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光緒皇帝短暫的一生?

郭小北9027


清同治帝死後無嗣,慈禧太后選定醇親王次子載湉,來繼承皇位。醇親王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載湉是慈禧的親侄子,與同治帝平輩,當時只有四歲,慈禧下㦤旨,迎他進宮入繼大統,這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他讀書十分用功,慈禧曾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與此同時,慈禧也對光緒嚴加防範和控制,派心腹太監寇連材前去監視光緒,誰料寇連材為聰明好學的光緒所感動,竟冒死進諫,極言皇上英眀仁孝,請求太后寬容相待。慈禧聞言震怒,將其仗刑後斬首。寇連材生前記有筆記,其中一段話可見慈禧太后是如何處心積慮地控制和操縱光緒帝的。

此文如下:"西后待皇上無不疾聲厲色,少年時每日呵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令長跪。故積威日久,皇上見西后如對獅虎,戰戰兢兢,膽為之破。"

由此可見,光緒帝的童年、少年時期是如何渡過的。貴為天子,當然衣食無憂,但他的精神和肉體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傷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的光緒帝成人之後,迎接他的又是什麼樣的人生呢?



光緒十三(1887)正月十五日,光緒帝開始親政。表面上慈禧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光緒帝每日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如遇大事,更要隨時請旨。慈禧太后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帝的權力,國家大事她一人獨攬;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其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帝的言行和行蹤。

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名為皇帝,實際上做了慈禧三十四年的傀儡。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堅決主戰,但實力不濟的大清帝國最終還是己失敗告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巜馬關條約》,割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甲午戰爭的慘敗,讓這個有名無權的皇帝十分憤慨,然而又是多麼的無可奈何……

中日戰爭失敗後,光緒帝確實想幹一番事業,他要通過變法讓國家富強起來。同時也想通過變法掌握國家實權,他太想太想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了。

在慈禧太后答應在"不違背祖宗"的前提下,可以實行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意氣勃發地頒佈《定國是詔》,宣佈推行維新變法。

然而,從變法己始反對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所有的措施都不被守舊派所接受。為推行新政,他允許士民上書言事,極力任用維新人才,裁併機構,改革臃腫的官僚體制。正當光緒帝放開手腳,大張旗鼓地施行改革時,慈禧太后卻認為他"鬧得太大了",已經對她的權力構成了威脅,必須有所制約。

在慈禧太后的打壓下,歷經一百零三天的維新變法徹底失敗。康有為、粱啟超外逃日本,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斬於北京菜市口,光緒帝被囚瀛臺,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

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重新出面訓政,多方凌辱折磨關在中南海西苑瀛臺內的光緒帝。並欲廢掉光緒帝,被迫於外交壓力,未能實施。然而光緒皇帝也深知慈禧的險惡用心,日夜提心掉膽,對天長嘆道:"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

十年後,既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在瀛臺孤獨地死去。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他們先後死去,引起了人們廣泛的猜測。他的死因也成了歷史謎團。不過隨著近年來考古專家對光緒遺骨進行的鑑定,發現其頭髮中含有砷化物,最終證實光緒皇帝是中毒而死的。

光緒的一生,如此悲慘淒涼。幼年進宮,少年既被鉗制束縛,青年有心治國,卻無力迴天,中年被囚,終日仿偟,生不如死。太想有所做為的他重用一群無權無勢的文人變法,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壓在一個投機者袁世凱身上。註定是個悲劇。他太急於擺脫慈禧的控制,他太急於掌握政權,來打壓朝庭上與他做對的大臣,他太急於變法強國,抵禦列強了。然而這個積弱太久的大清帝國,不是一劑猛藥能治療好的。如果歷史能讓他緩一緩,再給他點時間,讓他韜光養晦,隱忍變通……歷史能否有另一翻格局……。

光緒"走了",北京的百姓夾道為他們的皇帝送行。他帶走了自己一生的苦痛淒涼,百姓們也送走了帝國復興的最後一點希望光明。


白玉湯1975


愛新覺羅·載湉: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年號“光緒”。他是大清帝國第十一代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年僅十九歲的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在東暖閣召開御前會議。由於惇親王愛新覺羅·奕誴一句“殊屬不可”而導致慈禧太后否決了按照宗法應當繼位的愛新覺羅·溥侃和愛新覺羅·溥倫。並且巧妙地把為清穆宗立皇太子(立皇帝)改為為清文宗立嗣,徹底讓軍機大臣閉嘴。在短暫權衡利弊之後,慈禧太后宣佈“嗣皇帝唯幼者乃可教育”,遂傳懿旨令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之子,年僅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嗣皇帝,年號光緒,是為清德宗。於是年幼的德宗皇帝就這麼接了穆宗的班。

