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退位后去了哪里?

用户8147781541892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确保自己的后人可以顺利继位,江山稳固,将功臣几乎屠戮殆尽。朱元璋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建文帝朱允炆高枕无忧,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却发生了兄弟倪墙这样的悲剧。燕王朱棣造反,与朱允炆展开血腥的厮杀,最终朱棣赢得了胜利,夺得皇位。然而登基以后,有一件事却成为朱棣的心病,它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大军围城,朱允炆本来插翅难逃,然而一场大火带来的灰烬却将真相掩埋。靖难之役以后,朱棣攻陷南京,燕兵进京。在一场混战当中,皇宫燃起大火,火势被扑灭以后,从灰烬当中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相貌。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这也让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一场悬案。

关于建文帝真正的下落,说法众多。官方史书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进京以后就自焚身亡了。《明史》当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而且《明太宗实录》里的记载也和《明史》的说法一样,都明确地记载了建文帝死在了宫中。

这种说法其实可信度很高,然而似乎是出于对建文帝的同情,人们并不希望那位仁慈的皇帝死在大火当中,于是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说法。

在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建文帝没有死于大火,而是出家为僧了。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东明寺寺志中亦有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

这些记载说明,建文帝来到东明寺出家为僧并非是空穴来风,那场大火当中的尸体有可能是掩人耳目,而真正的朱允炆已经来到东明寺。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建文帝从宫中逃出以后,化名詹碧云,隐居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上,任三清宫主持道士。而山上的陵墓、楹联、石雕等则是佐证。

对于朱棣来说,最恐怖的不是朱允炆还活着,而是他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朱棣虽然稳坐帝位,但他毕竟是篡位者,朱允炆是他的手下败将,但亦是他心中唯一的阴影。因此即使紫禁宫已经被燕军团团围住,朱允炆成功逃跑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火中确实有几具尸体,朱棣依旧不敢相信朱允炆真的死了。加上民间对朱允炆的同情和推波助澜,朱允炆的下落遂成为一个著名的谜团,朱棣派人寻访数十年依旧没有答案。

其实朱允炆是否活着,对朱棣都已经无法产生威胁,朱棣心中真正惧怕的,其实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篡位的事实。


历史战争


朱允炆乃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因为朱元璋十分器重和看好自己立的这位太子朱标,想着自己百年之后将大位传给他。然而十分不幸,朱标三十多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内心十分悲痛,于是爱屋及乌的违反了自古传位的那些规矩,力排众议将皇位传位孙子朱允炆,以表达自己对逝去太子朱标的深深思念。

然而,朱允炆的这些叔叔们就不答应了,燕王朱棣率先谋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将自己的侄子从龙椅上拉了下来。一连好几年的内战十分艰辛,直到打到南京,攻入皇宫,也没有找到侄子朱允炆的下落,史书上也说“帝不知所终”,有人说是在皇宫烧死了(因为皇宫确实着了一场大火,据说还是朱允炆自己点燃的。),也有人说他从密道中逃出去了,跑到了福建九华山当了和尚。

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获悉南京金川门失守,想要自杀。在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人的劝说下,建文帝遵照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为防这个皇太孙有朝一日“临大难”而制定的“逃亡预案”(或“遗旨”),以“应文和尚”的法名、身份,在九个近臣、随从(其中一个为小公主)的追随下,从“鬼门”逃离皇宫。

“鬼门”是什么门?可能是朱元璋在建造皇宫时命人在城墙某个角落挖的一道专供皇宫里死人、闹鬼而进行迷信活动时驱鬼离去的门。但不一定是皇宫的后门。这说明,建文帝等人(首批九个近臣、随从)逃亡时,从皇宫到“鬼门”,走的是“阳光大道”。

“鬼门”外是一条河(或一个湖),挡住了建文帝等人逃亡的路。明太祖朱元璋几年前就预料到建文帝可能有“今天”,临终前秘密指派神乐观道士王升(可能是被朱元璋遣还原籍的“锦衣卫”骨干)“潜伏”在“鬼门”外的这条河(或这个湖)上,接应有朝一日“临大难”的建文帝,协助建文帝“跑路”。

