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由於飛往亞洲的航班因疫情暫停,成千上萬磅的未出售龍蝦如今積壓在北美市場,美國龍蝦的價格已經暴跌至四年來最低水平。據外媒報道,目前一隻重量1.5磅的龍蝦價格約為8.1美元,合不到60元人民幣。


受影響的不僅是北美龍蝦。繼美國老闆表示不得不裁掉大部分僱員後,澳大利亞也發出海鮮產業將遭受重大短期影響的哀嘆,新西蘭則作出決定:在中國買家取消訂單後,將允許少量巖蝦迴歸野外。


讓龍蝦迴歸野外???大洋彼岸隔離在家的中國吃貨痛心疾首,只恨不能遠赴重洋,以國際主義情懷救他國龍蝦,哦不,漁民,於水火之中。


01.


中國買家成為消費世界龍蝦的中堅力量,其實不過最近十年的事兒。2010年之前,大部分國人對龍蝦知之甚少,餐桌上以“龍蝦”為名的,還是大眾美食宵夜良伴小龍蝦。


北美龍蝦入侵中國人餐桌,是在其原本災難性的2012年。這一年,以龍蝦產業為生的緬因州創紀錄大豐收,但龍蝦多買主少,價格一路跌到每磅2.69美刀,比北京菜市場的小龍蝦還便宜。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陷入絕境的緬因州人民想起了光榮的中國吃貨。為了讓中國人瞭解這一物種,他們不僅派出了常駐上海的龍蝦貿易專員,還想方設法讓當地龍蝦出現在美國政府款待中方領導人的餐桌上。


領導人吃的也許大概一定是高級貨,更何況北美龍蝦兩隻蟹螯霸氣十足,一副“我很牛也很貴”的帝王相。抱有此種心態的中國人民出手闊綽,緬因州龍蝦產業就此逃過生死一劫,這一年,在中國暴增的還有加拿大龍蝦。


無論是來自美國或是加拿大,這種張牙舞爪的海底生物總是被稱作“波士頓龍蝦”,國人頗為洋氣地簡稱其為“波龍”。事實上,沒有哪一隻龍蝦產自波士頓,得此名號,得益於波士頓是美國海產交易中心,一隻又一隻龍蝦,就是從此遠赴他鄉,爬上中國人餐桌。


中國人吃的魄力從不令世界失望。四年後,美國龍蝦再遇捕撈量新高,銷售困境卻再未上演。這一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價值1.36億美元的龍蝦。


或者,美國媒體的報道標題可以說明一切:《中國人終於愛吃龍蝦了,這給緬因州漁民帶來了現金》。


02.


在無法去餐廳大快朵頤的今天,外賣菜單上的“波龍”依舊價格可觀。對於很多人來說,吃龍蝦也算是件快樂又體面的事兒,多發生在西餐廳,頗有些儀式感。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對於“波龍”來說,這算是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食材上位史。英國殖民者抵達新大陸時,對張牙舞爪的龍蝦十分恐懼和厭惡。情緒倒也不難理解,畢竟,在螃蟹成為饕餮美食之前,人類也經過了複雜的心理鬥爭過程。


彼時龍蝦產量驚人,在歷史學家的描述中,如果遇到巨浪,被衝到岸邊的龍蝦可以堆到兩尺高。但心懷敵意的新移民對此並不買帳,他們將其稱為“海蟑螂”,認為這種深海生物是食物鏈最底端的存在。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高貴的移民者堅決不吃龍蝦。在他們眼中,長得如此醜陋的生物象徵著貧窮和墮落,是窮人、奴隸、囚犯才會吃的東西。水土不服的不只是管理層,由於不滿食物中龍蝦太多,白人契約奴甚至發起了暴動,最終,殖民政府被迫簽署法令,規定契約僱工一週使用龍蝦次數不超過三次。


除了“放著我來”,實在沒有什麼詞彙可以表達今日龍蝦愛好者對於鉤沉往事中主人公的羨慕之情。


誰也沒想到,鐵路的發展居然有一天會成為龍蝦的救星。海產品與列車一同駛進內地,毫無偏見的內陸人士迅即將龍蝦視為餐桌美味,昔日的“海蟑螂”毫無預兆地走紅,1850年起,龍蝦成為幾乎所有餐廳菜單上都有的一道佳餚。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只有一次起落還稱不上傳奇“蝦生”。在1920年達到價格峰值之後,原本打了漂亮翻身仗的龍蝦再次被大蕭條拍入海底。沒人吃得起又產量過剩的龍蝦又一次淪為窮人食物,孩子如果帶著龍蝦三明治去上學,就等於暴露了貧困家境。


“波龍”徹底翻身,是在二戰期間。由於不受配給供應限制,龍蝦再一次端上個各階層家庭的餐桌。想一想吧,好萊塢明星吃它,有錢人家辦婚禮吃它,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請客也吃它。


你還有什麼選擇?當然是:吃它!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03.


同樣來自美國,龍蝦和小龍蝦,都算得上是中國人的心頭好。有些人理所應當地將龍蝦看作是“小龍蝦”的XXXL號升級,也有不諳風情者乾脆混淆了二者存在,聽到“龍蝦”即表示:我們小時候經常去河塘抓!


