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间谍在中国那么猖獗,清政府为什么不制止?

历史漏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满清没有现代军事意识的一个表现。

满清的土包子行为,从任何地方都能看出来。

大家听说过日本陆军中野军校吗?

这座军校不是用来打仗,就是日本陆军以情报工作与防谍、宣传、谋略等秘密作战相关事务为训练教育目标的军校。

说通俗点,中野军校就是培养特务的学校。

日本陆军对于中野军校非常重视,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持续游击近三十年的传奇老兵─日本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就是中野学校毕业特工小队长。

同样道理,很多人说蒋介石乱搞特务机构,搞得国家乌烟瘴气。

实际上,蒋介石确实刚刚上台,就扶持戴笠搞了军统,之前还有中统。

事实证明,军统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搞到无数情报,也暗杀了无数日伪要员,更有严密的反间谍行为。

如果没有军统的帮助,抗战还会更艰难的多。

日本也是如此。明治建军开始,日本就效仿欧美军队开始训练情报人员。

在还没有开战的时候,这些情报人员就潜伏进入可能的敌国,比如朝鲜、满清甚至俄国、英美等等。

到甲午战争开始,日本间谍机构已经相当成熟。

早在1884年,日本间谍组织“玄洋社”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上海。

到了1886年,甲午战争前日本在华最庞大的间谍机构乐善堂在汉口成立,总部设立在东京。

乐善堂在中国的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并把触角伸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


这个情报组织搜集一切有用的中国情报,比如:风土气候、人情风俗、农工商业、金融、运输、交通等,都是为了入侵做准备。

当然类似的特务机构还有很多。日清贸易研究所就是设置在上海,专业培养潜伏中国特务的机构。

当时满清几乎所有大城市,尤其是军港、军事重镇等都有日本特务或者收买的汉奸潜伏。

一说,连在中国卖淫的部分日本妓女,也是情报人员。

日本的情报工作非常成功,甚至连李鸿章本人都被监控。

日本陆军部的神尾光臣1894年奉命驻天津,专门监视李鸿章的行动。他通过收买李鸿章身边的人(包括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对李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如李鸿章调船运送士兵和饷银、派北洋舰队护航等,神尾光臣都一清二楚。

连李鸿章都如此,其他军事情报可想而知。

几乎所有重要的满清军事机构的情报,都被日本掌握。

就连李鸿章去谈判马关条约,满清政府给他的上限都被日本掌握,最后日本就按照这个上限提了要求。

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清军获得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清楚、详细。而满清自己的地图,尚且没有如此准确。

自然,除了日本情报工作成功以外,还有土包子满清的无能。

当时满清,毫无情报意识。

满清真正的情报工作,还是慈禧太后死了以后才开始的。

而中国真正算得上情报机构,则是民国时期才成立。

满清对情报工作不了解,一些情报几乎是公开泄露给日本人的。

资料中这么写:甲午战争期间,当“高升”号运兵船停在塘沽码头时,码头区竟然没有进行警戒,一般闲人都可以自由来往,甚至竟有日本人“来往不绝,凡我船开行,彼即细为查探,非但常在码头逡巡,竟有下船在旁手持铅笔、洋簿,将所载物件逐一记数,竟无委员、巡丁驱逐”。


萨沙


中国和日本,都是如今东亚的強国,但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明治维新前,日本一直就是跟在中国屁股后面的小弟,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天朝,中国就是大哥,中国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欧洲开始飞速发展。当欧洲的大工业时代来临时,东方的大清和日本都仿佛在梦中。

两次鸦片战争都没有完全叫醒大清,而此时的日本却“嗅觉异常”,醒了,并开始了弯道超车。

俗话说“军马未动,情报先行”,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注重情报的收集,日本的间谍开始在大清猖獗,而作为清政府,却基本没有阻止,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日本间谍行动隐蔽,清政府手段不够

(玄洋社)

日本的间谍,在丰臣秀吉时代,就被重视,但发展一般。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中国成了必须要逾越的“一道鸿沟”。

1881年,日本著名的组织“玄洋社”(黑龙会)成立,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急先锋,成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得到更多东亚的情报。

1884年,玄洋社就派人进入了中国,在上海开办“东洋学馆”,培养间谍人才。

1886年,发生“长崎事件”后,玄洋社提出“破支那,胜俄国,吞并朝鲜”的口号,并且开始加快“间谍事业”的步伐,就在这一年,著名的日本在华间谍机构“乐善堂”成立。

日本人在所谓的“间谍事业”方面投入很大,而大清却浑然不觉,这是大清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日本的间谍从1886年开始,大范围活跃在中国,直到1945年撤出。其中,晚清时期的日本间谍,为日本提供了不少重要情报,但清政府仿佛被蒙了眼睛的人,基本看不见。

