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陪娃寫作業,教育界經久不衰的話題。電視劇《安家》裡有一個故事裡說到,蘇天培媽媽陪兒子寫作業的吼叫聲,搞得鄰居經常投訴,更是直接嚇退了買房的客戶。

媽媽說,“天天陪著孩子熬作業,白頭髮都愁出來了。就快得神經病了。”

兒子卻一臉不屑,連話都不想和媽媽多說一句。

再看看網上那麼多陪寫作業的段子,笑中帶淚。有媽媽甚至感言,“如果有一天我不見了,那一定是卒於陪孩子寫作業。“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為什麼一陪孩子學習,父母就容易情緒崩潰呢?生氣、怒吼、責罵甚至暴打,這些方式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火壓不住的時候,必須要吼一下。這樣可以發洩一下情緒,對孩子好歹也是個震懾。

但事實上,過激的言行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害無益。育兒中的吼叫與責罵,只能帶來兩種結果:1、孩子越發不自信;2、孩子叛逆、對抗。

有什麼簡單易行的解決方法嗎?有。

一、找到情緒觸發器,掐斷“不斷升級的想法”

每一次情緒崩潰都會有觸發的原因。很多人深陷情緒之中,難以自控。卻不能理性的思考:引發情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崩潰?

陪孩子寫作業,父母情緒失控,有的是因為孩子拖延,有的是因為總出錯,還有的是因為孩子消極、對抗的態度。

這些一觸即發的情緒背後,實際上暗藏著父母“不斷升級的想法“。比如說,孩子做作業拖延,你會覺得孩子毫無時間觀念,這種學習效率怎麼能進步?然後再聯想到孩子日後長大成人,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需要催逼,那將會一事無成。

再比如,孩子消極、對抗,你會覺得孩子自己做不好,不懂得反省,還目無尊長。然後就升級想法,這樣的孩子真是白養了,能有什麼出息?!

於是,你的怒火就在不可遏制的想象中,爆發了。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客觀來講,任何預測都是無用的。孩子在成長,環境在變化,你根本無法合理地推斷他們的發展路徑。

更何況,當冷靜下來,你會發現這些“不斷升級的想法“與事實之間,毫無邏輯可言。

所以,找到父母情緒一觸即發的真正原因,掐斷那些並不符合邏輯推理、主觀臆斷的想法,才能夠抑制情緒的失控。

孩子哪裡出現問題,就關注這事情本身,尋找解決辦法。不要把問題上升到孩子的品性,更不要妄加推測孩子的未來。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二、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為孩子好,先要自愛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怒吼中夾雜著哀怨:你為什麼就不能體諒媽媽的一片苦心呢?事實上,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得體諒自己。

之所以崩潰,是因為把自己過得太擰巴了,不懂得寬慰自己、愛自己。亦舒說,自愛沉穩方能愛人。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

1、自愛:就算是情緒崩潰,也能懂得接納自己

什麼是自愛?自愛不是給自己買幾個包包,或者在別人面前彰顯自己多牛。

自愛是坦誠地對待自己;自愛是關注並尊重自己的感受;自愛是願意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評論、不批判。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生活不易,父母每天外面忙工作,回家要照顧孩子,確實很辛苦。因此,總是會期望付出的能有回報。父母對孩子發脾氣,看起來是跟孩子過不去,實際上是跟自己過不去。跟現狀過不去,跟內心的要求過不去。

發完一通脾氣之後,很多父母內心也會有後悔。但是他們不太能接受自己消極、難堪、崩潰的一面,或者回避問題,或者尋找託詞。

其實,何必為難自己呢?接納你遇到的一切。即便很多事,看起來那麼不完美。即便內心非常痛苦。

就像陪孩子學習,當你懂得體諒自己,就會接納自己的環境。與周遭和平相處,不為難自己,不為難孩子。給予我能給予的幫助,剩下的不強求,也就不會有憤怒。結局可能會更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

(1)孩子壓力小了,安全感增強了,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上,而不是應對外界。

(2)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會有更多前進的動力;

