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最近,頂級流量小生肖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起因是粉絲跨圈惡意舉報,讓很多無關人員受牽連,於是本來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圈子紛紛團結起來,一起抵制他們的偶像......

這場狂歡,也讓許多不關注飯圈的中老年朋友(比如筆者)有幸認識了一下年輕粉絲們的“小哥哥”。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飯圈文化”是亞文化的一種,以未成年人為主,因為未成年人在主流社會中發言權比較少的原因,因此比較容易沉浸在亞文化之中。

他們通過解構主流文化,創造出只有自己群體能夠懂的黑話、暗語、儀式行為等,以此樹立高牆與主流文化劃清界限,並增加自己文化的歸屬感。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飯圈”、“二次元”、“同人圈”等都是時下青少年熱衷的亞文化。只不過,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原本小眾的亞文化也能夠影響到正常人的生活,這次的事件就是一個縮影。

於是,飯圈就出現了許多我們看不懂的騷操作:

  1. 打榜:指為了證明一個明星的熱度,粉絲瘋狂投票或者極端的刷票,用來提升自己偶像的排名。
  2. 控評:指為了避免自己喜歡的偶像有負面評論,一旦出現與偶像相關的詞條,粉絲們紛紛通過留言、點贊等形式將反對聲音刷到看不見的地方。
  3. 反黑:指一旦發現有損害偶像形象的發言、資料,就組織粉絲進行舉報。消除不良影響。此次事件就是由於粉絲反黑過激,波及太大所引起的。

如果僅僅是花費時間、金錢還算是父母可以接受的,有些孩子還會為偶像做出可怕的極端舉動。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瘋狂?這就和心理學有著莫大的關係了。想探究真因的家長,這篇文章告訴你。不想追本溯源的,可以直接下拉看最後一部分......

準社會交往:一場遙遠的單戀

同一性整合:在偶像身上找到自我

最容易追星的年紀是11-19歲,處於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所說的同一性整合階段。

在這一時間段,青少年們會不斷問自己:“我是誰?”、“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問題。

所以這一階段的孩子,為了顯示出自己的特殊性,會做一些標新立異的事,也就是日本人所稱的“中二”行為。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如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在與龍應臺的書信中,父母喜歡的古典音樂很有意見,認為法國的《香頌》、德國的民歌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俗氣的刻奇(Kitsch)。而他則崇拜爵士樂,喜歡嘻哈Hip Hop,痴迷於美國黑人文化迷......

這些行為,都是孩子想要進行同一性整合的一種嘗試,如果整合失敗時尋找不到自我時,他們就容易被一些流量明星所吸引。

通過效仿明星的穿著打扮; 模仿明星的生活;同仇敵愾抵禦負面新聞等行動,粉絲們就會覺得自己和明星是一體,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好像明星的成功和失敗都和自己有著莫大的關係,對方則成為了自己的中心。

明星成了青少年心中的替代自我,他們藉助狂熱追星,對偶像強烈認同感來實現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然而,外在的標籤並不能代表自己,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不在於你聽的音樂,也不在於追什麼樣的明星,而是在於你能創造些什麼。

公眾普遍認為:大家一起討論做出的決策會更加民主、合理、公正、全面,會更具參考的價值。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斯托納曾對群體決策和個人決策進行了實驗研究,讓被試為案例中的主人公選擇一份工作。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經群體討論之後,群體的意見比個體的意見更加趨向於冒險。

不要說青少年,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在決策時都多少會受別人影響。尤其是在社會群體中時,總會傾向於尋求一致的意見。

在你聽到大家都在說你本就不認同的電影不好時你會更加的認同,進而覺得它一無是處;你也會因為朋友們對某個人不住的好評而逐漸認可他。

網絡的特殊性,青少年的狂熱,更是讓“飯圈文化”走向了極端:憑一己之力難以做出什麼驚天舉動的青少年們,利用網絡把大家聯繫在了一起。

身處各種粉絲群、粉絲團體的他們,由於相同的喜好,對外的他們有了同一個標籤,而這會帶給每個群體成員一種“身份認同感”。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當事件發生時,大家都傾向於遵守那個“潛在”的“社會規範”來行事。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為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更容易產生某種特殊的情緒,用“罵戰”、“立flag”、做出極端行為等來彰顯自我。

在粉絲群之中,甚至有“誰的粉絲中自殘人數多,誰就愛idol更多一些”的口號。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深陷其中的人難以走出泥潭,他們生怕自己做得不夠而被“除名”,進而陷入失去某一種團體身份的焦慮感。

其實,追星、崇拜偶像並不是“萬惡之源”,它是孩子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嚮往。關鍵是要看孩子到底在“追什麼”、“如何追”。

從“追什麼”當中發現孩子渴望的東西,從“如何追”中看到孩子行為和思維的模式,從而做出正確的引導。

首先我們作為父母要避免正面詆譭。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指責孩子,他喜歡的這個明星毫無價值,這將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加深他要追星的決心。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引導孩子理性地看待明星,用明星身上的特質來取代對明星個人的崇拜。總之,就是父母要幫孩子釐清,他追的到底是偶像的什麼。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在孩子誇明星演技好,那麼家長就要引號孩子他們都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麼多的人想成為明星,但是卻只有這些人出名了,可想而知,除了好運氣,也要花出數倍的努力。

家長適時引導他們興趣的發展,把崇拜轉化為動力,把明星當做他們人生髮展的楷模、讓孩子的追星轉化為奮鬥。

最後,打開孩子的視野,引導孩子尋找更多正面可效仿的偶像。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缺乏一個精神榜樣,,父母還可以找到一個或多個偶像替代品,鼓勵孩子多讀書、看報,多認識一些科技大佬,文學泰斗

假如,我的女兒是肖戰的腦殘粉

“追星”的現象不會消失,也不會停止,它會一直在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過程中。

​做父母的,只需要在其中做好監督,才不會產生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