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產檢化驗檢查報告

雖然說懷孕生孩子對大多數孕媽媽來說是正常的生理過程,但早產、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嬰兒出生缺陷等各種問題加起來的概率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在整個孕期接受規範的產前檢查,對於影響母親和胎兒的疾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從而進行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

每次產檢,孕媽媽都會拿著一大堆化驗和檢查報告單給醫生看,包括血、尿檢測、B超檢查、心電圖等,報告單上基本都是些醫學專業名詞或者英文字母縮寫,有的檢查結果還沒有正常範圍的提示,雖然醫生會根據孕周和檢測結果來判斷孕媽媽和胎兒的健康狀況,給出科學的指導,但不少孕媽媽還是對產檢結果有不少困惑,針對一些主要的常見問題,安安來給大家解讀一下。

解讀產檢化驗檢查報告

血常規檢查:用於判斷是否貧血

血常規檢查主要目的是用於判斷孕媽媽是否貧血,輕度貧血對孕媽媽及分娩的影響不大,但是重度貧血可能會引起早產、低體重兒等不良後果,孕媽媽們要特別注意。

血常規檢查結果中主要看的是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的值。

白細胞正常值範圍為4╳109-10╳109,但孕期多數孕媽媽都會出現白細胞的升高,只要沒有感染的病史和相應的症狀與體徵改變,就不用了太過擔心。

血紅蛋白主要是判斷孕媽媽是否貧血,低於110g/L為輕度貧血,低於90g/L為中度貧血,低於70g/L為重度貧血。

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是血小板,如果血小板值低於100╳109,凝血功能可能出現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進行進一步檢查和處理。

解讀產檢化驗檢查報告

尿常規檢查:用於判斷腎臟情況

每次產檢都需要檢查尿常規,通過尿蛋白、隱血、酮體、葡萄糖、細菌、真菌等項目的檢測,可判斷孕媽媽是否排出蛋白尿,以此來初步預估準媽媽的腎臟情況。尿液中蛋白、糖、酮體及鏡檢紅細胞和白細胞指標均為陰性,為正常。蛋白為陽性的,提示有妊娠高血壓、腎臟疾病的可能。紅細胞和白細胞為陽性的,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如伴有尿頻、尿急等症狀,需及時治療。糖或酮體陽性的,提示有妊娠糖尿病的可能,究竟是不是,還要看孕24-28周的糖尿病篩查結果。

超聲檢查:孕期需做5次

正常情況下孕期需要做5次超聲檢查,包括6-7周的早孕檢查、11-14周的NT檢查、20-24周的系統超聲檢查(大畸形篩查)、32周左右的超聲檢查、38周左右的超聲檢查。孕早期超聲檢查主要是排除宮外孕,確認胚胎數量和是否存活,確認胚胎孕周大小;孕中期和孕後期的超聲檢查主要是看胎兒的生長趨勢以及篩查胎兒生長缺陷。

先來看看關於胎兒的生理指標,主要是雙頂徑(BPD)、股骨長度(FL)、頭圍(HC)和腹圍(AC)。到足月(孕40周)的時候,胎兒的雙頂徑達到9.3釐米及以上的話屬於正常。一般雙頂徑與懷孕的月份是基本相對應的,也就是說懷孕7個月的時候雙頂徑為7釐米,8個月時為8釐米,8個月之後,平均每週增長0.2釐米也屬於正常。

解讀產檢化驗檢查報告

股骨長度指胎兒大腿骨的長度,一般它的值與胎兒的雙頂徑相差2-3釐米左右。也就是說如果雙頂徑是9.3釐米,那麼股骨長度應該在7.3釐米左右。一般在孕20周左右,通過測量股骨長來檢查胎兒的發育情況。

頭圍是繞胎兒頭部一週的最大長度,孕12周時頭圍是55毫米左右;孕36周之前每週的增長10-15毫米;孕32周以後每週約長7毫米左右;孕37-41周時頭圍通常在320-360毫米。腹圍是胎兒腹部的周長,孕12周時胎兒的腹圍50毫米左右,腹圍每週增長10-12毫米;孕36周前胎兒的腹圍小於頭圍,孕36周左右胎兒的頭圍和腹圍基本接近;孕37周以後胎兒的腹圍會漸漸大於頭圍;孕37-41周腹圍通常在330-370毫米之間,腹圍會比頭圍大10-15毫米。

另外,超聲檢查中還要看羊水的情況,羊水的多少是鑑別胎兒是否可以健康生長的重要指標之一。羊水深度(AFV)在3-7釐米之間為正常,超過7釐米為羊水增多,少於3釐米為羊水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