不幸的是,建文帝“临大难”的这一天真的到来了。王升道士用船把建文帝等人载到“太平门”,再把建文帝等人领到了神乐观。


这时,天开始黑了。一会儿,吴王(建文帝的三弟朱允熥)教授(老师)杨应能(即“应能和尚”)、监察御史叶希贤(即“应贤和尚”)等十三个从“水关御沟”逃亡的近臣、随从也都到了神乐观。建文帝一行人“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后消失了。

神乐观是一座道观,道观里有三清殿及道士的生活用房等不少房间,朱元璋为什么偏偏在箧内的“朱书”里指示建文帝等人“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呢?

我们大胆猜测一下,“神乐观之西房”里可能有玄机,即有一条“秘道”(地道)通往“鬼门”外河流(湖泊)的某处。这条“秘道”可能是朱元璋在建造皇宫时秘密命人打造的一条通往外界的“逃生通道”。

在“秘道”出口不远处,停泊着一艘大帆船。这是神乐观道士王升几年奉朱元璋的“密旨”而秘密准备的,目的是载“临大难”的建文帝等人逃离南京。

可以肯定的是,在追随建文帝逃亡的二十二个近臣、随从中,有一个年幼的公主。当地有一座“公主坟”为证(建文公主逃亡时的年龄及逃到九华山区后生活了多长时间?有待考古发掘、考证)。至少还有一个与建文帝关系密切的嫔妃或宫女,照料年幼的公主。


建文帝逃亡时才二十五岁,有东山再起的时间、机会和希望。而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刚刚跳进火海,这个嫔妃或宫女心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许有机会转正。

这个有幸逃脱朱棣魔爪的建文公主,在莆田九华山区的一个山坳中,默默地陪伴了建文帝600多年。


春秋代序


京城陷落之后,朱棣并没有急着入城,他下令自己的部队退守龙江驿,这是他给侄子朱允炆留下的最后的时间,让他好好地想想后路,是打算自杀还是投降之后被秘密干掉?朱棣等了很久都不见自己这个侄子有什么动静,只好带兵进城。当他进城的时候,发现宫殿已经被一把火烧毁,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人间蒸发了。从此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迷案产生了。究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如何?他是被烧死了,还是逃走了呢??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的那一天,朱棣来了,这是他做梦都想来的地方。从现在起,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了。人宫后,朱棣最着急的就是找到朱允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朱允失踪了。朱棣冒出了冷汗:如果朱允炆真的逃出去,他日只要振臂一呼,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臣民还是效忠他的,胜败结果还真不好说。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昭告天下,称朱允炆在宫内自焚而死,他的尸体已经被自己找到,然后大张旗鼓的给他发丧,以绝天下人怀念故主之心。

从此,朱允炆的下落被后世的各种小说和野史反复提及。明代的史料几乎都持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朱允炆还活着。那么朱允炆是如何逃出京城的呢?据说他在危急时刻灵机一动想起了爷爷朱元璋,因此受到启发化妆成和尚混出了京城。民间演义小说更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建文帝出逃的经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明朝万历年间,有人写了一本叫《致身录》的书,书中对建文帝出逃的经过有这样一番十分精彩的描写: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万念俱灰想要自杀,这时候一个太监对他说,先帝驾崩时留下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时才能打开,请陛下打开箱子看看吧。朱允炆打开箱子,发现里面有一套和尚用的东西,包括度瞧、袈装、僧帽、剃刀,还有十两黄金和逃出宫的详细路线图。

于是朱允炆按照爷爷的指示,带领亲信随从二十多人逃出了京城,隐匿在名山大川之中。

不管这个说法有几分可信,总之活着的朱允效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他做梦都想找到朱允炆,但是朱允炆还活着的消息绝不能让人知道,这样会令自己的皇位不稳。于是朱棣派人分两路秘密查找朱允炆的下落。一路负责国内,一路负责海外。负责国内查找的是给事中胡濙,他与朱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之所以被选中担当如此神秘而重要的任务,是因为他为人随和,喜怒不挂在脸上,特别适宜做私访工作。

