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除了背誦閱讀還要做什麼迷茫求指點?

楊麗華205821601


老龐認為自學中醫需要有以下幾步要走,簡單實用,按順序學:

1.學習《黃帝內經素問》(精讀)

2.學習《黃帝內經靈樞》(針灸方向)

3.學習《神農本草經》(精讀)

4.學習《傷寒雜病論》(精讀)(精讀)(精讀)

5.學習各種名家醫案、《四聖心源》(進階篇)

以上內容如果學通了,別的書基本不需要了。

作者簡介:中醫老龐,主治中醫師,精選中醫養生相關知識,零基礎,辨別自身體質,制定個體化養生保健方案,為您的健康助一臂之力!有健康問題歡迎關注中醫老龐。


中醫老龐


本人自學中醫12年購買中醫書籍數百本,自學中醫不到半年就開始給親朋好友看病開方(汗,膽很大)有成功也有失敗!初學者建議先看一些能激發自己喜愛中醫的書籍1:如《中醫是無形的科學》《中醫人生》等,2:《神農本草經》和《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等:3:再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學》如《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張琦主編:金匱要略講義》和《鄧中甲方劑學講稿》等,可在網上找郝萬山傷寒論講課視頻、王雪華金匱要略講課視頻、鄧中甲方劑學講課視頻一起學習。4:然後再看醫案 《傷寒、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等醫案書籍, ,5:《鄭欽安醫學三書》《四聖心源》等 。6:強烈建議初學者從方證對應入門不要自己組方,還要多臨床,多總結,多嘗方和藥,多思考等。 7:自學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四診模式和辨症體系如“辨六經+方證”或“辨八綱+症候”,等自己慢慢有了臨床經驗後再學習黃帝內經、難經,在原有基礎上做學術上延伸,以上是本人的一些自學感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醫者


自學中醫的話首先看目的在於什麼,如果只是自己喜歡中醫,想給自己或者家裡人調理身體的話,那麼平時可以背誦閱讀,並且用自己的知識來養生。

但是如果想給別人看病的話,建議除了背誦閱讀,找一箇中醫比較厲害的人跟師,因為給別人看病需要醫師資格證,可以通過師承或者確有專長,先考執業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再通過努力考執業醫生資格證。



想自學中醫,就必須先了解中醫,想了解中醫,就必須先看四小經典。精通四小經典,也就算學到了皮毛。先就呀看醫學三字經。看不懂古文可以看白話文。

2

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這四小經典必看,中醫院是必背的。

3

熟悉了四小經典,就可以看張仲景的傷寒論,皇帝內徑,本草綱目,這些經典著作。

4

還必須實踐,可以自己試試經方,看看效果。實踐出真理。古方不一定都對,只有實踐才能檢驗效果。

5

也可以上山去挖一挖野生的藥,看看和現在藥房買的藥有沒有什麼區別。

希望對你有用


芙蓉青春


要從病根上找原理,配方千變萬化,但主治什麼輔治什麼,首先攔路,再治。


51352519690924335X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多老中醫就來從藥劑師幹起的!


悅來酒坊


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只需熟讀一本書《黃帝外經》(不是內經),加每天堅持站樁(頭條上自學),實際體驗體內陰陽之氣的運轉。


用戶8232840580155


如果你不想走彎路,就讀《傷寒論》。


黃元御理論


首先要學經典,建立中醫醫學框架,這樣有了整體觀,比如皇帝內徑,傷寒論,針灸大全,神農本草經,圓運動,看了這些書後,有了人體的整體觀,陰陽觀,五行相生相剋基本念處,寒熱燥暑溼,多思考,多臨床看,實踐,


劉子渡


中醫和西醫,從本質上是相同的,講究辯證施治。(西醫也講究詢證醫學的!!)。中醫更多的是通過調理來激發人體免疫:比如吃多了不消化積食,就會導致菌群失調,導致炎症從食道逆行向上感染呼吸道?中醫可能會開瀉藥,去除積食,自然解決了問題。西醫可能會消炎殺菌,然後吃促進胃動力的藥。

言歸正傳,除了背誦方劑,更重要的是臨床經驗。

自學中醫不建議,優勢是開方子。

自學中醫推拿倒是可以。

請參考![點亮平安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