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幸福的家庭來說,不過是父母慈愛,子女仁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稱之為家的。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就是一個有家不如五家的人。或者我們改叫她房四井,因為她排行老四,差一點扔井裡淹死,取名字多麼的隨意。

家,對於她來說就是一座牢籠,甚至可以說是地獄。從小,為了逃命學會了奔跑,馬拉松也不過是小菜一碟。最可恨的是她明明考上了名牌院校,通知書被那個不配做她母親的母親撕掉了,她的大學夢,也就破碎了。儘管她獨自修完了所有的課程,但是沒有學籍,沒有學歷,無人承認。家中唯一有溫情的是爺爺,奈何爺爺終究會老去,離開了她。唯一的牽掛沒了,她也就自由了。

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著,總覺得生了女兒最終還是嫁做他人婦,成為潑出去的水,傳宗接代還是隻能靠兒子。所以,女孩子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累贅,甚至是工具,賺錢的工具,幹活的工具。

家這個讀起來就溫暖的詞語,對於有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是冰冷寒涼的,是地獄,是拼盡全力想要掙脫的牢籠。除了重男輕女外,還有就是貧窮。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它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在扎因十二歲的生命中,一共經歷了三個容身之所:自己的家,拉希爾的家和監獄。但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稱為他的家。這部影片沒有激烈的情節,就連拍攝畫面也以灰白為主,唯一的亮色就是最後給贊恩拍攝的那一瞬間,但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小扎因在來電直播中控訴:“

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給孩子的回憶是什麼?暴力、虐待、侮辱、毆打嗎?是被鐵鏈拴,皮鞭抽嗎?我聽過的最親暱的話是:‘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這些控訴,讓多少人淚如雨下。

這部影片能得到9.1的高分實至名歸,高分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打,對現實的反抗,更多的是能直抵人心,引發人們的思考。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一、本片的戲劇元素是磨難,而磨難是真實存在的

這部影片圍繞的是12歲的扎因展開的,他短短十二年的生命中,全部是灰色的,陰暗的。父母生育了眾多的孩子,但是卻沒有擔負起養育的責任。生活中的重擔都在小小的扎因和一種兄弟姐妹身上,這所有的經歷讓小扎因過分的早熟。

他喜歡自己的妹妹,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妹妹。他害怕妹妹生理期的到來,因為這意味著她將被無情的父母賣掉。只是小小的年紀不懂得,他的小伎倆怎麼能瞞得過一心期盼著賣掉妹妹的父母?他們從生下女孩子開始,就在等待著長大賣掉的那一天。最後,父母還是用三隻鵝賣掉了妹妹。

扎因徹底對這個所謂的家心灰意冷,於是逃離了出去。小小年紀,在外舉步維艱,這個時候他認識了拉希爾,一個帶著幼小孩子的單親媽媽。拉希爾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家裡,但是要照顧她的小兒子。

最後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被捕,扎因沒有能力繼續撫養她的小兒子,只能忍痛賣掉,回到家找尋能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卻被父母告知他的妹妹已經死了。怒火攻心的小扎因,拿把刀就衝了出去,把買妹妹的壞蛋捅傷了,他自己也被判入獄。

我們總說藝術來源於現實,誰能想到,這些苦痛磨難,不是來源於現實,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扮演扎因的小男孩,原名叫贊恩,影片中的故事大多數是他親身經歷的。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贊恩跟隨家人來到了黎巴嫩,成為了難民。他是在一個平民窟裡被導演發現的,並出演了本片的主演。當時12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能觸動人心的,讓人感同身受,往往是最真實的東西。他們摒棄掉繁華的外衣,去除矯揉造作的裝飾,留下的是真正的自身。影片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在於此,那些難以置信的重重磨難,都是真實存在的。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二、畫面灰暗,但最後那一抹帶來的是希望

這部影片的畫面,讓人看了極度壓抑。以黑白灰創造出來的世界,本身就很沉重。更不用說每個孩子穿著破爛,在不停的工作著。

難民,一個讓人瞬間想到貧窮和飢餓的詞語。破爛不堪的窩棚,衣不蔽體的裝扮,面黃肌肉的容貌,亂七八糟的頭髮等等,所有不好的詞語都能形容他們,更不用提屈辱和折磨。

扎因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的,自己的家中,幾個孩子躋身在一處,不論男女。雞肉,只存在於夢中。衣服,來來回回就那麼一套。一言不合,就遭到父母的責罵。為了防止小妹妹亂跑,用繩索捆綁住她的腳。小小的年紀,就要去打工。

當他說想去讀書時,父母想到的是讀書提供一日三餐和其他東西,這些東西拿回家還可以貼補家用,至於影響到的工作,可以晚上加班。呵,父母眼中他就是一架機器,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哪裡有半點溫情可言。對於家中的女孩子來說,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有了初潮後賣出去。並且是賤賣,可能只需要三隻鵝。

這一幕幕,全部都是灰色的畫面。看不見陽光,也望不到希望。除了這些,處處是髒亂差,這些畫面是可以直抵心靈深處的。

影片結束,扎因在照相。攝影師說:“笑一笑,你這是給身份證拍的,不是死亡證。”扎因笑了,他笑的那麼燦爛,那時全部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那一身明黃色的衣服,衝破了眼前的黑暗。

身份證,黃色衣服,明亮的笑容,從此後他可以在明亮的陽光下有身份的活著,那是希望,是未來。這十幾秒的瞬間,又有多少人淚目?現實中的贊恩,也得到了他夢中的生活。這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不論有多少灰暗的過去,不論生活多麼的悲傷痛苦,但都要勇敢與命運搏擊,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讓臉上展現明媚的笑容。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三、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貧窮不是泯滅人性的理由

有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毫無疑問,故事中的很多人都是禽獸,比如扎因的父母,導致妹妹死亡的商店老闆,千方百計想要奪走拉希爾孩子的黑幫等等。

他們中間,有人貧窮,有人富有,但他們同樣都是禽獸,都泯滅了人性。所以,貧窮並不是成為禽獸的理由。

拉希爾很窮,她被人欺騙感情,但是勇敢的生下了兒子約納斯。不管阿斯普羅開出多麼優厚的條件,她都絕不會賣掉自己的兒子。走投無路,也不會賣掉。本身生活就夠困難的她,遇見扎因時,還果斷的收留了他,給了他一席之地。這溫暖,是扎因從沒有得到過的。

生而為人,難道因為貧窮就六親不認,鬻兒賣女嗎?那他不配稱之為人。這部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影片,給人的是當頭棒喝,貧窮困苦下,依然有善良的人存在。

為人父母,並不是給予生命就可以的,生養是連在一起的,既然生下,就必須養育。

貧窮也好,痛苦也好,生活在煉獄也好,統統不能成為泯滅人性的藉口。生而為人,不能說抱歉,要對得起人這個稱呼。

當某些不堪入目成為社會常態時,需要這樣的影片敲醒沉睡的人,應該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給下一代造成了怎麼樣的反面影響。

《何以為家》告訴我們的怎樣讓家成為家,把孩子生下來,到底是為了什麼,磨難的背後,痛苦的背後,貧困的背後,隱藏的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人,怎麼樣去創造一個家。它是對現實的反抗,是對人性的拷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