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选择逃出北京,到南京领导南明东山再起,恢复河山?

小义老师扯历史


在中国古代诸位皇帝当中,崇祯皇帝堪称最悲情的一位,他临危受命,继承大统,呕心沥血数十年,却依旧没有扶住明朝这座将倾的大厦。当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登上煤山,自缢于海棠树下。在感慨崇祯的同时,许多人有一个疑惑,崇祯为何不撤出北京城,而非要自缢殉国呢?

实际上,崇祯是一位勇敢的皇帝,但他确实有南渡的想法,他原本已秘密安排好车船,只要他一声令下,就可以南渡。明朝有两个都城,南京自朱棣以后成为留都,但它依旧可以承担起政治中心的作用,只要崇祯撤到南京,明朝未必不会像南宋那样,可以延续国祚。

崇祯是这样想的,朝中大臣也有人是这样想的,比如左中允李明睿就主张南迁,将北方让出来,撤到南方,坐山观虎斗,让李自成与清军斗个两败俱伤。李明睿的建议深得崇祯的赏识,事实上他确有此意,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堂上支持李明睿的大臣,却只有寥寥数人。当李明睿此语一出以后,朝堂上的一众老臣都坚决反对,这些大臣们在朝堂上激昂澎湃,誓要与北京共存亡。

这些人当然不是真的如此忠心,当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以后,众人看到明朝大势已去,许多人暗地里都已经与李自成私通投降。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以后,他们摇身一变,还可以成为李自成的臣子,既然如此,他们才不想跟着崇祯皇帝负隅顽抗。

就这样,当李自成与清军步步紧逼时,明朝的朝堂上却乱作一团,没人在意崇祯皇帝的想法。在李建泰失败以后,甚至有大臣提出让朱由检留在北京,皇子送到南京。这样的建议让崇祯皇帝愤怒不已,他训斥满朝文武,然而除去李明睿,却依旧没有人支持崇祯皇帝南迁。

崇祯当然可以独自下令南迁,然而他是骄傲的,亦是刚愎自用的,他即使南迁,也要获得大臣们和百姓们的支持,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灰溜溜的跑到南京。崇祯没有想到自己尽心竭力十几年,最终却被臣子们抛弃,众人的背叛彻底让崇祯寒了心,他知道自己必须留在北京,替大臣们死,替百姓们死。

在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城前夕,崇祯皇帝命妃子们自缢,众人无不领命,他不愿看到女儿遭受侮辱,于是掩面将她们杀死,随后将皇子送出北京城。做完一切以后,崇祯回到大殿,他希望再见到自己的文武百官,然而当初信誓旦旦要与大明共存亡的大臣们却都消失不见。崇祯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登上煤山,自缢殉国,临死前他给李自成写下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史》)

崇祯皇帝是悲情的,他不是亡国之君,然而明朝却在他的手中走向灭亡。崇祯可以选择逃亡南京徐徐图之,然而他不愿意丧失尊严,他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天子守国门”。


历史战争


崇祯皇帝是很想逃命的,可是大臣们全都不同意,纷纷反对。

原因很简单,大臣们的家产都在北京,有的人已经积累了数代的财产,一旦离开,就等同于倾家荡产。

他们只会带走一些细软,可是田产,房屋,店铺,庄园,这些固定资产是无法带走的。

但是大臣们在表示反对南迁的时候,不会说的这么直白,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堵的崇祯万般愤怒,却无法发作。

毕竟,天子守国门,是明成祖朱棣的遗训,谁也不敢轻易反对。

而农民军的进军速度又很快,还没等崇祯想出一个合适的措辞,让自己的逃命名正言顺,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到了北京城下,把都城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时候,就算想走,也走不了了。

崇祯的内心应该是很愤怒的,他手里没有足够的军队,也没有足够的粮饷,想让大臣们拿出一点钱来,当做军饷,大家全都哭穷,一个装的比一个可怜,就像演戏一样,充分展现了表演的天赋。

兵部侍郎把自己家的一些铜盆,火锅,交了出来,表示自己两袖清风,不藏私财,皇帝的岳父更是拿出了几件破衣服,表示自己更加清廉,连铜盆也没有,真是出尽洋相,丑态百出。

李自成进城以后,命令刘宗敏做了2000副夹棍,拷问这些大臣,为了活命,大臣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家产换命。

前面说的那个兵部侍郎,两次交出来白银90万两。

要是把这些银子当成军饷,赏给士兵,大明也不至于沦忘,他自己也不至于被夹棍伺候。

崇祯在煤山上吊的时候,愤怒的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是在江山沦亡,他无力回天,生命也将终结的时候发出的一声哀叹吧!





