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之王六郎

王六郎,一個有情、有德的鬼,達官不忘舊交。當他有唯一一次找到替身使自己轉生的機會時,卻因那人是一個嬰兒的母親而不忍。《王六郎》是聊齋中一篇很動人的故事,蒲松齡寓意應是:人若懷有鬼心,那就連鬼都不如。

在篇末,蒲松齡感嘆:“置身青雲,無忘貧賤,此其所以為神也。”今日車中貴介,寧復識戴笠人?曾經他與許姓漁夫的交往是“草根”的、平等的,甚至因人鬼地位的差異,漁夫佔據了相對高貴的位置。當王六郎成為一方土地神之後,殷殷囑託朋友“倘不忘故交,當一往探”,而漁夫也不顧路途修阻“遠踐囊約”。由於“人神路隔”不便相見,王六郎不僅託夢鄉民照顧自己的朋友,而且化為羊角風送行十餘里,依依之情令人讚歎。同時,許漁夫也沒倚仗自己是城隍的朋友而為難鄉民,主動請歸,並對王六郎深情囑咐:“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深情款款,厚意殷殷,雖無驚天動地、轟轟烈烈之事,卻自有感人肺腑、動人心魄之處,正是蒲松齡所讚揚的友情。

據悉,蒲松齡一生不得大富大貴,但生性耿介,不阿諛權貴。蒲松齡在《與楊松年書寄舞陽》中寫到,自舊友楊松年富貴之後從未去拜訪,因為自己“素有褊心,即生平關切之友,迨其既貴則遠之,更不取衣裾復撇其門,不待其以老生見絕也”,而楊松年竟然主動寄信問候,令他對楊“乘車十年,尤未望戴笠之人”的情誼“中心藏之,無日忘矣”。

讀聊齋之王六郎


讀聊齋之王六郎


讀聊齋之王六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