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狼群战术的U型潜艇是如何进行补给的?

其实我真的是启火


我们知道,二战纳粹德国“闪电战”厉害,在海上狼群战术更厉害,曾经一月内击沉了盟军30多艘舰艇,整个二战期间,共击沉盟军舰艇2491艘,厉害呀!德军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截断盟军重要的海上生命线。为了对付它们,盟军苦心精研,除了提高技术侦察能力,主要在打法上多所创新,切断其潜艇补给正为其中一法。可以说击中了狼群的要害,缺吃缺水没弹药,这仗呀就打不下去。特别是在二战后期,由于彻底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德军,打造的多艘专业的潜艇支援舰,根本出不了海,除了被击沉,大部被缴获,成为盟军的战利品。如“鲍尔”级多大的支援舰呀,都到了近6000吨,然而根本出不了港,德军为了苦苦支撑,只有另寻他法。

怪异的商船

潜艇补给舰太扎眼,在失去制空和制海梳的情况下,根本出不了海,出海即被干掉,然而潜艇补给必须进行下去。被寄予厚望的潜艇,邓尼茨仍在做着切断盟军补给的梦。于是商船是商船,军舰也被改做商船,尤其大型的辅助巡洋舰也被做了改装,像“亚特兰蒂斯”号这种4.7万吨的巡洋舰,无论再怎么改装,开至海上不免怪模怪样。开始的时候,可以叫做出奇不意,应该说效果不错,后来被发现,如“亚特兰蒂斯”号即被干掉。随着盟军在海上的口袋扎得越来越紧,想再蒙混过头,可能性小而又小。海上加紧了排查,只得另寻它法。

奶牛潜艇

战争是幅诡异的画卷,一切奇思妙想都被发挥到极致。伪装商船一计不成,德军再出新招,以潜艇来补给潜艇。奶牛潜艇只装食物和弹药,没有鱼雷,没有甲板炮,武装嘛只有一点高射炮,用于对付空中目标,因为补给只能浮出水面进行。以潜补潜当然是好招和妙招,只是被发现以后,也成为盟军打击狼群的绝招,盯紧了,远远地看着他们,待其与行至狼窝,就一举端掉它们。就是这样,失掉了补给的狼群,只能望天哀嚎,都没有逃掉被覆没的命运。传说一时的狼群战术,也走到了尽头。


魂舞大漠


二战刚刚爆发时,德国的潜艇部队实力并不强大,总数只有57艘潜艇,其中适合远洋作战的潜艇也寥寥无几,而他们却担负着切断英国海上补给线的艰巨任务。在一面加紧生产新的远洋潜艇的同时,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已有的潜艇,延长其在海上的作战时间便成为重要的问题。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认为潜艇部队要想彻底封锁英国,至少需要300艘潜艇,100艘在前线作战,100艘在往返的路上,还有100艘在基地维修,随时补充前线的战损,可见由于补给问题使德国潜艇三分之一的作战力量无法投入战斗,而是浪费在了补给的路上。



一开始德国是利用巡洋舰或者转用的补给舰伪装成其他中立国的商船来对进入大西洋的德国潜艇进行秘密的补给,当时英国舰队主力都龟缩在本土应付德国可能的登陆,用于反潜的军舰和飞机并不多,加之德国在大西洋拥有一定的空中优势,所以这些补给舰大都能轻松的进入大西洋执行补给任务。随着1942年美国加入战争,盟军在大西洋的海、空力量大大增强,德国水面补给舰几乎无法安全的进入大西洋,很快德国便被迫放弃了这种海上补给方式,转而研究隐蔽性较高的补给潜艇。



从1942年开始,美国潜艇的作战范围已经不再局限在大西洋西部,而是包括整个大西洋、地中海甚至印度洋和太平洋打击所有的盟军舰只,作战范围的大大增加也对潜艇的补给提出了要求,新型的“奶牛”补给潜艇随即问世,这种潜艇装载较多的鱼雷和油料以及其他必需品对在远洋作战的德国潜艇实施二次甚至多次补给,大大延长其在战区的作战时间,避免了来回返回基地补给所带来的时间上的巨大浪费。


