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


1、面向人群、場景的差異

從字面解釋,應該是Business,也就是商業,具體點來說就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商業機構主體。

主體其實是個組織,由一群不同角色的C構成,不同角色的C有不同的工作職能,有不同的工作場景,也有不同的需求。

一般不同的角色C之間有職能或業務上的關聯性:

比如a是b的領導,b的採購申請單需要經過a審批;

比如a是護士,b是醫生,a處登記的患者就會出現在b的待接診列表中。

而C端產品面向的客戶往往是一類具有相似特徵的人群,他們往往具有很多高度相似的共性屬性、場景、痛點和需求,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角色:

比如一群寶媽,他們大都有針對嬰幼兒的飲食、護理、疾病相關的生活類問題;

比如一群產品經理,他們大都有針對產品類的知識學習和話題討論等需求

所以to B和to C產品面向的人群角色種類往往是不同的。

To B類的產品需要解決不同職能的人群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而且場景之間具備不同程度的關聯性,要求更全面;

To C類的產品則主要解決某一類高度相似的人群在幾個主要場景下的痛點需求,會更聚焦。

2、使用決策者的差異

To B產品哪些方面應該滿足使用者,哪些方面滿足決策者的需求?

To B產品在做產品定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定位需要契合決策者的核心訴求。

產品最後一定是由決策者買單,雖然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會對決策者是否購買該產品產生很大影響,或者說決策者本身也是使用者。但是決策者更會從是否對整個組織的目標有益的角度考慮購買

比如使用者(員工)最希望產品使用易用;

但是決策者(老闆)更希望產品能夠幫助組織提升效率、提高收入能力、降低成本消耗。

比如希望有強大的營銷功能,幫助組織強化引流能力,從而帶來更多的訂單和銷售額。

這兩個目的都是基於自身的立場出發的,並沒有對錯。

員工希望操作簡單、便捷,這樣自己工作更輕鬆,

而老闆希望通過產品幫助組織提升各方面能力,並帶來更多的收入。

本質上兩者並不衝突,但是當產品只考慮使用者的需求,而忽視決策者的需求時,那麼它被購買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在優先級上,產品最優先的應該先滿足決策者的需求,其次才是使用者的需求。

而to C本身使用者就是決策者,其立場也是一致的。

3、客戶調研方式的差異

To B :去一線接觸客戶,客戶描述的需求≠客戶真正的需求。

To B客戶的調研方式離不開直面一線客戶,直面客戶工作的環境,實際的線下場景,

絕不是坐在辦公室,僅靠看看行業分析、數據統計、客戶案例就夠了的。

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專屬的特性,而且大都較為複雜、場景眾多、流程環繞、影響因素眾多,這麼一件複雜的事,必須要親自到一線環境下去體驗才能有更切身的體會、深入的認識。

實地調研+線上採訪+客戶數據的觀察分析,是to B客戶調研的3大利器。

能保質保量的執行上述3大利器,基本不會產生很大的偏差。

而且因為to B的場景複雜,客戶提供的需求,往往夾雜著各類因素的影響和其主觀意志,所以如何去偽存真,讓需求還原本質,則是to B產品經理很重要的一項能力。

在這個行業,產品經理是很容易被“汙染過”的間接獲取的客戶需求帶偏的,最後會導致各種問題

客戶說了A需求,結果A做出來後實際要B;

產品最後變成了給客戶定製了,缺乏通用型;

客戶說了A需求,但是其實他並不著急用A,損失需他需求排期做了A卻不用等等。

所以to B的需求調研的第一選擇,永遠是直面客戶,到客戶中去。

To C:選準用戶群體,明確用戶畫像,通過平臺數據不斷精細化,通過數據分析和場景化思維挖掘用戶的需求+問卷調研+用戶訪談。

4、需求分析的原則差異

To B需求分析模型:


[產品]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


5、產品設計側重點差異

To B:最終的產品形態一定是龐大的,分支眾多、功能全面,我們常常看到saas產品有非常多的模塊,如果不區分模塊,會讓整個產品無法結構化,功能之間都是雜糅在一起,非常混亂。