但是,飛來的皇冠帶來的不是一國之君的威嚴和榮耀,而是一輩子的苦難。光緒七年,東太后慈安駕崩。年幼的德宗皇帝失去了在宮中唯一的保護傘,慈禧太后開始一人垂簾聽政。太后的嚴厲促使幼帝“積威日久,膽為之破”。隨著德宗皇帝慢慢懂事,他學會了逆來順受。儘管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上書房生涯,但是畢竟是一國之君,是皇帝啊。他在帝師翁同龢的教導下學習治國之道 ,帝德和帝才都有極大提高,幾乎每天都在進步。

但是隨著清德宗年滿十四歲並且越來越懂得“察納雅言”的為政之本,慈禧太后擔心大權旁落後徹底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太后而無法繼續操縱國政。於是,慈禧太后借“甲申易樞”換掉了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讓隱居多年的皇帝生父愛新覺羅·奕譞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兼總理海軍事務大臣。於是皇帝的父親親自為後黨站臺,政治影響力可見一斑。

光緒二十二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適逢慈禧皇太后六十大壽,按例普天同慶。可是,在東方的日本,隨著明治維新初見成效,明治天皇睦仁打著“布國威於四方”的軍國主義旗號吞併了琉球群島(琉球是個國家,明朝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明治天皇命令日本陸軍強行登陸,並且闖進那霸王宮把以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尚泰為代表的琉球皇族帶回東京,並把尚泰軟禁至死)。之後,又借“漂流民事件”攻佔臺灣(沒辦法此時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事顢頇無能,以“生番為化外之民”告日本駐華公使。於是日本以有機可乘,吞了臺灣)。在這種情況下,德宗皇帝憂心如焚,但是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和頤和園修繕工程要耗費大筆白銀,於是不得不無視李鴻章和丁汝昌的奏摺傳聖旨:

停購外洋槍炮船隻機器兩年,並著各省督撫籌辦海防捐以備昆明湖水操(這一點雖未在聖旨中明說是為了頤和園,但是封疆大吏全聽得懂)

就這樣,清德宗一道上諭徹底斷送了北洋艦隊的生命線,使得北洋海軍徹底落後於日本海軍。光緒二十六年,清軍戰敗。德宗皇帝不得不忍痛傳聖旨開復李鴻章一切處分並賞還黃馬褂,要他東渡日本乞和(臨別慈禧皇太后不出面接見,由清德宗負責召見。德宗皇帝只好委李鴻章以“土地商讓之權力”)。

《中日馬關條約》(日方稱之為《日清下關條約》)簽訂後,清德宗悲憤難忍。於是在吏部主事康有為、軍機章京楊銳、劉光第、林旭以及康有為之弟子梁啟超輔佐下,詔令翁同龢起草《定國是詔》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這一舉動到現在來看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然而由於慈禧太后和整個後黨勢力太過強大以及皇帝本人操之過急任人非賢等各種因素,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外逃日本,林旭、劉光第、康廣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灑北京菜市口。帝黨勢力得到了毀滅性打擊(帝黨靈魂翁同龢被開缺回籍)。同時,清德宗因為“圍園殺後”的密謀而導致慈禧太后雷霆大怒,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

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慈禧太后挾持西逃,一路上戰戰兢兢風餐露宿,過著“無枷囚徒”的皇帝生活。由於精神上的過度摧殘(也可能是韜光養晦以圖東山再起),召見地方官也好、朝臣奏對也好不發一言。有時候慈禧太后示意皇帝表態也不過是象徵性一兩句罷了。

迴鑾後,照舊囚禁在瀛臺。此時因為和慈禧皇太后共患難而地位穩中有升,但是待遇依舊好不到哪去。囚禁期間經常管內務府索要鐘錶來把玩,並且大量閱讀關於西方醫學、政治、法律方面(尤其是君主立憲制實行方面)的書籍文刊。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突然駕崩於中南海瀛臺涵元殿,年僅三十八歲。

