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直播是肯定能帶貨,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做了。疫情期間,直播數量爆發是供給增加了。那麼直播值得企業加註或者all in嗎?

那就看賽道的情況了。

直播是車,無接觸經濟的賽道,存在高風險。

1、疫情期間,傳統經濟模式受到衝擊,“無接觸”經濟作為替代形式橫空出世,催生了各種各樣的新生活形態: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社區電商、掃碼登記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

餐飲企業嘗試新的經營模式,運用新技術,在保障消費者安全的同時,提升了自身運營水平。

浙江跨湖橋餐飲集團是當地一家知名餐飲企業,旗下8家門店,各店面積都在五六千平方米,員工上千人。逆境之下,跨湖樓探索“無接觸”服務過程中得到不少意外收穫。

“餐飲業員工過年都不回家,我們1000個員工都住在宿舍裡,做些肉包還是可以的。得到復工批覆後,跨湖樓準備以外賣為突破口,啟動雲點單,青梅醋小排、越王東坡雞、筍乾老鴨煲等特色菜以及油燜筍、梅乾菜捂肉、紅燒大腸等家常菜都可以在線點。

跨湖樓大肉包更是通過互聯網與老客再次見面。”該集團董事長章金順說,自己想不到的是,菜品和包子上線後,非常受歡迎,肉包單日的下單量更是一度突破6000只。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2、投資人喜歡用“賽道”來描述一個行業。

賽道有多寬指的是市場規模,賽道有多長指的是所處行業階段,賽道的平坦還是崎嶇,指的是行業的競爭格局,每個都很關鍵。

直播,並沒有改變市場規模。

市場規模最根本的問題,回答市場在哪裡,市場是否有痛點,市場規模大小的基礎。

1)市場在哪裡,有三個不同角度看。

是改造傳統行業?替代傳統行業,還是創造了新產業?

改造的話:就是改善原來行業裡的某個環節的效率。例:節省交易成本,改造產業鏈,去中介化等。

替代的話:就是把線下的東西,往線上搬。例:新聞資信APP代替報紙。

創造的話:就是創造新的服務或者產品,或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如:摩拜。

2)市場是否有痛點,從兩個要素看。

供給驅動看產能,需求驅動看天花板。

產業發展主要動力來自供給一方,也就是公司,就是供給驅動。產業發展主要動力為需求一方,也就是消費者,就是需求驅動。

行業空間是需求決定的,但對於大部分新經濟行業,供給創造需求的特點就很明顯。供給創造的行業往往提現出特別強的爆發力,一旦挖掘到合適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的供給,行業前景無限。例如外賣行業。

汽車行業已經發展成熟階段,市場大小取決於多少人有買車意願和支付能力(需求驅動)。需求驅動的行業則要踏踏實實的根據潛在的需求,來測算出行業的天花板。

3)市場規模大小的基礎,從一個公式來看。

就是行業規模。最簡單的算法,是數量乘以單價,就是直播圍觀數量*購買轉化率*人均單價。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3、從無接觸經濟和賽道分析疫情使然,直播數量開始增加了,這就造成了競爭格局比較激烈。直播雖然並沒有改變市場規模,但是存在供給改變需求的可能。

回看互聯網的例子:

第一種:改造型。

行業的價值體現在對於原有行業效率的改進。

有改進才有提升,才有利潤空間。如果沒有效率改進,那麼就越改越沒效率,成本反而增加了。那就沒必要了。

所以分析這類公司的行業空間,原來行業成本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種:替代型。

行業空間取決於原有行業的規模和新業態可能達到的滲透率(到底有多少人在一年會用這個產品。)。

第三種:創造型。

行業空間完全不受原有行業限制,而是取決於它自身解決了什麼樣的新需求。

瞭解行業的空間和行業增長的驅動要素,是接下來吃透一家公司的基礎。因為不同的行業空間,決定了公司未來能達到的高度。

直播是改造型,還是需要轉化,以效率為主,不是流量為主。簡單說,不是你開始直播,別人就會買你的東西的,需要你直播的互動來轉化。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效率見高低。

觀眾在看什麼?

看屏幕互動居多。

觀眾在想什麼?

互動到一定深度,才會告訴你。

觀眾在做什麼?

