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提升你的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 斯托茨提出的概念,英文簡稱AQ(Adversity Quotient)也被稱為逆商。顧名思義,挫折商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

前文說到,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投入到創造中,是因為耐挫能力太差,換成斯托茨的術語,就可以說這個人的挫折商有些低。

挫折商低的人,會被挫折帶來的挫折感給淹沒,甚至自我會瓦解,於是失去了應對能力。挫折商高的人,才不會被挫敗感所淹沒,他的自我會在挫敗帶來的情緒浪潮中穩穩地存在著。

不僅如此,挫折商高的人,他們的自我是一個反脆弱系統,能化逆境為機遇,把這些打擊轉化成對自我的錘鍊。

簡單來說,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敗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折感;而挫折商高的人,這時候啟動的是應戰機制,挫敗會激發他調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並超越挫折。

調查:你有沒有體驗過,挫折沒有將你擊垮,反而讓你變得更強的時刻?歡迎你寫成文字,分享給我。

當然如果你願意的話,也歡迎分享一個相反的體驗,就是一個挫折擊垮了你,最終讓你變的更虛弱的例子。

小時候有個遊戲叫跳皮筋,我小時候特別擅長。每次玩的時候都特別盡興。特別高的繩子,我在想自己當時是怎麼跳過去的,肯定有很多次失敗?

但等到下一次,專注集中精力,腦子裡想的是,我一定能跳過去。用盡全力,ok,跳了過去。等到下次,再想起這次的經歷,調整好心態:嗯,我還是可以的。

再分享一個挫折擊垮我,最終讓我更虛弱的例子。最開始參加工作時,我做的是銷售。每當開不了單的時候,沒有錢的時候,是遇到了挫折。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我的選擇就是,換一家公司,繼續做銷售。然後呆半年一年又做不下去了,然後再換一家公司。這樣持續了五六年,磨光了最初入行時的我的所有熱情,變成了一個老油條。

分享一首魯米的詩,

日落有時看起來肖似日出。

你能辨識出真愛的真面目嗎?

你在哭,你說你焚燒了自己,

但你可曾想過,誰不是煙霧繚繞?

挫折商

首先我們知道,挫折商(AQ)的概念,沿襲了智商(IQ)和情商(EQ)這樣的概念。這三個概念都是試圖把人性中的一些因素量化,但目前而言,實際上只有智商這一個概念,被真正量化,並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

而情商和挫折商,主要是一些概念,它們的量化努力還不夠,也沒有被學術界認可。

例如,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智商是100的話,意味著這個人的智商大概是標準的中等水平;顯著低於100,就意味著智商在這一人群中比較低;而顯著高於100,就意味著智商在人群中比較高。

智商達到130的人,則就被視為天才,因為這種人在人群中屬於1%的少數。但是,情商和挫折商,都沒有這樣被公認的量化指標,它們主要是在大眾中很有市場。

不過,保羅 斯托茨設計了挫折商的量表,同時,也有一些研究顯示挫折商是很有說服力的。

例如美國SBC電信公司的銷售數據表明,高AQ人員比低AQ人員的銷售額高出141%。

另有研究表明高AQ員工的生產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也顯著好於低AQ員工;更有趣的是,高AQ的病人在手術後恢復的,也遠比低AQ的病人快。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斯托茨還認為,挫折商有4個因素:控制、歸因、延伸和耐力。用兩篇文章來闡述一下這4個因素。

控制

所謂控制,就是說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局勢。斯托茨認為,一個人的控制能力來自於他的控制感——“我覺得我能控制局勢。”

一個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關。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臨重大的挫折,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勢,當別人以都以為“大勢已去”的時候,高控制感的人,總能透過種種消極因素,看到積極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絕不輕言放棄。

但控制感低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即便仍然掌握著很多資源,還是很容易覺得“大勢已去”。

例如學生時代,平時的考試考砸後,你一定會看到兩種態度,一種是:啊,幸虧不是中考或高考,這次失敗是提前暴露了我的問題,我要好好看看問題出在哪,這會幫助我提升自己。

另一種態度是:我怎麼考得這麼差,我真的好擔心最後中考或高考時,一樣也會失敗。

那些不斷東山再起的強人,都是過高控制感的代表人物,例如企業家褚時健,他的人生可謂是大起大落,在72歲時進行第二次創業,開始種橙子,被譽為“中國橙王”。

再舉一個武老師身邊的例子,讀研究生時,認識了一位忘年交的好友,他先是在一所名校教書,是學校最年輕的副教授,公認的學術天才,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就屢屢接觸當時業界的世界級人物。

後來在下海浪潮興起時,他毅然下海貸款2000萬做“大生意”,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超大的數字。結果生意賠了,他欠下近五百萬的債務。

他斷定這個生意做不下去了,轉而做書商,經過多年努力,他終於還清了500萬的債務和利息。

武老師研究生時編書,就跟著這位忘年交,他當時還在欠債中,但從來沒見過他有愁容,他總是爽朗地大笑,人活的非常灑脫。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不過仔細看,還是能看出來他活得很節儉,後來有次請武老師喝酒,才對他說,他的生意失敗以及人生一系列的挫敗。