總結:清德宗這一輩子,陰差陽錯做了皇帝之後,有名無實。因為長期生活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導致性格過於懦弱,優柔寡斷。沒有帝王應該有的殺伐決斷和剛毅果敢的性情與品質。在戊戌變法中任用非人(如書生出身無治國施政經驗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而且沒有在手中有有限皇權時插手軍界(居然不得不任用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大投機家袁世凱來為新政保駕護航)。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戊戌變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進步,也讓國民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不可救藥。同時也帶給了中國新鮮血液和新的思想風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在自身身陷囹圄的情況下,本著對帝國的責任感和文華殿大學士剛毅、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等頑固派大臣以及皇族親貴辯論極力主和,也是有很大勇氣的。單憑這一點就勝過清代歷朝先帝很多倍。他是個功大於過的皇帝,在他的心裡,江山大過一切。而珍妃他他拉氏則是他唯一的紅顏知己(可惜也死在八國聯軍進京前夕)。總體上說,他晚清政壇上的一抹亮色,是曾經出現在中國天空中的一道絢麗而悲情的閃電,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文儒風


光緒帝的皇位其實撿漏來的,但是這個撿漏來的皇位並沒有給他帶來榮華富貴,反而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人生。正如選他作為同治帝的子嗣時,他爹醇親王倒地大哭不止,也許醇親王早就看透後面將要發生的一切。

咸豐帝只有唯一子嗣同治帝,而同治帝沒有子嗣就駕崩,這個時候就需要從親王的子嗣中選一個過繼給同治帝,並繼承大統。光緒帝的母親(後來的慈安太后)與後來的慈禧太后是親姐妹,所以慈禧太后極力推薦選載湉(光緒帝)作為繼承人。同時提出垂簾聽政的想法,此時的光緒才4歲,清廷的大臣基本沒有發言權,而各位親王看到這個爛攤子,沒人願意接手,所以輕而易舉的讓慈禧太后的目的實現。


在光緒帝十歲的時候,他的親母親就被慈禧太后下毒手害死,因為慈禧太后權利慾望和政治野心太大,從此大權全部落入慈禧太后手中。等到光緒帝十六歲可以親政的時候,慈禧太后又來了一波訓政的操作,一切事物需要慈禧允准,變相的垂簾聽政,光緒帝一直被架空。

到了光緒帝十九歲時,慈禧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光緒帝,也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后。光緒帝二十五歲時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次讓他深深的受到傷害,在慈禧太和和李鴻章的逼迫下蓋了大寶。同年康有為上書變法圖強,引起光緒帝的共鳴,也正是這份上書葬送了光緒帝。


光緒帝二十八歲時,也就是1898年正月,在沒有充足的準備下被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忽悠下正式開始了戊戌變法運動。光緒帝天真的以為袁世凱會幫助自己,最終被袁世凱出賣,囚禁於中南海瀛臺,從此不僅僅失去了皇權,連人身自由都失去了。直到三十八歲時,慈禧太后駕崩前,下令讓李連英毒死光緒帝,所以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

總體來看,光緒帝幼年即位的情況和康熙帝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康熙帝有孝莊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康熙帝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懂得使用政治手段,才創造了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的不世之功。而光緒帝卻遇到了一位私心和權利慾望非常重,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同時自己本身也是沒有比較大的作為,遇事沒有主見,最終在政治利益pk中慘敗,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大清王朝。


小明觀世界


皇帝本來應該是至高無上的最高的統治者,但是也有很多例外。

清朝的光緒皇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外,他的一生可以用“幼年登基、少年傀儡、試圖反抗、終歸斃命”十六個字總結。

1、幼年登基

光緒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九個皇帝,他是上一任皇帝同治的堂弟。

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因為沒有後代,所以需要從同宗中關係近的親屬中選擇一個人來繼承皇位。

因為當時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大權,為了能夠繼續“垂簾聽政”,所以選擇了只有4歲的載湉繼位,這就是光緒帝。

4歲的小皇帝能夠懂什麼?國家的權利有一次牢牢的把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據《滿清野史》記載:光緒帝貴為一朝天子,不但每天要面對慈禧太后的訓斥,而且一日三餐的飯食放在遠處的多日不予更換,甚至都腐臭了,近處的雖未腐臭,也是多次加熱的剩飯。

光緒皇帝的童年是悲慘的!