另外一路去海外寻访的是三宝太监郑和。当时传说朱允炆跑到西南,可能从云南出境,转往南洋,郑和的使命就是到海外查找朱允蚊的踪迹。郑和前后出使七次,所经历南洋三十多个国家,他是带着寻访朱允炆的任务出海的,虽然没找到朱允炆的线索,但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扩大了明朝在世界的影响。

两路查找,费心费力,最终还是有线索没结果。更让人费解的是,和朱允炆一起逃走的二十多人也没了踪影。怀念忠义加上好奇,许多神秘的传说,如“河西佣”“补锅匠”“云门僧”等等从明初一直流传到明末。而“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出现,使朱允效生死这个历史问题,变成了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东皇


建文四年(1402)七月,燕王朱棣打进当时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说是自焚而死,有的说出宫逃亡,众说纷纭,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谜。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史载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朱允炆像

一、自焚而死。

这种说法应该是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而捏造的。《明成祖实录》中关于靖难之变的记载为:当靖难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燕王朱棣立刻派人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建文君”尸体从火中找出,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扶翼你的,你怎么走上绝路了?

以上记载基本是朱棣篡改历史的说法。如果不宣称建文帝已死,他也就没有理由称帝。而且,朱棣称帝后,把建文朝的政府档案悉数销毁,都不承认建文年号,否定了朱允炆的合法性。

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永乐五年(1407),朱棣派户科都给事中胡荧,以寻访道长张三丰为幌子,暗中侦查建文帝的下落,达十四年之久。

朱棣像

二、削发为僧,流落云南。

明神宗朱翊钧曾经对建文帝的下落很感兴趣,在万历二年(1574)问内阁大学士们:“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首辅张居正当时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年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了这首据传是建文帝在云南驿站墙壁上的题诗: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明朝野史记录建文帝逃亡经过是这样的: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后,想自杀。少监王钺拦住皇上,提醒他说,太祖生前留下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看看。建文帝命取箱打开,内有度牒三张、白银十锭,还有剃刀僧服等物件。建文帝叹息一声:“天命如此!”然后剃发,纵火焚宫,穿着僧服逃出去了。

据说,建文帝带着少数随从途径吴江、襄阳,来到云南。当胡荧前往云南侦查时,建文帝遁迹深山。等到正统年间,政治环境有所宽松,建文帝才出来露面,于是就有在云南的题诗出现。

三、流亡海外。

郑和下西洋

除了在国内搜索外,朱棣还怀疑建文帝出逃海外。朱棣身边的太监李挺曾得知有两位神秘的僧人自武昌罗汉寺出发,前往福建,李挺赶到泉州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告诉他,几个月前确实来过两位内地僧人,但他们已经踏上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去了海外。

于是,朱棣便派出郑和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下西洋壮举。《明史》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哦~


听三哥说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1392》先他死去,便由皇太孙朱允文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明朝内部就发生了争夺皇权的内战。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公开反叛建文帝,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1402年攻陷京城,赢得了这次争夺皇位的胜利,但是当天带领军队攻入皇宫时,只见宫中大伙冲天,建文帝不知去向,他封锁城门,派人找变了南京城,也没有见到朱允文的影子。此后,有关建文帝下落的传闻流传甚多,不但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也成了一桩数百年来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近代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认为建文帝确实是自焚身亡了,因为当时燕军把皇宫团团包围,建文帝就是想逃也来不及了,何况,建文帝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心狠手辣的武夫,落在他手机里决无好下场,还不如一死了之。再说、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臭名,后来他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假设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伙,他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建文帝根本没有死于宫中大伙,而是放火为掩护,乘机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并出家为僧,云游四海去了。对于建文帝的生亡经过,传说十分复杂,流传着多种版本。

朱允文究竟去了哪里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能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碎片中求线索,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无论是朱允文当皇帝后还是朱棣当皇帝,历史总是车轮滚滚的向前,前进着!