現在,這位忘年交已經掙了不少錢,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日子過得非常瀟灑。

20年過去了,時間好像在他身上停止了一般,他看上去還是非常年輕,武老師覺得這就是高挫折商的典範。

再講一個低挫折商的例子。武老師2001年到廣州後不久,認識了一位女士,她是一個小企業主,本來生意不錯。

但是被騙損失了200多萬,將財產全部變現還債後,她仍然有近百萬的債務。無奈之下,她過起了東躲西藏的生活,覺得“這輩子已經垮了”。

低挫折商的例子,在諮詢中更加常見,武老師見過很多來訪者,哪怕只是一次很小的挫折都會一蹶不振。

例如一位老師,只是一次公開課沒講好,他就覺得自己是個差勁之極的老師,根本不配在學校裡教書。

武老師認為,控制感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形成一個牢固的自我。用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的術語來講,這是“內聚性的自我”。

當一個人有了內聚性的牢固自我後,遭遇挫敗時,他能做到對事不對人,承認這件事我失敗了,但並不意味我這個人不好。

內聚性的自我這個詞不好理解,武老師覺得大概可以理解為抽象自我。沒有形成抽象自我的人,會將自我等同到任何一件自己在做的事上。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於是,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會讓他覺得這是“我失敗了”,因此會產生羞恥感,甚至自我瓦解感。

歸因

當挫折發生了,我們要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這就是歸因。

低挫折商的人,傾向於消極歸因。要麼他們是外部歸因,將挫折歸因為他人、環境等外部因素,認為自己沒有一點責任;要麼他們是消極自我歸因;認為自己應該為挫折負責。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內歸因,首先會主動承擔責任,無論什麼情況下,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應該為挫折負責。同時,他們會進行積極歸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說,高挫折商的人會有積極負責感,認為應該為改善這一局面而負責。

挫折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但進行外部歸因經常於事無補,因為我們最能左右的是我們自己,最能改變的也是我們自己。

進行自我歸因的人,雖然可能會給自己施加太多的壓力,但這種壓力會幫助他尋找自己的弱點,然後進行改善。

而外部歸因的人,在挫折發生後,會對自己說一句“這不是我的錯”,然後就放棄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例如武老師認識一個女孩,她在三年內曾被辭退七次,這對她構成了重大打擊。

和她深談後,武老師發現,她每次遭遇打擊後,做的都是外歸因,覺得這家公司不適合自己,自己換個環境就好了。

這導致她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將同樣的問題帶到下一家公司,於是不斷輪迴同樣的命運。

她的原因實際上很簡單,是因為她不能在工作中,捍衛自己的權利空間,太容易被上司和同事使喚,這讓她內心很不滿。

可她沒有充分意識到,於是用拖延、遲到和莫名其妙地犯錯等等這些被動攻擊,來報復上司和同事。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當時武老師還不是諮詢師,給她這方面的分析,並建議她敢於拒絕別人,甚至用憤怒來捍衛自己的地盤,後來她的被動攻擊好了很多,再之後就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了。

歸因和控制一樣,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關鍵區別還在於,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內聚性自我,而低挫折傷的人沒有。

結果導致,高挫折商的人,他們真的是在做歸因,也就是理性地尋找原因,而且會很好地安撫自己。

低挫折上的人,無論是做外歸因,還是內歸因,他們真正做的實際上是“歸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個“罪人”。

歸因的邏輯是,找出導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歸罪的邏輯是,找出那個發出敵意的罪人,並且消滅他。

所以可以說,歸因意味著在抱持和容納的空間中,去找到錯誤,然後改改進它;而歸罪意味著,要把“罪人”消滅掉。

因此會看到一個關鍵區別:高挫折商的人一方面歸因,並動手去改善,但他們既不嚴厲攻擊自己,也不嚴厲攻擊其他責任方。

低挫折商的人,要麼嚴厲攻擊別人,要麼嚴厲攻擊自己,卻會忽略改進的努力。

推薦一本書叫《自控力》,講了一個關鍵點,自控力高的人,挫敗發生後,歸因但不歸罪,並且會安撫自己,然後重新上路。

自控力低的人,挫敗發生後,容易自我攻擊,卻沒有意識到,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是尋找安撫。

總結

1.衡量挫折商的第一個因素是控制,也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能控制局勢。斯托茨認為,一個人的控制能力來自於他的控制感,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關。

你是不是也步入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2.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臨重大挫折,也總能看到積極、自己可以做主的東西,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控制感低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覺得“大勢已去”。

3.衡量挫折商的第二個因素是歸因,也就是挫折發生了,我們要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低挫折上的人,傾向於外部歸因或消極歸因,高挫折商的人更容易內歸因和積極歸因。

4.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對歸因和控制的關鍵區別是,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內聚型自我。

結果高挫折商的人是在歸因,也就是找出導致挫折的原因,改善它,並且會很好地安撫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是在歸罪,要麼嚴厲攻擊別人,要麼嚴厲攻擊自己,卻會忽略改進的努力。

思考

我發現自己就是標準的低挫折商的人,也就是遇到問題總感覺是“這個世界錯了”。當在公司混不下去的時候,會覺得是這個公司錯了。

其實忽略了,公司本質上是一樣的,是一種創造利益的組織,這個本質就決定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可能在說服自己時,會說:我這個地方做的不好。但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換一個公司。

畢竟在這裡沒法吃飯了,只好去下一個,然後不斷重複這種輪迴,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

這讓我想到了打王者榮耀,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罵隊友,都是隊友菜,都是隊友坑。

最後分享斯多葛學派的名言: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

請賜予我智慧,能分清這兩者的區別。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