2、少年傀儡

依據清朝祖制,皇帝幼年登基,16歲親政。光緒親政後,慈禧並不甘心,採取了多種方法限制光緒的權利,仍然實掌大權。

一方面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后,利用皇后和大太監李蓮英控制、監視光緒。

一方面要求光緒每隔一日要到自己宮裡給自己請安,同時彙報政務,聽候訓示,國家大事小情都要請示。

3、試圖反抗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光緒親政後,一直試圖擺脫慈禧的控制,想要有所作為,挽救自己和國家的命運。

援朝抗日是他第一次違背慈禧的意願,但是戰爭失敗了,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但正是因為這個,光緒更加渴望通過改革富國強兵,這才有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結果還是失敗了。

4、終歸暴斃

變法失敗後,光緒在慈禧的逼迫下寫下退位詔書,將權利全部交給慈禧,被慈禧囚禁在瀛臺,歷經10的囚徒生涯,在慈禧死亡之前,下令用砒霜將光緒毒死。

光緒的一生是屈辱哀怨的一生。


逝去即歷史


光緒皇帝(1875年一1908年),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環的兒子載湉,也是慈禧的親外甥。

道光皇帝沒有子嗣,由慈禧作主,把載湉作為皇位繼承人。

載湉四歲入宮,1875年1月被立為帝,年號光緒,由慈安和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並由慈禧親自撫養,十分喜歡疼愛、視為已出。

1889年,光緒帝16歲,慈禧歸政於光十緒帝,但大權仍在握。光緒帝19歲大婚,一後二妃,隆裕皇后是慈禧弟弟的女兒,這是一樁政治聯姻,目的是為了掌控光緒皇帝。

慈禧跟武則天一樣有貪婪的權力慾,只是欠缺武則天的治國才能,更象一個笨拙的駝手,一步步把大清皇朝這艘巨輪駛向深淵!

慈禧的目的只是要把光緒皇帝變成傀儡,完全聽命於她,於是她一早就做了緻密的佈局,使光緒皇帝的帝位有名無實,在很多事務並沒有多少的發言權!

直到甲午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不堪一擊被日本覆滅,清廷被逼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於是,光緒皇帝內心受到"落後就要捱打"的強烈震撼!認識到要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必須變革!

以康有為、梁啟超等少壯派為首的知識分子階層,視野寬闊,支持光緒帝進行變革!一致認為只有效法西方發展科學文化、改革政治、發展士農工商進行資本主義改良才能救中國!

說幹就幹,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實施。

變革的理想是很好的,但現實很骨感!清朝積弊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就象一個要死了的病人,用藥太猛,效果適得其反!

在不足三個月的時間裡,光緒帝就下了兩百多道改革詔書,平均每天三四部新法,這明顯違反客觀規律。對於新事物,下面的官員根本無法學習消化,手足無措,更不要說如何執行了。

而且,歷史上所有的變帶革必然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必然會帶來巨大的阻力!

所以,改革要成功必須有強大的力量作支撐。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理論水平很好,但缺少歷練,對變法的客觀環境過於樂觀,忽視現實的殘酷,在政治上還是比較幼稚,不懂得爭取地方勢力的支持。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其實是天然的盟友,不僅不懂得爭取利用,還加以排斥,這不能不說很傻!

吏治改革首先衝擊了慈禧太后的勢力範圍,她扶持的官員遭到排擠,這就引起了慈禧集團的不滿,於是後系和帝系進行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鬥爭。

事件走向攤牌是光緒帝集團準備暗殺榮祿和慈禧,光緒帝託付袁世凱進行暗殺行動,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凱最後選擇支持慈禧,並把光緒的計劃上告慈禧,都到這份上了,母子關係於是走向破裂!

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戊戌六君子被殺,百日維宣告失敗!

光緒皇帝很不幸,在慈禧死前二十小時暴亡,歿年38歲,據說是被慈禧命人毒死,一個有宏大抱負的青年皇帝的人生被強逼拉下帷幕!

縱觀光緒帝一生,雖貴為帝王,但沒有多少幸福可言,四歲入宮,還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幼童自此被生生隔離,皇宮的規矩不比平常百姓,無比森嚴,母子自此不能隨便相見。思念母愛的痛苦只能由時間慢慢去淡化直至忘記!