“奶牛”补给潜艇给德国潜艇战斗力带来的巨大提升也引起了盟军的密切关注,一经发现这些补给潜艇便会进行持续的强大打击,直到击沉为止。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彻底失去了沿岸制海权的的原因,潜艇在刚从海港出发后即被盟军发现,并展开打击,许多潜艇都是在进入大西洋前被盟军击沉的。所以德国基本上没有稳定的海上补给能力,大部分潜艇在补给耗尽后还是选择返回军港进行再次补给,而且即便德国拥有这一能力,潜艇由于损伤和空间密闭给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可能一直在海上进行作战,总归是要返回港口进行休整的。整个二战期间,返回港口进行补给仍旧是德国潜艇部队最主要的补给方式。


战略论


德国二战时期U型潜艇除了回港口补给外,也可以通过支援舰艇进行补给。又分为水面舰艇补给和专用鱼雷补给潜艇。

水面舰艇补给主要是:

30年代德国海军为了给远洋鱼雷艇和潜艇提供住宿,补充燃料 弹药 淡水以及食品专门生产了一批特种舰船,既fleet tenders也就是支援舰。

Saar级U艇支援舰

1933年9月19日在基尔建造,1934年4月5日下水,1934年10月1日竣工,11月26日完成海试。

Wilhelm Bauer级U艇支援舰,本级是Saar级的放大和改进型一共建造两艘既Wilhelm Bauer号和Waldemar Kophamel号,原计划建造8艘,实际只建造了两艘和另一艘更大的 Otto Wunsche号。Wilhelm Bauer于1937年开工,1938年12月20日下水,1940年4月30日服役。

Otto Wunsche号U艇支援舰

Otto Wunsche号原本是作为Wilhelm Bauer级的第三艘,但是德国海军决定建造比前两艘更大的U艇支援舰,Otto Wunsche号也是德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型专用U艇支援舰。 Otto Wunsche号于1938年起工建造,由于战争原因一直拖到1943年11月6日才进入海军服役。

潜艇补给主要是:

VIIF级是专用的鱼雷补给潜艇。42年后,已没有德国补给船能够进入大西洋为U艇补充鱼雷。VIIF级在指挥塔后的船身中部增加了鱼雷存放舱,可以额外携带25条备用鱼雷为海上的其他U艇作补充。由于鱼雷舱占用了很大的空间,VIIF级的补给品携带量不足,因此其本身反而缺乏足够的自持力。

VIIF级共建造4艘,其中U-1061在德国投降时被俘,其余3艘均于海上失踪。

最后想说一下,德国的U艇支援舰吨位相对来说较小,原本是想用于潜艇补给任务的,但是由于德国在海上没有制海权,给潜艇补给任务前期只能交给伪装的辅助巡洋舰,中后期只能用奶牛潜艇补给,而专用的U艇支援舰只能用于训练任务,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东北熊二


执行狼群战术的U型潜艇是如何进行补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的潜艇并不很强大,其实二战的德国海军没有陆军那么强大的,水面舰是德国的短板,只有强大的潜艇,同日本相比德国差很多,日本海军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下,日本海军确实有二把刷子。如果德国利用海军入侵日本的话,相信德国海军见不到日本的陆地就已经败阵下,相反日本侵略欧洲,其日本的地图会是世界排名第四。


德国的潜艇补给起初是冒用中立国的商船或者巡洋舰改用商船进入大西洋进行秘密补结,当时英国主要应付土,生怕德国军队登陆,利用军舰和飞机反潜并不多,当时反潜的技术比较落后,德国的空军在欧洲或大西洋空域拥有一定的话事权,可以轻松进入大西洋进行补给任务,到了美国宣布加入欧洲战场,由于盟友的武器日新月异,德国的补给舰无法安全进入大西洋补给,而转向高度机密补给了。



森林狼6


德国U型潜艇是二战中最神秘的武器,偷袭是它最恐怖的战术,因此它的战术又被人称做狼群战术。在二战中的大西洋上,德国的U艇肆无忌惮地在盟军的海上交通线上''猎杀''盟军的船只。那么U型潜艇艇员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潜艇又是如何补给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德国海军U型潜艇部队官兵艇上生活的话题,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艇员的生活环境和物质待遇这两方面。因为潜艇的一次出航作战可能的持续时间将长达12周,在作战斗巡逻前的出发准备时,潜艇通常要携带约14吨的各类给养品、燃料和鱼雷武器弹药。艇上的每一个闲置的角落都被尽可能的利用来存放新鲜食品,如:鸡蛋、土豆、水果、蔬菜、面包和肉类等等,因为这些都将是首先被消耗的。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时,艇上均可保证潜艇官兵们的一日三餐。除了主食以外,还有咖啡、茶、牛奶、果汁和可可饮料提供。一旦新鲜食品耗尽,那么只能由罐装食品接济,此外还需补充一些必要的维生素。有趣的是,部分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上可能携带了一些禽类和畜类,如:鸡和猪。1942年5月被德国海军U-162号潜艇击沉的''帕恩贝巴''号货轮即是如此。如果这些动物在潜艇攻击之后能侥幸存活,那么毫无疑问,它们将成为最受德国潜艇官兵欢迎的客人。

