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拓跋珪,15歲創建北魏並幾乎統一中原,為何被兒子殺死?

hazewinter


一代雄主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所殺,為史書記載,史料很充實,不可否認。但為什麼身為次子的司馬紹,敢於冒險謀殺拓跋珪?僅僅是因為史書當中記載,拓跋紹為了救自己的生母賀氏?我不覺得這麼簡單:



一、拓跋珪與拓跋紹的矛盾

在拓跋珪之死“正解”當中,極力去渲染了拓跋珪晚年的剛愎自用,不睦兄弟,舉的例子是擊殺堂弟拓跋儀。可這並不足以說明拓跋珪晚年的荒誕,拓跋儀憑藉自己的身份和功績,與穆遂留試圖謀反。穆遂留卻選擇跟拓跋珪告密,拓跋珪知道後,不僅沒殺拓跋儀,而是饒恕了拓跋儀。

天賜六年,也就是拓跋珪死的這一年,有人占卜說有臣子作亂,拓跋珪煩躁便殺害很多臣子。拓跋儀聽說之後非常害怕,騎馬逃跑,拓跋珪知道後派人抓回,然後殺掉,用庶人禮儀埋葬。

以上關於拓跋儀的作為,是大多數人抨擊拓跋珪不睦兄弟,晚年暴政的例證。但從後世的眼光看,拓跋珪對於拓跋儀的殺害,符合皇帝的預設。

而拓跋珪的兇殘,相呼應的是拓跋紹的殘忍。《魏書》中記載,拓跋紹喜歡逛街,出街就殺人越貨,更加殘忍的是有一次想看孕婦肚子裡的胎兒,便將孕婦肚子刨開看。簡直是個喪盡天良的主兒。

拓跋紹是拓跋珪與賀夫人所生,賀夫人是拓跋珪生母獻明皇后的妹妹,可想而知,拓跋紹的驕縱殘忍是跟拓跋珪的縱容分不開的。而對於拓跋紹的惡行,拓跋珪的做法是把拓跋紹用繩子掛到懸崖下面,連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都用仁義道理來教導拓跋紹,但收效甚微。

拓跋紹的驕縱,和拓跋珪的處罰,成為後世認為兩者之間的主要矛盾。也成為後來拓跋珪想要殺賀夫人,拓跋紹不管不顧地帶人衝進皇宮,殺掉拓跋珪的“正解”。可是,原因僅是如此嗎?

二、從拓跋珪人物關係解析死因

身為北魏開國皇帝,正是春秋鼎盛之時,卻被自己的兒子殺於宮中,的確是有些荒唐。換句話說就是,絕對沒有這麼簡單。我從拓跋珪的幾個任務關係,去猜測一下拓跋珪的死因:

  • (1)拓跋觚之死,拓跋儀謀反

在舉拓跋珪晚年不睦兄弟的例子中,便說到拓跋儀的謀反和最後被殺,而拓跋儀還有個親兄弟,叫拓跋觚,是拓跋珪攻打後燕前,派送到後燕。後燕扣押拓跋觚做人質,因為拓跋觚是拓跋珪的堂弟,也算是皇親國戚。可是沒想到拓跋珪不管不顧,只好殺掉了拓跋觚。

而作為拓跋觚親兄弟的拓跋儀,早年間跟拓跋觚是拓跋珪的近衛,可以說是與拓跋珪非常親近的關係了。

可為什麼拓跋儀在後來會試圖謀反?而謀反之後,拓跋珪竟然會饒恕拓跋儀?

我看來,是跟拓跋觚的死分不開的。為了覆滅後燕,拓跋珪只能放棄拓跋觚,而作為親兄弟的拓跋儀或許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謀反。而拓跋珪對於拓跋儀的饒恕,應該是對於拓跋觚的虧欠。

  • (2)拓跋珪的後宮

看拓跋珪的後宮,可以看得出來某種陰謀。

拓跋珪的皇后,是慕容皇后,慕容皇后是後燕惠愍皇帝慕容寶的四女,而後來被北魏俘虜後成了拓跋珪的嬪妃。可想而知,慕容皇后的心中,當然是有不滿的。

宣穆皇后,是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在與慕容皇后爭鬥中失敗最後被賜死。而拓跋嗣在司馬紹殺了拓跋珪之後逃脫,最後成為北魏第二任皇帝。

