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鑑藏家吳雲、沈秉成與吳門真率會

湖州鑑藏家吳雲、沈秉成與吳門真率會

清朝末年,封建王朝逐步走向衰敗,社會政治腐敗,文化專制,加上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處於水深火熱、國破家亡之中。一些文人因屢遭排擠和打擊,官場失意,辭官賦閒後隱逸蘇州。他們在蘇州建有多個文人園林,都以精緻、清幽、雅潔見長,可賞、可遊、可居,充滿詩情畫意和文人意趣,成為都市中人文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山林”,這其中有吳雲的聽楓園、沈秉成的耦園、李鴻裔的網師園、顧文彬的怡園、俞樾的曲園、盛康的留園、張之萬(弟張之京)的拙政園等等。以鑑藏金石書畫著稱的吳雲、鑑賞家沈秉成、書法家楊峴、書法家包承善、樸學家俞樾、藏書家姚覲元、詞學家朱祖謀等湖州籍文人也先後寓居吳門(陸心源也曾想移居蘇州,後未果),高臥林泉,意趣相投,成為吳下寓公。

湖州鉴藏家吴云、沈秉成与吴门真率会

文人熱衷於集會,或遊山玩水,或詩酒唱和,或品書論畫,是一種理想而浪漫的生活方式,歷史上著名的有蘭亭雅集、西園雅集和玉山雅集等。吳門真率會是吳雲杜門野服後,與蘇州的林下諸老沈秉成、李鴻裔、顧文彬等仿唐宋時洛陽作“真率之會”而成立。“真率”乃真誠直率之意,吳門真率會建於光緒初年,與會人員無定數,時多時少,隨時有新賓加入,少則六人,多至十人。先後有吳雲、沈秉成、李鴻裔、勒方錡、顧文彬、潘曾瑋、彭慰高、杜文瀾、陸心源、張之萬、俞樾、吳大澂、潘祖蔭、盛康、吳清如、高心夔、彭翰孫、潘遵祁、汪鳴鸞、潘祖同、許星臺、潘玉泉、潘尉參加。大致每月舉行一二次,每年好幾集,進行筆歌墨舞、詩詞唱和等文事遊宴活動,更多的則是在一起鑑賞三代彝器、碑拓古籍和金石書畫,考訂版本和文字,相互探討和研究,竭盡風雅之事。

吳門真率會主要成員為吳雲、沈秉成、李鴻裔、勒方錡、顧文彬、潘曾瑋、彭慰高七人。胡淦曾為真率會畫照,他創作的群體肖像共有七幀,每人各執一圖,真實地繪製了七人進行遊宴、文事繪畫活動場景。現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吳中七老圖》,為潘曾瑋後人潘於達1959年捐贈;另一件吳雲題首引的《吳郡真率會圖》,目前在顧文彬後人手上,是怡園藏卷,其餘五幀現湮沒煙海而不知下落。

湖州鉴藏家吴云、沈秉成与吴门真率会

吳雲(1811-1883)字少甫,號平齋,晚號曰退樓、愉庭,別署二百蘭亭齋、兩罍軒、聽楓山館。浙江歸安人(今湖州)。清舉人。官至蘇州知府,1862年罷官後僑居吳下。他善書能印,也能畫,潛心於金石書畫的考藏,專注於學術。性喜收藏,所蓄金石書畫富甲吳門,除三代彝器之外,僅秦漢魏晉古印就達千餘鈕,還有法書名畫、宋元珍本,其收藏富且精,足以稱雄東南,聞名大江南北。吳雲手稿本《兩罍軒收藏經籍碑帖書畫目》(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載多為孤本名跡,精典秘籍,金石書畫尤多精品。吳雲平生著述甚多,有《二百蘭亭齋金石記》、《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二百蘭亭齋古印考藏》、《兩罍軒彝器圖釋》、《兩罍軒印考漫存》、《焦山志》、《華山碑考》、《盤亭小錄》等。《兩罍軒尺牘》記錄了他與眾多好友探討與交流金石等信札。

湖州鉴藏家吴云、沈秉成与吴门真率会

沈秉成藏周嘉禮壺和潘祖蔭藏鼎立軸

沈秉成(1823—1895),原名秉輝,字仲復,號聽蕉,自號耦園主人。浙江歸安人。咸豐六年進士。歷任蘇淞太道道臺、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和各地按察使等職。他退隱吳中,購“涉園”廢址擴建營築而成耦園。他工詩文書法,精於鑑賞,酷嗜金石字畫和古籍碑帖,所藏金石、字畫、典籍皆為精絕,藏書數量更超萬卷,均為宋本等珍貴典籍。有《蠶桑輯要》、《鰈硯廬金石款識》、《鰈硯齋書目》、《所見書畫錄》、《榕湖經舍藏書目錄》、《夏小正傳箋》、《鰈硯廬聯吟集》諸種著述。

