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秉鐩:高慶奎慷慨激昂(一)師承與家世

丁秉鐩:高慶奎慷慨激昂(一)師承與家世

一、師承與家世

  民初以還,鬚生有所謂餘(叔巖)、高(慶奎)、馬(連良)為“三大賢”之說。餘叔巖是譚(鑫培)派傳人,又研究琢磨,發揚光大,成為餘派。馬連良另起爐灶,獨樹一幟,走紅數十年,成為馬派。高慶奎與他們兩位同列為“大賢”,具見自有他的獨到之處和成功條件了。

  高慶奎的嗓音清亮,調門高亢,並且有腦後音。唱工滿宮滿調,慷慨激昂,聲容並茂,有如長江大河,使人聽著痛快淋漓。梨園行管嗓子叫“本錢”,有此好“本錢”,自然使觀眾愛聽,足資號召了。他的扮相清癯,飄逸不足,敦厚有餘,尤其適宜悲劇苦戲。對於做戲有研究,深刻、細膩,臉上、身上都有戲,《潯陽樓》稱為絕唱。他初學譚派,後又宗劉(鴻升),成名後,就乎自己的嗓音,因勢利導,又創了些“高”腔,他也自成一家。只因為他的戲路,沒有好嗓子辦不到,所以“高派”不彰。但是也有宗他的人,不過不多就是了。除了本工老生以外,他能演紅生、武生,能反串花臉、老旦,戲路寬廣,能戲甚多。譽之者稱讚他淵博,譏之者謂為“高雜拌兒”,也就是駁雜不純的意思。他所以能夠多才多藝,與他的學戲師承和搭班態度有關。


  高慶奎的父親高士傑,藝名四保,是清末的名醜,肚子很寬綽。高慶奎自幼耳濡目染,就見過不少名角好戲。他十一歲時,開始從賈洪林的叔叔賈麗川學戲,後來又從沈三元、朱天祥、李鑫甫三位學藝。這幾位先生都是文武昆亂不擋的名師,尤其李鑫甫戲路寬泛,武戲更為拿手,高慶奎的武功和武戲,都是從李鑫甫那裡所學而扎的根基。李鑫甫故後,他又從賈洪林學戲。賈洪林做表唸白的精純,老譚都對他佩服,晚年倚為左右手;馬連良的戲路,也是學賈洪林。高慶奎得這許多位老師的真傳,他自然就博才多能了。

  不到二十歲,他曾搭譚鑫培的同慶社演唱,不過是底包、零碎兒、借臺學藝而已。後來倒倉了,就休養了兩年,一直到民國二年(1913),他二十四歲時,才正式搭班唱戲,唱了七年以後,從民國九年(1920)起,就掛頭牌了。以後自己挑班,跑外碼頭,大紅大紫,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轟轟烈烈地唱了十五年戲。他所以這麼扶搖直上,發展很快,和他的搭班態度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