而拓跋紹的生母則是賀夫人,作為獻明皇后的妹妹,自然也是賀蘭部之人。而要知道的是,原先北魏前身代國的三方護國勢力,賀蘭部和鐵弗部劉衛辰、南部劉庫仁,最後都與北魏決裂。

之所以談論拓跋珪的後宮,是因為拓跋珪死在自己的後宮太過蹊蹺。《魏書》中記載拓跋紹殺拓跋珪的過程,拓跋紹領著手下跟宮內聯絡的宦官,跳進宮牆,負責侍奉守衛拓跋珪的侍衛高喊賊寇來了。拓跋珪驚醒,想要拿身邊的武器卻找不到,最後被殺。

拓跋珪死的過程雖然看來很簡單,但過分輕鬆了,試想一下戎馬半生的拓跋珪,在各方勢力之中盤旋,怎麼會沒有防人之心?想要買通宮內宦官和侍衛,是那麼簡單的嗎?可事實卻就是發生了。

而這個過程,我想與宮牆之內的人有著脫不開的關係。慕容皇后,賀夫人不會一點心思都沒有,拓跋嗣面對沒有生母在宮中為自己保駕護航的情況下,心思也絕對不會簡單。

  • (3)拓跋嗣的謀劃,拓跋紹的孤注一擲

可不要認為拓跋嗣就是隻會跟拓跋紹講仁義道德的兄長,拓跋珪當年殺掉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時,跟他說,過去漢武帝想要立劉弗陵為太子,便殺掉了其母鉤弋夫人,就是為了避免婦人參政,外戚謀亂,也就是“子貴母死制”。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宣穆皇后的真正死因是什麼?當然與之前所說的拓跋珪皇后,慕容氏有關。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母,因為後宮爭鬥中被犧牲,拓跋嗣絕對是心中有恨的。

而巧合的時間點是,一系列的變化都發生在了天賜六年:

  • 拓跋嗣被封太子,

  • 賀夫人“有失”被抓,


  • 司馬紹謀亂,

  • 拓跋珪被殺,

  • 拓跋嗣平亂繼位。

這一系列的變故,就讓人不得不去產生聯繫了。所謂的賀夫人“有失”和拓跋珪“譴責”,在很多人看來是因為賀夫人個人關係混亂,卻不想想當時賀夫人都多大年紀了。所以“有失”的內容,似乎跟拓跋紹有關的可能性更大。另有記載說,拓跋珪晚年服寒食散,經常胡亂殺人,隨口跟賀夫人說了句要殺司馬紹,便被賀夫人當真,連忙讓司馬紹進宮行刺。

戊辰,譴責賀夫人,囚,將殺之,會日暮,未決。夫人密使告紹曰:“汝何以救我?”左右以殘忍,人人危懼。紹年十六,夜,與帳下及宦者宮人數人通謀,逾垣入宮,至天安殿。左右呼曰:“賊至!”驚起,求弓刀不獲,遂弒之。

真實的原因不可考,從賀夫人最後的記載當中,可以看到拓跋珪的死,跟這位賀夫人脫不了干係。

但值得明白的是,這一系列的記載,是在平定拓跋紹謀亂,殺死賀夫人的拓跋嗣即位之後,告訴世人的。

並且“乙卯,立皇子嗣為齊王,加車騎大將軍,位相國。”拓跋嗣任車騎大將軍,“典京師兵衛,掌宮衛。”拓跋紹能輕鬆進入皇帝寢宮,並殺掉,跟執掌皇宮內衛的拓跋嗣真脫不了干係嗎?史料有限,只能從已有資料中猜測經過。


結論

一代雄主拓跋珪,竟然被司馬紹殺死在自己的內宮之中,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司馬紹為了救母而弒君。後宮嬪妃,子嗣繼任,甚至北魏內外勢力,都可能參與其中,不過史料有限,只能憑蛛絲馬跡大膽臆測了。


亭安讀書


拓跋珪,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二個統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的開創者(也是代國的復國者)。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早年亡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隨後十五歲復國,並且擊敗了實力雄厚的後燕國稱霸華北。隨後勵精圖治使北魏成為當時最有前途的強國,但是卻在三十多歲就在心理和身體上出現問題,最終導致在位的後幾年國政混亂,自己也被兒子弒殺。

