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比赛?

美蛙英语


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不需要相应的奖项参加职称评,也有可能是没有时间去准备相应的比赛,更有可能是不想陪公子读书,用自己的“无能”衬托所谓的“名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固然和参加一些所谓的比赛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自我反思与总结,在自身的不断学习中不断的提高,仅仅指望参加几个所谓的技能比赛就想提高教学技能那是教育“砖家”的一厢情愿而已。

首先,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异明显,一刀切的教学技能比赛纯属浪费时间。

在如今的素质教育无法全面实现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依旧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学校生源质量层次不齐,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同一个问题也许有些“名校”的“名师”轻描淡写,简单提一下学生就懂了,而有的学校老师费尽唇舌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难道这能说明名校的老师教学水平高,普通学校的老师水平就很低吗?显然是不客观的。

如今很多地方组织的所谓教学技能比赛,这些比赛常常都在地区最好的省重点进行,拉一群省示范的生源来进行展示课,课堂教学往往进行的特别欢快和顺利,一堂堂教学展示课常常都是精彩无比。但是试问是不是真的所有的学校生源都是这么好呢?是不是真的每个学校的教师都能那么轻松的进行课堂教学呢?就如同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大城市的所谓网红名师,在课堂上讲语文,说历史,把课堂教学搞得就跟单口相声一样,学生一个个听得那叫一个兴高采烈,但是试问是不是真的每个学校都能采取那样的模式呢?所以所谓的教学技能比赛,如果不能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真心没有多少意义。

其次,如今的一些所谓的教学技能比赛,纯粹是为了衬托“名师”的主角光环。

如今的一些县市,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些所谓的教学技能比赛,或者是什么优质课比赛。相关文件一旦通知下来,就会动员各个中学组织教师参加比赛。不得不说,很多所谓的教学技能或者优质课大赛,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其实和一些无聊的选秀比赛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找一群“绿叶”来陪衬,按照一定的流程,把内定的“鲜花”选上去,然后打造所谓的“名师”。这里无疑针对全体名师,平心而论,如今的不少“名师”真的是炒作出来的名师,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之外,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所以如今的中小学教师,除了确实需要参加相应的职称评比,确实需要一些证书的教师之外,真心没有多少人去参加一些无聊的比赛。因为多数教师除了日常的工作比较忙碌之外,还要操劳家务事,真心没有多少时间去准备什么所谓的优质课,如果忙活了半天又要准备教案,又要准备PPT,又要托关系找教研员跟上面打招呼,闹腾了半天最后都是二等奖或者三等奖,陪衬着“名师”走向教坛巅峰,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关键在于真真切切的做好课堂教学和必要的学校交流。

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最关键的是真真切切的做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一线教学上,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可以安安心心的进行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必要的时候同类生源的学校之间也要进行相应的交流,切磋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不同生源的学校之间不要毫无意义的攀比。


徽南城意


就我个人而言,不是不想参加,而是表演性质太浓,不适合我。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

前两年去参加比赛,上一节作文课,上完学生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节课的作文写的真爽。

我听了还挺高兴,学生认可我的课。

但下一秒评委老师一句话就打击到我了。

她说:你这节课实用是挺实用的,但是没有小组讨论,也没有视频啊游戏啊,太安静了。

听完就知道得奖无望,果然就只有一个二等奖。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让我看清原来比赛真的是表演课。踏踏实实上课教成绩的人,想用一节学生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实用课得奖是不可能的。

之后再有比赛就没了参加的想法了。


一五一十部落


在下江苏人,19岁中师毕业,工作22年,在苏北某市的区直小学教语文。参加过一次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侥幸得了二等奖。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还是有点真实感受的。

第一,比赛磨人不假,但更磨心。教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师德、情操、信念,但还必须有扎实的能力与素养。上师范时,班主任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好老师,必须厚脸皮。”全校选拔,全区选拔,全市选拔,全省大赛;专业知识笔试,课文诵读,现场故事,粉笔字,即兴演讲,才艺展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一路走下来,除了比拼精力与体力,更比拼全面的综合能力、稳定的应对心理。赛前,确实经常焦躁;但赛后,你会有浴火重生、精神得以拔节的开阔。更重要的,你会从骨子深处生发出从容面对学生、课堂和教材的自信。千万别不屑、不敢、不想,既然自己可以教好学生,为什么这样小小的尝试却不敢作些突破呢?