这些日本间谍到了中国后,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身份,一是打着日本商人的名号,前来中国;二是以“东洋妓女“的身份,混迹于政商名流;三是以艺术家或武士的身份,以切磋技艺为由,进入中国;四是当什么所谓的顾问,打着帮助的名义,在军方或企业界游荡。

总体来说,这些间谍,对于日本非常忠诚,在中国,又有着所谓的正经事可干,不精于此道的大清政府,一时半会抓不到确凿的把柄。

虽然日本间谍较多,但在大清土地上,由于日本人隐蔽工作做得好,所以清政府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说句明白话:日本的间谍工作做到了前面,晚清很滞后,很稚嫩。

日本间谍受到了某些清朝官员的庇护

日本间谍到了中国,孜孜不倦地收着各种信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汇总到日本内阁政府,这对日本开展各种行动,提供了最有利的帮助。

很多重要的官员,早就被日本人使用了各种手段,从其处探得了各种信息。

甲午海战前,大清的情况,慈禧的情况,李鸿章的情况,甚至水师的情况,被日本间谍摸得一清二楚,不是日本人胆子大,而是早就洞悉了大清“外强中干”的事实,所以,日本敢于开战,敢于“兔搏狮虎”。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有些消息的获得,日本人都是从大清官员或者家属那里获得。晚清时期,很少有官员是“银子砸不倒”的,李鸿章在马关条约前后,其信息被日本间谍大量得到,原因只是日本人结交了李鸿章的亲信和家属。

当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后,谈判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由于很多大清官员和家属,收了日本人的好处,成了所谓的“朋友”,于是日本间谍就有了所谓的保护伞,貌似每次谈话都无大碍,但日本人引导着话题,从交谈中获得了很多的消息,而官员或家属还不自知。当然,也有个别人就是直接“要好处”,给信息。

这些官员或家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信息的泄漏,有着那么重要的作用。为了持续得到日本人的好处,对日本间谍给予了保护。

所以说,如果没有大清官员或家属的庇护,日本间谍也不会那么的如鱼得水。

日本间谍,根本没有受到大清政府的重视

在甲午战争以前,大清政府根本没有重视过小日本,毕竟这个小国和体量庞大的中国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大,大清政府完全忽略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的巨大转变,因为大清缺乏自己高效的情报系统和间谍人员。


在大清昏昏欲睡中,日本人已经暗暗崛起,并开始弯道超车了。甲午战争是日本的第一次突破,结果很让日本人满意;八国联军进北京,让日本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日俄战争的胜利,彻底让日本人崛起并膨胀不已。

大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变化,更没有意识到日本人情报工作的高效。甲午战争后,大清忙着还钱,忙着各处灭火,至于日本间谍在华的情况,也完全没有得到大清政府的重视。

日本人为了推翻大清,黑龙会还资助早期的孙中山,让中国内斗。挑动他国窝里斗,日本人果然是高手。

日本间谍,在晚清很猖獗,和大清政府的不重视,也非常有关系。

综合来说,在晚清,日本间谍比较猖獗,而清政府没有阻止的原因是:一是日本的身份隐蔽工作做得不错,二是日本间谍得到了某些官员和家属的庇护,三是日本间谍根本没有受到大清政府的重视。

正是因为大清的不重视,导致日本间谍猖獗,在清亡后,日本在国内有专门培养间谍的陆军中野学校,还有日本军方在中国的特务机构特高科,还有日本的“梅兰竹菊”机构,还有改“玄洋社”名字为黑龙会的民间间谍机构。这么多间谍机构,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危害。

也许是受到日本的启发,蒋介石在掌握国民政府后,成立军统、中统,在抗日期间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有些小事需要重视,有些“小国”更需要重视。


蓝风破晓


先说个关于“密码战”的事情,看看清政府对打仗是多么不上心。

(清政府的密码本)

1894年6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战争丰岛海战爆发前一个月,日本国内发生了一件事情。汪凤藻,当时的清政府驻日公使,收到了日本外务大臣的一封公函,内容是正常的国家事务商讨。

第二天,汪凤藻就给国内的总理衙门发了一封长电报,请示接下来的工作。电报的内容之一,就是日本外务大臣的公函全文。汪凤藻发电报的时候,一直负责秘密监听的日本电信课长佐藤爱磨第一时间截获了这份电报。虽然汪凤藻是用清廷的“密电码”发送的情报,但是佐藤爱磨分析了清政府给驻日公使的电文,很快就破解了密码。

也就是说,在战前一个月,清廷的一切通讯内容,日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

所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对清军的兵力部署、军事命令、后勤保障等等所有问题,都完全掌握,打起仗来自然胸有成竹。然而,清政府完全没有意识到密电码已经被破译,李鸿章去日本谈判的时候,和国内的交流日本人全知道。所以,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毫无主动权,日本人早就知道了清廷的底线……

清廷的密电码不仅保密性弱,容易破解,更关键的是,一套“小儿科”的密电码还几年不更换,后来张之洞不断的强调密电码的重要性,清廷才开始有些觉悟。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清政府才开始加快密电码的更换速度,但是为时已晚……毫无忧患意识,还谈什么打胜仗?