被弒的直接原因:小姨和次子聯手弒君

其實這裡有些標題黨的嫌疑,其實拓跋紹的小姨也是他的妻子。所以確切說法應該是次子拓跋紹與其母賀氏聯手弒君。

  • 拓跋珪有一次去自己母親的部族時見到了自己的小姨,他一眼就被自己美麗的小姨迷住了,回去就請求自己的母親讓自己娶這位小姨為妻。因為拓跋珪是鮮卑族出身,如今我們看來大逆不道的亂倫行為在他們看來是可以的。但是拓跋珪的母親反對了這門親事,不是因為她母親認為兒子娶自己的妹妹不妥,而是她認為太漂亮的女人也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當時拓跋珪的這個小姨已經嫁人了。但是被迷住的拓跋珪可不會輕易放棄,他命人秘密殺死了自己的小姨夫,然後將自己的小姨娶了過來。不久他們生下了拓跋紹,也就是拓跋珪的次子。

  • 公元403年,拓跋紹和其他兄弟一樣被封王,當時的拓跋紹只有十歲左右,還是一個孩子就被封為清河王,拜徵南大將軍。可惜這位年輕的王爺似乎是一個心理變態的人。不僅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叛逆,同樣還具有不應出現在這個年紀的殘忍和變態。傳說他平日裡搶劫行人、射殺豬狗,一副典型的惡少形象。更過分的是他曾經剖開一位孕婦的肚子來研究裡面的胎兒。這樣的行為當然讓拓跋珪非常憤怒,拓跋珪在教訓自己的這個兒子時甚至差點將他弄死。因此導致父子關係緊張,順帶也讓拓跋珪和自己的小姨夫妻關係不睦。

  • 到了拓跋珪晚年,拓跋珪明顯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出現了問題,國內出現混亂,而拓跋珪也時常歸咎遷怒身邊的人,並且動輒以小過失就將人處死。公元409年,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被因為過失被拓跋珪囚禁並揚言要處死她。但是由於天色已黑,拓跋珪沒有立即行刑,於是這位既是拓跋珪小姨又是他妻子的賀氏害怕小命不保,就讓人通知拓跋紹來救自己。當晚只有十五六歲的清河王拓跋紹就率領帳下武士跳牆進入宮中,將自己的父親北魏的開國君主拓跋珪弒殺了。

多疑:少年磨難帶來的梟雄個性

關於拓跋珪的晚年,史書中的描寫除了讓人感覺他精神已經出現問題,更多的表現就是多疑,動輒認為別人有謀反意圖或者動輒以小過失處死大臣。但是結合拓跋珪的成長曆程,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年輕時經歷的磨難和爾虞我詐使拓跋珪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多疑的性格特點。

  • 拓跋珪嚴格來說是一個遺腹子,他出生前幾個月父親去世。但是他一生下來就深得祖父代國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喜愛。而且他作為代國君主的嫡孫,本可以繼位成為代國的君主。但是卻在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遭遇亡國之狠,代國被苻堅的前秦所滅。但是除了實力差距導致代國滅亡這一主要原因之外,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被兒子弒殺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 其後拓跋珪很幸運沒有被處死,而且也沒有被前秦皇帝苻堅帶到都城加以控制。他被留在了代國,但是代國的管理權被苻堅交給了原來拓跋家族的屬下劉庫仁。童年的拓跋珪也和母親在劉庫仁這裡寄人籬下的活著。

  • 淝水之戰後,前秦對整個北方的統治迅速瓦解,許多原來被前秦征服的國家都紛紛舉兵復國。而管轄代地劉庫仁卻被兒子劉顯所殺,隨後劉顯還打算除掉拓跋珪這一代國王位繼承人。所幸有人提前告知了消息,拓跋珪在母親賀氏的安排和幫助下逃到了母親的孃家賀蘭部。隨後拓跋珪雖然在賀蘭部的支持下成功復國。但是在此期間,他的舅舅賀染干還試圖殺死他。

所以從童年到少年時期就歷經多次陰謀的拓跋珪,為了自保自然就養成了多疑的性格特徵。雖然他身體狀況好,有理性思考的時候他能做到理智的去分析。但是他的晚年顯然因為身體和精神出現問題導致他的多疑性格被激化和放大了,從而導致了他的悲劇。

寒食散:多疑嗜殺的催化劑

或許是與當時的天下群雄鬥智鬥勇帶來的巨大壓力,或許是為了效仿和學習當時士族社會的“服散”潮流,晚年的拓跋珪開始服食寒食散(也叫五石散)。


服散是當時士族社會的一種時髦的潮流。作為雄霸河北的北魏皇帝拓跋珪當然有條件和有能力去追求這種時髦。而且拓跋珪在奠定了北魏王朝的基礎之後,就開始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他也非常重視與漢人士族的關係,利用這些漢人士族來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所以拓跋珪染上了服散這種惡習也就不奇怪了,何況當時的人們不僅認為這不是惡習,反而認為是一種非常高貴、非常風雅的行為。