隨時做好離開的準備。

舉個例子:李佳琦的直播帶貨。

從李佳琦的觀眾觀察中,我們看到了一部分用戶是男性,他們是在瞭解化妝品知識,想解決送對禮物的問題。

大部分女性由於不願意親身試色,所以李佳琦主動在自己嘴唇上試色,解決了產品銷售的痛點。

在直播過程中,李佳琦始終盯著屏幕看觀眾的互動,在互動中隨時調整直播行為,什麼時候該試色,什麼時候該講解產品知識,什麼時候該提醒下單,什麼時候搞搞氣氛。

所以直播沒有什麼玄妙的,就是一場在線聊天。

問題是,大部分企業並不懂得聊天,帶貨直播互動就是有意識的聊天。

不是演講,不是講相聲,也不是表演才藝。善於演講的馬老師帶貨,被李佳琦碾壓就是事實勝於雄辯。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如何做好直播互動?三步開始帶貨。

第一步,抓住聊天主題,打開話匣子。

這個階段要注意看和表達。

什麼是看?

比如:直播間一打開,觀眾進來了,沒有任何人會出聲,你只看到人們進來和離開。所有人的心態並不複雜,這個直播間裡講什麼的,這就是你該拋出聊天主題的時候。

你會發現很多人開始問,這裡是幹什麼的

不能直接說你是賣什麼的,那就把天聊死了。

如何表達?

提問。提問。提問。千萬不能回答。

比如大家幫忙看看是不是還有其他主播也在開播呢?比這裡人多嗎?他們今天干什麼呢?

這個時候,就會有觀眾開始回答。而且還有觀眾開始回答這個觀眾的話。這就是打開話匣子了,好比你的直播戰車點火一樣,打開了引擎,你要不斷用提問,讓觀眾開始有話說。

觀眾越參與,他對你的支持就會越高。

先關閉你賣貨的想法,多提問,讓觀眾儘量多的參與進來說話,這才是帶貨聊天的基礎。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第二步,保持聊天主題,讓觀眾注意力與主題碰撞。

如果觀眾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會買東西的。你需要用肯定和聚焦來讓觀眾離支付越來越近。

什麼是肯定?

比如觀眾說我想買個Dior。

你挺厲害的啊,知道選擇Dior,選擇Dior是永遠不會錯的。看來你是有自己的原則,這非常好。

肯定的意思,就是你不能說Dior不好。而是用足夠多的肯定,增加觀眾聊下去的可能性。

什麼是聚焦?

觀眾聊著聊著容易跑出主題,比如會問你吃飯了沒有。或者沒有聲音了,或者說你的背景聲太小了等等。

這時候,就需要你把他們拽回來,繼續原有的主題。

比如Dior的新品不錯。

比如Dior的價格不錯。

比如Dior今天還真的有四五款Dior要介紹。

越聚焦,觀眾購買性越大。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第三步,一邊支持你的觀眾,一邊挑戰你的觀眾。

這是個進一步強化觀眾對商品樹立購買信息的累積過程。

一方面,給他的想法找證據,支撐它;

另一方面,要挑戰、反駁他既有想法,通過反問看看忽略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你覺得我的Dior貴了,你能選擇到更好的嗎?”

這是支撐,不論觀眾持有什麼觀點,多問幾個“為什麼”,請他找到證據。

觀眾說“因為,我朋友就是賣Dior的。”

“為什麼你會覺得,你覺得你朋友賣Dior就能拿到比我低的價格呢?”

“而且,至始至終,你並不知道Dior跟我簽約的,要是我的價格高了,你知道Dior會被全網封殺嗎?”

然後觀眾可能絮絮叨叨的有的沒的說一通,最終會認為你對了,你就成功了。

這是挑戰,是不斷反駁觀眾的既有想法。

反駁,是一種對購買最大的幫助,通過反問,讓觀眾注意到他忽略了什麼,讓他恍然大悟,加深對你的信賴。

從消費者角度看,帶貨不帶貨,直播還是“互動”能力見高低

這三點做足夠了,那麼你才有資格喊出來:“買它!”

結語。

有的人會演講,有的人會聊天,有的人會做事。

會說的,會做事,不一定就能做帶貨直播,因為你直播是要賣貨,所以只有會聊天的才能做帶貨直播,他們懂得聊天的三個技巧:

1、抓住聊天主題,打開話匣子。

2、保持聊天主題,讓觀眾注意力與主題碰撞。

3、一邊支持你的觀眾,一邊挑戰你的觀眾。

千萬不要亂學,把帶貨直播變成了才藝主播。帶貨直播的盈利模式是賣貨,不是才藝主播的賣萌,表演獲得打賞。

技巧是一場聊天一場聊天訓練出來的,沒有捷徑。但是,不管你的聊天技巧多好,還是要具備一個最底線的原則,就是利他思維。簡單說,就是第一步,是基礎,這需要你具備利他思維才能體會到。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多訓練,你也可以成為直播間的帶貨英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