在清政府毫无防备的同时,日本已经开展了细致入微的对华间谍战。

(化装成商人的日本间谍)

1871年3月,日本天皇参议江藤新平正式提出了《对外政策意见书》,日本政府开始正式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潜入中国;1872年8月,陆军少佐池上四郎、陆军大尉武士正干、外务省翻译彭城中平三人化装成商人,进入中国东北收集各方面情报寄回日本;1877年4月,日本政府又派出间谍岛弘毅,到中国东北开战了7个月时间的调查,撰写了《满洲纪行》;1878年,日本参谋本部向中国和朝鲜派出十多名军官,进行军事调查;1879年,日本间谍桂太郎中佐和小三又次少佐经过考察,编写了《对清战争方策》,递交给了天皇……

这些由日本军方派出的间谍,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身份深入中国各地。调查清军部署,绘制详细的地图,甚至对各个城镇的户口、桥梁、河流、交通、资源等等都详细记录——这些内容,很多连清政府也没有掌握。


除了军方间谍,日本民间人士也大量来到中国,刺探情报。

(汉口乐善堂成员)

他们利用商人、学者、教师、侨民、医生等等身份作掩护,深入中国内地,勾结地方士绅官员,收集各类情报递交军方。

比如1881年成立的日本间谍组织“玄洋社”,就派出了大量的谍报人员深入朝鲜和中国东北。再比如著名的“乐善堂”分店,表面上是售卖杂货的商店,实际上是日本间谍机构……乐善堂的很多间谍,比如荒尾精、岛津一、石川伍一等,还大肆贿赂清廷官员。就连李鸿章的外甥,当时在军械局任职的刘芬都被收买,为日本人提供了很多北洋水师的军事情报。

当时的很多优秀日本谍报人员,都精通汉语,他们伪装成货郎、乞丐或者商人,四处行动,一般人难以分辨。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人进行了二十年的间谍工作,无论如何清政府也该有所察觉吧?正是因为清政府毫无反谍意识,毫无战争危机感,各级官员甚至明目张胆的出卖军事情报,才让日本间谍有机可乘……


七追风


近现代战争中,情报是非同一般的“资源”,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能够影响战局的胜负。

那情报怎么来的?通过间谍获得,各国都是兵马未动间谍先行,甚至因此而有了“谍报战”这个名词,也给后世各大影视公司提供了生动的拍摄素材。

当年日本间谍在中国猖獗到什么程度?据说“马关条约”谈判时日本通过间谍得知了清政府所能给出的最大上限,于是就按此提出条件,李鸿章挣扎良久,还是同意了。

日本从唐朝时就一直是华夏的附庸,按理来说哪怕清朝衰弱至此,余威仍在,他们也应该存在惧怕之心,为什么敢悍然入侵?就是因为大量的日本间谍已经把清廷给摸透了!

日本间谍对清朝的了解,绝对胜过清朝皇帝,也胜过大部分的朝中重臣和民众。他们传回去的情报声称:“大清朝的腐败,不是某个官员的腐败,是从政体上就腐败了,中国已经没救了!”

正因如此,日本才在多次试探之后发动了侵华战争。

既然日本间谍这么有害,为什么清政府不制止呢?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政府根本就认识不到“间谍”的存在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危害!那个时期,日本间谍很容易就能获得情报,很多东西都是明摆着的。

等认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去制止了。

日本派往清朝最早的间谍是福岛安,被称为“日本情报之父”,早在1883年,也就是光绪年间,他就潜入了中国北方,冒充外交官仔细地调查了张家口、山海关、天津、奉天、营口等地,清廷对此毫无反应。

最有名的日本间谍则是川岛芳子,本是爱新觉罗家的格格,名为“显玗”,汉名金碧辉,她6岁时清朝已经亡了,她的父亲肃亲王善耆指望着依靠她拉近和日本的关系、获得日本的支持得以复国,所以从小把她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做养女。

善耆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日本人也不傻。这可是大清的格格,送上门来怎能不要?就把她培养成了头号间谍!

川岛芳子很是风光过一阵,做了许多坏事,1948年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清朝末期贪官污吏遍布,正直的人无法在官场立足,日本人用钱财、美色收卖了不少清政府内的官员,即培植了大量的汉奸。

2、当时的国人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得过且过,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大多数人对日本的狼子野心认识不足。

3、清政府被日本人打怕了,割地、赔偿,像对欧洲列强一样,清政府官员怕日本人,任由日本人胡作非为、放任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