第二,比赛名次重要,但亦无关。既然是比赛,总会分出个123,关键看你有什么样的参赛目的。有人,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教学资历;有人,可能是为了评选职称;也有人,可能就是单一的为了展示自己。功利也好,理想也罢,都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一点是共通的: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必然会得利。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就是学生么?这一点,想来毋庸置疑。论文可以借鉴他人,上课可以华而不实,基本功比赛作不了假的。


清风杏语


我家孩子的语文数学老师,都是教学经验十足的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留的作业就很有很好比如这几天还让孩子们背会疫情期间火起来的古诗,平时笔记也很厉害,许多总结连我这个家长都佩服,孩子们做题很容易知道如何下手,这位老师也不参加比赛,我觉得孩子有这样的老师很幸运


认真看条头


我从业18年,参加了不计其数的比赛和公开课录制,可是直到现在仍然感到怵头,不是不愿参加,而是它着实太消耗人的精力,冬天参加了市里的比赛,全程封闭,24小时抽课备课,见学生,试讲,修改,做ppt,比赛,说课一系列环节,真的是感受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直到讲课结束,心才落下来,按理说也是一个老教师了,不该像个新人一样紧张,可是我就是紧张,我想我怕的不是课堂,因为我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怕的是这种折磨人的状态,所以很多老师不喜欢参加比赛,可又不得不去比赛,往大了说,你要给学校争光,往私了说,为自己的职称晋升也要添砖加瓦,这样他就更像两道箍锁栓在头上,这样的比赛给你带来的是紧张感,而不是与学生痛快淋漓的交流,无奈又无力的比赛。


我和小学生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我有亲身经历。

年轻时的我,为了比赛,几个月熬通宵,几个月都要生活在压力中,而与此同时,自己的教学任务也要全部保质保量完成。这么特别辛苦。

但是这不是我的兴趣啊,我喜欢教课,我喜欢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摸爬滚打,我喜欢关注他们每个细节及时给予肯定或是纠正,我喜欢看他们做对题的喜悦神情。我喜欢和家长像朋友一样沟通甚至聊聊家常。。。。。。但有任务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在正常状态了。所以不喜欢。


马老师有点馋


    在我看来,不论参加省、市教学技能大赛,还是参加省、市优质课大赛,都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网上经常有人说,参加比赛的老师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我不敢苟同。参加比赛的老师,要具备一定教学本领。同时通过比赛,教师锻炼了自己,找到教学的不足,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那么参加比赛有诸多好处,为什么许多老师不愿参加呢?

   作为教师,很惭愧,我教学水平不高。参加了不少次教学比赛,最好的成绩,是市级优质课二等奖。为此我结合个人上优质课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正常情况下,上级教育部门要举办优质课大赛,或者教学技能大赛,许多老师不愿主动参加,除了要评职称外。没人愿意去,学校领导只好使用行政命令,点名某老师去。几年前,我也被迫上了一次市级优质课。本来我不想去,但是校领导说,你好多年没有参加比赛了,按老师轮流来上,也要排到你。我不好意思再拒绝,只好点头应允。

    说一句丢脸的话,接到上市优质课通知,当天晚上我睡觉不香,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担心上不好,自己丢脸是小事,关键给学校丢脸。网上有一种错误说法,说上省、市优质大赛,也反复彩排,作秀。据我了解,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在赛前一小时,教师抽签要上课题。然后备一个小时课,接着就走上擂台。有足够时间演练的,属于展示课。

      上好优质课比赛,关系学校名声。为了帮我上好课,校长好心,说过几天请几个教育专家,来听我一节课。帮我指出不足,并想出改进的方法。孰料,领导的一片好,反而更增加我心理负担,比上市优质课还累。怕教育专家说的课讲得太差,在校领导和同事面前丢脸。为此我把那一节本来平常课,变向地看成展示课。我竟背着校领导,在学生面前演练了一次。其实我想快刀斩乱麻,接到通知,最好第二天就去上市优质课。长痛不如短痛,早点解脱。经过焦急的等待,上市优质课前,晚上又失眠了。

      刚才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讲我上优质课比赛,一个字“累”。除了教师上优质课或教学技能大赛累,还有一个就是上展示课。校导说,下个月,教育专家和各校老师,来校听某教师一节展示课。直接关系学校形象,领导非常重视,远胜过上优质课。为此有的还成立专门小组,帮助上展课的教师。教师为此要给学生反复演练,就像央视春晚,要反复彩排,每一句台词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不能乱改。这是真正耗时间和耗精力,许多老师都不愿遭这份罪。同事经常开玩笑,如果平常上课,按展示课标准来上,老师都要累死。

    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教学,教师意见很大,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有明显地改善,学校少了许多作秀课。现在流行推门听课,即事先不打招呼,突然来听某节老师的课。我觉得那更真实更自然,也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新手上路,请多关注)