二、至于武器消耗,德军打造的VIIF级是专用的鱼雷补给潜艇。1942年后,已没有德国补给船能够进入大西洋为U艇补充鱼雷。VIIF级在指挥塔后的船身中部增加了鱼雷存放舱,可以额外携带25条备用鱼雷为海上的其他U艇作补充。

而XIV级是专用的补给潜艇,为海上的U艇补充补给品和油料,因此被称为奶牛。该级艇从XB级潜艇发展而来,除防空炮外去除了所有武器,艇身被缩短到VII级的长度,但是宽度和吃水加大,以便容纳更多的油料和货物。该级艇上有一个生产面包的专用面包房以及一个配置齐全的手术室。依靠奶牛的支持,航程较短的VII级艇能够到达美国海岸或加勒比海执行任务,如在大西洋上则能使巡逻时间延长一倍。奶牛艇出现后迅速引起盟军注意,成为优先攻击的目标,该级艇既无抵抗能力又比较笨拙,生存力很低。德军原计划建造24艘,但最终只完成了10艘,以其他型号发展奶牛艇的计划也被否决。

综上所述,执行狼群战术的德国U型潜艇艇员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封闭潮湿的,艇内时常温度可达50摄氏度,这样的高温夹杂着高湿度,使得艇员们的衣物很难晾干,新鲜食品也很容易腐烂发霉。但总的说来,德国海军U型潜艇部队的饮食较其他德军作战部队还是要高出一些。潜艇的武器和油料、食物补给则主要是靠自身携带和补给艇补给。





米曹说事


二战德国U型潜艇,因“狼群战术”而赫赫有名,他们就像幽灵一样呆在水下,找准目标发动突然袭击,让无数盟国水面舰船沉入海底。

U型潜艇是1种泛称,缘于它们的编号遵循“U-数字”的原则,比如击沉29艘船的U-124。实际上,1934年德国开始建造的主要潜水艇类型多达9种,它们活跃在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等水域的重要航道上。

谈到U型潜艇的补给,那绝对会令很多人感到好奇,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拿饮食来说,潜水艇官兵享有最好的饮食待遇,但他们却只能摇头苦笑……

我们先来谈谈日常的供给,水兵们是满载而出、空载而归,军火、食品、日用品的补救都靠港口。

出海之前,官兵们会在港口上好鱼雷,带上该带的军事装备。然后,官兵们还要带上4吨食物、换洗衣服、空闲读物……它们上船,需要官兵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只能从窄小的舱口传递下去。其中,被称为“科米斯布罗特”的海军面包是水兵们的主食,口味称不上可口,被烤的又黑又重,但必须要满足50人吃够2个月。

潜艇里还会放置很多香肠,它们被挂在鱼雷室的顶上、睡觉床位的边上。因为U型潜艇没有食品柜,潜艇的内部空间狭小,食物只能是“哪里有空放哪里”。这还不是最酸爽的,极度的体验是出海几天之后,所有的食物就会带上特殊的味道,曾经有人形容为“夹杂着霉菌的汽油味”。

战场局势复杂,有时候就要面临意外发生,不能返回港口补给,U型潜艇如何应对?

当吃的没有,怎么办?那就赶紧靠拢友军,其他U型潜艇、海军军舰都可以。浮出水面,大家水面上一交接,速度也比较快。如果友军赶不过来,水兵们只能冒险上岸购买,有些中立国不允许军事存在,就只能毁掉潜艇免得落到盟军手里。

当油料没有,又该怎么办?方法也会多样,值得点赞的是,德国有专门给潜艇加油的潜水油轮——XIV型潜艇。后者又被叫做“奶牛油罐”,携带432吨燃料,可以在海里给12艘中型U型潜艇加油。

