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本文轉載自 BeTheBeauty。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過去的傷痕、現在的弱點,甚至是將來的發展軌跡?


這兩年來,越來越多人認可,「原生家庭」與一個人的幸福和發展息息相關,相關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比如,熱播劇《安家》中,兩個主要角色的困境,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原生家庭不僅捆住了他們的過去,也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而在這則微博下,那些表示自己被原生家庭所負面影響的網友發言,應該能激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我們的性格和期待,很多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不自信、害怕婚姻、不擅長與人相處……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僅帶給我們糟糕的回憶,一定程度上,還用慣性捆住我們的手腳,限制我們未來幸福和發展的可能。


比如孫楊,看完他的聽證會後,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他是被他媽坑了——


在聽證會上,媽媽很少直接回答問題,顧左右而言他,不僅讓人覺得不被尊重,還讓人覺得心虛。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即使站在旁觀者視角,也讓人觀感很差


而這種「媽坑」,不僅體現在他媽的一系列騷操作,更可惜的是,可以在孫楊身上,看到類似媽媽的不良習慣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不直接回答問題,顧左右而言他,而且幾次口供還對不上


而如果說孫楊的例子,還讓人在惋惜中帶點感慨,那之前自殺的韓國女星具荷拉的例子,則讓人非常感傷


她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她,上週她的日記曝光,可以看到這段經歷對她造成的巨大創傷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即使媽媽離開了,還是很想念她


而這樣的經歷,讓她比一般人更渴求親密與疼惜——


可能也因為這樣,她選擇了大眾眼光中並配不上她的化妝師,而當證明此人是家暴渣男後,她也比一般人要更受傷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現在看起來,真的太讓人心疼了


而以上的三個例子,其實都還算幸運——畢竟,他們已經成年,也有自己的事業,起碼擁有選擇權。


而身邊的不少例子,其實更慘也更讓人觸目驚心


比如,疫情剛開始擴散時的一個短視頻:女兒求爸爸戴口罩,反而被非常粗魯的辱罵了: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文字比看視頻溫和,視頻裡爸爸非常兇


之所以被熱議,一方面是因為視頻中的爸爸確實很過分;而更悲傷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如何與之共處,是個大挑戰。


可能因為最近都困在家裡,簡妮我最近收到很多朋友和讀者關於「如何和父母溝通相處」「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傷害」的提問。


跟幾個朋友分享了我的經驗(是的,我也有原生家庭問題)和看法後,他們覺得挺有啟發,建議我寫出來——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看吧!希望能給有類似困境的人啟發。


01

換個角度看父母


先提個問題:父母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無論是在文學或是影視作品中,或是在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印象中,父母應該是無私地愛著子女,為子女的幸福所努力甚至自我犧牲的。


也因此,下面這幾個場景,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很熟悉:


場景一,父母聲稱是「為你好」,甚至「都是為你好,都是為了你考慮」。言下之意,他們完全無私,你絕對應該接受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非常熟悉了吧


場景二,父母表示自己所做所為,都是為你考慮為你犧牲——


比如常見的「因為不想你生於破碎家庭,所以我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也不離婚」。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但這對子女幸福是最優的解嗎?


而也正因為父母是為了子女好,也完全沒有為自己考慮,甚至做出了自我犧牲——


相應的,理所應當地認為子女也應該以同等的態度回饋父母:要優先為父母考慮和犧牲。如果不順著父母,就被蓋棺「不孝」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蘇明玉不同意蘇大強把房子給保姆,蘇大強就說她不孝


聽起來很感人:雙方都為對方做出犧牲,可見感情之深,感情也會隨付出變多而越來越深。


但事實上,這種模式真的存在嗎?子女真的會接受感恩並且因此而幸福嗎?


蘇明玉不幸福:她覺得父母根本不愛她,聲稱的為她好其實都是虛偽的自私,甚至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結果發現自己還真的是親生的,更想不通了


《中國剩女》中34歲事業成功但被農村傳統觀念家長催婚的女律師,也不幸福:


她一方面因為家人粗暴的對待而傷心: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她爸媽的態度也差不多


但另一方面,她認為自己有責任讓父母不因她未婚而顧慮。並且認為,父母催婚的方法雖然很粗暴,但是多少也是「為了她好」


而她比蘇明玉甚至更痛苦:


蘇明玉起碼知道,是父母錯得多;而女律師一方面認為自己沒錯,一方面認為父母也沒錯——那又如何能解脫這痛苦呢?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所以,她最後的結論是,如果她結婚,就會幸福得多——但如果又有下一個矛盾點呢?