他的婚姻也不幸福,不能自已做主,隆裕皇后和另一妃子是慈禧安排的,自己一點都不喜歡,自已喜歡的珍妃不受慈禧喜愛,自已夾在中間也很尷尬。作為一國皇帝,沒有多大的權力,甚至找一個知心的人講話都不容易,內心的空虛和落寂是難以言說的!

但就是長期被壓制的一個,也不自甘沉倫,面對天下蒼生的困苦,、他還有振臂一呼,試圖改變一切的皓然正氣…

光緒帝一生始終籠罩在慈禧太后的權力和淫威之下,他的政治生涯實際只經歷了一個戰爭和一個運動,即中日戰爭和戊戌變法。

中日戰爭中,24歲約光緒帝堅決主戰,積極備戰,甲午中日戰爭戰敗,但表現了他的愛國情操!

戊戌變法由於歷史的侷限雖然失敗,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但體現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在思想上的前瞻性和一種真正想為國為民做事的愛國情懷!

光緒皇帝一生雖然短暫,但他愛國愛民的高貴情操必為後人永遠銘記,名垂青史!


夏湧能觀察


怎麼說呢,光緒帝最悲慘的地方在於,他這輩子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光緒帝本來不是皇帝,他是醇親王之子,就因為醇王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慈禧比較好控制,所以就被拽到宮裡安排當了皇帝。

當上皇帝以後,天天被慈禧逼著讀書學習。慈禧經常呵斥光緒帝,搞得後來慈禧只要眉頭一皺,光緒帝就嚇得跟老鼠見了貓差不多。



後來要大婚了,又被迫娶了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隆裕太后為皇后,因為她是慈禧的侄女,比較能聽慈禧的驅使和控制,能幫慈禧監視光緒帝。

忍了十幾年,終於慈禧要歸政了,但人事任用還是慈禧說了算,上上下下用的人還都是她的人,軍國大事還須請懿旨。

你說為啥?怕了唄。小時候被嚇破了膽,長大了也還是有心理陰影,漸漸就形成了順從的習慣,習慣凡事都要聽從慈禧的。慈禧權力慾又很強,很早就死了老公死了兒子,孤獨寂寞的日子全靠玩權力看奏摺打發過來,一下子讓她閒下來,她自己都接受不了。



甲午戰爭敗於蕞爾小國日本,給光緒帝特別大的刺激,他決定挽狂瀾於既倒,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光緒帝請了懿旨,慈禧說只要不破壞祖宗之法即可,變法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怎奈光緒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空有一番壯志,卻無一點政治能力。變法過於激進急促,很快涉及到舊官僚的既得利益,被慈禧出手中止,被關到了瀛臺。

此後就是漫無天日的圈禁歲月,除了被拉出來上朝,象徵性地見見臣工,他也只能在那一方天地裡來來回回,盼望著慈禧早點死掉,自己也可早些結束這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在這一過程中,他甚至險些被慈禧廢掉。幸虧各國干涉,大臣們也意見不一,否則等待他的日子只能更慘。



但光緒帝並沒有等到這一天,他被毒死在慈禧死前一天。光緒帝這輩子,就連結束生命這個選項,都是別人為他做出的,他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不過,這個世上的芸芸眾生,又有幾個人能做到一輩子只為自己而活呢?看來,的確是眾生皆苦啊,連天子都不能倖免。


達摩說


     先來說說光緒的的出身

光緒帝的父親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異母弟,母親是慈禧的胞妹。正因為這個關係,他才能當上皇帝。一個傀儡皇帝。

再講講他的經歷

光緒帝在執政期間簽訂過好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著名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都出自他的時期。

雖然他不是決策者,但當為一國之君,心裡有又多痛,有多無奈。作為一個丈夫,保護不了自己的妻子,這又是一種悲劇。

自己的國家簽訂無數條約,自己只能當作一個替死鬼,被百姓唾棄。直接的妻子被投入井中,沒有選擇反抗,因為自己反抗不了。

後來,想洗刷自己名聲或者是為了振興中國,來進行改革。自己一個信了兩個人,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康有為。袁世凱臨陣倒戈,誰都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何況袁世凱呢?

