陸軍師、炮兵師、坦克師、航空兵師及海軍陸戰隊等兵種編成。快速反應部隊中一個基本的作戰單位通常由12人組成,並且要求12個隊員實力平均,以便確保在戰鬥中能夠配合密切、協調一致。中國快速反應部隊的裝備可以說是第一流的,有各種特種車、突擊武器、自衛武器、攀登工具,軍用直升機、電子偵察車、目標測試器、小型艦艇以及各種槍械、手榴彈、擲彈筒、火焰噴射器、防毒器具等裝備。


記憶錄


共同之處:都是重點建設部隊,都具有機動使用(作戰)特性,都強調就近使用、迅速到位、首次見效。

不同之處:在建制規模上,戰略預備隊通常為軍級規模,快反部隊通常為師(旅)級規模。在任務與使用時機和作用上,戰略預備隊(俗稱拳頭部隊)是較大範圍(空間)機動使用在關鍵方向與時機上,起一錘定音作用。而快反部隊(俗稱先鋒部隊)則是應急、第一時間頂上去,能解決問題最好,解決不成控制局面,為後續部隊投入或戰略預備隊使用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用戶65287855041


戰略預備隊,是統帥部掌握使用的一定數量的機動部隊。是為了爭取戰役目標的實現,而留有一定的餘地。掌握並適時使用一定數量的戰略預備隊,對於打破戰場均衡,爭取主動,取得作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快速反應部隊Quick Reaction Force (QRF) 是設計於低強度衝突中能在極短時間範圍內作出武力干涉的戰鬥部隊。其任務是對於出現不利的情況進行干預、人道救援與救助、維和任務、預防衝突與調停。

在我國原空降兵第十五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航空兵都屬於快速反應部隊。





交遊遍天下


戰略預備隊主要指一個國家層面的軍事戰略機動力量,快速反應部隊是應對突發事件的軍事力量,類似於戰備值班部隊,戰略預備隊軍隊建制規模大,層級高,快速反應部隊規模小,層級低,且數量多。例如二戰期間,蘇軍七個方面軍,其中一個就命名為預備隊方面軍,統帥若干集團軍,隨時加強投入到受德軍威脅較大的戰略方向。而快速反應部隊具有高度的機動性和較強的突擊能力,可隨時快速趕赴出事地區,應付突發事件。例如美軍陸軍快速反應部隊主要由師旅組成,以第18空降軍兵為主,主要包括第82空降師、第101 空中突擊師、第24機械化步兵師、第9 步兵師、第6 空中騎兵旅,以及以“綠色貝雷帽”著稱的特種部隊4 個大隊的以“黑色貝雷帽”著稱的別動隊1個團。主要特點和任務:快速部署、快速突襲、快速增援。


我若閒庭信步


預備隊是作戰時保留的少數兵力,作為進攻突破後,最後攻堅敵方核心陣地的力量。或者是防守時,補充被突破的地方,用於最危險的時候反擊對方進攻的力量。

簡而言之,就是最後的,最關鍵的,最危急的時候才投入的兵力。

預備隊的規模與作戰規模相適應,一般是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最多的有三分之一。三團制的師,留一個團預備隊。二旅四團的,留一個團預備。

如果對方較弱,留的預備隊可以少一點,如果對方強,預備隊就多一點。

戰略預備隊是國家防禦戰爭時的預備隊。預備隊一般處於國防第二線,但不是二線部隊,也是齊裝滿員的。預備隊也不是預備役,是現役部隊。戰略預備隊要具有多種環境下的作戰能力,要奔赴不同的國防方向。可能是雪域嚴寒,也可能是水網稻田。

快速反應部隊是不需要動員,第一時間能夠進入作戰狀態,能夠迅速機動部署到戰場的部隊。一般是空降兵部隊和可以空運的輕型裝甲部隊。

美國的戰略預備隊主要是本土駐紮的部隊。中國的是中部戰區陸軍。冷戰的時候,蘇聯是最大的威脅。國防主力核心是瀋陽軍區的第39軍和北京軍區的第38、27軍。戰略預備隊是駐紮河南的第54軍。

快速反應部隊是刺刀,預備隊是手槍。

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是第18軍,第82師


一葉楓流


這兩個東西完全不是一類概念。

戰略預備隊指的是一場戰役中,部署在戰區後方用於在關鍵時刻投入戰場的部隊,也指代一場戰役中預定在後續作戰中投入的部隊。

而快速反應部隊指的是能夠快速部署,快速投入戰鬥的部隊。

這兩個概念一個指的是一支部隊在軍事行動中的職責,另一個指的是部隊的特徵。所以這兩者是可以重疊的,快速反應部隊也可以作為戰略預備隊使用。

比如庫爾斯克戰役中,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就可以被稱為戰略預備隊,在戰役中它作為預備隊的職責就是在戰事吃緊時向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提供支援,一旦前線被突破就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一旦開始反攻就作為先鋒。

而快速反應部隊作為另一個層面的概念,強調部隊擁有靈活的部署機動能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一場低烈度戰鬥中。

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軍的斯崔克旅,全員機械化。

各種不同型號的斯崔克底盤保證部隊的機動能力。美軍宣稱是斯崔克旅可以在96小時內投入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並且保持72小時的作戰能力。一定程度上講,快速反應部隊本質上還是冷戰結束後美軍天下第一的局面下的一個產物,真要跟重型陸戰師打是要被吊著錘的。