簡而言之,父母常被認為「應該無私奉獻,全為子女著想」——


但也正是這樣的觀念,讓子女或是覺得真實的爸媽達不到「應該」標準,很失望;或是覺得爸媽並不像自己標榜得那麼好,很虛偽;又或者,因為認為父母都是「為自己好」,所以沒有立場反對……


那為什麼我們不更新一下想法呢?


父母也是人


就簡妮我這麼多年的經驗,一個對子女和父母都有益的觀念是:父母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父母——這話什麼意思呢?


簡而言之,雖然「父母」這個角色會讓他們傾向於愛、無私和奉獻。但他們也是「人」,受人性限制,有自己的性格短板,當然也會有自私的考量


簡單例子,《都挺好》裡蘇明玉慘得沒有懸念——父母重男輕女,她想上清華都不讓她去上,但砸鍋賣鐵也要哥哥去美國讀書: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這樣比較一下,感覺父母愛哥哥比較多


但對哥哥明哲的愛,也絕不是所謂理想的、利他的、全然犧牲的,她爸媽也有自己的小盤算


送哥哥去美國讀書,才能有面子,才能光宗耀祖。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對哥哥的愛,也有自己的盤算


為什麼要從更新觀念說起?


因為,只有接受了父母和父母的愛都不理想的不完美的,才可能進行有效的下一步溝通。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跟父母的溝通問題,困擾著很多人


很多人會發現,難以跟父母溝通:你的數據、事實、道理,跟父母全都講不通——為何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因為你把父母看做一個「講道理講事實全為你好」的理想狀態,而沒有關注真實的父母,實際上在意和想要的是什麼。


有些父母,會很在意自己的權威性:自己在家裡要做老大,自己講的就一定是對的,自己讓別人做,別人就一定要聽。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這類家長一般比較強硬


拋開對錯,這種父母是很難通過沒有技巧的「講道理」打動的:


因為「討論」這種形式,本就暗示著你們是平等的,已經削弱了他的權威性


而如果要「按你說的做」,很容易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這兩者都背離他們的核心訴求,很容易激怒他們。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爸爸為了戴口罩這麼合理的小事,發這麼大脾氣——核心是,你不懂,我才懂,我才是老大,我讓你閉嘴你就要閉嘴。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重申,理解他的動機,是為了跟他更好相處,不代表認為他是對的


通過樹立權威和家庭等級,讓子女從命,是比較「硬」的手段。


也有一種家長,會通過較「軟」的手段影響子女的行為,從而確保自己的影響力和重要度: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比如蘇大強


或是痛陳為你的犧牲,或是用孝敬大旗讓你從命,又或是拿出親戚例子告訴你那樣做才會更好……


再比如朱雨辰媽媽,很自豪地強調,自己沒有自我,每天很精細地照顧朱雨辰,四點起來給他燉湯燉梨汁: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表揚父母沒自我,本來就是錯誤的示範


而對於這種家長來說,「為子女犧牲」是他們的價值和道德感來源,如果子女表示「我不想要」「對我不好」,就否定了他們的價值感,基本上不會有好效果。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朱雨辰就曾抱怨過,但後來還是無奈從命,喝得一臉痘還長胖


理解了父母的需求,溝通時就可以更有技巧:


強硬型家長(我爸就是這種類型),千萬不要用「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你不懂我才懂」這類態度去表述——一定會吵架!


要讓這類人更聽進去你的表述,需要先承認他們的權威


「老爸說的一定有道理,這點我會好好思考。能補充一點另一個角度的看法嗎?」


「老爸你上次說過一個道理,我覺得很對很有幫助,這次的事情,運用這個道理,是不是可以這樣看……?」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如果讓他覺得不是在聽你的,而是在聽他自己的,牴觸情緒就會少很多——不僅對家長有用!


而對於後一類「軟控制」,千萬不要說「你做這個幹嘛」「你完全在添亂」,必須要

承認她們的犧牲和道德感,在此基礎上再提要求。


「知道媽媽都是為我好/為我犧牲很多,可以把梨汁換成果蔬汁嗎?對身體更好,你也可以喝哦!」


發現了嗎?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也是有情感利益需求、受自身性格觀念制約的人之後,就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態,去分析他們的好惡,從而對症下藥地高效溝通


但如果,我們總是在糾結「他們應不應該這樣」,用我們認為正確沒問題的方式溝通,反而很容易激化矛盾


看見父母的愛


年輕的時候,我們很難接受愛有條件,或夾雜著自私的考量——


也因此,很多人在發現父母「有自己的小算盤」後,會覺得父母其實完全自私,並不愛自己。


但愛或不愛很多時候並不只分為是或否,而是分程度看條件——不那麼純粹的愛,也是愛的一種。看蘇明玉媽媽: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蘇明玉想考清華不給去,硬要她去師範