但是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寒食散就類似於現代的“毒品”。不僅會上癮而且會使人性格狂躁且精神恍惚出現幻覺。結合史書中對拓跋珪晚年的記載,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拓跋珪出現了性格狂躁嗜殺的表現,還有經常獨自一人徹夜不眠的自言自語。也出現了幻覺,或者說“被迫害妄想症”。這些症狀都證明寒食散已經成為了放大拓跋珪性格中多疑嗜殺一面的催化劑,簡言之,拓跋珪已經從一位亂世英雄變成了一位精神病人或者吸毒成癮的精神病人。

綜上所述,拓跋珪的晚年悲劇是因為早年經歷形成的多疑嗜殺性格在寒食散的催化作用下激化了性格中的陰暗面。再加上與次子拓跋紹母子的關係不睦這一導火索,一代開國君王就這樣被弒殺。


圍爐品茗人


作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有的雄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作為代國末代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孫、世子拓跋寔之子,拓跋珪在亡國後(376年)得到前秦皇帝苻堅的赦免,被恩准留在故地,預備將來做拓跋部的首領。此時,拓跋珪雖然年紀很小,但內心底一直期待著能復興代國,以洗刷亡國之恥。



10年後(386年),就在淝水之戰後的第4個年頭,年僅15歲的拓跋珪,趁著前秦分崩離析、皇帝苻堅被部將姚萇殺死的良機,在心腹重臣長孫嵩、達奚斤等人的輔佐下,依靠賀蘭等部的支持,於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宣佈復國,並登上代王之位。同年,拓跋珪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復國成功後,拓跋珪勵精圖治、銳意擴張,先後擊敗鮮卑獨孤部、庫莫部、高車諸部及柔然,隨後又通過參合陂之戰重創勁敵後燕,並攻陷其國都中山及河北軍事重鎮鄴城,一躍而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皇始三年(398年)七月,為了更好地經略中原,拓跋珪將都城由盛樂遷往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並在同年十二月正式稱帝。



拓跋珪稱帝后,重用漢族官員崔宏等人,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使得北魏逐漸擺脫部落制殘餘,向封建帝國過渡。然而,就在拓跋珪準備徹底消滅後燕,進佔整個中原之際,他卻遭到親兒拓跋紹的弒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拓跋紹強納姨母賀氏說起。


原來,拓跋珪復國稱王后不久,便喜歡上了美豔絕倫的姨媽賀氏,雖然後者已經嫁人,但依舊想把她納入宮中。為此,拓跋珪便向賀太后(獻明皇后)透露心意,希望能得到母親的同意,但賀太后卻顧忌人倫天理,斷然拒絕兒子的要求,並告誡他說太美的女人容易給男人帶來災難,想讓他打消這個荒唐的念頭。



但色慾燻心的拓跋珪根本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告,隨後便派人暗殺了姨夫,並將姨母賀氏強行納入宮中。賀太后聞訊後又羞又惱,但面對既成事實,卻也是無可奈何。拓跋珪如願以償地得到賀氏後,對她極為寵愛,而賀氏也沒有辜負外甥的恩寵,入宮沒多久便誕下皇子拓跋紹,時在登國九年(394年)。


初,珪如賀蘭部,見獻明賀太后之妹美,言於賀太后,請納之。賀太后曰:“不可。是過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奪也。”珪密令人殺其夫而納之,生清河王紹。”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五》。


按照正史的記載,拓跋紹是個狠戾殘忍、不服管束之輩,平日裡愛走街串巷,以劫殺行人、砍射豬狗為樂。某次,拓跋紹在路上遇到一個孕婦,竟命人剖開她的肚子以觀看胎兒,委實荒唐殘忍。拓跋紹的行為令拓跋珪甚為氣憤,為此經常遭遇毒打,數次有喪命之憂。然而拓跋紹非但沒有痛改前非,反而將父親恨入骨髓。



隨著賀氏年老色衰,漸漸地便失去拓跋珪的寵幸,使她在宮中的地位開始大幅下滑。不僅如此,拓跋珪晚年因過量服用寒食散,性情開始變得異常暴躁、猜忌,經常因為些許小事,便痛打乃至殺害大臣、妃嬪和太監宮女,令宮裡宮外都惶恐不安。某日,賀氏因微小的過錯惹惱拓跋珪,被後者下令處死,但因為天色已晚,並沒有立即執行。