李鴻裔(1831-1885),字眉生,眉仙,四川人,咸豐元年舉人,官江蘇按察使,精書法,工詩古文。

勒方錡(1816-1880),號少仲,江西南昌人,清代詞人,書法家,官至貴州巡撫,精通星卜相求,工詩能文,善書畫。

顧文彬(1811-1889),字蔚如,號子山,家蘇州,有過雲樓。道光二十一年進士,善鑑賞,富藏書畫,為著名大收藏家。

潘曾瑋(1818-1886),蘇州人,潘世恩四子,字季玉,舉人,留心經世之學,工詩古文辭。

彭慰高(1810—1887),字經伯、號訥生,蘇州人。道光癸卯舉人,浙江候補道。同治乙丑補溫州同知。

吳門真率會七人中顧文彬、潘曾瑋、彭慰高均為蘇州人,吳雲、沈秉成、李鴻裔、勒方錡曾在江蘇、蘇州任地方官,為蘇州縉紳名宿,學富五車,皆一時名流。他們都在盛年之時罷官,居於吳下,購置園林,迭興雅集,留連於詩酒翰墨。他們各家園林,相去不遠。聽楓園在蘇州金太師場,在觀前街附近,西與馬醫科巷曲園隔街相望,向東百步就是怡園,耦園則在較遠的東面。因吳雲年老體衰,雅集常設於聽楓山館。吳雲篤志傳古,拓器刊書,又精於金石學和版本學,以弘獎風流為己任,是晚清金石學的中堅與樞紐人物,一時才俊都樂於和他交遊,聽楓山館頗極文宴之盛。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十一日,吳雲病逝,真率會失去了中心人物,至光緒十年後,沈秉成也離開蘇州,赴順天府任,真率會旋即星散。

吳門真率會活動,多有記載,以顧文彬的日記最為詳實。光緒元年顧文彬交卸浙江寧紹臺道員印篆回到家鄉蘇州,開始記錄,直到光緒十年真率會終止。光緒元年(1875)五月十一日,吳雲邀飲,顧文彬即與李鴻裔、杜文瀾、陸心源、潘曾瑋齊聚聽楓山館,觀賞陸心源攜示的《東坡行書昆陽城賦卷》、《吳漁山春耕菸捲》、《宋刻四家帖》。蘇軾的珍寶、清初畫家吳歷的作品和宋刻法帖,眾人賞心悅目,其樂無比。光緒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吳雲、杜文瀾在聽楓山館招飲,並囑各攜書畫數種,共相欣賞,坐客為沈秉成、李鴻裔、陸心源、吳清如、潘曾瑋、顧文彬六人。顧文彬攜《宋拓十三行》兩種,並梁少甫所押元代趙孟頫《趙松雪書秋興賦卷》。各人所攜者瑕瑜互見,顧文彬評“此種雅集已不可多得矣。”吳雲在其《兩罍軒尺牘》中,多次提到他們真率會的這些活動。如:

七月初二的一天,正值天氣酷熱,吳雲與諸老在耦園作真率之會,想借此來消暑。他們評書讀畫,幽賞清談,頗得清涼之趣,猶如古人所謂“縱有紅塵赤日,不到松下林邊”。直到夕陽西下,才各自趁涼歸去。吳雲在回頭說笑間,下臺階時失足,跌了一大跤,雖只有皮外傷,但對一個自稱“蒲柳易凋”的70多歲老人來說,受到驚嚇不小。另又記:一次真率會,沈秉成拿出用80銀重金購得的翁方綱隸書聯,對聯上書“有情今古殘書在,無事乾坤小屋寬”,乃清初詩人張壎句也。下方還錄有張壎原唱七律及翁方綱、蔣心餘、吳榖人諸君詩。此聯如此名貴,沈秉成“護如頭目”,與夫人嚴永華以四疊其韻,同作詩和之,又囑“真率會”諸老同和之。吳雲以“寬”字韻,作詩對曰:“舟難欲退流偏急,人到無名境始寬”,以此作為自解之意。沈秉成擊節稱好,稱其韻美意宜。吳門真率會活動頻繁,同時也留下了這些吳門名士對眾多銘心絕品的題跋、觀款墨寶和印跡。2010年上海鴻海商品拍賣有限公司秋拍上一件北宋精拓《聖教序》,曾為吳雲所藏,上面有光緒四年(1878年)夏吳雲題簽、題跋和收藏印,還有李鴻裔、顧文彬、勒方錡、沈秉成、潘曾瑋的題識及所鈐觀賞印,這是吳雲在聽楓園作第七集真率會時出示其藏品中一件。《虛齋名畫記》(卷一)中宋徽宗的《賜鄆王楷山水卷》,此畫為光緒五年真率會在聽楓園兩罍軒作第四會集觀賞物;在湖州南潯蔣汝藻密韻樓所藏《中興館閣錄》、《吳郡圖經續記》、《新定續志》、《編年通載》、《參寥子詩集》五種宋本,均黃丕烈題跋,為吳雲舊藏,皆有光緒五年(1879)冬十月十三日真率會七老宴集聽楓山館的觀書題款;《趙孟頫書胡笳十八拍》有光緒七年(1881)吳雲自題、勒方錡題和光緒八年俞樾、沈秉成觀款暨汪鳴鑾等八人合觀題款。