戰鬥機解說家


戰略預備隊是針對某個或者數個戰略方向的作戰而組建的,一般部署在大後方地帶,根據戰事的需要隨時向某個戰區投入作戰。戰略預備隊的規模一般比較龐大,應該在集團軍級甚至更高單位的編制,要保證戰略預備隊的投入會給戰局帶來戰略上的決定意義,預備隊規模太小是無法對戰局產生重大影響的。



另外還有戰役預備隊、戰術預備隊的說法,一般來說緊部署在前線的作戰單位自己下轄的預備隊就叫做戰術預備隊,如一個三單位的營一般會把兩個連部署到一線陣地,而第三個連則佈置在戰線後方擔任預備隊,這就是戰術預備隊。依次類推,團、師、軍都會相應的留出一部分兵力作為戰術預備隊。而戰役預備隊則部署在離前線較遠的地方,一開始並不直接投入作戰,一般直屬於集團軍司令部甚至更高的集團軍群司令部,局部防線發生危機時,才會投入戰役預備隊,這種戰役預備隊一般是由師級或者軍級單位組成。


二戰中只有蘇聯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這些部隊在大後方進行編組和訓練工作,在重要的進攻和防禦方向投入作戰,蘇軍的戰略預備隊規模達到方面軍級別(西方的集團軍群),並加強有大量的炮兵、坦克等技術裝備,可以隨時投入到任何一個戰略方向。相比之下,二戰德軍始終未能建立起一支戰略預備隊,德軍的預備隊最多算是戰役預備隊,一般直接部署在各個戰區裡,規模為一個師或者一個軍。如果戰區的戰役預備隊不足以應付當前局勢的話,德軍就只能從其他戰區臨時抽調部隊了,這是典型的“拆了東牆補西牆”。對於二戰德軍這樣面臨三條戰線的局面下,德軍是最需要組建戰略預備隊的,但是由於資源的匱乏和戰略上短見,德軍一直沒能建立起來。


至於快速反應部隊是近幾年才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在大規模戰爭爆發的幾率越來越低,而局部衝突的可能性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產生的,繼續維持一支龐大的常規部隊就顯得沒有必要,而且無法適應快節奏的作戰模式。假如一個國家四面都有可能爆發戰爭的衝突,按照以往的軍事傳統必須在四個方向上都要部署相應規模的常規部隊,比方說一個方向都要部署一個師的兵力,而現在組建快速反應部隊就是說只在大後方組建一支具備高機動性、滿編制的快速部隊,一旦那個方向爆發衝突可以立刻投入作戰。這樣一來,在四個方向上就沒有必要維持太多的軍事力量,可能只需要一個營或者團的兵力來執行和平時期的警戒任務。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一般較小,多是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甚至是機動性更高的空降部隊和空中突擊部隊(依靠大量直升機機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戰略預備隊位置,不過更加精簡精幹,隨時可以投入作戰,而一般的戰略預備隊都是基幹部隊,需要一定時間進行動員才能投入作戰。


戰略論


戰略預備隊是擔任關係重大戰爭勝負的任務值班部隊,而快速反應部隊則為擔任戰役和戰術方向的馳援和突擊的部隊,由於擔負任務的輕重不同,於建制上講,前者一般為軍級單位,後者則以師旅。它們共同的特點,優先建設,率先使用,就是常說的那種,首戰用戰,用我必勝。前者因為任務重大,被貫以戰略二字,建設的質量和戰鬥力,直接干礙國家前途和命運,被各國均視為戰略重拳部隊,裝備從輕到重都有,以重型為主,有重型坦克,有重型火炮,有陸航部隊,作戰要素齊全,火力威猛,戰備要求他們,在48小時內可以到達任何地域和地點,聞令即可出動。快反師旅,則以輕型裝備為主,重在一個快字,中國快反部隊突出三快,一是機動快,二是反應快,三是塑造戰場趨勢快。

都不是什麼新概念

以前類似的也有,如人們熟知的預備隊,預備隊建設有多種,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國國情不盡相同,任務不一,國力不一,擔任戰略預備隊和快反部隊的數量也不盡相同,但因任務性質趨同,戰略預備隊大致都是重裝部隊,所以這樣的部隊,每有一點動向,都會引起周邊國家的嚴密注意和關切。比如在我們這,看電視,讀報紙,看頭條,38集團軍的動靜,總能吸引最多的關注。國家建設一支戰略預備隊,無不重金投入,他們建設的質量,直接關係著和平與安寧,關於預備二字,莫誤會,應有最新的解讀,簡單來說,一擊致勝。快反部隊是作為戰役和戰術方向使向的部隊,也就是過去的戰役和戰術預備隊,建設也不容易,他們快速機動的裝備特別吸晴,比如我們的11輪突,無疑就是當紅名星。

各打造多少支合適

重要是重要,無比重要,也是極費銀子的事業。雖說國防安全不可以金錢以道里計,但沒有錢寸步難行,重裝和快反都建設不了。比如作為戰略預備隊的38軍,有人大致算了算,僅裝備一項,沒有1000億人民幣,根本實現不了。快反師旅至少要減少三分之一還強些,只是太多也受不了啊。養多少支,當然也視形勢任務不同,所謂養軍千日,有裝備重要的是訓練。裝備不是戰鬥力,國家有錢了,200億可以快速造出一個師旅的所有裝備,但要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快反部隊,不積十年之功,根本沒有實現起來的可能,所以無論當前任務如何,保持一定的數量與規模,大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