賀氏為了求生,便暗中派人通知兒子拓跋紹,要他帶人入宮營救自己。拓跋紹得到消息後,經與帳下武士以及宦官等數人密謀後,率領心腹十數人跳牆闖入宮中,在擊殺前來抵抗的侍衛後,將尚未來得及逃脫的拓跋珪亂刀砍死。拓跋珪遇害時,年僅39歲,時在天賜六年(409年)十月。拓跋珪一世英雄,最終卻死在親兒手中,實在是令人唏噓。


珪譴責賀夫人,囚,將殺之。會日暮,未決。夫人密使告紹曰:“汝何以救我?”......紹年十六,夜,與帳下及宦者宮人數人通謀,逾垣入宮,至天安殿。左右呼曰:“賊至!”珪驚起,求弓刀不獲,遂弒之。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五》。



拓跋紹弒殺父親後,隨即關閉城門,威逼群臣擁戴他繼位,並追捕齊王拓跋嗣(北魏明元帝,拓跋珪的長子,拓跋紹的異母兄),但最終並未得逞。不久,拓跋嗣率軍平叛,捕殺拓跋紹及其黨羽,同時又下令賜死賀氏。就此,北魏立國的後第一次大規模宮廷政變,以一場慘烈的大屠殺告終。


史料來源:《魏書》、《北史》、《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他想殺兒的媽,這個老婆其實是他小姨賀氏,當初太美而且已嫁,他媽不同意。

想殺兒的媽是傍晚,未殺。太晚。

老婆害怕,所以聯繫了兒,,,,


顓頊洪


一、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2]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二、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三、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滅亡代國後,拓跋珪隨母親賀蘭氏流亡,寄居匈奴獨孤部劉庫仁部落長大。 登國元年(386年),趁亂復立代國,即代王位於牛川,不久改稱魏王。 他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動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並與後燕、後秦爭霸於中原。皇始三年(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 [8] 晚年沉湎酒色,剛愎自用,不睦兄弟。 天賜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紹所發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弒身亡,終年三十九歲

我是史上雜談,一個歷史愛好者,以史會友,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共同探討。謝謝閱讀


史上雜談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人生堪稱一個傳奇,他的爺爺是十六國時期代國的末代君主,代國被前秦所滅,拓跋珪因為年紀小,得到了前秦皇帝苻堅的赦免,希望拓跋珪長大之後成為拓跋部的首領,感念苻堅的恩德。

拓跋珪一直隨著母親不斷逃亡,寄居匈奴獨孤部劉庫仁部落長大。

後來15歲的拓跋珪趁著前秦內亂,宣佈復國,並把國號改為魏,史稱北魏。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外還擊敗了賀蘭、柔然等部落,一躍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勢力,後來還進軍中原,與後燕和後秦爭霸。早年的他英明神武,儼然是一代明君的做派,可是漸漸地他殘忍的本性暴露了出來。

拓跋珪的致命弱點

首先,拓跋珪開始誅殺有功的大臣,他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時常想起大臣有些許錯處,就要大開殺戒。使得許多大臣惶惶不可終日,不能安心政事。

其次,拓跋珪發明了殘忍的“立子殺母”的制度,他的長子拓跋嗣被立為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劉氏就被賜死了,拓跋嗣得知生母被賜死,悲傷不已,出宮遊行。

最後,拓跋珪開始沉湎聲色,經常服食一種叫做“寒食散”的藥物,導致精神有點異常,動輒就大罵大臣、后妃和兒子,他暴戾的性格也是導致他被殺的直接原因。

賀夫人原本是拓跋珪的小姨,因為拓跋珪喜歡上這個小姨,於是殺了小姨的丈夫,將賀夫人強行娶了回來。後來也正是因為這個賀夫人犯了一點小錯,拓跋珪發怒之下想要殺了賀夫人。

拓跋珪和賀夫人的兒子,也就是拓跋珪的次子拓跋紹,聽聞生母要被殺死了,著急地帶人衝進皇宮,殺了暴虐的父親拓跋珪,但是拓跋紹要被隨即趕回來的太子拓跋嗣殺掉了。

拓跋珪本來有機會做一個一代霸主,建功立業。他也的確有這個能力,但是後期的暴虐成為了他致命的弱點,被親生兒子殺死也實在一樁慘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