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日本間諜在中國那麼猖獗,清政府為什麼不制止?

歷史漏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滿清沒有現代軍事意識的一個表現。

滿清的土包子行為,從任何地方都能看出來。

大家聽說過日本陸軍中野軍校嗎?

這座軍校不是用來打仗,就是日本陸軍以情報工作與防諜、宣傳、謀略等秘密作戰相關事務為訓練教育目標的軍校。

說通俗點,中野軍校就是培養特務的學校。

日本陸軍對於中野軍校非常重視,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持續遊擊近三十年的傳奇老兵─日本陸軍少尉小野田寬郎,就是中野學校畢業特工小隊長。

同樣道理,很多人說蔣介石亂搞特務機構,搞得國家烏煙瘴氣。

實際上,蔣介石確實剛剛上臺,就扶持戴笠搞了軍統,之前還有中統。

事實證明,軍統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搞到無數情報,也暗殺了無數日偽要員,更有嚴密的反間諜行為。

如果沒有軍統的幫助,抗戰還會更艱難的多。

日本也是如此。明治建軍開始,日本就效仿歐美軍隊開始訓練情報人員。

在還沒有開戰的時候,這些情報人員就潛伏進入可能的敵國,比如朝鮮、滿清甚至俄國、英美等等。

到甲午戰爭開始,日本間諜機構已經相當成熟。

早在1884年,日本間諜組織“玄洋社”就已經正式進入中國上海。

到了1886年,甲午戰爭前日本在華最龐大的間諜機構樂善堂在漢口成立,總部設立在東京。

樂善堂在中國的北京、長沙、重慶、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眾多分支機構,組成了一個遍佈中國主要城市的間諜網,並把觸角伸展到中國的廣大農村。


這個情報組織蒐集一切有用的中國情報,比如:風土氣候、人情風俗、農工商業、金融、運輸、交通等,都是為了入侵做準備。

當然類似的特務機構還有很多。日清貿易研究所就是設置在上海,專業培養潛伏中國特務的機構。

當時滿清幾乎所有大城市,尤其是軍港、軍事重鎮等都有日本特務或者收買的漢奸潛伏。

一說,連在中國賣淫的部分日本妓女,也是情報人員。

日本的情報工作非常成功,甚至連李鴻章本人都被監控。

日本陸軍部的神尾光臣1894年奉命駐天津,專門監視李鴻章的行動。他通過收買李鴻章身邊的人(包括李鴻章的外甥張士珩),對李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如李鴻章調船運送士兵和餉銀、派北洋艦隊護航等,神尾光臣都一清二楚。

連李鴻章都如此,其他軍事情報可想而知。

幾乎所有重要的滿清軍事機構的情報,都被日本掌握。

就連李鴻章去談判馬關條約,滿清政府給他的上限都被日本掌握,最後日本就按照這個上限提了要求。

甲午戰爭爆發後不久,清軍獲得日軍進攻山東半島時攜帶的一張地圖,上面村、路、炮臺、營房、山、河、井、樹都畫得十分清楚、詳細。而滿清自己的地圖,尚且沒有如此準確。

自然,除了日本情報工作成功以外,還有土包子滿清的無能。

當時滿清,毫無情報意識。

滿清真正的情報工作,還是慈禧太后死了以後才開始的。

而中國真正算得上情報機構,則是民國時期才成立。

滿清對情報工作不瞭解,一些情報幾乎是公開洩露給日本人的。

資料中這麼寫:甲午戰爭期間,當“高升”號運兵船停在塘沽碼頭時,碼頭區竟然沒有進行警戒,一般閒人都可以自由來往,甚至竟有日本人“來往不絕,凡我船開行,彼即細為查探,非但常在碼頭逡巡,竟有下船在旁手持鉛筆、洋簿,將所載物件逐一記數,竟無委員、巡丁驅逐”。


