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是一个典故吗?是什么意思?

幸福一家人wjy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历史典故。

它讲述的是古时候塞北一位精通数术的老汉家里的一匹马突然跑了,跑到城外故人的领地。老汉周围的邻里乡亲知道了,怕老汉伤心,过来安慰他。老汉很想得开,觉得这也不一定是坏事。过几天之后,果然跑掉的那匹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马伙伴。邻里看到了,跟老汉道喜。意思祝贺老汉,不但马没丢,还白得一匹马。老汉一看这情况,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儿。老汉有个儿子,一天看到院子里的马,一时兴起,就牵出来骑。结果不幸从马上摔下来,腿断了。这件事本来挺让人伤心郁闷的,但是老汉却觉得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儿。没过几天,城里招兵,要年轻的壮丁。老汉儿子腿摔折了,就没要他。后来听说,参军的人死伤惨烈。这老汉的儿子很幸运,保住了一条命。



后常用这句话比喻,一时受损失,也许会因为这件事而得到好处。反过来,好事也有可能会变成坏事。正所谓“福祸相依”,要适当的去调整自己。

即便你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志。毕竟人生不可能所有事都按照你所计划得事情发展,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去控制的。那么,当遇到了问题,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去生活。反之,当你身处顺境的时候,也不要沉醉于这一份成功的喜悦而无法自拔。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会在适当节点去调整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不是拘泥于表面。




析木君


您好,我是诗词小说交流汇,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是典故吗?是什么意思?”

由于我回答的比较晚,所以大家都给您回答得差不多了!但我想从个人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来把这个典故补充得更完整一点!

第一件事,读初中的时候,去网吧上完网回宿舍,刚躺下发现少了八元的伙食费,我赶紧跑到网吧,翻箱倒柜后果然找到了,只不过多出一元,共有九元钱!神奇的是当我回到宿舍发现本以为掉的八元钱正躺在枕头底下!也就是说我凭着这“信仰”的力量,找到的本来就不是我的钱!这就是福祸相依!(哈哈,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神奇!)

第二件事,前段期间我考驾照,由于紧张(其实脑袋反应有点慢哈哈哈),经常被教练骂的哑口无言!反观其他学员很快都学会了!虽然没什么面子,但我心里很高兴,我知道教练会给我多出时间单练~我们教练人挺好的!结果我都是一把过,其他学员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由此可见,笨不一定就没有好处,被骂不一定不是好的事!

再说回这个典故,整篇典故讲的是老人在马走失时,没有悲伤,结果带回来了一匹好马!又没有高兴,儿子因为喜欢骑这匹马而摔断腿,老人还是没有悲伤,结果征兵打仗他儿子逃过一劫!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祖祖辈辈用血的教训和生活经验精炼出了无数劝人向善的学说和警句!我们可以从释道儒三教来解释!

第一, 这就类似儒家学者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以平常心看待!所谓乐极生悲正也是如此~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福祸也亦然!

我们当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悲观,在顺境中不高傲不得意忘形!

第二,这就是道家说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阴尽了生阳,阳尽了生阴!所以不把事情做绝,不要被情绪控制!当懂得控制情绪,不管是悲是喜都得淡然处之!

第三,从佛家的态度上说,一切皆空,不能被身外之物控制情绪,要超脱,要释然!要看透福和祸是同根同源!

三家学派的理论基本都是教育世人,喜怒无常不可取,当预见福祸相依的哲理!


再说回今年的疫情,虽然是中华民族经历的又一次灾难,但是它让我们全国人民又一次站在了一起,无数可爱的人将可怕的疫情“恶魔”及时的锁在了牢笼里!全世界人民彻底的佩服中国以最短的时间建造方舱医院,以最快的效率确诊治愈病人,以最科学的方法封锁控制流动人群!这在全世界也是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

这次疫情也给中国人上了一课,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迫在眉睫!也给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人向来不害怕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浴火重生,让我们的民族更加的坚不可摧!