(3)父母的要求降低了,孩子反而有空間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學會把任務拆解,有利於更好的完成任務。

就算是自己一時做不到自愛,依然控制不住情緒,沒有關係。接納自己的情緒,同樣是邁開自愛的第一步。

任何時候,尊重並接納自己。人通常是在坦然面對痛苦和問題後,才能自我覺察,尋找到突破的辦法。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2、用自愛代替責罵,你說的話孩子才能“聽見“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羅娜•雷納說,無論你是否看見自己,你的孩子始終在觀察你。

這就像有一個永遠在拍攝的攝像機,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並刻在孩子的腦子裡。

當我們用責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的腦子裡會不停地想要屏蔽父母的說教,或者思考如何防禦更大的“災難“。這時,無論父母的話說得多麼痛徹心扉,孩子能夠記住的都不多。

而當我們懂得自愛,與周邊的一切握手言和時,會發現周邊的人和事對我們也開始變得友好。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孩子。當孩子能感受到你的重視,他會願意對你敞開心扉,願意接納你的意見。因為他認為,你有在認真瞭解他,你的回應是客觀的。

那麼在自愛模式下,陪娃寫作業,我們該怎麼說話呢?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有愛,就無法避免生氣。孩子犯錯,父母要做的不是剋制情緒,而是要學會用不具有破壞性的方式表達出來。

描述你看到的情況,描述你的感受,描述需要做什麼事情。

聚焦描述事實和自己的感受,不攻擊孩子,並給出可行的建議,這正是“自愛沉穩,方能愛人”的最好體現。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三、“4C法則”帶你輕鬆走出陪娃寫作業的困境

4C法則,包括溝通(communication)、選擇(choice)、後果(consequence)和 連結(connection)四種方式有效的行為管理方式。這是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提出的。 她強調,糾正孩子的問題需要關注孩子的需求,並給予認可和支持。

我認為,這個方法用在“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也非常有效。

1、溝通(Communication):傾聽、複述,然後簡短具體的表達

很多時候,親子間的矛盾來自於溝通的方式,而不是問題的本身。除了惡語相向外,還有兩個容易製造矛盾的親子溝通方式:(1)不聽孩子的想法,自說自話;(2)表達含糊,孩子獲得的信息不清晰。

孩子總是完不成學校作業,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就是怪你做作業太慢,拖拖拉拉”,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幾乎沒有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催逼真正解決做作業效率的問題。

或許我們該聽一聽孩子的想法。為什麼完不成作業?是學校作業太多了?還是做作業時有情緒?又或是有些作業不喜歡做,喜歡一邊寫作業一邊胡思亂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承認對方的感受,並映射情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人際溝通方式。

當我們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先專注地傾聽孩子的表達,然後複述孩子的要點,再不帶評判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會更有利於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表達含糊這一點,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經常會遇見的問題。

“你學習能不能認真點兒?”

“你做作業就是態度不端正!”

怎樣才叫認真、端正?這些表述是含糊的,只是一種大方向。孩子並不能從中獲得準確的指令。

所以,簡短、具體、清晰的表達很重要。比如說“你需要在8點之前完成作業”,“我建議你這幾道錯題訂正在錯題本上”。

如果孩子不照做,我們可以解釋原因,為什麼要這麼要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可行的方案。從價值觀上調整孩子的認知,再從能力和行為上為孩子找到解決的辦法。很多教育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2、 選擇(choice):用尊重的方式約束孩子的行為

在跟孩子有關係的事情上,儘可能的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產生自我約束的意識,還能讓孩子逐漸建立“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意識。

比如說,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想玩,不想做作業。父母如果直接逼迫孩子去寫作業,孩子肯定會不情不願,即便是坐在書桌前也容易磨磨蹭蹭。這時候不如說,“你可以放學回家後休息15分鐘,再開始寫作業。做完作業應該還有2個小時自由支配的時間。當然,你也可以徹底放鬆,玩到8點鐘,再開始寫作業。