她固然是非常重男輕女加不尊重女兒,但未必就是蘇明玉認為的,完全為了「省錢」,完全不愛女兒。


可能,在她的觀念裡,女性的幸福就是穩定清閒顧家庭,而不是優秀獨立搏事業——讓蘇明玉去讀師範,確實可以得到她定義下的「幸福」,沒毛病。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當然,讀師範也確實給父母省錢


與其說是問題在明玉媽媽完全不愛她,不如說是明玉媽媽自身的觀念和水平,讓她沒有意識到,子女和父母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尊重對方的偏好與需求


寫這一段,不是為了給某些糟糕的父母「洗白」,而恰恰是為了子女打開心結。


覺得父母完全不愛自己,感覺好受嗎?並不,看蘇明玉看具荷拉看房似錦就知道。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孩子很容易認為,爸媽不愛自己,是自己的錯,從而認為自己配不上幸福的生活


當然,有極端的渣父母,但很多時候,父母跟你我一樣,都是凡人:愛中有點盤算,但盤算中也有愛


有問題的不是小算盤,而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判斷,未必會為子女帶來真正的幸福


他們覺得工作穩定就好,是因為他們生於動盪年代,把穩定價值放到很大——但子女的價值排序未必如此,也未必適合這種職業。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場景有沒有超熟悉?


他們覺得擇偶經濟條件最重要,是因為他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覺得「過日子」比「愛情」要靠譜。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還好我媽沒有逼我嫁給大我15歲的有錢禿頂男士


坦白說,前兩年我爸媽也一直在喊我去考公,這兩年緩和很多。


除了我的溝通技巧進步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我的事業穩定發展(託大家的福),各方面能力想法也越發成熟。


期間,也跟他們深談過幾次,讓他們確實感受到,雖然跟他們想要的方式不同,但我在為自己的幸福努力,也很可能會得到我想要的東西——發現我能過的好之後,他們沒有再強求我。


絕大多數父母,對子女是有愛的,但那愛受觀念能力限制、有自己小算盤、表達得也未必如人意、效果也未必好——因為我們是人,是

不完美的人


理解這一點,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跟父母相處,其實,也是為了放過自己,讓自己更幸福——


02

換個角度看自己


還是三個常見的場景,看你和身邊的朋友有沒有中槍:


場景一,成年後父母還是不斷干涉自己的生活,導致很多混亂,覺得「過得不好都是父母或原生家庭的錯」。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比如《都挺好》中的另一個哥哥


場景二,因為父母對自己很嚴格,所以長大後非常渴求溫情,甚至有戀愛腦或高度依賴傾向。


比如鄭爽的戀愛腦: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鄭爽家長眾所周知嚴格,她的戀愛也眾所周知……


再比如秋瓷炫小時候家裡人對她不好,導致她談戀愛的時候,會加倍想要抓住對方的溫情,隨時奪命連環call: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還好,於曉光可以給她安全感!


場景三,我們那麼討厭父母的某些行為,但在某個時刻,卻發現自己居然跟他們一樣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蘇明玉那麼討厭她媽,但她爸卻說她像她媽


比如,我會發現自己跟我爸一樣容易跟親近的人發脾氣。再比如,我朋友發現自己跟媽媽一樣,常常用埋怨表達感謝,很傷人。


事實上,這不是孤例,《天生非此》這本書中,就花了很大的篇幅,講子女非常容易繼承父母的行為模式——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雖然我們很不願意這樣


公平點說,就原生家庭陰影而言,子女真的很無辜:父母造成的問題,卻要下一代來買單。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比如楊爍的兒子,感覺已經被殘暴的家庭教育負面影響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些,父母既是因,也是果——他們的父母可能也是這樣對他們的,而他們無意識延續了下來。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楊爍爸爸對他更加嚴厲,他可能就習慣性地繼承了這種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花那麼多篇幅,讓大家儘量去理解(不代表接受和原諒)「父母也是不完美的人」——


如果一味討厭抗拒父母,我們也會很難不討厭有類似特徵的自己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蘇明玉發現自己像媽後,非常痛苦


而要打斷這種因果鏈條,不僅最好換個角度看父母,也最好換個角度看自己。


誠然,糟糕的原生家庭是造成我們性格問題的原因,但這是否代表著,一切的失敗,都可以歸咎給原生家庭,而我們自己無計可施呢?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類似這樣的發言,也很常見


上一代父母,很多不願意給子女自我選擇的權利,也因此,子女不僅沒有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也往往沒有為選擇負責的意識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比如孫楊