断龙尘


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至北京,五征蒙古驱逐北元,保汉人河山,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承诺,自朱元璋以来明朝皇帝有祖训: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纵使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人掳去,纵使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毅然决定杀妻弑子,自缢于煤山之上,这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独一无二!(尤其是宋朝皇帝在南方偏安一隅)

世人只知明朝皇帝中多有荒唐好色之辈,却不知明朝虽然在后期走下坡路,但整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却一直在发展,而且明朝皇帝中没有一个软骨头!为什么清朝在乾隆年间依然有众多人反清复明,可以说一种原因这是明朝自皇帝而来的风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光绪立即出逃,其对比不言而喻

崇祯皇帝算得上励精图治,然而明朝后期官僚阶级腐朽,内忧外患,这也是历史的无奈

清军入关有历史的必然和巧合,但就像元朝的统治一样,不能执拗于其疆域,也不能想着天朝上国的梦,跳开历史的桎梏,外族的统治实际上是华夏文明的一种倒退和自我修复,清王朝的统治实际上是整个民族的百年倒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不能忘,元朝的视汉人为四等贱民,清军入关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历史的倒退是在累累白骨上进行的

崇祯自缢,明朝覆灭不可谓不遗憾,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末日的前期罢了。


濤121518



崇祯是中国历史上很悲催的一个皇帝。祖父,父亲和兄长造的孽在他身上得到了报应,引用他本人的一句话,他不是亡国之君,众臣皆是亡国之臣。

他不是不想南迁,在李自成将要攻进紫禁城的时候,他曾询问过众大臣的意见,但是自从崇祯扳倒魏忠贤后,朝堂已然成为东林党一派,东林党何许人也?一帮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的文人,他们只知道抨击朝政,却面对实际问题拿不出合理化建议。



当崇祯询问他们时,他们搬出了祖宗家法,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弄的崇祯灰头土脸,再也不敢提南迁的事宜。

朝堂的反对只是其一,如果崇祯坚持己见,众大臣也不好再反对,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崇祯本人,他向来刚愎自用,疑心很重,没有担当,事情如果有好结果,自然是他乾坤独断,高瞻远瞩,如果事情没有好结果,就会把罪责迁怒到大臣身上,如果大臣建议南迁,中间有什么差错,就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总之,对,是他的。错,是别人的。这样下去,还有谁敢坚持己见,据理力争呢?

最后,崇祯仍然北京抱有幻想,他认为在关键时刻,大臣和官兵会舍身取义,共赴国难,殊不知自己被别人下了套,最后时刻,众人皆做鸟兽散,而他落得个鸡飞蛋打,吊死煤山的下场。

由古观今,我是喜欢历史的机械设计者,欢迎各位点赞和指教


感情直通车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实际上,当初崇祯皇帝是有机会逃出北京到南京的,但是由于崇祯本人的性格,死要面子,事情喜欢要下面人去做,出了问题从来不主动承担责任,而是把责任全部推给臣子,结果最终使得南京之行没有成功。

1644年的形势

公元1644年,是明朝灭亡之年,当年年初的时候,明朝的形势已经万分危急。当时李自成在陕西消灭了明朝关内最后一支能够对抗他的军队,孙传庭率领的陕军,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起义军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关外,清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关外地区,明军全部退守到了山海关;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当然,对明朝威胁最大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和关外的清军。

1644年初,李自成从陕西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到了北京,明朝已危如累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实际上崇祯有两个选择:一是调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回防京师,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或许能保住京师;二是迁都南京。

如果迁都南京会如何?