薩沙


中國和日本,都是如今東亞的強國,但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明治維新前,日本一直就是跟在中國屁股後面的小弟,在他們眼中,中國就是天朝,中國就是大哥,中國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但是,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從歐洲文藝復興開始,歐洲開始飛速發展。當歐洲的大工業時代來臨時,東方的大清和日本都彷彿在夢中。

兩次鴉片戰爭都沒有完全叫醒大清,而此時的日本卻“嗅覺異常”,醒了,並開始了彎道超車。

俗話說“軍馬未動,情報先行”,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注重情報的收集,日本的間諜開始在大清猖獗,而作為清政府,卻基本沒有阻止,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日本間諜行動隱蔽,清政府手段不夠

(玄洋社)

日本的間諜,在豐臣秀吉時代,就被重視,但發展一般。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中國成了必須要逾越的“一道鴻溝”。

1881年,日本著名的組織“玄洋社”(黑龍會)成立,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急先鋒,成立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得到更多東亞的情報。

1884年,玄洋社就派人進入了中國,在上海開辦“東洋學館”,培養間諜人才。

1886年,發生“長崎事件”後,玄洋社提出“破支那,勝俄國,吞併朝鮮”的口號,並且開始加快“間諜事業”的步伐,就在這一年,著名的日本在華間諜機構“樂善堂”成立。

日本人在所謂的“間諜事業”方面投入很大,而大清卻渾然不覺,這是大清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

日本的間諜從1886年開始,大範圍活躍在中國,直到1945年撤出。其中,晚清時期的日本間諜,為日本提供了不少重要情報,但清政府彷彿被蒙了眼睛的人,基本看不見。

這些日本間諜到了中國後,一般來說有這麼幾種身份,一是打著日本商人的名號,前來中國;二是以“東洋妓女“的身份,混跡於政商名流;三是以藝術家或武士的身份,以切磋技藝為由,進入中國;四是當什麼所謂的顧問,打著幫助的名義,在軍方或企業界遊蕩。

總體來說,這些間諜,對於日本非常忠誠,在中國,又有著所謂的正經事可幹,不精於此道的大清政府,一時半會抓不到確鑿的把柄。

雖然日本間諜較多,但在大清土地上,由於日本人隱蔽工作做得好,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很好地控制住。說句明白話:日本的間諜工作做到了前面,晚清很滯後,很稚嫩。

日本間諜受到了某些清朝官員的庇護

日本間諜到了中國,孜孜不倦地收著各種信息,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信息彙總到日本內閣政府,這對日本開展各種行動,提供了最有利的幫助。

很多重要的官員,早就被日本人使用了各種手段,從其處探得了各種信息。

甲午海戰前,大清的情況,慈禧的情況,李鴻章的情況,甚至水師的情況,被日本間諜摸得一清二楚,不是日本人膽子大,而是早就洞悉了大清“外強中乾”的事實,所以,日本敢於開戰,敢於“兔搏獅虎”。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有些消息的獲得,日本人都是從大清官員或者家屬那裡獲得。晚清時期,很少有官員是“銀子砸不倒”的,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前後,其信息被日本間諜大量得到,原因只是日本人結交了李鴻章的親信和家屬。

當別人知道你的底線後,談判那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

由於很多大清官員和家屬,收了日本人的好處,成了所謂的“朋友”,於是日本間諜就有了所謂的保護傘,貌似每次談話都無大礙,但日本人引導著話題,從交談中獲得了很多的消息,而官員或家屬還不自知。當然,也有個別人就是直接“要好處”,給信息。

這些官員或家屬,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信息的洩漏,有著那麼重要的作用。為了持續得到日本人的好處,對日本間諜給予了保護。

所以說,如果沒有大清官員或家屬的庇護,日本間諜也不會那麼的如魚得水。

日本間諜,根本沒有受到大清政府的重視

在甲午戰爭以前,大清政府根本沒有重視過小日本,畢竟這個小國和體量龐大的中國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大,大清政府完全忽略了日本從明治維新後的巨大轉變,因為大清缺乏自己高效的情報系統和間諜人員。