孫楊被詬病的一個點,在於他總是試圖證明自己完全沒錯,即使有錯也是因為對方先錯——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些被原生家庭高度限制的人,固然是很無辜。但某種程度上,他們也逃避了自己要負的那部分責任


比如樊勝美,她一直說,她沒有選擇: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一開始慘的要命


但事實證明,她是有選擇的,當她痛下決心之後,她可以跟家人約定規矩,有界限地相處: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所以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武志紅的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戳我,大意是,人寧願選擇熟悉的痛苦,也不願意去嘗試未知的可能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為此,我們甚至願意主動讓自己痛苦,只要這痛苦是已知的


我們習慣告訴自己「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我沒有辦法」,從而心安理得地忍受熟悉的痛苦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比如房似錦,就認為自己沒辦法改變,所以註定沒人要


但這並不會讓事情更好——因為,要改變,需要我們正視自己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然後去改變它。


比如樊勝美,有那樣的家人,會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她拜金確實情有可原。


但這不代表,把對安全感的期待,都壓在男友身上,就是天經地義無可改變的——事實上,這讓她的處境更差了。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好好的男朋友作沒了


作為一個跟原生家庭陰影做鬥爭多年的人,簡妮我想在最後分享三個態度:


第一,我很理解原生家庭糟糕的人那種「我父母對我不好,這世界欠了我,我要在別處找回來」的心情。


但抱著這種心情,真的很難很好地與人交往——嘗試忘記自己受過的傷害,心態平和地有來有往,而非一味索取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金三順的結尾,去愛吧!像沒有受過傷一樣


我會這樣告訴自己,如果我不放下過去,那麼我永遠只是在過前半生的餘生,人生只會在固定軌道上滑動。


而如果我決定從這刻起,放下「我原生家庭不怎麼樣」「由此我的性格就是不喜歡跟人交往」這種既定概念,認為這些都是可改變的。那麼,我接下來的人生,才會有更多種幸福的可能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天生非此》這本書裡也提到,僅僅相信自己的特徵並非固定不變,就會讓這些特徵更加容易被改變


第二,要克服原生家庭陰影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怨自憐的情緒中:


「他們都很好,為什麼就我需要做這些?又不是我的錯!」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這種想法也很常見!


但隨年齡增長,我逐漸接受,這個世界本就不是「誰汙染誰治理」的這種公平。而是誰受影響最大,誰就最需要去改變


抽離「原生家庭」這個小範圍,如何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跟自己的缺點作鬥爭,本就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無論原生家庭如何。


只不過,有些人面對難搞的對象是父母,有人是另一半……學會和父母相處後,大概率也會幫你更好地跟他人相處——從這點來說,這功課並不多餘。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當然,也要承認,是要走一些彎路,但還是可以改變的


最後,雖然「父母皆禍害」小組已經被關閉,但當年我看的時候,有段話很戳我,大意是:


雖然父母帶給了我們傷痛,甚至持續給我們負面影響,但他們始終給了我們一件最寶貴的東西——生命


有生命,就有改變重來的可能——如果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得到幸福生活的天賦,那就當自己玩的是「自我探索」版本吧!


從孫楊到房似錦:如何面對這最大心魔?選對人生才能前進啊

▲但我們還是有很多可以做的


當然,這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因為我們要跟自己的慣性,跟自己的恐懼,跟自己的逃避做鬥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很痛苦,發現自己也有責任,發現自己也很自私,發現自己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這很正常啊!因為父母和你我,都是肉體凡胎。老天沒給開掛,還順手選了hard模式,常有失敗,偶有成功的那種。


但如果能在顛簸中有一點進展,也算是肉體凡胎的一種人生勝利吧!


豆君有話說


我們可以通過原生家庭追根溯源地尋找原因,與現在難以理解的種種和解,在找到癥結之後,不斷自我完善。


但原生家庭是我們的過往,不是我們的未來。正如王明姬老師在《用得上的心理學》中談到:


請不要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原生家庭的不完美,為自己的不完美找個完美的理由。


嘗試理解父母的養育方式,學著原諒父母無心的傷害。我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受那個時代的影響,父母們自身也成長於傳統家庭教養方式,雖然他們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存在一些危機和隱患,但並非全然不好。


全盤否定原生家庭教育的人,其實就是在全盤否定自我的成長經歷和曾經滋養我們內心的美好,將傷痛無限放大。這種做法並不會讓你感到快樂,只會讓親子兩代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無法彌合。


在這本《用得上的心理學》中,有詳細刨析“與父母有衝突後,如何自我治癒?”、“和父母化解衝突的五部曲”等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


學會用心理學溝通,除了學習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也能從自我、朋友、愛人等多角度來獲得更好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