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門之變李淵要堅持處理李世民,李世民會咋辦?

淡晚6


玄武門之變,其本質是皇帝李淵與開國第一功臣李世民之間的鬥爭。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淵的兩枚重要的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李世民消滅,此時,李淵手中已經沒有了抗衡李世民的籌碼。我們從軍隊,朝堂,地方三個層面來看:

軍隊,初唐武德時期,府兵制度還不完備,十二衛掌控的府兵主要就是關中地區的府兵,也就是關中十二軍,我以前進行過專門的分析,關中十二軍中,半數以上的軍將在玄武門之變前就支持李世民,剩下的那幾位,也多曾跟隨李世民征戰,與李世民非常熟悉,因此,玄武門之變發生後,關中十二軍整體支持李世民的局面已經形成,軍隊支持李世民,表明李淵大勢已去。

朝堂,武德末年李淵的宰相共有7人,其中,李世民是尚書令和中書令,李元吉是侍中(虛銜,且已被殺),裴寂左僕射,蕭瑀右僕射,封德彝中書令,陳叔達侍中,宇文士及檢校侍中。其中,宇文士及是李世民的心腹,蕭瑀和陳叔達公開支持李世民,封德彝首鼠兩端,在玄武門之後也必然支持李世民已經,也就是說,三省長官全部支持李世民,李淵這邊的只剩下裴寂,已經無力迴天。

地方,武德九年六月時,地方上的超級軍政機構,行臺,只剩下兩個,益州道行臺和陝東道大行臺,其最高長官行臺尚書令都是李世民,實際管理者,益州道行臺僕射竇軌和陝東道大行臺僕射屈突通,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此外,涼州有安興貴和安修仁兄弟,是李世民心腹。河北有定州都督雙士洛、魏州都督田留安、冀州都督丘師利、趙州刺史郭孝恪等人,都是李世民心腹。山南有荊州都督劉瞻,李世民救過他的命。東南有揚州都督李神符,他是李神通的兄弟,而李神通與李世民關係極為密切。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玄武門之變後,無論是軍隊,朝堂,還是地方,李世民都已經佔有絕對優勢,李淵已經不能發揮任何作用了,甚至李淵自己,都已經由李世民心腹尉遲敬德宿衛了。所以,就算李淵不合作,對李世民也沒有任何影響,李世民甚至根本不用殺李淵,繼續軟禁即可,同時以李淵名義對外下達命令就是了。


詳侃歷史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堅持處理李世民,好像李淵沒有那麼傻吧。

玄武門之變後…………

李淵問:世民你這是幹什麼,建成呢。

李世民回:父皇,大哥密謀造反,被兒子殺了。

李淵:當時李淵大驚,什麼………………建成死了。

李世民攜帶文物百官面見李淵,自稱李建成密謀造反。


文武百官請命,說:臣請皇上退居太上黃,由世子李世民繼位為帝。

李淵堅持要處理李世民。

如果,當時出現這個情況的話,好像都改變不了什麼了,因為當時的李世民是帶兵進入的,而且李世民身邊有著眾多的武將,就算是李淵真的要處理李世民,其手下的將軍肯定不會答應,而且,李世民當時手上很多的能人啊,這些人可不不是吃素的,個個都是能文能武的,所以,想要處理李世民真的太難了。

所以,當時的李淵自己都可以看清局勢,所以,當時李淵就算是想當皇帝,那時的他也是有心無力。


而且,當時,李世民發動玄武之變是以“李建成”造反之名去發動政變的,所以,當時,那麼的有密謀,沒有什麼破綻,所以,當時,李淵以什麼理由殺他呢。

而且,當時的整朝的一個政治生態都已經偏向於李世民了,所以,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了人可以處理李世民。

又不是玄武之變失敗了,如果是失敗的話,那麼結局肯定不一樣了啊。


史界之說


一代天驕,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唐太宗,其實也是揹負著一些罵名的,帝王之家最不缺乏的就是權勢之爭,李世民想要做皇帝,太子李建成也想,即使是四子,李元吉也想要分一杯羹,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李建成與李元吉聯合到了一起,李世民孤家寡人對抗這兩人。

若是要論權勢,京城之中,李建成的勢力絕對要比李世民強上很多,李世民雖然曾經執掌兵權,但若是論起在京城中的勢力,李世民絕對是不夠看的,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李淵設立儲君的必然人選。

題中問道的問題,若是李淵堅持要對李世民動手,結局會如何?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李淵為何不動手。

