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水稻惡苗病又稱為徒長病,俗稱“公稻子”,一種很常見的種傳病害,往年有寫過該病的防治措施,有幾位種植戶反饋說浸種了仍有發病,秧田裡已發生了怎麼辦?水稻徒長病發生後只能拔除,基本沒有藥能治,早期用藥有一定控制作用,該病防治的關鍵是選對藥劑,做好種子處理。今天筆者主要談談水稻徒長病的識別要點、發病重的原因及防控的方法,以供各位種植戶參考。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一、水稻徒長病的識別要點

典型症狀是水稻出現株高比正常水稻高、瘦弱,分櫱少,葉鞘拉長,葉色逐漸枯黃,發病早會逐漸枯死;發病輕或發病晚的可能會抽穗,稻穗短小,結的稻穀多為秕粒,觀察發病植株會發現在節間生有大量的倒根。剖開病莖,內有白色絲狀菌絲。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有的病株高矮與健株差不多,葉色相近,若不觀察有倒生根,很難發現是水稻徒長病的病株。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識別要點:在病株的葉鞘和莖稈上可見淡紅色或白色粉狀物(即分生孢子),後期尚可見散生或群生藍黑色小粒(子囊殼)。

二、發病重的原因

以往人工移栽的田間發病少,採取直播、機插秧後發病反而有所增加,部分易感病的品種容易發生重。據分析,水稻徒長病發生的因素與種子帶病、栽培條件等有很大的關係。

1、菌源因素

種子帶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水稻種子不處理或處理不當會導致病原菌生長及產生孢子,分生孢子再侵染無病種子進行傳播。若田間出現發病植株未拔除,其植株上會產生分生孢子,然後傳播至健苗及花器、穎殼上,病菌入侵稻穀晚的穀粒可能不顯症,但分生孢子依附在稻穀上或菌絲已侵入內部使種子帶菌。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有的抗病性差的品種,如嘉禾218,採取直播、機插時並不會像手工移栽一樣將徒長的水稻苗拔除,致使田間的菌源不斷被積累,若是作自留種,種子帶菌率越多,栽插後田間發病就越重。

2、種子處理不當

溫度是影響惡苗病發生的主要外因,種子處理是預防的關鍵措施。

①咪鮮胺浸種是從九幾年就開始應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一些地區因長期使用而導致惡苗病菌對咪鮮胺產生了抗性,出現了中高抗的菌株,再使用咪鮮胺浸種防控便存在較大的感病風險。

②浸種時間長,出現惡苗病的幾率小,有的農戶不願意浸種或者浸種時間過短,難以使藥液充分吸收並作用於病菌。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③惡苗病菌適宜在30-35℃溫度下生長、侵害稻種及秧苗,溫度較低時可降低病害的發生。浸種時種子量大易堆悶,不利於控制種子溫度,催芽階段或集中育秧的暗室處理均可能出現較高溫度,在育秧過程中苗床溫度較高,均有利惡苗病病菌繁殖。

3、栽培條件

①大量施用氮肥的田塊容易發病重,施用氮肥越多,水稻惡苗病的發病率提高,有研究表明尿素是最適宜病菌產生孢子的氮源。

②秧苗出現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機插稻在機插過程中會造成秧苗根系損傷,這可能是機插秧大田惡苗病發病重的原因之一。

③田間出現病株未及時拔除,導致病菌再侵染。

三、防控的方法

1、減少菌源

首先,選用無病稻種,若田間出現過惡苗病及其附近的田塊不宜留種,或選用正規的稻種,避免盲目引種。

第二,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一旦發現水稻秧苗出現惡苗病,應該及時拔除,減少菌

水稻徒長病可預防難治,防控的關鍵是減少菌源、做好種子處理

2、藥劑浸種

藥劑浸種可選擇強氯精、咪鮮胺、乙蒜素、氰烯菌酯等,對咪鮮胺出現了中高抗的菌株的地區宜改用氰烯菌酯或用咪鮮胺+氰烯菌酯浸種。

①強氯精:40%強氯精10克兌水5公斤,浸種2.5公斤;

②咪鮮胺:25%咪鮮胺乳油2000-4000倍液;

③乙蒜素:80%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

④氰烯菌酯: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倍液+45%咪鮮胺乳油3600倍液混配浸種;

一般建議浸種12-16小時,具體參考產品包裝說明或當地農技人員給出的建議。

有條件的種植戶也可選用種衣劑包衣,當前較好的種衣劑有禾姆、亮盾等,有利於減輕苗期的惡苗病、苗瘟、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

3、溫湯浸種或石灰水浸種

惡苗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在50℃以上環境便會死亡,因此採取溫湯處理對預防水稻徒長病有很好的效果,適宜有機水稻栽培。可將稻種先用鹽水選種,再用清水清洗兩遍,然後進行溫湯處理。

溫湯處理方法:先用冷水浸稻種24小時,再將稻種放入40-45℃水中浸5分鐘,後移至54℃水中浸10分鐘,最後用15℃左右的水浸至稻種吸水飽和。

除溫湯浸種外,還可以採取石灰水浸種,用0.5公斤生石灰兌50公斤水,將稻種全面浸沒其中。在強氯精、咪鮮胺等藥劑用於浸種前,種植戶基本是採取溫湯或石灰水浸種。

4、加強田間管理

首先,在育秧過程中注意溫度的控制,特別旱育秧,避免苗床內溫度高於30℃。

第二,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有條件的可適當施用有機肥,能改善土壤環境,可減輕病害發生。

總結:減少菌源和做好水稻種子處理是防治惡苗病控制該病發生的關鍵措施,改善土壤環境和栽培條件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

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