也許有家長會說,第二個方案也能拋出來?當然可以。這總好過一回家就趴在書桌前,心不在焉的磨蹭一晚上。不僅沒有時間玩,學習效率也沒有提升。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當你拋出第二方案時,孩子往往不會主動去選擇它。這就好比《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尹建莉說到,當你真的不讓孩子做作業了,孩子反而會惶恐。

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喜歡什麼,就不要在這個方面要求得太滿,更不能強迫。而是要適當地剝奪,讓他不被滿足,繼而珍惜。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需要把選擇和威脅做區分。比如說,孩子不做作業,有些父母會說,“給你兩個選擇,要麼現在去做作業,要麼滾出去!”

把孩子攆出去,是不現實的。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只是威脅。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來自父母的尊重,給予選擇的機會,而是被逼迫的壓力。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3、 結果(consequence):鼓勵嘗試,也要對行為和結果負責

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產生的結果負責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逐漸建立這樣的意識。

對行為和結果負責,並不要求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當孩子不聽父母的建議,執意要如何做的時候。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這件事情,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在試錯中拿到成長的經驗,這也是對結果負責的一種體現。對於孩子願意嘗試的心態,父母要給予鼓勵。而不是用自己的經驗判斷去隨意的遏制。

比如說,寫作業。我兒子一開始總喜歡直接把基本概念,套用在數學應用題上,經常不仔細讀題。他以為這樣省事。說了幾次之後,發現沒用。於是我不再給他就錯了,就讓他把作業直接交給老師。是他要對作業負責,而不是我。

結果,自然是接連收穫幾個鮮紅的“大叉叉“。搞了幾回,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不行,容易踩坑。於是我再跟他覆盤原因,一起商量解決辦法,他顯然更能接受。

對於結果的關注,不光是引發孩子的反思。父母也可以從中拿到經驗。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不管我們如何要求,孩子的結果總是不達預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是不是這個要求有點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了。父母也需要不斷地調整教育的方法,調整對孩子的預期。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4、 連接(Connection):創造一對一、心與心連接的時間

我們認為,創造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機會,有助於培養親子連接。羅娜•雷納告訴我們,跟孩子創造一對一的連接時間,這樣的連接會更有效。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希望獲得父母獨一無二的關注。

這就是說,即便家裡有幾個孩子,父母雙方都很關注孩子成長,我們也要刻意的安排父母某一方單獨與一個孩子的相處時間。

當然,這樣的相處並不是孩子在做作業,媽媽在一旁急赤白臉地數落。而是跳出學習任務以外,父母和孩子心與心連接在一起。一個父母對一個孩子,聊聊天,聽聽孩子的想法,甚至只是默默關注孩子在玩什麼,表現出興趣。父母與孩子,不僅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更需要情感的維繫。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孩子有時候做出很奇怪的行為,或者發脾氣,其實是想引起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做作業的時候,孩子總是有動靜、發出哼哼聲。也許孩子並不想故意引父母生氣,而是想傳遞信息:我心裡有想法,希望你瞭解一下。這個時候,父母如果能走過來,先聽聽孩子想說的話,對他的情緒給予關注,會大大有利於解決問題。

能讀懂孩子的內心,表達對孩子的關注,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孩子才會在你提想法的時候,也重視你的想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有些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和父母作對。這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關注,或者認為父母並沒有在意或尊重自己的想法。比如說上面這個例子,孩子做作業總鬧出動靜,如果父母上來就責罵孩子態度不端正,一定會破壞親子關係,招致孩子更大的逆反情緒。

《安家》:陪娃寫作業,你崩潰的底色是“不懂得愛自己”

寫在最後:

“education”教育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語的educere,是“引出”的意思。父母懂得愛自己,才能夠引發孩子發掘自身愛的潛能,也才能夠理性的思考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或許就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每一個父母都有按耐不住向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用苛求自己能徹底解決養育的苦惱。我們只需要明白更好的方式是什麼,然後從中拿到自己適用的方法,讓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點,就足矣。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

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