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如何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王泽中

稍微懂得教育的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探讨本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设置准确而又巧妙的提问,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创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有点“顾及一小面,打击一大片”味道,只限于优等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正在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


 我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

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我问:这句话是谁的逻辑?

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我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看似正确的结论?

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我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我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我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我问:老百姓与大臣间同样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我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

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我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相同吗?

引导学生答出:不同,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这时老师再问:“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

引导学生答出:腐朽。

老师还可以问:“‘骗’与‘腐朽’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导致“腐朽”。……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教学重点及目标实际出发。


  二、把“追问”进行到底,叩开思维大门。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就能回答出来问题。

如我在教《散步》时,我这样设问:

我问:文中的“我”如不约母亲外出散步,是否可以?

可以,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问:如果文中的我约母亲外出散步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较关键的一问)

引导学生回答:对母亲的“孝心”

我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儿子并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听爸爸的话(乖),文中的我教子有方,或父子关系融洽等。

我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作者特意交待去小路的一句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除了表现春天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

引导学生回答:体现了文中我的儿子(小朋友)要走小路的原因,说明他早就观察到了,这证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也可说明他从小就聪明。

这时老师紧接着问:你们有他这样的观察力吗?(讨论)

我问:当母亲决定走小路时有一个动作非常传神,这个字是哪个?

引导学生回答:摸

我问:你们从小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讨论)

我问:从这个动作“摸”字,你还有别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回答:爱小孙子

我问:仅仅是爱小孙子吗?

引导学生回答:一家关系和睦

我问:当我说走大路时,妻子也没有反对,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与妻子关系相当好,

我问:仅仅是这吗?

引导学生回答:婆媳关系也很好。

我问:文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背?

引导学生回答:尊老爱幼,中年人(我与妻子)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担。(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三、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我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我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我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

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讨论)

我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讨论)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 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又如:


我在教《小橘灯》一文时,我也曾这样设问:

(摘自课文)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她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何不直说?”

有的学生会说:“怕敌人知道”。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学习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现阶段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应该深刻钻研的新课题之一。

如何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