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假?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假?


疫情期間,鋪天蓋地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

官方新聞、小道消息、專家建議、記者報道……

各種各樣的信息引發了觀點不同的討論,究竟哪一些值得信任,哪些是謠言?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最好保持懷疑?你能分辨出來嗎?

如今,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我們周圍,在媒體爆炸的時代裡,如何辨析信息的“真”與“假”呢?

建立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就是對現有的觀點進行質疑和思考。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選擇輕易地接受既有的結論,而是會對問題進一步思考和評估,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而是為了尋求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

學會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去辨別信息的真偽。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呢?

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提問”。

在閱讀和接受信息的時候,不要一味地相信,或者把文中的觀點代入成自己的觀點,要帶著問題去思考,在過程中學會提問。

想要分辨出信息的真假,首先,學會問自己3個問題:

1.這信息是從哪來的?

如果一條信息沒有具體的來源,就意味著我們不知道,誰會為這些內容負起責任。

倒不是說來源不清晰的信息就是假的,而是因為不用負責任的信息,可信度會大打折扣。

那從哪裡來的信息比較靠譜呢?權威機構、專業個人。

比如,對於疫情來說,比較權威的機構包括:

·國家及各地衛健委官網、微博(比如健康中國)

·權威媒體微博、公眾號(比如人民日報)

·官方闢謠媒體(比如微博闢謠)

當然,除了權威機構,還有一些企業和個人的公眾號也比較可信,主要看他們過去在這個領域的口碑和信譽。比如丁香醫生、果殼等。

2. 這信息有沒有可能被更改?

有時候,即使是“權威機構”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的。

因為,有的權威信息可能會被片面的引用,隱藏事實的全貌,斷章取義。

所以,我們要學會對信息進行求證和分析。在接收信息的時候,不要僅僅用一隻眼睛去看信息,要用雙眼仔細觀察,瞭解信息的全貌。

(1)分析信息

識別一條信息,結論、理由和事實,三者缺一不可。

·找結論。看完信息以後,可以嘗試問自己: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結論是什麼?

·找理由。判斷理由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辨別理由是否足夠支持結論。

·找事實。事實、理由、結論之間是否有證明和被證明的邏輯關係。

通過分析,你就會知道,真實的信息一定會嫻熟地穿插結論、理由、事實,有理有據,具備可信度。

(2)警惕“立場先行”

找出信息中的“事實”後,要警惕“立場先行”。

如果一個信息,有事實,也有來源,而且看起來邏輯合理、嚴謹,幾乎無懈可擊時,也要注意。

因為這類信息,往往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它只選取了“對自己有利”的事實,有意無意忽略了反面的證據和觀點。

這樣的信息會讓你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接受作者的邏輯,缺少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及判斷。

所以,在碰到這類信息時,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自己搜索一下相關信息,對相關領域做一個大致的瞭解,做好“事實核對”。除了作者提供的事實,是否還能找到被作者刻意忽略的“反面事實”。

3. 它在刻意煽動情緒嗎?

如果你發現哪條信息,一直在煽動你的情緒,那就要當心了。

可能文章表面看起來說的話也沒錯,但實際上是在一步步地,讓你掉進作者渲染的情緒裡面。

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可以抑制你的理性思考,讓你被情緒控制,從而忽略分辨信息的真偽。

我們知道,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跟負責情緒的部分,是互相抑制的。也就是說,當你在進行理性思考時,你的情緒反應就會被抑制。

而我們在情緒煽動的情況下,最容易不假思索地採取行動,也最容易輕信作者想要傳達的觀點。

所以,當你讀完一篇文章,你的反應是情緒激烈,那麼不妨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是否陷入了情緒陷阱裡面?”。

其實,這一問就已經開始幫助自己啟動理性思考的模式了,從而更好地審視信息。

警惕邏輯謬誤的陷阱

想要真正分辨好信息,除了建立批判性思維,還要警惕邏輯謬誤的陷阱。

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是經常會犯錯誤的,很多人的觀點、決策背後,都有可能存在邏輯上的錯誤。

因此,為了得到更加準確客觀的結論,我們需要加強自己的思維訓練,避免出現常見的邏輯謬誤。

那麼,有哪些常見的“邏輯謬誤”值得我們注意呢?

下面,介紹3種常見邏輯謬誤:

1.訴諸無知

如果斷定一件事物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它未被證明是錯誤的,或斷定一件事物是錯誤的,只因為它未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就是“訴諸無知”。它本質上是把無知當已知。

比如,有人說:“新冠一定是美國人搞出來的,不然還能是誰?既然還沒有別的解釋出現並被證明,那麼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

雖然還沒有別的解釋出現並被證明,但同時也無證據顯示新冠就是美國人搞出來的,所以不能以此來得出確定的結論。

對於那些尚未完全證實的命題,輕易地下判斷便是犯了“訴諸無知”的錯誤,有時候“想當然”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所以,我們相信的事實,應該是那些已經被證實的。

2.歸因謬誤

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這就是“歸因謬誤”。

當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

比如:在肺炎疫情初期,大多數確診患者為高齡人群,於是網上有消息稱,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傳老不傳小,所以小孩子是安全的。

直到出現9歲兒童,甚至陸續出現嬰兒確診,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所有年齡段均是易感人群。

這個例子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當公佈確診人數樣本量不足時,我們不應該輕易推斷新型冠狀病毒傳老不傳小。

所以,我們在讀新聞、參與討論時,一定要對事實多加確認,注意事物間是否真正存在因果關係。

3. 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指的是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將事件中“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然後達到自己的觀點預設。

聲稱某事之後將會發生一連串通常是可怕的後果,但卻並無充分證據支撐該推論。這樣的推論斷定,如果再往前一步踏上“滑坡”,就必定會一路滑跌到溝底。

比如,在這次疫情事件中有人跟你說:“這次疫情這麼嚴重,每天都有這麼多新增,中國馬上就會被定為疫區,定為疫區就會被封國,那我們就完了,所有人都要自生自滅了。”

拿這個流言來說,即使認同他所說的疫情的嚴重性,疫情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控制下來,但到此也可能就到了滑坡事件的終止點:我們一定會把疫情控制下來,而不會到“自生自滅”的地步。

他已經預設了疫情得不到控制的情況,卻沒有充分的理由進行論證。

所以,我們在閱讀信息時,一定要檢查論證中屬於“如果甲,那麼乙,而如果乙,則丙”之類的連鎖引申,確保事件之間的關聯合理性,警惕自己陷入“滑坡謬誤”。

以上,介紹了2種辨別信息真假的方法,你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小辦法呢?歡迎在留言處補充哦。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頻繁地接收和傳遞大量的信息。

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思辨的讀者,又要做嚴謹的信息傳達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