好了,我回答完毕,希望您能满意!


生活中诗歌从名字开始


从前有位擅长推测吉凶通晓术数的人(老人相当于算卦的,有点和现在预言家差不多)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所。亲朋好友都来安慰他怕他着急,可是大家来了一看,这个老人不但不没着急却说,别看我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出人意料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一群马竟然回来了,大家又都来也为他庆祝,可是这次更让大家大吃一惊,那老人非但不高兴,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一种灾难呢,算卦人家中好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这回亲朋好友都来看望慰问,大家猜猜这老人咋说的?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年轻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役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惨重,唯有塞翁儿子因为腿瘸的原因免于征兵役,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其实这个典故无论在当时的西汉还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有特殊的意思意义:他用一个典故形式劝导和告诫人们,生活中遇到不开心往宽处想,往好处想,也许是件好事,人世间好事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结果,好事也有可能引出坏结果,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积极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可能向好的一面发展转化。

塞翁失马真成福,愚公移山不是愚!

好了,就说到这吧,不耽误大家宝贵时间了,谢谢您的阅读评论点赞。





赤峰老刘


答:首先要说的是,你的问题中错了一个字,看完我的回答,你就知道了。

这是不是一个典故呢?这确实是一个典故。如果你文言文功底不错,看看《淮南子•人间训》的这个寓言典故: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当然,如果你想立刻明白典故的意思,那就可以看看下面的译文:

靠近边塞地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天,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回不来了。人们都前来安慰他。而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果然,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但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

是一件坏事呢?”。他们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成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果不其然,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

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被抓去拿起弓箭作战。结果,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腐的缘故,而免于征战,使得其父子都得以保全了生命。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知道,你题中的字错在哪儿了吧?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不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字面上的意思是:塞翁丢了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讲到这里,应该已经回答了题中的问题,你也应该已经明白了这个典故的意思。但你知道这个典故,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被一直传诵至今吗?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呢?

这个典故的初衷是为阐述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为老子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比喻,东汉班固的《通幽赋》中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就提示了它的寓意。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承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当遭遇时,应发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精神,鼓起勇气,奋力前行,不要一蹶不振,患得患失。此其可取之处。

但也有其迷惑人的含意在,打个比方,如果你丢了手机,造成了经济换失,这是所谓的“失马”之祸,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好事吗?不会。所以,这个典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偶然性,并非真理!在第一次丢了手机后,要总结丢的原因,积极做好防护。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古明今,以古鉴今,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善之善者也。


陆新头


《塞翁失马》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文本中的一个典故,后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古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侵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释文: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群人,里面有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壮年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战争而死去,因为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寓意: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这与老子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相近,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三点水981


塞翁失马,焉知禍福是一个寓言故事,它最早出自于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人间训》一书,后来衍变为汉语成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或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在中国古代,用一个寓言故事诠释生活中的某个哲理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盲人摸象,农夫和蛇……"等等,也就是该句成语的典故。"塞翁失马,焉知禍福",实际上和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反之,则是另一种结果。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随便举一个吧,笔者的家乡是闻名全国的"户太八号"葡萄主产区,某年,在葡萄杨花期间,由于受早春寒流的影响,造成产区大面积葡萄减产,果农们唉声叹气,情绪低落,没料想秋后市场上葡萄由于货源短缺,价格大涨,果农的收入倒比丰年增加了二成。而又一年,风调雨顺,葡萄大面积丰收,而造成产品滯销,价格不用说低了很多,果农收入不见得高于欠收之年。农夫举的这个例子不一定正确,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要全面的分析,理解,而不能片面化,往往由于某种因素,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出现向坏的方面转变的可能。


秦一农夫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文中有一错处,应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及出处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确实是一个典故,也叫成语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我们来看看这个典故:

在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一个擅于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走失后到了胡人那里,大家跑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果然,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着胡人的一群马回来了,大家又来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知道是一件祸事呢?”

