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文 | 朱明

我在农村整整生活了二十年,走过无数条山路,而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从我老家通往舅父家的那条羊肠小道。

我老家居住在泉峰山下,宜水河畔的胜桥镇石溪村石头朱家。舅父家居住在塔山茶群村(茶盘园),两地相距三十余华里的那条石板小径,有的婉延起伏,有的崎岖曲折,有的坎坷不平。在洋泉水库修建之前,从我家徒步前行,途经胜桥的龟田,洋泉的杉木冲,洋洲,兴源的杉树湾(杉桥村),土地凹,羊脚下(阳桥村),枫木塘,穿过五里山峡谷,一路爬山越岭,走到舅父家,已是精疲力尽。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从石溪村石头朱家到塔山茶盘园示意图。图中公路为近年来新修)

洋泉水库大埧建成后,从杉木冲改道,涉水过河,经石灰坪(林丰村),颈塘,杉桥,再过土地凹,沿老路进茶群。洋泉水库蓄水后,既可由大埧乘船经杉桥,过土地。亦可由林丰乘船过河到颈塘,上土地凹。全程有四个凉亭,三个陡坡。四个凉亭分别是杉桥的“致远亭”、土地凹的“万古亭”、枫木塘“过亭”、五里山“凉亭”。三个陡坡分别是杉木冲山凹与林丰河床形成的的陡坡,土地凹亭子南北两面上坡下坡。五里山半山腰亭子两头的陡坡。全程三十里山路,上上下下的石板台阶路达二十余里。特别是五里山,从枫木塘过了亭子就上坡,一直上到五里山亭子。在亭子路段有百来米平路,而后又是下坡路,直到茶群入口。这五里峡谷为南北走向。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土地凹的“万古亭”)

东西两面是高矗入云的大山,起伏连绵。峡谷底端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发源于茶群的牛婆下尿瀑布,从舅舅家门前流过,是宜水源头的一条分支。河水湍急,浪花四溅,清澈见底,鱼虾跳跃。峡谷两岸是悬崖峭壁,陡峭险峻。两岸山上长满了杉木楠竹。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树。一年四季有山花,每逢春天,漫山遍野百花怒放。蜂蝶、小鸟在头上飞翔,野羊、野兔经常横穿小路,若不小心,就会吓你一跳!好一派南国风光。竹涛声、流水声参和着穿谷而过的南北风,昼夜发出震耳欲聋、经久不息的呼啸声。五里山亭子是该路段离峡谷底部的最高处,落差大约两百余米,整个路段的下方全都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行走这段山路,就算是寒冬腊月也会汗流浹背。


儿时的我,常常跟随母亲和哥哥去舅父家。外公外婆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舅父舅母及其子孙就是我娘最亲的亲人。我哥大我十八岁,幼年时上五里山,我体力不支,就由我哥用箩筐挑着我过五里山去茶群。一只箩筐放些行礼,一只箩筐装着我。由于山路狭窄,有一只箩筐悬在半空中,

我坐在里面胆颤心惊,心怕箩筐脱落,掉入悬崖,粉身碎骨。

舅父家非常好客,经常用山里的“狗卵”薯,毛栗子,野鲜果,野味菜款待我们。我最爱吃的是竹虫,就是从劈开的竹子里捉出来的象蚕蛹一样的虫子,放火中烤熟后,又脆又香,营养价值特别高。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杉桥的“致远亭”)

成年后偶尔去舅父家,但不是做客而是做事了。去时挑担生石灰进茶群,回时挑担柴火或杉木楠竹,用以到墟场换钱接济生活。六十年代末期为生活所迫,家乡兴起了贩卖杉树的活计,我也参与其中。

贩卖杉树是一件异常艰难的苦力活,早上四、五点起床,往往要摸黑走几里路才天亮,爬山越岭赶往三十里之外的茶群,买好砍伐凉干的杉树,吃了午饭急忙往回赶,也要摸黑行走几里路才能到家。第二天又是四,五点钟摸黑起床,挑起树担子赶往县城北面宜水河畔的谭家坪(今万寿村河边)黑市树场变卖,经过两天起早摸黑,长途跋涉六十多里,一买一卖,转手贩卖也只能赚到可怜的三、四元钱,但比起在生产队出一天工只分得三、四毛钱要强出十来倍,虽然十分辛苦,但也心满意足。

我贩卖过多少次树已无法记得,但有一次的贩树经历使我永远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大概是农历年底,下着毛毛细雨,刮着刺骨北风,天气寒冷致极,我和我哥五更起床,戴着斗笠,在泥泞的山路上一路颠颇,经过五里山路段时,路边的树梢竹尾上挂满了晶莹的冰珠,从茶群买好树返回五里山时,路上已经结上了一层薄冰,我兄弟俩挑着沉重的树担,爬山下坡过田垌,一步一拐地来到土地凹亭子里。那时虽然成年,但身体消瘦,力气单薄,挑上百来斤确实不勘重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土地凹亭子,

放下担子,我就软瘫在亭子的木头条凳上,再也不想动弹了。

这时已下起了鹅毛大雪,又冷又饿,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哥哥耐心地安慰我,并立即从土地凹下面的农夫家借来一把柴刀,把我挑的两根树尾巴砍除了一米多,减轻了二十来斤,稍作休息后挑起树担子,冒着寒风暴雪往回赶,脱掉鞋子卷起裤衩从林丰涉水过河,艰难地爬上杉木冲陡坡才到家。这趟贩树生意虽然做成,但由于砍掉树尾,则掉价两块来钱,这次忍饥挨冻、辛苦两天才赚两块多钱,可怜!可怜啊!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终生难忘的山路,刻骨铭心的经历,常人难耐的艰辛,沉重酸楚的话题,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模式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痛定思痛,穷则思变。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扶贫支困的政策惠及塔山贫困山区,政府投资先后修通了洋泉至蒲竹和洋泉至茶群的水泥公路,山里村民出入都是车来车往,不再用肩挑背扛、爬山越岭走山路了,原来的山路已经草木丛生,无法通行。茶群那十几处小屋场的土屋茅房全部换成了红砖瓦屋。房前屋后种上了良种茶叶树,河边两岸的农田里种满了稻谷玉米,夏天绿油油,秋天黄灿灿。

山水田园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美不胜收,不再是穷山偏壤。昔日的山民村夫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过上了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真是山路变坦途,穷乡变富壤。

作者简介:朱明,常宁市商务和粮食局退休干部,原任常宁县商业局局长、常宁县(市)财委,财办副主任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我们都是“新时代常宁”人


为在繁荣新时代常宁文化,展现常宁新时代文人风采,《常宁之声》隆重推出常宁新时代文学爱好者优秀作品选集。本书特邀阳青、谷子丰担纲顾问,由李代兵任主编,雷子升、袁国平、李太云、龙艳平、夏攀任副主编。

《新时代常宁》致力于“把每一个值得常宁人知道的常宁传播出来”,让我们在了不起的常宁故事中感受骄傲,在了不起的常宁人中获取力量。新时代的常宁的一草一木,时代变迁的故事值得被看见,新时代的常宁文化值得被呈现,被推荐。我们都是讲述人,领略常宁人的风采,展现新时代的常宁人的气象,宣传常宁文化。

本书将由友情赞助商:常宁市羊谷勒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中约堂······联合【常宁之声】公众平台联袂征集并出版。范围是面向常宁文学写作爱好者。成书后送衡阳市及常宁市图书馆,文化部门、【常宁之声】等文化重地展示宣传。

「新时代常宁」那山 那路 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