彬彬侃历史


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后,朱允炆就下落不明了。

一说朱允炆被火烧死了。

当南京城被攻破时,建文帝与皇后、嫔妃们统统死于一场大火。当时,他的尸体被找了出来,但安葬他时却是“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沒有树立石碑,当年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二说是宫中起火时,建文帝并没有被烧死,而是逃跑了。

传说太祖临终前,留给他一个盒子,里面有三张度牒、还有袈裟、剃刀、白银十锭。建文帝和几个随从剃成光头,披着袈裟,拿起度谍和白银就从地道里逃走了。

三说认为他上了穹隆山当了和尚。

《明史》中说,当年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姚广孝在晚年时,曾请求朱棣放了宗泐和尚。原来是宗泐和尚帮助建文帝逃跑成功,把他藏在了江苏。如果真是这样,苏州穹隆山上的佛塔里,就可能有建文帝的墓。

除去这几点,史上还流传有其它很多种说法。建文帝的最终归宿在哪里,现在还是个谜。:


千形万象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他死去,便由皇太孙朱允文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后世也称为明惠帝。建文帝即位不久,明王朝内部就发生了争夺皇权的内战。建文帝的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公开反叛建文帝,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于1402年攻陷京城,赢得了这次争夺皇位的胜利。但是当他带领军队攻入皇宫时,只见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不知去向。他封锁城门,派人找遍了南京城,也没有见到朱允文的影子。此后,有关建文帝下落的传闻流传甚多,不但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也成了一桩数百年来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最容易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建文帝死于大火。这也是正统史书记载最详的一种观点。当年,燕王兵临城下,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悲痛万分,于是下令焚烧宫殿,建文帝携皇后马氏一同入火自焚。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在火堆里找到了被烧焦的尸体,八天后下葬。《明太宗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插图]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就是说,燕王朱棣见宫中火起,派人前去营救,但已来不及了。于是,有太监从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燕王哭着说:“你真是太傻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事,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以至于如此呢?”随后,厚葬建文帝,并派官员祭奠,自己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近代也有人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建文帝确实是自焚身亡了,因为当时燕军把皇宫团团包围,建文帝就是想逃也来不及了。何况,建文帝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心狠手辣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还不如一死了之。再说,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臭名,后来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假设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他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建文帝根本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以放火为掩护,乘机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并出家为僧,云游四海去了。对于建文帝的出亡经过,传说十分复杂,流传着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燕军兵临城下,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不知所措,想一死了之。这时一个叫王钺的太监向他奏道:当年太祖临终时,曾留下了一个匣子,遗命“临难时开启”,这个匣子放在奉先殿中。群臣让他赶快拿出了那个盒子,只见这是一只红漆匣子,四周均用铁加固,两把锁也都灌了铁。众人急忙把盒子打碎,看到里面放了三张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里头还有袈裟、鞋帽、剃刀等物及白金十锭。匣内还有用朱笔写就的字条,上面说,你们要是不想跑就自杀,要不然的话你们就拿着度牒跑。并画出了逃跑的路线,明确指出应文要从鬼门出去,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显然,度牒中“应文”所指正是建文帝朱允[插图],因为不但年号,就连他的名字也暗合“文”字,而在群臣中正好也有叫应贤、应能的。见此,建文帝不禁仰天长叹,说道:“天数也。”随后,这三个人削了发,穿上袈裟、鞋帽,按匣中所示路线分两路逃出了皇宫。等建文帝从鬼门关(也就是皇宫的北门,宫中死了人要从后门抬出,因此也就叫作了鬼门)逃出,与另外两个人会合后,已是傍晚薄暮时分。他们一起来到神乐观,看见一只船停泊在岸边等候他们,站在船上的是神乐观的道士王升,他看到建文帝来了,说道:“皇帝万岁,我在这里等候你多时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升头天晚上做了个梦,太祖托梦让他今天预备好船只,在这里等候建文帝。于是一行上了船,逃出了京城,从此建文帝带着这批人到处云游去了。