康有為逃亡國外過著奢靡的生活,何時想起振興中華。

光緒帝,無人可信,無人可用。這又是這麼樣的心情。或許如果慈禧專政,他可能是一個偉大的帝王。雖然清朝落敗已成定局,但我相信他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時勢多艱,憂勤尤亟


三天魚頭


1874年,年僅19歲的同治帝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因同治皇帝無後且咸豐皇帝僅同治帝一子,遂在同治帝駕崩後咸豐帝一脈絕嗣。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同治帝駕崩後不到兩個小時,清皇室內部就召開了會議,來商討新的帝位人選。


為了能夠長期把持朝政,年僅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被慈禧太后推上了帝位,據說當慈禧宣佈載湉為新的帝位繼承人後,載湉的父親醇親王奕譞瞬間一聲哀嚎癱倒在地,大哭不止。

因為奕譞知道,慈禧太后故意選擇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不就是為了長期把控朝政,以便於自己垂簾聽政嘛,這樣的皇帝,只是一個象徵而已,以後的命運,都難以自己做主。

很明顯,奕譞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後來的光緒皇帝,確實沒有能力來左右自己乃至整個國家的民運。


光緒帝幼時,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經歷了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日本吞併琉球等事件。

1887年,光緒皇帝親政,但慈禧並沒有完全放手,為了控制光緒,她將自己的侄女嫁給光緒帝做皇后。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光緒帝力主抗戰,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朽,甲午戰爭戰敗,戰敗後的光緒帝深感清庭改革圖強之必須。

因此開始重用譚嗣同,康有為等改革派進行改革,但維新派的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受到不小的阻力。

光緒帝本希望藉助袁世凱的新軍來抗衡慈禧太后,沒想到被袁世凱出賣,慈禧太后重出江湖,軟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持續一百多天的維新變法失敗。

最後,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而光緒帝也神秘死亡,年僅38歲。
光緒帝其實是一個想要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的心中其實是真正的有國有天下的,奈何生不逢時。


Mr茶農姚


四歲登基,懵懂無知,太后聽政,唯命是從,帝師教導,勤學謹記,一十三年,開始親政,名為皇帝,實則傀儡。

甲午主戰,盡皆失利,《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康梁維新,光緒推行,慈禧畏懼,鎮壓新黨,戊戌六君,喋血街頭。皇帝被囚,瀛臺苦嘆。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光緒,倉皇西逃,受盡苦難,輾轉回京,三十四年,暴病西歸。



故土情緣


光緒是一個有大志的皇帝,想挽救窮途末路的清王朝於危亡之中,效仿漢朝光武中興,但是沒有一個可以與之匹配的才華。

他想救民於水火,想實現國富民強,實現清王朝的中興,但是自己卻不具備能夠讓他實現理想的才華。上天給了他一個萬萬人之上的皇位,卻沒有給他相應的實力。

他在與慈禧的鬥爭中,明顯火候欠佳,顯得太幼稚了,想想歷史上漢武帝與竇太后的鬥爭,光武帝中興漢室的戰爭,光緒與他們比起來,真的是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失策之一

他想依靠六君子來實現變法圖強,但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六君子都是些年輕書生,既沒有東方朔、主父偃的那種輔助天子的才華,也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將才,既沒有政治家的才能也沒有軍事家的能力,任用這樣的人才,跟以慈禧為首的那些舊官僚鬥?勝算在哪裡

失策之二

他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掌握一隻只效忠於皇帝的現代化軍隊,而是想依靠袁世凱這樣不是自己親信,而且信任度難以評估的人去扳倒慈禧。

自古以來,國家機器裡面,以掌握軍隊的人實力最為強大,只有軍隊才是保證一切的前提,光緒在沒有自己的衛隊的情況下,就敢變法?可以說,他決定開始實施變法的那天起,就註定了失敗,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後果,沒有考慮會有哪些阻礙,面對這些阻礙,自己有沒有實力去清除。

實際上,歷史的經驗證明了,只有自己掌握了絕對的力量,才能為變法提供保障,光緒手下沒有傑出的政治人物,也沒有傑出的軍事人物,自己也沒有控制一部分軍隊,就敢變法,這是對時局的幼稚的認知。

失策之三

變法過於激進,直接和舊官僚產生直接衝突,自己又沒有實力跟人家衝突,還搞得那麼激進,變法如果慢慢推進,在推進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並儘量避免與頑固派的直接衝突,等到時機成熟,自己掌握的本錢足夠讓他跟慈禧翻臉的時候再進行激進式變革,可能成功幾率會大一些。

總之,光緒皇帝是一個有心變法圖強的皇帝,有著中興清王朝的大志,但沒有與之匹配的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