 

   

      


爱跳舞的书


能不能获奖是未知数,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太多。这就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大赛的原因。

记得二十几年前,当时教学辅助技术还不先进的时候,朋友学校一位30多岁的女教师,参加市教学能手评选。她属于特别认真的那种,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她天天耗在实验室里,琢磨自己的实验。然后,一遍遍的打磨自己的课。

每次试讲的时候,全组的老师都来听课,听完课,然后一起讨论存在的问题,纠正。如此重复,大概一节课讲了十几次。整个年级的这堂课,她都包了,而且有的班级还讲了两遍。只要她试讲,全组的老师都停下课来听她的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为了学校第1个获此殊荣的老师。这可把校长乐坏了,大会小会的表扬。

后来他们组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作风,只要是谁出去讲优质课,或者评教学能手,那么全组的人一起向上阵,一起备课,一起打磨。参与其中的那个主角,说实话,真的被扒层皮。

有这样的机会,其实只要是有上进心的老师,想评职称的老师,都想去参加的。但是,有的老师很有自知之明,因为这样的名额不多,要全组进行打分,优中选优,那么他掂量一下自己不够格,也就退出了,其实他的真心是羡慕的。

说实话,每个组里被推出来参加省试,教学能力大赛的老师都是学校水平比较高的。在组里的老师听完试讲课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毫不留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有时候看到这个主角老师,脸一阵红一阵白,被打击的非常窘迫。但是也不得不重拾信心,根据自己的不足继续讲,继续试,直到达到理想的水平。

前几天朋友学校搞了一此创新实验,朋友也参与其中。修改实验,配药品,反反复复好多次。每次见到他时,他总是急匆匆的说,不行,哪里哪里又得改,老教师又提出来了。真的,不真正打磨一节课,那都不叫成长。

所以,在打磨课的过程中,老师们都知道其中的艰辛,大多数老师都不想参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从学校推出去以后,到市里参加比赛,能拿一等奖有难度。如果能推到省里去,那简直是撞大运。说实话,里面也有潜规则的,比如哪科的优质课在哪个中学举行,那么,这个中学的参与这门课讲课的老师有福了,肯定过。有时候公布了的成绩还能改,无语。

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作为老师,你愿意参加这种比赛吗?你有没有被黑幕过呢?


缪老师妙笔生花


就我们小学老师而言,每年都有这样的比赛,但是的确很多老师不愿意参加,或者或不愿意去受罪。这样的比赛一般都指定了人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些老师宁愿把时间交给课堂也不愿参加所谓的选秀。

参加工作的前六年我非常热衷于这样的活动,但是每次去市里参加比赛时总被排除!领导层倾向于镇小学,而我在农村山区。大学校他们有专门团队搞教研,他们有时间去磨课,而我们每天面对留守儿童已经焦头烂额,学校小各种事情都需要双肩挑,我辛苦准备的课甚至没有老师愿意去听,即使去了也会都说恭维的话,很难提高!久而久之,这些活动我也不再参加。

一位老师技能再强,长得再靚,不好好工作也是枉然。王小波说,漂亮的脸蛋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少,我愿做学生的百灵鸟,千里马再好,也要有伯乐!





孩子魔法师


现在的教学技能大赛很无聊,因为太假,所以可学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比如现在去参加省里的比赛,先是学校听,然后县里听,接着市里听,这一节课不知道要听多少遍,每次都要改来改去,原来的雏形恐怕早已经面目全非了。教师个人的东西还能残留多少呢?再者,现在的评委对课件非常重视,好像没有课件就不叫课了,所以,每节课看上去都弄得花里胡哨。这些课件也大多不是教者本人做的,可比性几乎没有。我一直反对前些年的一种比赛的形式——说课。我也不知道是哪位脑残发明的这种形式,一个学生都没有,那叫什么课?那也叫上课吗?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你没有一个学生,怎么能反应教者的能力呢?课堂上有几十位学生,听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真实的课堂才能反应出教者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说课,纯属于纸上谈兵!可居然轰轰烈烈搞了那么多年,真是笑话!现在又流行什么晒课,但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

上课,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教者脚踏实地的对待。一节好课,需要老师的精心备课、设计,更需要教者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知识越丰富,课堂才会越生动,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让学生轻松掌握。教师上课不是表演。很多课堂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空洞无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表演,有的连蹦带跳,有的连说带唱,甚至不知道是哪个科目。我觉得这样完全偏离了教学的规律,而且越来越远。一群不懂教学的人,在上面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那下面只能是胡乱唱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