李淵第一次動手的機會,玄武門之變前,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曾經受到李淵的召見,這時候李淵已經有心動李世民了,但李世民靠著揭發李建成與李淵寵妃私交甚密的計謀,讓李淵放過了李世民,轉而召見李建成。

李淵第二次動手的機會,在許多人看來,李淵第二次動手的機會想必便是李世民在玄武門圍殺李建成的那段時間。

李淵根本沒有第二次動手的機會,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李世民在謀劃圍剿李建成前,就已經考慮過李淵了,其實李建成與李元吉並非是李世民的最大敵人,李世民最大的敵人並非這兩人,正是李淵。

無論是東宮,抑或是李世民,李元吉,在京城之中,都不可能大的過李淵,李淵控制著京城中的大部分兵權,若是硬碰硬,即使是李世民聯合起來了李建成,也不可能與李淵相抗。

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李淵還活著,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在京城中都是有一定威望的,若是李淵遇刺身亡,這兩人都可以迅速控制朝政。然而,擒賊先擒王,李世民早就派遣了尉遲恭前去威脅李淵,李淵在什麼消息都沒有受到的情況下,被佩戴戰刃的尉遲恭圍堵在了湖心,不得走動,李淵一開始就被控制住了,若是李淵沒有被尉遲恭控制住,不管李世民勝了還是李建成勝了,區別都不大。

李淵若是在第一次召見李世民時就動手,那麼李世民肯定是死定了的,當時李淵已經察覺到了李世民的動向,召見李世民,就是要問責的,若是李淵執意處決李世民,李世民即使不死,也必定勢力大減,再無力與李建成鬥。

若是李淵在第二次機會動手,那結果不用說,李世民在揹負殺兄罪名的情況下,還要揹負另一項罪責,那便是弒父。

當時的李淵已經被尉遲恭控制起來了,以尉遲恭暴躁的性格,若是李淵決心召集士兵圍剿李世民,那麼尉遲恭肯定會將先對李淵動手。而結果就是李淵的兵力尚未集結,李世民也可以將李淵之死推到李建成身上,繼續做自己的唐太宗。

李淵在錯過第一次機會的時候結局就已經註定了,李淵是在李世民的脅迫下於數月之後就做了太上皇,雖說歷史記載中沒有記載李淵曾經受到李世民脅迫,但人在屋簷下,誰敢不低頭,李淵下臺的根本原因還是李世民。錯過了第一次機會,李淵就徹底失去機會了。


魏青衣


那李淵就是大傻子了。

首先來說,李淵不得不承認已經成事實的事了。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告訴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因為造反被自己殺了。李淵也只是大驚,並沒有說什麼。因為已經改變不了什麼了。當時的文武大臣聽說了政變之後也是一致的請李淵退位,讓李世民繼位。所以可以看到玄武門之變之後僅僅三天時間李世民就成了太子。當時沒有人反對。

其次來說當時李淵的兒子裡面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人可以繼承皇位了,當時李建成,李元吉都已經死了。而李淵剩下的兒子基本上都還未成年,一群小毛孩連皇位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能有和李世民爭奪的實力,如果李淵堅持不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話,那麼還有誰呢?

當時整個大唐的兵馬基本上都在李世民的手裡,李淵還有的選擇嗎?所以說李淵選擇李世民已經是必須的了。李淵沒有任何的退路。

如果李淵堅持不退位,不立李世民的話,那麼結局很可能就是李世民把李淵架空。其實當時來說李建成處理內務,李世民處理軍事。李建成一死,李世民仗著自己的軍權肯定會把整個朝廷都控制起來。李淵最後也只能是選擇退位,那麼還不如自己主動退位。

但是李世民應該不會殺李淵,後世為什麼沒有人罵李世民,因為他開創了強大的大唐王朝。李世民也是一心想當好這個皇帝,所以說他也不會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太多的汙點的。殺弟殺兄的罪名可以洗掉,通過史官的筆就可以把李建成寫成造反,可以看到史書記載基本上都是站在李世民這邊的。而且基本上看不到李建成之前任何的好處,基本上都在說李建成的不好。再加上造反這個罪名,李世民就能夠把自己殺兄殺弟的罪名給洗乾淨。但是殺君弒父的罪名是無論如何都洗不掉的,首先李淵自己肯定不會造反了,李世民不管給李淵按什麼罪名都是不成立的。而且儒家的三綱五常擺在這裡的。李世民也不會邁出這一步的。所以李世民最多隻會把李淵架空,逼迫李淵退位。


中國歷史研究所


處理個P,尉遲敬德已經提著血淋淋的人頭來到李淵的龍舟前,叉手施禮:“陛下,太子和齊王謀反,秦王已經將他們剿滅,現在擔心陛下的安全,派末將來保護陛下,請陛下安康,恕末將甲冑在身,不能行大禮!”。

這說明什麼?李淵的護衛軍已經鳥獸散了,秦王的大將帶甲直闖皇宮,李淵除了默認,順水推舟,借坡下驢,還能怎麼樣?