武器打光了,又该如何补给呢?鉴于水面舰艇容易成为盟军的活靶子,德国就造出VIIF型潜艇,它可满载39条鱼雷,能为2~4艘潜艇提供补给,避免弥补潜艇丧失战斗力。这是情非得已的选择,最好当然是返回港口装弹,被迫在波涛汹涌里安装鱼雷,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另外,潜艇出现机械故障,要如何应对?战火正酣的时候,水兵们要顶着危险去维修,除非他们无能为力。潜艇内部的维修还相对好点,潜艇甲板上的维修则很危险,维修人员不得不给自己系上绳子。巨浪席卷着扑来,无论是修37毫米高射炮,还是修通讯天线,都不是1件轻松的事情。

在二战期间,U型潜艇给盟军造成多达1400万吨的船舰损失,丘吉尔感叹道:“战争中,我唯一感到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由于德国高层长期来的陆战传统思维,导致U型潜艇建设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这让邓尼茨的海狼们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


子屠龙


德国二战中其独特的战法可是闻名于世界,空军的闪电战在战争前期可是所向披靡,而海军的狼群战术(苏联学习了德国的狼群战术以及潜艇技术)可以说是在大西洋横行无忌,给盟军造成很大的损失,被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2大战术“法宝,而它就是狼群战术的核心德国的U型潜艇。



潜艇由于独特的作战环境,艇内阴暗潮湿,空间狭小,其内部空间相对狭窄,供士兵休息的空间仅有单人床宽度,军官还能好点,由于潜艇狭小的空间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在多余的空间尽可能的多装食物蔬菜等,以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正是因为如此海军潜艇部队的饮食较其他德军作战部队还是要高出一些。总结一句话,辛苦,乏味,枯燥。

潜艇后勤保障

德国潜艇除了回基地进行后勤保障以外,德国对于潜艇后勤保障就进行研究探讨。随着德国潜艇战在各大洋上全面展开,为了节约兵力和来回往返时间,德国潜艇的俩大奶牛应运而生。

德国为此研发了XIV级专用的补给潜艇,为海上的U艇补充补给品和油料,因此被称为奶牛。

该级艇从XB级潜艇发展而来,除防空炮外去除了所有武器,艇身被缩短到VII级的长度,但是宽度和吃水加大,以便容纳更多的油料。艇上有专门做面包的独立空间,以及为伤员做手术和转运。依靠奶牛的支持,航程较短的VII级艇能够到达美国海岸或加勒比海执行任务,在大西洋能够逗留更长的时间,增加在海上的执勤率。



德国在二战时成功进行了几次水下油料补给。 在实战中,唯一有水下补给使用记录的是在1942年12月7日,U-460(XIV型,德国专门设计的一种只用于为其他U艇提供补给的潜艇)在水下成功为U-445补充了燃料, 至于干货和弹药补给在水下现在还无法进行。 而U-460的同型艇U-490(XIV型的最后一艘)装备了全套水下补给装置。

VIIF级是专用的鱼雷补给潜艇,VIIF型潜艇采用大量生产的VIIC型艇身,保留了与VIIC型一样的其作战能力,VIIF型潜艇一共可运送39条鱼雷(加上自身武器),能为2~4艘潜艇提供补给。

运输潜艇对作战潜艇的补给,增加了海上作战潜艇的数量,增加对盟军船只的破坏,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难明我心


二战德国的两大法宝除了“闪电战”就是“群狼战术”。

群狼战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艘小型舰艇对敌方大吨位的水面舰艇进行集火打击,在这样悬殊的力量下,即使你是百兽之王也得服服帖帖的乖乖投降。毕竟在自然界中谁会无缘无故得招惹一群狼呢?那不是找死吗?

群狼战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他就是群狼战术的“头狼”,负责调遣各个潜艇对目标形成包围打击。 德国的水面舰艇实力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他们就在一战的基础上继续集中主要精力研发潜艇。

而其中最出名的一款潜艇就是U型潜艇,他是二战中最神秘的一款武器。

真正让它闻名于世的就是大西洋海战,利用自身的高机动性,对水面上的盟军船只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仅在1942年就击沉盟军船只118艘,创下了743321吨的记录,给盟军带来巨大损失。

它在战争前期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比如1939年10月13日晚上,德军U型潜艇,偷偷溜进了英国东北部的斯卡帕湾地区,对英国进行了海上偷袭行动,导致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沉入海底,而德军则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得手之后利用洋流和自身的高机动性四散而逃。

还有1940年的时候, 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德方毫无损伤;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直到战争结束时,U型潜艇总共击沉3500艘舰船,造成45000人死亡。这就导致了在大西洋上U型舰艇直接成了霸主级的存在。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1942年美军军舰的加入,盟军的技术不断上升,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像什么反潜雷达、反潜鱼雷等科技的投入,德国U型潜艇对地位不断下降。