吳雲和沈秉成同為湖州人,彼此締結姻親,相同的出身和經歷,也成就了他們相同的志趣和愛好。論收藏之富,吳雲可謂聞名遐邇,他與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澂、張廷濟、葉志詵等當時古玩界大腕和鑑賞大家,構成晚清金石收藏和研究的中堅力量。吳雲好古耽奇,考據文字的涉及面很廣,他不僅研究青銅、古印,還涉獵古磚、古泉和碑刻,互為印證,他的研究及著作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晚清著名的金石家、鑑賞家。而沈秉成酷嗜碑拓、字畫和古銅器,且好之而又有力者,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購買,也是名公炬眼,為當世所重,卻不被後人所知。沈秉成鑑賞水準也毫不遜色,許多名品也都有他的題跋。《虛齋名畫記》卷五,有同治十年(1871年)孟夏沈秉成和嚴永華夫婦為吳雲收藏的徐渭《畫冊》題跋;《虛齋名畫記》卷十二,有光緒四年(1978年)季春沈秉成夫婦為顧文彬收藏的王原祁《湖湘山水卷》共同寫的跋文。《北魏張猛龍碑》原色法帖也有吳雲、沈秉成倆的書跋。吳雲在《兩罍軒尺牘》寫道:“此間金石同志歇絕幾20年矣!近有親知沈仲復(秉成)、李眉生(鴻裔)均由廉訪引退,現居林下,頗能閉戶讀書,酷嗜金石字畫,收藏不少。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購之。頌鼎眉生所得,虢鍾則在仲復處。歐陽公雲‘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者’,是也”。他收藏金石有多種,其中周虢叔大林鐘、周嘉禮壺最為珍貴;收藏的碑帖不是初拓祖本就是精本,有《禮器碑》、《淳化閣帖》(陳繼儒等題跋)、《黃庭經》(淳熙秘閣真本)、《瘞鶴銘》、《鬱岡齋帖》,還有許多硯中名品等。難怪文獻學家王欣夫先生有如此評述:同時吳下寓公談收藏者,沈仲復之鰈硯廬,李梅(眉)生之蘧園,亦可與平齋抗衡。網師園主人李鴻裔卒後,李氏藏書名畫一時散出,沈秉成得其部分。在如今拍賣會上,還能看到沈秉成的藏品。他的鑑藏印有“沈秉成印”、“沈秉成”、“成”、“鰈硯廬藏”、“鰈硯廬”、“丙辰翰林”、“沈仲複印信長壽”、“仲復”、“復”等,均由篆刻家吳昌碩、錢庚、錢侗等所刻,僅吳昌碩就為其刻印十多鈕。沈秉成在耦園渡過了八年(1876年—1884年)隱逸生活。耦園因為耦園主人與吳中文人名土的風流雅事,及其本身所具有質樸、雅緻和濃厚書香氣息,使之成為蘇州“文人園”的典型,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吳門真率會諸老均為林泉閒人,以收藏自娛。他們凡會同人,必各岀家中至尊名品,有唐宋時期名家書畫、宋元時期珍貴典籍和商周時期古銅器,互資平賞。在鑑賞和考訂後,又相互題識、題跋、題款,交流心得。諸老之間時時有饋贈、售讓之舉,並以摹拓刊印複本,互通有無。他們還舉個人之力從事編書、刻印、傳拓、寫鈔等,以考訂金石為重,其中以吳雲傳古之功最為突出,他不僅一生著述著錄最為豐富,而且常以雙鉤法摹刻多種碑帖,成為當時學書臨習的範本。他家僮僕和好友汪嵐坡、張玉斧都精於摹拓、鉤摹之道。吳門真率會雖只維持十年之久,但它對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使吳門真率會諸老的高潔與清雅隨之所藏名品劇跡而美名遠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