在大清昏昏欲睡中,日本人已經暗暗崛起,並開始彎道超車了。甲午戰爭是日本的第一次突破,結果很讓日本人滿意;八國聯軍進北京,讓日本人看到了中國的軟弱;日俄戰爭的勝利,徹底讓日本人崛起並膨脹不已。

大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前,沒有意識到日本的變化,更沒有意識到日本人情報工作的高效。甲午戰爭後,大清忙著還錢,忙著各處滅火,至於日本間諜在華的情況,也完全沒有得到大清政府的重視。

日本人為了推翻大清,黑龍會還資助早期的孫中山,讓中國內鬥。挑動他國窩裡鬥,日本人果然是高手。

日本間諜,在晚清很猖獗,和大清政府的不重視,也非常有關係。

綜合來說,在晚清,日本間諜比較猖獗,而清政府沒有阻止的原因是:一是日本的身份隱蔽工作做得不錯,二是日本間諜得到了某些官員和家屬的庇護,三是日本間諜根本沒有受到大清政府的重視。

正是因為大清的不重視,導致日本間諜猖獗,在清亡後,日本在國內有專門培養間諜的陸軍中野學校,還有日本軍方在中國的特務機構特高科,還有日本的“梅蘭竹菊”機構,還有改“玄洋社”名字為黑龍會的民間間諜機構。這麼多間諜機構,給中國帶來了不少危害。

也許是受到日本的啟發,蔣介石在掌握國民政府後,成立軍統、中統,在抗日期間確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有些小事需要重視,有些“小國”更需要重視。


藍風破曉


先說個關於“密碼戰”的事情,看看清政府對打仗是多麼不上心。

(清政府的密碼本)

1894年6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戰爭豐島海戰爆發前一個月,日本國內發生了一件事情。汪鳳藻,當時的清政府駐日公使,收到了日本外務大臣的一封公函,內容是正常的國家事務商討。

第二天,汪鳳藻就給國內的總理衙門發了一封長電報,請示接下來的工作。電報的內容之一,就是日本外務大臣的公函全文。汪鳳藻發電報的時候,一直負責秘密監聽的日本電信課長佐藤愛磨第一時間截獲了這份電報。雖然汪鳳藻是用清廷的“密電碼”發送的情報,但是佐藤愛磨分析了清政府給駐日公使的電文,很快就破解了密碼。

也就是說,在戰前一個月,清廷的一切通訊內容,日本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

所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對清軍的兵力部署、軍事命令、後勤保障等等所有問題,都完全掌握,打起仗來自然胸有成竹。然而,清政府完全沒有意識到密電碼已經被破譯,李鴻章去日本談判的時候,和國內的交流日本人全知道。所以,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毫無主動權,日本人早就知道了清廷的底線……

清廷的密電碼不僅保密性弱,容易破解,更關鍵的是,一套“小兒科”的密電碼還幾年不更換,後來張之洞不斷的強調密電碼的重要性,清廷才開始有些覺悟。一直到光緒二十六年,清政府才開始加快密電碼的更換速度,但是為時已晚……毫無憂患意識,還談什麼打勝仗?


在清政府毫無防備的同時,日本已經開展了細緻入微的對華間諜戰。

(化裝成商人的日本間諜)

1871年3月,日本天皇參議江藤新平正式提出了《對外政策意見書》,日本政府開始正式派出大量的情報人員潛入中國;1872年8月,陸軍少佐池上四郎、陸軍大尉武士正幹、外務省翻譯彭城中平三人化裝成商人,進入中國東北收集各方面情報寄回日本;1877年4月,日本政府又派出間諜島弘毅,到中國東北開戰了7個月時間的調查,撰寫了《滿洲紀行》;1878年,日本參謀本部向中國和朝鮮派出十多名軍官,進行軍事調查;1879年,日本間諜桂太郎中佐和小三又次少佐經過考察,編寫了《對清戰爭方策》,遞交給了天皇……