朱允文究竟去了哪里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能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碎片中寻求线索,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无论是朱允文当皇帝还是后来的建文帝,历史总是车轮滚滚的向前前进着。


文史园地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根据史书记载,当朱棣的靖难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皇宫火起,本人不知所踪。但是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当然,这只是朱棣安定民心的说法,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但是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但是根据后来事情的发展,要是叫我猜的话,我能很确定的说朱允炆没有死,为什么呢?很简单,当时平常老百姓家都有后门,甚至都有密道,堂堂皇室,尤其在后来朝廷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只要是有点脑子的人,基本都在准备后路,朱允炆能当上皇帝,这点智商还是有的,估计是隐居在江南。

作为皇帝,朱棣不可能要这些模糊的消息,因为只要朱允炆活着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威胁,虽然也威胁不到什么,但是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必须要得到关于朱允炆是生是死的准确答案,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的寻找朱允炆之路。

那么朱棣做了什么?其实大家估计都猜到第一点了,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当时”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说法是,沟通海外番邦,宣扬天朝上威,但是这就有点搞笑了,要知道,当时的明朝要说自己第二估计世界上的国家没人敢说第一,绝对的强大,那些下西洋的舰船,西方见都没见过,更别提造出来,所以他们就是为了寻找朱允文的踪迹。

第二点知道的人就少了,朱棣派出自己的心腹大臣胡濙(yíng)到民间去暗访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胡濙行遍天下州县,甚至一度拜访得道高人,希望得到指点,进而能帮助他获取到建文帝的消息。期间母亲去世也没有回家丁忧,而是继续完成着自己的使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来召见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来。

他们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绝对是朱允炆的下落,很简单,当胡濙回到朝廷,天已经黑了,朱棣都睡觉了,听说胡濙到来,立马起床,详谈了那么久胡濙才出来,绝对不是在拉家常,当时朱棣已到晚年,这个迷惑被解开了,后来的事情我们可以猜一猜,胡濙见到了朱允炆,也做了详谈,因为天下已经是朱棣的了,并且是绝对的盛世,而且朱允炆躲藏了那么久,每日战战兢兢,也累了。而朱棣呢?找了朱允炆这么久,知道了消息,也没有必要去灭口了,因为朱允炆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浪来了,因为全天下都知道他死了,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晚年解开了疑惑,叔侄都累了,那么就让朱允文平淡的过完一生吧。




坚强的浩浩


我认为死在朱棣手里了。

朱棣杀了朱允文,对外放出消息他失踪了。这是最省事的做法。否则,靖难之后,朱允文的处理就很麻烦。杀了吧,名声不好,毕竟造反旗号是清君侧,总不好把君也一起清了吧。不杀吧,还得折腾禅让的事,要是朱允文骨头硬点儿,一时搞不定到头来还得杀,就算搞定了,那就像个不定时炸弹埋在身边还是麻烦。

现在好了,杀了朱允文,然后说他跑了,再装模作样找一下。没找着啊,怎么办呢?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燕王只能接位了。而朱允文连太祖的基业都能丢弃,实是辜负了太祖的厚望。既是如此,建文的年号也一并废掉吧。自此,大明王朝第二个皇帝便是名正言顺的朱棣。这一切,太顺理成章了。


说史小哥


朱元璋把位置传给了朱允炆,其实朱棣一直是虎视眈眈的,但是论才华方面,朱棣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之所以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朱允炆,是出于对太子朱标的疼爱,爱屋及乌

在靖难之役后,究竟建文帝去哪了呢?看过穿越时空的爱恋这部电视剧的,会以为朱允炆跟小玩子逃走了,没有死在那场大火中,朱元璋给他们准备了僧服,让他们逃出去,但电视终归是电视,只能看看当娱乐用,历史上也有这种说法,说建文帝流落民间,隐匿在名山大川之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逃出去后看透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各有很多种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