随着盟军的空中力量大大增强,连原本伪装成商船对德国潜艇部队进行补给的补给船也损失惨重。德国只能无奈的放弃水面补给,那怎么办?本就狭小的U型潜艇如果长期得不到补给很容易失去战斗力,成为一个移动的哑火炮台。如果潜艇部队回到基地进行补给的话,一路上先不说被盟军发现后的后果,光是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就已经很多了,这对于二战后期战事吃紧的德国来讲显然不划算。


为了节约成本,德国诞生了补给潜艇“母牛”,一种是XIV型补给潜艇,主要对海上U型船进行补给。

除此之外,还有德国潜艇UV460,主要为U型潜艇补给,但是干货和子弹无法在水下进行。

还有VIIF级鱼雷补给潜艇,它可以运送总共39枚鱼雷,并能提供2至4艘潜艇。这几种补给潜艇的加入,成功加强了U型潜艇的作战时长,对盟军形成了重大威胁。

这种“奶牛”补给船自然也引起了盟军的关注,在盟军海空联合反潜的攻势下,不少补给潜艇被击沉。有的是刚从基地出发就被发现,但是大部分还是在大西洋海域被击沉。为此德国失去了稳定的补给,只能选择回到基地进行补给。


况且长时间的水下作业,官兵一直生活在狭隘的空间很容易产生一部分的心理疾病。因此,回基地补给依然是大部分U型潜艇的首选。


历来现实


大部分返回母港补给,也有U艇补给舰和奶牛潜艇

潜艇的补给相当麻烦,武器弹药补给更是危险,在港口都还要小心翼翼的从鱼雷发射管塞进去。去年印度三哥的基洛级潜艇都还在填装反舰导弹时错误操作,把自己自爆了呢,所以补给鱼雷极少,大部分情况下鱼雷打完了就回去。至于燃料和给养补给也比较少,毕竟潜艇兵不容易,生活环境恶劣,危险性极高,心里压力和负担极大。

不过二战德国还是有一些辅助船,可以对潜艇进行补给,最主要补给油料和给养。主要供U艇狩猎期间,续航力耗尽但无所获时使用。最开始德国是建造专门的潜艇补给舰,先后建造了一艘萨尔级、两艘威廉·鲍尔级和一艘奥托·温斯切号潜艇支援舰。

萨尔号潜艇支援舰满载排水量3250吨,1934年服役。该舰一直存活到战争结束,被美军俘虏后转交给法国,更名为塞德号潜艇支援舰,被法国海军一直使用到1971年,退役后作为靶舰击沉。

威廉·鲍尔级潜艇支援舰是在萨尔级基础之上进行放大,满载排水量达到5600吨,该级舰两艘均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奥托·温斯切号潜艇支援舰原为威廉·鲍尔级的三号舰,德军将其继续放大,满载排水量达到5900吨,该舰一直拖延到1943年才完工,服役后一直在波罗的海活动,二战结束后赔偿给苏联。

德国原先设想以潜艇支援舰作为辅助,但实际上因为德国既没有制海权,也丧失海上制空权。所以实际使用效果非常糟糕,这些潜艇支援舰根本出不了近海,只能在自家门口补给。在战争后期,这些潜艇支援舰最后大多作为帮助进行潜艇兵训练所用。

而德国战争前期,对远洋潜艇进行几次补给任务,实际上都是由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来执行。二战爆发前期,德国建造和改装了多艘伪装商船,也取得丰硕战果,这些蒙混过关的伪装商船是对潜艇远洋补给的主力。击沉14.7万吨的德国伪装商船(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

但随着盟国加强了对海上的排查,这些伪装商船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用一艘少一艘,到1941年基本损失殆尽。但偏偏这个时候,美国参战了,为了能够让当时数量众多但排水量较小的VII型U艇可以袭击北美海岸,德国专门设计了多种用于补给潜艇的“奶牛潜艇”,但真正建成的只有13艘XIV型奶牛潜艇。

XIV型奶牛潜艇是在IXD型远洋潜艇上进行改进,总长67.1米,水下排水量1932吨,该船没有安装鱼雷发射管和甲板炮,只装了两座37mm和一座20mm高射炮用于防空。该船可以为其他船只提供613吨的燃油,13吨的机油,4枚鱼雷。艇上有冷冻库和面包房,可以为其他U艇船员提供新鲜食物。