這些由日本軍方派出的間諜,採取各種方式,利用各種身份深入中國各地。調查清軍部署,繪製詳細的地圖,甚至對各個城鎮的戶口、橋樑、河流、交通、資源等等都詳細記錄——這些內容,很多連清政府也沒有掌握。


除了軍方間諜,日本民間人士也大量來到中國,刺探情報。

(漢口樂善堂成員)

他們利用商人、學者、教師、僑民、醫生等等身份作掩護,深入中國內地,勾結地方士紳官員,收集各類情報遞交軍方。

比如1881年成立的日本間諜組織“玄洋社”,就派出了大量的諜報人員深入朝鮮和中國東北。再比如著名的“樂善堂”分店,表面上是售賣雜貨的商店,實際上是日本間諜機構……樂善堂的很多間諜,比如荒尾精、島津一、石川伍一等,還大肆賄賂清廷官員。就連李鴻章的外甥,當時在軍械局任職的劉芬都被收買,為日本人提供了很多北洋水師的軍事情報。

當時的很多優秀日本諜報人員,都精通漢語,他們偽裝成貨郎、乞丐或者商人,四處行動,一般人難以分辨。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人進行了二十年的間諜工作,無論如何清政府也該有所察覺吧?正是因為清政府毫無反諜意識,毫無戰爭危機感,各級官員甚至明目張膽的出賣軍事情報,才讓日本間諜有機可乘……


七追風


近現代戰爭中,情報是非同一般的“資源”,佔有重要地位,甚至能夠影響戰局的勝負。

那情報怎麼來的?通過間諜獲得,各國都是兵馬未動間諜先行,甚至因此而有了“諜報戰”這個名詞,也給後世各大影視公司提供了生動的拍攝素材。

當年日本間諜在中國猖獗到什麼程度?據說“馬關條約”談判時日本通過間諜得知了清政府所能給出的最大上限,於是就按此提出條件,李鴻章掙扎良久,還是同意了。

日本從唐朝時就一直是華夏的附庸,按理來說哪怕清朝衰弱至此,餘威仍在,他們也應該存在懼怕之心,為什麼敢悍然入侵?就是因為大量的日本間諜已經把清廷給摸透了!

日本間諜對清朝的瞭解,絕對勝過清朝皇帝,也勝過大部分的朝中重臣和民眾。他們傳回去的情報聲稱:“大清朝的腐敗,不是某個官員的腐敗,是從政體上就腐敗了,中國已經沒救了!”

正因如此,日本才在多次試探之後發動了侵華戰爭。

既然日本間諜這麼有害,為什麼清政府不制止呢?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政府根本就認識不到“間諜”的存在以及他們所帶來的危害!那個時期,日本間諜很容易就能獲得情報,很多東西都是明擺著的。

等認識到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去制止了。

日本派往清朝最早的間諜是福島安,被稱為“日本情報之父”,早在1883年,也就是光緒年間,他就潛入了中國北方,冒充外交官仔細地調查了張家口、山海關、天津、奉天、營口等地,清廷對此毫無反應。

最有名的日本間諜則是川島芳子,本是愛新覺羅家的格格,名為“顯玗”,漢名金碧輝,她6歲時清朝已經亡了,她的父親肅親王善耆指望著依靠她拉近和日本的關係、獲得日本的支持得以復國,所以從小把她送給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做養女。

善耆小算盤打得啪啪響,日本人也不傻。這可是大清的格格,送上門來怎能不要?就把她培養成了頭號間諜!

川島芳子很是風光過一陣,做了許多壞事,1948年被以漢奸罪判處死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1、清朝末期貪官汙吏遍佈,正直的人無法在官場立足,日本人用錢財、美色收賣了不少清政府內的官員,即培植了大量的漢奸。

2、當時的國人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得過且過,除了少數有識之士,大多數人對日本的狼子野心認識不足。

3、清政府被日本人打怕了,割地、賠償,像對歐洲列強一樣,清政府官員怕日本人,任由日本人胡作非為、放任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