如此,家里多了良马,儿子又喜欢骑马,但有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大家又来安慰老者,这个老人又说:“这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打仗了战,靠近边塞的人大部分因战争而死去,唯独老者的儿子因摔断腿而免于征战,得以保全性命。

如此反复的福祸交织,钰姐也快被绕晕了。

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喻义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是指一时有了损失,不代表是一件坏事,反而会因此得到好处;反之,如果一时来了祸患,却不代表一定是件坏事,坏事有时会变成好事。

典故中的老者精通术数,每次都能预测福祸,其实也是源于他对世事无常的判断。我想,可同理“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吧,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也常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看待自己身边某些已发生的福祸事件。

这也正反映了人们乐观和客观的心理。

比如,面对飞来的横祸,我们要有乐观的心理,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被逆境打倒;而面对突然来的喜事,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用忧患意识来看待,防患于未然。

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解析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福祸相依,物极必反。事物的福和祸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正因事物在发展阶段里都会向相反的极端转化,所以我们要从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无论祸事变福事,还是福事变祸事,我们都要对事物发展结果有心理承受能力,客观的看待事物,看待周遭一切。

(END)


钰姐的书斋


“塞翁”,是指住在边防险要之地的老翁。

塞翁养的马突然丢了,众邻都觉得塞翁这次丢马是一种损失。

可塞翁却不一为然:是祸是福,现在很难说。

果然,没几天那匹马又回来了,而且还引来了另一匹好马。

于是众人们又来祝贺;塞翁还是以前的那个态度,那种说法。

塞翁的儿子因骑那匹好马,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把腿骨都摔断了。众邻皆为塞翁感到不幸。

可后来,突然发动了战争,所有青年壮丁全被强征入伍,结果十有八九都战死了;许多人家因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足,是个残疾人,因此躲过了被强拉当兵一事,父子俩得保平安。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由于这个故事,于是,当人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便常会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来自慰或安慰别人。

其实,这句成语:塞翁失马,是个故事;焉知祸福,深含哲理。

正确的理解是:“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就是告诫人们,遇到任何事情,要用辩证的、科学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发展和矛盾的转化的规律。

如果你把“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认为是“人生祸福无常”,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见《老子下篇.德经》,因此也有人叫做“祸福相倚”。

在《鹖冠子.世兵》和《吕氏春秋.制乐》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文子.微名》中也说:“利与害同门,祸与福相邻”。所以又有“祸福同邻”的成语。

这句成语就是,告诫人们,世上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好与坏的两个方面。

遇到世间万事,要学会用辩证法去观察事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事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金榜题名,年轻人事业荣升,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对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来说,高兴过度也会造成乐极生悲的事件发生。

再比如,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经济滑坡,突发事件,一夜失业,突然破产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这绝对的是一件坏事;但只要经得住压力,能够重振雄风,也许会遇到柳暗花明的时机。


文子心语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应该是初中学过这个寓言故事的课文,但现在的部编版好像删去了。


典故出处:

这个典故出自西汉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人间训》,原文是文言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如果觉得看文言文太烦,可以参考下面的白话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腐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典故寓意

《淮南子》这本书虽是杂糅百家,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所以这则寓言故事实际暗含着老子《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它启示我们,身处逆境不要消沉,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身处顺境不要过分得意,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然而,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总是逃不过要面对逆境的。世事变幻,人事浮沉,有谁能够保证自己能像塞翁一样,每一次都有失而复得,化险为夷的运气。即使是塞翁父子,不也要付出儿子腿瘸身残的代价,父子俩才得以保全生命吗?

所以,在现实的世界中,千万不要奢望自己是幸运儿,能够有祸事转为福事的好事。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风险要靠自己的准备去防范,危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应对。


我命由我不由天,谁也不是个神仙。

多学知识多赚钱,才有幸福的明天。



迷途烈马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