当时明朝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北京,一个就是南京,在南京明朝有一整套行政班子,和北京一样,也有六部,只要崇祯皇帝到了南京,这套行政班子马上就能启动。如果当时崇祯到了南京,那么明朝至少可以和南宋一样,至少再延续百年。从后来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

实际上,崇祯在北京自杀后,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之后战败山海关,清军入关,之后清军南下进攻南明。由于崇祯死于北京,他的三个儿子包括太子在内都没有跑出来,南京政府在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争议,以至于产生了派系斗争。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其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 ,而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明季时代自此开始。但是这个皇帝争议很大,导致南明内部不能团结,其实他们提名的任何一个人继承皇位都存在正统性的问题,所以整个南明时代一直内斗不断,被清军逐步消灭。

而相似的情况,如南宋,到南方继承皇位的皇九子赵构因为是皇帝宋徽宗的直系儿子,所以在皇位的继承上没有任何问题,也就团结起了宋朝在南方的全部力量,得以对抗北方的金朝,南宋才得以延续了一百多年。

如果当时崇祯到了南京,或者崇祯死在北京,哪怕是他的三个儿子当中的任何一个跑到了南京,都没有皇位继承上的争议,毕竟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太子,要么就是皇帝的直系儿子,他们继承皇位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只要崇祯或者崇祯的儿子继承皇位,那么整个南明的力量就能团结起来,要知道当时南明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各派军队总数加起来也有百万之众,再加上后来加入南明势力的原大西政权的部队,尤其是李定国这样的大将,南明至少能抗住清朝的进攻,甚至有可能在后来光复整个明朝。

所以,当时如果崇祯选择南逃到南京,哪怕是把他的儿子派到南京,明朝都不至于会灭亡。

为何没有南逃到南京?

话题回到1644年,当时崇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调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回防京师。他和吴三桂商量之后,吴三桂认为需要白银一百万两才能够调动部队回防京师。崇祯拿不出这笔钱,便向文武大臣摊派,但是这些平时贪惯了的文武大臣要他们拿出钱来就是要他们的命,结果摊派了半天,没有凑到一百万两白银,只得作罢。

崇祯接着想到了迁都南京,但是他明面上不好这样说,于是就暗示一位大臣在廷议的时候提出这个方案,第二天廷议的时候那位大臣就提出了迁都的方案,一开始众臣还是同意的,却遭到了几个顽固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丢了北京就是丢了江山,要死守北京。这个时候实际上崇祯的表态最为关键,但是崇祯竟然没有表态要迁都,从而丧失了继续让明朝存在的机会。

后来在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就在最后关头,李自成提出了一条非常优厚的条件,就是李自成不打北京,去西北做个王,当然明朝要给他封王,从此他就坐镇陕西,并且愿意帮助明朝消灭其他的农民起义军。这实际上是崇祯能活下来的最后的机会了,但是死要面子的崇祯竟然没答应。

所以当李自成打进皇宫的时候崇祯就只好杀了自己的家人,最后自己上吊自杀了。


老威观史


崇祯不是说不想逃往南京,而是当崇祯想要逃到南京的时候,已经丧失了全部的机会。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来细细的窥探一下那段历史吧。

事件回顾

从崇祯初年一直到崇祯末年,似乎都没有考虑过迁都的问题。因为在崇祯包括明帝国的心目当中,无论是南方的流民也好,还是北方的满清也好,都形成不了大的障碍。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想法很难被人理解,但是如果安插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就一目了然了。

流民恐怕连饭都吃不饱,至于满清那边,也只是一群未开化的土蛮子罢了,在这样的一个政治环境和军事环境之下,崇祯和明帝国有理由也有信心去相信这样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不久之后将会迎来大明帝国的光辉。

可惜的是崇祯一直等到死,也没有等到这样的时刻,反而在李自成的屠刀之下和满清的压迫之中,上吊自杀挂于南山。

当崇祯意识到整个明帝国即将坍塌,已经没有回天之力的时候,的确有计划的准备迁都,可是这样的迁都准备还没有做好,李自成的屠刀就已经飞过来了。

当时明帝国整体的军事布局,大致情况如下,清帝国包围了整个明帝国的东部北部和东北部。而李自成的大军,在明帝国的南边游荡,具体地点为北京以南,河南大部,山东大部。



这这个时候再怎样迁都也无济于事了,因为没有北京城城墙的庇护,所有的迁都都是扯淡,可能还没有走出去就被李自成灭了个干净。所以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在京城内守候着,期待能够与满清或者李自成任意一边达成和平协议。只有这样才能够拯救明帝国的危机。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间有没有可能与清帝国签订和平协议呢?



