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詩娛遠方丨文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與歐·亨利、契訶夫並列“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作品裡常帶有一種很強的諷刺意味,讓人讀完以後特別想了解那個年代。

莫泊桑以“項鍊”為切入點,串聯整個故事,單單一串項鍊就能改變人生軌跡,把一個不甘平庸的女人淪為平庸。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項鍊》主人公瑪蒂爾德雖是一個小職員的妻子,但她一直迷戀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為了能夠在晚會炫耀美麗,向她的好朋友弗雷斯蒂耶太太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找了一個星期毫無音訊,只好借錢買了一模一樣的新項鍊還給朋友。隨後十年,她與丈夫勤儉節約、辛苦勞作償清債務。在一次偶遇弗雷斯蒂耶太太時,她才知道那串項鍊是假的,而他們還了一串真項鍊,併為此付出了十年的辛苦代價。

聽起來是一個很荒誕很諷刺的故事,莫泊桑用這樣一個拜金女人的故事,為讀者展現當時那個充滿“慾望”的社會,如同“項鍊”一樣真的羨煞旁人,卻也會假的黯淡無光。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底層的慾望】被建立在過度渴望之上的慾望吞噬自身的可憐人

作者的小說似乎有些荒誕,但又合乎情理。一條項鍊引發的人生大反轉,讓我聯想到樂極生悲。人如果快樂到了極點,就可能要發生悲傷之事。如果用這個詞去感慨瑪蒂爾德的人生就說得通了,作者把她在晚會上的出眾與獲得感進行大肆渲染,換句話說她在晚會有多幸福,回到現實就有多悲慘落寞。

這在心理學中表現為“心理擺效應”。如果把人的情緒與鐘擺媲美,鐘擺一頭指向快樂,一頭指向悲傷,那麼當人的開心程度越強烈,“心理斜坡就越大”。作者用自己充滿譏諷的筆觸打擊那些為了所謂的浮華不顧一切的人們。

弗洛伊德這樣說過:“人類是充滿慾望並受慾望驅使的動物”。事實上,當我們滿足了一個慾望之後又會有另一個慾望接踵而至。

就像《項鍊》中的瑪蒂爾德,用丈夫攢了很久的四百法郎買了一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想要買漂亮衣服的慾望已經得到滿足,隨之她又想要一件好看的首飾。

在一連串的慾望驅使下,我們想要的更多,被慾望支配的程度也越來越深。瑪蒂爾德一連串的慾望滿足都是在為她的終極慾望——獲得男人的青睞與同性的羨慕所服務。

誠然,瑪蒂爾德不過是拜金主流社會的一個縮影,她的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小資產者對虛榮浮華的可悲迷戀,作者看不上虛榮心膨脹的人們,所以通過項鍊這種代表虛榮的物質去啟發所有拜金主義者那就是虛榮反被虛榮誤。

人類所熟知的《夸父逐日》其實就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在慾望的驅動下的人永遠處於一個不滿足的狀態,“知足常樂”不過是缺乏實用性的心靈雞湯,無論是從古老的神話傳說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停地追逐自己心中的“太陽”。

而夸父渴死在了追逐太陽的路上,瑪蒂爾德因為追求虛榮而陷進“坑”中難以自拔。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假項鍊的“坑”】真假不分的瑪蒂爾德對自己的無心之過卻不敢坦白,無辜的丈夫與其一起承擔

我們先來探討瑪蒂爾德對鑽石項鍊分辨不出真假的原因:其一太相信鑽石項鍊的主人弗雷斯蒂耶太太,作為好朋友的不設防,認定好朋友不買假貨,以及被鑽石項鍊外表的精美華貴所迷惑;其二對項鍊的真假沒有考究,甚至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素養,說明一個問題:小資產者的見識少,沒有真假辨別意識。

其實,項鍊丟失也是瑪蒂爾德的無心之過,假如她能夠和弗雷斯蒂耶太太直接坦白說不定就是不一樣的結局了,何況她們還是好朋友。說到底還是瑪蒂爾德虛榮心作祟,愛面子,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類人。

何況項鍊昂貴到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範圍了,需要他們花費十年時間去償還債務,不得不感嘆這個平日她看不上的寒酸丈夫卻為他支撐起來,其實項鍊事件最慘的瑪蒂爾德的無辜丈夫。

瑪蒂爾德為了省錢還債變得無比平庸是咎由自取,她不再幻想富麗堂皇的房子以及貴族男子的青睞,甚至連好朋友也沒認出來,可見變化之大。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被定義的平庸】:不甘平庸的美麗女人最後淪為平庸的粗糙婦人

對於《項鍊》所體現的平庸,我是這樣理解的:

平庸是指平凡的人做著再平常不過的事,無法出類拔萃、引人矚目。瑪蒂爾德一開始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即便生活貧窮且平凡,她堅信以自己的美麗外表足夠彌補自己無法對等的出身,足以獲得上流社會男女的青睞,成為晚會的焦點。

比起幻想成真,命運弄人似乎更加可怕。

的確,項鍊未丟失前,瑪蒂爾德有這樣的外貌資本獲得萬眾矚目,但這並不是生活的常態,卸下晚會妝容,她又會回到平凡的生活,甚至會為自己花四百法郎買一件漂亮禮服的奢侈行為感到懊惱,項鍊也不屬於她的所有物,這份炫耀只是短暫的表面的浮華,而小說讓這份浮華僅僅持續了幾個小時,晚會結束也就意味著浮華消逝。


莫泊桑《項鍊》:慾望的“坑”,用平庸填補

隨之而來的“平庸”,是生活中一地雞毛柴米油鹽的平庸。瑪蒂爾德辭退女傭,租了一個屋頂下的狹窄閣樓,貧窮的生活使她與一個平民婦女沒什麼兩樣,每天穿梭於地攤貨與菜市場,穿不了自己喜歡的漂亮裙子,美甲更加沒有必要,因為那一雙手已經在大量的家務活中變得粗糙。此時的瑪蒂爾德不再抱怨平庸的生活,因為她已經成了平庸的人。

我們對於平庸是拒絕的,因為平庸被定義成貶義詞。所以生活中很多人在努力擺脫平庸。對於如何擺脫平庸的生活,我認為自律的行動是擺脫平庸生活的最好方式。張愛玲說過:想要做什麼,就立刻去做,不要讓人生輸在猶豫不決和一個“等”字上。自律的行動當然不能少了方向和目標,並且你要認清自己,不要對生活作不切實際的幻想,找到實現目標的方式並堅持到底。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成功。

追求美麗是女人天性,但要量力而行。認清自我,別被慾望所迷失,慾望是人的劣根性。懂得滿足,珍惜幸福,做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