Jasonxia916


你知道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什麼下場?你知道李隆基什麼下場?

因為宣傳的結果,很多人以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殺了李建成後,再去逼宮的。

其實呢?李世民發動政變,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逼宮李淵,逼他退位,如果不退位,那就軟禁起來,殺了他也不是不行。

從地圖看,玄武門位於太極宮的北方,而太極宮就是李淵的辦公場所和住的地方,進入玄武門,就是太極宮了,李建成住在東宮,東宮到太極宮,不需要走玄武門,


所以,李世民目的很明確,就是拿下玄武門,拿下玄武門,政變就成功了90%了,因為證明皇宮守衛基本解決,宮城就成了空城。

李世民帶甲進宮,李淵就明白了,自己該退位了,

實際上,李淵並沒有馬上退位,而是承認了李世民的合法性,立他為太子,三個月後,禪讓給李世民。

他們都是優秀的政治家,很多事自然明白,不退位是不可能的,鬥?拿什麼鬥?沒兵沒人的,

如果李淵懂事,自然可以光榮退休,安享晚年,如果不懂事,那就別怪了


南朝居士


幼稚可笑啊世間凡夫。南傳佛教的佛陀的本生經裡記載,有一世,佛陀的前世,叫做德米亞王子。王子年齡很小,由於佛陀的強大功德,那一世有宿命通,記得上一世地獄痛苦生活,之所以投生為地獄,就是因為前前世為王,下過死刑命令結果死後投生地獄。這一生,王子坐在父親腿上看父王下令處死犯人驚恐不已。為了避免成人後接班為王,因為成王難免殺人。王子選擇裝瘋癱瘓,直到十六歲,王子父親終於放棄,這時候王子才逃脫,去修行。再看世間凡夫,你爭我搶,殊不知爭搶的是地獄苦果


求佛天子


歷史上沒有如果一說。如果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要處理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不會殺父,但會讓手下大將去辦,製造各種意外,對外慌稱病死!事已至此,他連親弟弟2家人無論老小全部殺光,還有什麼不敢做的?李元吉5個兒子都不滿10歲,斬草除根全殺光了。皇位更替自古就風雨不斷,政變連連,禪讓只是個無可奈何的官方說法。箭已出手豈能空放?史載,李淵沒想到世民會痛下殺手,大為吃驚,震怒,但馬上就反應過來,說一世民應繼大位。到倒是從前隋血雨腥風斗爭中的過來人,明白大勢已去,李世民此刻軍權政權在手,反對也無效。何況告知情況守在他身邊的是世民親信尉遲敬德等大將,手中劍上身上鮮血滿身。剛殺完太子二王才過來。心中雖很不快,但已無可奈何。第三,一世民過後前來請罪,跪下大哭,那是給一世人看的,表演仁與孝,李淵也會演戲,哭著說,我的天下本就打算讓你接手!這就是宮庭與政治。還有一有意思情節,一世民當上皇帝后,李淵心有不滿但沒有辦法了,只有天天喝酒招美人,他也真能生,玄武門之變後十幾年,他給李世民生了不少弟弟和妹妹。


Ll9Iang秦州擁書候


李淵怎麼堅持?用口水淹死李世民?

看到這個問題,有種英雄遲暮的感覺。遙想當年李淵也是縱橫天下的人物。到老了以後,卻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倆兒子相互捅刀子,血花撲撲的往外冒,卻無能為力。

動物世界裡爭王位也是這樣,獅王或者虎王什麼的,那怕是猴子大王老了,新上位的都要爭個你死我活。大唐李氏家族,本來就是上古戰爭民族演化或者進化來的,就像冰雪荒原的羅斯人、日耳曼人或者凱爾特人一樣,骨子裡有好鬥的基因。如果,文明禮貌講不通,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當第一。

