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有的人淺薄平庸,有的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不過是浮雲。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怦然心動》

《怦然心動》由羅伯·萊納執導,改編自文德琳·範·德拉安南著名小說。這是一部關於青春,初戀,成長的電影。通過男孩女孩在童年、少年期的矛盾,不斷反省並打碎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不僅表達了男女主對成長的思考,更反映了導演對人們自我成長的理解。

沒有酷炫的特技,沒有驚險的鏡頭,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可是這部電影豆瓣評分卻高達9.3。

德國哲學家高達美曾說過:“觀眾如何解讀一部電影,才是這部電影對觀眾的意義。因此我們能從《怦然心動》中感受到什麼,才是這部影片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片能夠廣受好評。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部影片成功的背後所暗含的價值。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電影概述

該影片故事很簡單,一棵樹,兩個孩子,還有他們青春期初戀時,那種純潔而又懵懂的愛情。細膩的情節勾起觀眾對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也有不少觀眾深受啟發,回味無窮。

兒童時的女主朱莉第一次看見新搬來的鄰居布萊斯,一眼便喜歡上他。面對朱莉的熱情,布萊斯只想擺脫。對於朱莉童年時的喜歡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的莫名其妙。

面對布萊斯的迴避,朱莉卻誤以為他只是害羞。後來在他們一起經歷了梧桐樹被砍、雞蛋風波,以及學校的拍賣大會事件,男主布萊斯逐漸對女主朱莉產有了新的認識,比改變了以往的偏見,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

從前布萊斯受父親的影響,認為朱麗家窮,並跟著父親對朱莉家產生了偏見。但隨著兩家之間的交流增多,最終兩個孩子之間的誤會化解,各自對事物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01成功的作品背後一定有個細於品味人生的導演

《怦然心動》導演羅伯·萊納1947年出生於美國,是好萊塢著名的演員、製片人、導演。

1984年,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搖滾萬歲》使他一夜成名,從此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在拍攝《怦然心動》之前,他還拍了愛情喜劇《犯賤情人》、《我們的故事》、《流言蜚語》。這都給他在《怦然心動》中出色的表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羅伯·萊納擅長情感類題材,他心思細膩,有獨到的人生見解,塑造的角色別具匠心,他的作品主要聚焦於兩個主題:一是愛情、婚姻、家庭、另一個是成長。他精於塑造二元主角,即讓他們分別從自己的角度說話,來給觀眾以全方位的詮釋,試圖更加深刻地揭示事情的真相。《怦然心動》就很好的體現了以二元主角來詮釋對愛情、家庭、成長的思考。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羅伯·萊納

導演借一對懵懂的少年之眼,通過他們對成長的思考,來引發我們自己對類似的問題進行思考。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世界觀不斷打破重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想要保護的東西,也會對別人存在偏見和不理解,並最終意識到,真正的長大不是年齡的增加,而是對世界有個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認識。

這部影片不僅朱莉和布萊斯對自我成長的探討,也是導演對人生自我成長的思考。

02從劇情本身中理解的電影內涵

梧桐樹被砍——朱莉心中的依靠倒了

每當朱莉以不同的視角觀察布萊斯時,都會有一次巨大的認知轉折。因為她愛他如此之深,而布萊斯卻未能表現出一點點回應,她以為他會幫助她,但很遺憾他沒有這麼做,正是這份孤獨,朱莉才會緊緊的抓著那棵樹。當她爬上這棵樹,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景色,每當不開心時,她都會爬上去,靜靜享受一個人和美景的獨處。在那棵樹被砍時,朱莉哭得撕心裂肺,因為那是她成長的依靠。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爸爸和朱莉

布萊斯的父親——實現自我認知的阻礙

布萊斯的父親對貧窮的朱莉家百般挑剔,苛刻。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外部的的人際關係,是他內在關係模式的展現。對別人苛刻的人,其實對自己也很苛刻。後來布萊斯意識到,自己的父親明著是挑剔朱莉一家,其實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放棄了夢想,成了憤世嫉俗的油膩中年大叔。

布萊斯父親這種有偏見的父母,使得孩子只能服從,阻礙孩子自我探尋的精神,是孩子實現自我認知的阻礙。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布萊斯的父親

布萊斯的外公和朱莉爸爸——自我認知成長的指路燈

自我認知成長的過程需要環境一起作用,而家庭環境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發展是具有關鍵作用的。影片中男女主角間價值觀的矛盾就實際就是兩個家庭的價值觀相矛盾,當矛盾發生時,那孩子必然會迷惑,這時候就很需要有一個指路人。

當布萊斯對朱莉避之不及時,布萊斯的外公還特意去幫助朱莉打掃院子,並告訴布萊斯自己欣賞朱莉的勇敢,敢於追求並守護自己所愛的東西。布萊斯也因為外公的話,漸漸敞開心扉,重新去了解朱莉。

當梧桐樹被砍時,朱莉泣不成聲,上課失了魂,臉上沒有以前的笑容,朱莉的父親對其開導,安慰,讓朱莉意識到,最大的安全感來源於自己。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外公和布萊斯

03自我成長離不開家庭的薰陶


父母觀念對孩子自我認知的影響

在提及《怦然心動》這部作品在他心中的分量時,羅伯·萊納表示,“我認為非常重要,你其實也會有布萊斯這樣的彷徨的男孩。當你在12歲到13歲這樣一個階段,你會對很多事情感到疑惑。你不知道你是誰,你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能否有一個導師對你進行指導就是此時此刻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的角色通常應該是母親或是父親。

但是在這部影片中,布萊斯的父親自己就對世界就充滿了憤怒。不過布萊斯是幸運的,他有一個祖父在生活中告訴他,他是誰,他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朱莉也非常幸運,她有一個家庭給她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她對自己的價值有著強烈的自我認知,也知道她究竟想要什麼。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朱莉一家

朱莉家和布萊斯家,兩個不同的家庭,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朱莉和布萊斯來自不同的家庭,茱莉有疼愛自己的恩愛父母,父親是鎮上小有名氣的畫家,母親是家庭主婦。兩個哥哥熱愛音樂,懷揣夢想。雖然家庭因有一個智商低下的叔叔而生活拮据,但茱莉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她有著自己的堅持,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倔強而善良。她有著一顆自由的靈魂。

布萊克,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足的家庭,父親是典型的一家之主,很多時候獨斷專行,喜歡評頭論足。母親知書達理,姐姐有著自己的主見,另外還有一個慈祥的外公。

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兩人不同的性格,朱莉思想獨立,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見解,布萊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易受他人言論影響,也缺乏表達自己的意見的勇氣。

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性格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朱莉雖然是同學眼中的異類,但是依然自信快樂,是因為她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孩子的自信,是源於內在孩子有信心獲得內在父母的愛。

就比如朱莉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女兒因雞蛋的事被布萊斯家嘲笑,他們竭盡全力的疏導女兒,不是朱莉的錯;當梧桐樹被砍時,朱莉父親送女兒一副梧桐樹的畫,讓她明白,雖然象徵朱莉依靠的梧桐樹已倒,但家庭依然會是她的依靠,給足她了安全感。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結語

關於自我成長的探索之路,正如羅伯·萊納所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有青春期階段的不解,甚至對它感到惶恐。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自我價值,我們都需要去思考。朱莉和布萊斯之間的角逐,雖然普通幼稚,但它卻是我們當年都曾為其歡樂,悲傷,困惑的經歷。看著這點點滴滴的童年往事,再次回顧我們的自我認知尋覓之旅,或許,直到今日,我們都依然需要進一步的認清:我們是誰。

美國青春電影《怦然心動》,一部探討自我成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