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影片开始于一个雾气迷漫的清晨。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最后一次陪接班的儿子走一趟通往大山的邮路。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邮递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滕汝骏)提前退休,安排儿子(刘烨)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黄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的父亲即将退休,儿子接班当了邮递员。儿子在上任第一天期待着大家欢迎他们到来的热烈场面,但结果大家对他们的到来却习以为常。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跟随父子俩一起走上山路,在欣赏着湘西乡村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渐渐发现,这对父子的感情非常微妙:父亲由于常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交流非常少,儿子内心里既期待着父亲回家,又害怕和父亲说话,连一句“爸”也很少叫出口。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正巧碰上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在酒醉中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两人继续赶路遇到一条小溪,儿子执意要将父亲背过溪水。在背父亲过溪的过程中,两人的距离和隔膜消失了,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而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也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情。


父亲、儿子和狗相伴走了这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二人也从陌生、隔膜走向体贴、理解,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行程三天的长长的邮路,儿子第一次走进了父亲过去的生活:瞒着盲人奶奶,替她在外工作的孙子给她写信、寄钱;参加侗族人家的婚宴,和年轻的侗族姑娘跳舞;淌过一条阴冷的溪水,在溪边烤火;被山民用绳子拉着爬一段陡峭的山路,知道父亲曾滚下大山,昏迷了一个下午;在一座陈旧的风雨桥上歇息,喝为行路人准备的泉水;在一个农户家里打尖过夜,听见窗外大山里繁复的虫鸣声……


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飘渺优美的背景音乐,整洁碧绿的乡村风光,古典风格的湘西民居,奠定了整部影片唯美清新、温情脉脉的基调。《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父子二人到达第一个村子的时候,进村的时候儿子还在抱怨没有村民前来迎接,似乎感觉对他们很怠慢,但是出村的时候发现全村人都来送他们了。我一开始也不解,后来想通了:山村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常年在山里送信的父亲,甚至他的狗也很熟识,所以父子二人到来之时也没有特别的迎接。


但当父亲告诉村支书自己要退休了以后,村民们都来了,他们突然发现了这位老乡邮员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平时很容易被忽略,直到离别时才发现失去了以为老朋友,质朴的村民们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看着这位一次次将他们的希望带出大山,又一次次将新的希望带回给他们的邮递员笑,这一刻,人与人之间的羁畔在这条窄窄的邮路上显得那样的美好。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而另一方面,带着即将离开大山的惆怅,父亲也渐渐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从儿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儿子成长的孤独,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儿子虽然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但时代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他喜欢听流行音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里涌动着不安份的因子……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让人倍感安慰的是,在这条路上,他们渐渐理解和包容了对方,当父亲在儿子背上偷偷流泪的时候,当儿子无意中喊出“爸我们走吧”的时候,相信所有男人都会柔肠百转,泪湿眼眶。那是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个儿子。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静谧得只听得见虫鸣的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接着上床,轻轻地躺在他的身边,这时,儿子在梦中把头靠在了父亲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压在了父亲的腿上……


整部片子,唯美而诗意,满目的绿色,满目的温情充盈其间,随着飘忽闪烁的影象静静的流淌。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郁郁青青的山林,明眸般的泉水,弥漫着的雾霭,袅袅升腾的炊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邮递员带着他的儿子,穿梭在他走过千万次的邮路上,与环境那么和谐地交融,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仪式般的交接班在晨曦中开始。


没有面目可憎的教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惟有行走,串联起他们自己的回忆、经历,以及那些收信人的生活。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影片从头至尾透露出的浓浓的本土气息,那些平凡、质朴而真挚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子承父业,却给予了他对乡邮员这个职业,对父亲这个人慢慢产生深切的理解的机会。一步步跋山涉水,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易感的心。


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面对儿子却又故作镇静地掩饰过去;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复绽放出谅解的微笑;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在睡梦中还是像孩子一样将腿搁到父亲的腿上,父亲流露出宽厚慈爱的笑容。


两个男人的互相谅解最终交汇在对他们同样深爱的女人:母亲的理解上。末了,一句“她也不容易”,多少沉甸甸的深情和体谅饱含其中。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安详的老奶奶,纯朴的乡野少年,美丽的侗族女孩,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封信,一个人,或是一个新的世界。怀抱着希望的生活是多么充满生命力啊。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传说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而母亲却说,因为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子里那样,舒坦。

  ——父亲说:人心比腿更累。

  ——乡邮员成天走那么多路不枯燥吗?父亲说,有想头就不枯燥。想头大一点说就是理想。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儿子在盘山公路上看到一辆辆的汽车,问父亲:我们为什么不搭便车?

  

父亲回答说:你别想着投机取巧,邮路要用脚走,踏实。


美丽的乡村,简单的人和事,简单的理想和忧伤,平静的人生。诗意的中国人,犹如在秋日的午后喝一杯香醇的绿茶。整部影片节奏如潜潜溪流,涓涓而下,舒缓沉静,配以如画景致,更让不老的远山给人洗涤心灵的悠远之感。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邮差也有不少的学问,和村秘书打过架的人家是要单独送信的,因为村长不给转;村民买不到邮票,就在信封上贴上五角钱,你得回去把它变成邮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实际上也有许多人情之美:瞎眼婆婆独坐门口的镜头让人落泪,但说不好也会撞上一段爱情,正如老父所言“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子背父过溪,背上的父亲回忆起从前自己背儿子的画面:时光悠悠,转眼间,角色置换,曾经强壮的父亲成了背上“比邮包还轻”的老年人,曾经稚嫩的儿子却长成了如此宽阔的双肩。从儿子背上下来的父亲转过头去掩饰脸上的泪痕的细节,更让人感叹导演把握细节的能力:大音希声。


《那山那人那狗》,那条通往大山的邮路,已走了二十多年

  

何不静下心来,专注于眼前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如同电影末尾的儿子一样,背起一个泛白的邮包,带上一只黄狗,勇敢的,坚强的,走上一条曾经属于父辈,现在属于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