李淵也知道這是最好的結果,他所要堅持的無非是要不要繼續坐皇位。自己兒子那麼多,死一個半個也不會心痛死自己的。

老李家真亂

李二幹掉了李建成,收編了李建成的部下。有沒有用李建成的部下去當炮灰攻打他人,不得而知。但各種辦法削弱大哥的後續影響力是必須的。


說起老李家,反正是挺喜歡窩裡斗的。李淵主動投降是最好的選擇。說起李世民突然想起他兒子李治,老子兒子爭搶武則天,後來把武則天送去當尼姑也不行。

再後來,李隆基又和他兒子搶楊玉環。公公搶兒媳,要麼兒子爭小媽。感覺這一家子人,什麼都喜歡爭,尤其是和家人過不去。

玄武門之變,李二是個狠人

如果按儒家思想來搞,李建成被軟禁到死是最好的結果。可李世民不這麼幹,永絕後患、殺人果斷。

誰當李世民他爸爸,看到這樣的兒子都會腿打顫,我怎麼這麼利害?生了這麼生猛的一個兒子。

最後回答問題

如果李淵要堅持,李世民會讓他老子不再堅持,有一百種方法,不告訴你。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李淵:外面怎麼如此嘈雜啊?

侍衛:屬下這就去查看。

這時,李世民走了過來,說到:不用去看了,報告父皇,皇太子李建成夥同齊王李元吉造反起兵,攻打皇城,被兒臣擊退,因要逃脫被射殺。

李淵大驚問道:什麼,造反,你大哥和你弟弟造反?怎麼可能?他們都死了?

這時的李淵也打量身披鎧甲的李世民,看見鎧甲上有血,便不再言語。

李世民說到:那您是不相信兒臣了。

再也不做聲的李淵,沒有想到事情來的這麼突然,也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還沒有死呢,他們兄弟便大打出手了。

其實歷史上真正通知李淵發生“玄武門之變”的是尉遲敬德,那很多人都會問,這時的李淵為什麼不趁機除掉李世民呢?而是選擇了禪位呢?原因很簡單,我們一一分析。

第一點:李世民出其不意致勝

當時,李淵其實很制約李世民的實力,能調走的兵力給他調走,能讓太子用的人就借給太子用,當時長安城內有3萬多守衛,其中禁軍就3萬人,這些人可都是李淵的人,而當時太子府上也有2000的士兵呢。可為什麼就是李世民反殺了呢?

在當時,其實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經過精心準備,突然發起的進攻,最終措手不及,打敗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而在當時李世民命令尉遲敬德去給父親李淵報信的時候,就已經心裡明白李淵不會除掉自己,所以之後李世民依然和之前一樣對待父親。

第二點:李世民是唯一一個李淵和竇皇后的兒子了

李淵與竇皇后共生四子,其中三子李玄霸早逝,現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被殺,只還剩李世民這一個年長的兒子了,所以即使發生了“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也不能在殺他了,否則就在沒有適合的皇子了。這也是李世民篤定李淵不會殺自己的原因之一。

第三點:李世民能征善戰沒有他的存在就沒有自己的帝位

李淵,本不想起兵造反,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密謀之下,自己也迫不得已不得不反了,但是李淵也沒有想到僅僅幾個月李世民就打入了長安,第二年自己便登基坐上了皇帝,而之後李世民一直在外征戰平定天下戰亂,所以自己心裡明白李世民的功勞,但是他自己就是偏袒李建成,李世民還差點死在自己大哥手裡,幸虧自己命大。

也許這就是命,註定太子鬥不過李世民,於是就順水推舟,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去做太上皇了。其實這一點很重要的,因為李淵可以離開李建成,卻離不開李世民,因為他真正的在為大唐開疆拓土。

第四點:李淵在大臣們心裡漸漸失去地位,而李建成是首選,李世民次之

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說到,李淵起兵是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密謀,可以說劉文靜是大唐的功臣,但是李淵卻因為一點事硬殺了他,也不顧自己給劉文靜的兩塊免死金牌,這件事對大臣們打擊很大,大臣們也開始選擇站邊,太子劉建成就成首選,隨著李建成死了,那李世民就成為了大臣們的備選了,大臣們都不反對李世民做太子,所以李淵也成全了李世民。

綜合來看,其實李淵不願意看到他們兄弟相爭,因為他努力調節過,但是他也偏袒太子的放縱,導致了“玄武門之變”可以說也是自己做父親的沒有處理好,李淵也不願意殺死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所以只能接受現實給他的打擊了,60歲的李淵選擇了在皇宮中養老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