To C:則相對清楚很多,功能也沒有saas那麼龐雜。

因為to B業務往往是由多個子業務構成,子業務之間具有強關聯性。

因此當你要做一款面向市場銷售的to B產品時,你無法通過一個小業務、一個小場景、一個小功能去滿足客戶,客戶大概率不會願意為此買單的。

你首先需要形成一個最小產品閉環(MVP),他可能由多個模塊構成,解決to B客戶核心流程,或者部分分支流程,前提一定是閉環的流程。

這是模塊之間的閉環。

客戶只為一套滿足組織運作的系統買單,除非他找不到更好的。

比如騰愛醫生,作為一個輕量化的面對B的在線諮詢產品,在診所saas系統還未發展起來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受歡迎的,哪怕他沒有核心診療環節的功能,也受到了很多診所的青睞。然而畢竟作為單一功能的產品雖然適合切入,但是其競爭力卻無法和整體解決方案的saas產品相提並論,後來隨著很多診所saas陸續上新在線諮詢的功能後,騰愛被迫下線關閉。

而to C可以只提供一個功能就能面世,比如提供一個手機充值功能,當然其也要滿足閉環的要求,只不過這是模塊內的閉環。

6、產品價值差異

B端產品在需求分析時必須僅僅圍繞為用戶提供最高效、完整的解決方案。

這裡有兩個關鍵字:高效率、完整。缺一不可。

什麼是提高效率?

下面各種生活工作場景中的案例,都可以被定義為提升效率:

(1)原先用手寫的菜單,搬到線上電腦上點擊一下已經內置的菜單名進行點菜,縮短了時間

(2)原先線下需要3步操作的,搬到線上只需要2步了,縮短了流程步驟

(3)原先填了報銷資料需要拿到財務室,財務再進行審核,搬到線上直接將流程提交給下一步財務,減少了實際線下場景的不便利性

(4)原先需要一個個數據地核對金額,現在直接通過一張線上對賬單就可以一目瞭然,自動對賬,降低了工作的複雜度

。。。。

這些例子都是在各種維度上提升效率,從而為B端客戶帶來價值。

什麼是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比如為B端客戶提供一套系統,幫助他有能力運營從線上潛在客戶——線上成交客戶——進店客戶——出店後客戶維護,等全場景、全流程的解決方案。

To C的產品核心目的:

1、給C端用戶提供了某種獨有價值:可能是一項更高效的服務、價格更低的產品、傳統方式無法獲取的產品(海購)等等

2、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3、挖掘用戶的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傳播價值、互動價值、商業價值。

7、產品主導權差異

雖說to B的產品和to C的產品都是基於用戶的痛點尋找解決方案的,但是兩者有很大一個區別:

我們假設做的是一款面向to B的saas類工具,而不是基於B to B、或者B to C的交易平臺

從工具角度來講,我們要為B提供工具來解決B在傳統業務中遇到的困難。

B端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都有一套相對科學、穩定的成型流程,這是被B端相對複雜的環境驗證過的,因此其形成的各個職能分工(模塊)、各個業務流(流程)、各個角色下的具體工作(功能)、各種類型的數據(字段)都具備較強的歷史沉澱,且符合其自身特點,我們需要“尊重”他們,不能隨意地進行主觀修改。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要把這些傳統的線下的東西一摸一樣照搬到線上,我們依然可以將其中那些明顯低效、複雜、不合理的“模塊、流程、功能、字段”進行簡化、或者優化,最終達到提升整體業務效率的目的。

因此 to B產品的主導權相對較低,受原先的線下業務限制較多。to B的產品很大程度是由客戶、行業決定,而並非產品設計者,產品設計者需要理解行業,理解客戶,而並非基於自身的想法進行產品設計。

不然做出來的產品,要麼無法被使用,要麼會被吐槽很難用,那將是災難性的。

而C端產品可以做很多自主設計和創新,比如業務創新、功能創新、交互創新。。。

To C產品完全可以自主決定發展方向,在制定產品戰略時不需要過分考慮像to B的既有業務,自主性就會大很多。

8、對產品經理能力要求差異

To B :要求瞭解行業,很強的業務理解能力、邏輯能力、結構化能力、流程化能力、項目推進能力、一定的技術積累

To C:邏輯能力要求相對低些,需要市場和用戶嗅覺、敏銳度和創新意識


[產品]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



來源 司馬特小分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