但是XIV型奶牛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才能对目标潜艇进行补给,这就让自己处于非常容易受到对方攻击的危险下。而盟军也深知这种潜艇的战术价值,要求必须优先攻击这种奶牛潜艇,随着盟军空中反潜巡逻体系的完善,到1944年全部XIV型奶牛潜艇均被击沉,576名船员中有289名阵亡。后来德国又设计XX型奶牛潜艇,但还未完工就战败投降了。


五岳掩赤城


兔哥回答;二战中德国的潜艇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纳粹德国利用潜艇采取了“狼群战术”在大西洋伏击盟军的运输船,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该说二战德国的潜艇技术和使用是超前和先进的,这也证明了战争是推动武器发展的原动力的逻辑。潜艇是水下兵器,利用海水的掩护隐藏在海水下面,悄悄接近目标,利用鱼雷,甲板炮对目标给于致命一击。二战时的潜艇的航程、武器携带量远不能和现在比,即便是现在的常规潜艇的水下航程和武器携带量也并不突出。那么,二战中的潜艇的性能及作战方式是怎样的?(↓奶牛)




二战德国潜艇的主力是U型艇,这些前艇型号繁杂,但都是水面航速高于水下航速,受当时探测技术的限制,潜艇通常都是采用水面航行为主,使用柴油机来带动潜艇前进。危险环境下通常也是通气管状态航行,巡航状态下也是如此,只有对船队攻击前才潜入水里,潜望镜状况攻击目标,当时要发射鱼雷必须利用潜望镜瞄准。击中目标后脱离,或是用甲板炮击沉受伤的目标。当时的潜艇只有被攻击时采躲到水下静默航行,所谓的静默航行也是噪音大,当时的反潜生呐和潜艇的噪音对抗,潜艇处于下风。而当时的潜艇的航程和武器携带量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以二战德国的主力潜艇IXC/40型为例,水上航程达到了13850海里/10节,水下63海里/节。艇首4具尾2具鱼雷管,备弹22枚,当时共有87艘这样的潜艇。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特点是以水面航行为主,所携带的鱼雷数量这是比较多的一型,整体的各型号从十多枚到二十几枚不等,这显然不够用,潜艇来回耗时非常的大,而战场又远离基地,所以如何解决潜艇的补给就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德军潜艇指挥部门想到了用潜艇给潜艇补给的方法,这些被改装成补给潜艇的潜艇给那些需要补给的潜艇送去所需的一切,武器,食品,淡水,燃油,还有机器配件。



听着挺美好,但实际却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这些补给艇都大多是XIV型,和上面例举的一个型号的改型,绰号“奶牛”。这些奶牛最苦的不是潜艇而是上面的水手,简直是体力劳动中的体力劳动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补给的吧;当需要补给的潜艇发出电文,指明等待的地区,基地指挥部就按照划分的海区给“奶牛”下达指示,奶牛备足物资开始向碰头地点狂奔。咱们不讲遇到的敌情,就单单是物资补给就能累死人。通常等待补给的潜艇不会在集合点去等待,而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去碰头。茫茫大海上,潜艇的塔楼本来就低,找啊!找啊!无风三尺浪,有风浪高丈,风浪大时不能靠一块,用小皮艇靠人机在海浪中划行,一趟下来精疲力尽,需要往返很多次。(↓左为奶牛)



而最难的就是鱼雷补给,能把鱼雷从“奶牛”上卸到海里就是一个技术活,鱼雷不能放小橡皮艇上,压海里去。而是挂上浮力球,让鱼雷漂着,然后人划橡皮艇拉着它,或是干脆骑在鱼雷上,听着简单,实力上在海浪的冲击下根本就不听话,几支小木两根本就无法控制鱼雷的航向,随海浪一会跑着一会跑那的,补给一条鱼雷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是两个多小时,累不累人。就是把鱼雷从水量拽到潜艇上就是个难题,磕磕碰碰的需要万分小心。所以这头“奶牛”经常是累的气喘吁吁。



由于补给困难,这种方式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二战期间。德国也对“奶牛”进行过研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补给中出现的问题,但随着盟军反潜作战的深入,潜艇的损失越来越大,补给并不是主要的因素了,如何提高潜艇的性能才是主要的课题,而这些“奶牛”的命运也并不好。德国计划建造24艘“奶牛”,最终只建造了10艘,这10艘“奶牛”没有任何的作战能力,最终被全部击沉,结束了它受累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