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新大風歌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因為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各地一年四季的氣溫、降雨、物候等各方面的諸多變化,過去勞動人民在農耕生產條件比較落後時,就依靠它來安排農耕種生產。所以說,農民耕種土地都根據按節氣變化,選擇適合當地的時間和品種。鄉村關中一帶的農民常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因為今年農曆閏四月,清明節是陽曆4月4日,農曆3月12日,這期間,北方地區的農民開始種植瓜果、豆類、和其他蔬菜,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今年農民耕種土地,到底是該早種還是晚種呢?鄉村關中認為今年地應該早種,具體原因隨鄉村關中一起來了解一下。

第一,“二月清明不在前”的意思。

根據時間變化,清明節如果在農曆二月份時,農民都是在過了清明節後才開始春耕生產。因為農曆二月份的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極大,還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的惡劣天氣,這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農民在長期的春耕生產中,就總結出了“二月清明不在前”的農耕生產之說,這是過去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的經驗。

第二,“三月清明不在後”的意思。

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三月份時,春耕生產就應該在清明節前開始;如果在清明節後種植,莊稼生長的週期縮短,莊稼在收穫時,會影響到品質和產量;就拿農民播種早玉米來說,在這期間早上播種與下午播種的玉米,成熟的時間就相好發幾天。農村老人常說“玉米爭晌”,晚種半晌時間,成熟期就會往後推遲一星期左右。因此,清明節在農曆三月時,春耕就應在清明節前完成相關耕種的工作。

第三,這句的現實意義。

清明時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各地農民都抓緊時間,進行春播春耕春種,當然這是點瓜種豆和其他農作物播種的最好時節。因為清明過後,春雨就逐漸增多,洗盡冬日乾燥,滋潤大地萬物,給生靈萬物深情的帶來了充足的能量,它在提醒農民朋友,注意節氣變化,提早做好相關春耕生產的準備工作。不得不說,勞動人民流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很厲害的。

總之,農諺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在農村流傳的農諺,它來自實際耕作生產,是對大自然規律的總結;清明節前後的天氣變化,對我們在生產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是,農民朋友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生搬硬套,根據當地的實際天氣變化,決定春耕生產,這才是最重要的。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