雖然都叫“龍蝦”,但龍蝦絕非是小龍蝦的大號版本。雖然頂著“龍蝦”名號,但小龍蝦的學名是克氏原螯蝦,屬螯蝦科,而非龍蝦科。不過,比較殘酷的事實是,按此分類“波龍”其實也不是真正意義上龍蝦科,而是海鰲蝦科。


真正屬於龍蝦科的,是比“波龍”貴上許多的“澳龍”,澳洲龍蝦。如果要總結真龍蝦的特性,大概有這麼直觀的幾點,一是龍蝦科生物沒有大型蟹鉗,行事相對低調;二是很多“澳龍”本身就是紅色,而非入鍋變紅;三是……貴,在一些餐廳,“澳龍”的價格要比“波龍”貴上七八倍。


但即便是拿相對平民主義的“波龍”與小龍蝦對照,二者也有天壤之別。相比中文的糊塗命名,二者在英文中倒是十分拎得清:龍蝦是Lobster,北美龍蝦是American lobster,小龍蝦則是crayfish或crawfish,而並非“small lobster”。


另外一點是,雖然都自美洲而來,但“波龍”來自大海,小龍蝦則是淡水生物;由於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後者已經成為極為彪悍的入侵物種,成功地在中華大地上繁殖紮根。


更為明顯的則是氣質上的差異。說起龍蝦,聯想詞彙大概是燭光、紅酒、西餐、浪漫之夜,至於小龍蝦,則是宵夜、啤酒、閒聊,以及夏夜的風。前者有高貴氣質,後者則是濃濃的市井風情。價格高低雖是龍蝦與小龍蝦顯著的分界線,但更為深入人心的分別,其實在儀式感與隨心所欲之間。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不過,頗令人不平的是,即便是江湖傳言,龍蝦與小龍蝦的傳說也十分兩極。有關小龍蝦的謠言多危言聳聽且十分低級,比如攜帶肺吸蟲,重金屬超標,甚至被醜化成日軍生化武器;至於龍蝦的流言,則是:長生不死、忠貞不渝,以及,性能力出眾。


04.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你有沒有想好如果配對失敗,想要變成什麼動物?”

“龍蝦。”

“龍蝦?”

“龍蝦可以活100年之久,一直保持性能力,渾身流淌著貴族的藍血,而且我也喜歡海。”


電影《龍蝦》裡,主人公大衛這樣回答酒店經理的問話。在這個黑色故事裡,單身者將進入酒店進行配對,如果沒能在45天內配對成功,就會被改造成一種動物。


大衛對龍蝦傳言深信不疑,有些特質也並非憑空而來。雖然“長生”不太可能,但如果能逃得過人類捕撈,許多龍蝦確實可以活到至少一百歲。尤其是生活在美國東海岸北部的龍蝦,由於大西洋水域寒冷,新陳代謝自然降低,龍蝦的衰老也因此延緩。


同樣神奇的是,由於一輩子都在不斷蛻皮,龍蝦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可以辨別年齡的痕跡。不懼衰老、終生具有“無齡感”,龍蝦這種生物,悄無聲息就活成了女性榜樣。


關於性能力的說法也並非無稽之談。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生物不同,龍蝦可以一直繁殖到老年。


難怪酒店經理微笑著認同:“非常好,龍蝦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還有一個原因大衛沒有提及,在美國俚語中,"你是我的龍蝦"(You are my lobster),意即“你是我的最愛”。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老友記》中經典一幕,就是Phoebe用“ she is your lobster”來定義Ross和Rachel的關係。她的解釋是:龍蝦一旦戀愛就會相守一生,想象一下,龍蝦夫婦到了年老還要牽爪一起散步!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諷刺的是,龍蝦雖然會牽爪散步,但並非海枯石爛不變心的忠貞選手。雌性龍蝦一般會輪流跟佔統治地位的雄性龍蝦進行交配,不滿意,就另尋新歡。


難怪電影借酒店經理之口指出,沒什麼人會選擇龍蝦,“大家總是下意識地想到狗,所以這世界上才有那麼多狗。”


單身會變成狗。這只是射向單身狗的第一箭。相比之下,臺灣人民更為直接無情。在寶島,這部電影的譯名是——


《單身動物園》。


被疫情耽誤的龍蝦,我想拯救它


[1].《美國對華龍蝦出口井噴:如今增長最快的市場就是中國 》,來源:人民日報,記者章念生、胡澤曦,2017年11月8日;

[2].《龍蝦VS小龍蝦,餐桌上的貴族與平民》,來源:果殼網,作者:想去熱帶雨林的帝企鵝;

[3].《“龍蝦白首”太扯了,除了噴尿,他們“紅杏出牆”10次都不算多的》,來源:造就Talk,翻譯:何無魚;

[4].《波士頓龍蝦”竟非真龍蝦 臺媒:是小龍蝦近親》,來源:參考消息網,2017年1月11日;

[5].《史海鉤沉:大龍蝦的發跡史》,來源:煎蛋,譯者:Junius,2013年6月10日。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其餘圖片為視頻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