当然是有可能的,当清帝国已经形成一个大的势力和领土的时候,一个政治家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东北根本保不住了。

所以在崇祯七年的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与清帝国进行一个联盟合作。

只不过大明帝国长久以来,以一个正统的身份很难去接受满清这个野蛮子的存在,而且绝大多数明帝国的文人墨客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受儒家学派的感染,让他们与清帝国携手前进是极不可能的。



于是在明帝国文臣的自傲以及崇祯的犹豫不决的前提之下,明帝国丧失了最后一次力挽狂澜的机会,而伴随着一批高级军事将领的死亡,崇祯再也无力回天。

明史记载: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趣谈唐宋元明清


第一:当时情况还没到最后一刻,因为最后一支力量还没有押上去。这支力量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吴三桂,关宁铁骑,还在那个地方,山海关那儿挡着后金呢。应该把他调回来,如果这支部队再沦陷了,我们才到了最后一刻,还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祯时期年间,已经是一柄破鼓万人捶,已经被围城过五回了。当然围城的都是后金的队伍,少数民族嘛,往往是抢点东西就跑了。所以北京城戒严这件事对于崇祯君臣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不是什么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以这一回有那么严重吗?次数搞多了之后,就没那么疼了嘛。

第三:要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面,他没有宗教、没有崇拜、没有信仰,但是他有一个东西,就是历史和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历史性的。当时君臣上上下下脑子里都知道一件事,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就是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明英宗那会儿。英宗因为北狩在土木堡的时候,让北元给抓了,然后这边扶了一个景泰帝,刚开始是监国,后来当了皇帝。那怎么办?北京城又被围了,被蒙古人给围了。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出来说南迁,这个人叫徐有贞。徐有贞说我们南方还有一个家,一整套班子,我们去那儿吧。

这个时候朝臣蹦出来一个人说我反对,于谦说不能走,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卫战,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队伍退走了。

所以事实证明,最后一刻坚守还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锦绣江山。所以这个时候策划南迁的徐有贞反而成了一种奸臣的,至少是失败的言论。好死不死,这个徐有贞后来被证明真的就是个奸臣。因为后来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在南苑当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贞就策划了夺门之变,让明英宗复位,把景泰帝这一支就干掉了。所以虽然在明朝的君臣,他们表面上不说徐有贞是奸臣,因为毕竟英宗是他们的祖先嘛;但是徐有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这样一次错误的政策建议连在了一起。

所以一百多年后,讨论这件事情的崇祯君臣都瞬间想起了这件事情,不能跑啊,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虽然是务实,务实派有时候就是投降派,这个时候谁反对跑,反而是成为正色历朝的正人君子,是好大臣,是忠臣,是在世的于谦,所以就提出来反对逃亡南方。


破乞


崇祯不是不想逃,而是不想自己亲口说出来而已。因为北京有历代明帝的陵墓,而他又挖了李闯的祖坟,谁也不能保证李闯会不会也挖了十二陵,一个是为了报复,一个是为了陵墓中的金银珠宝……如果他主动提出退往南京,如果十二陵被掘,那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所以崇祯需要大臣提出,自己退却,大臣再三跪求,自己勉强答应……这样的话祖坟被掘,自己至少有个借口:不是我想逃往南京,是大臣苦苦劝我……在御前会议上崇祯也是如此暗示,只不过大臣也不是傻子,大家心里都明白:谁带头劝你逃亡南京,十二陵被破坏的话他就是替罪羊,一定被你诛九族千刀万剐……所以大臣都装聋作哑哼哼哈哈,谁也不肯带头提退守南京的主张,所以崇祯错过了最好的脱身时机。


译路若扬


导读: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说就是崇祯没有做好充分的迁都准备,不是他不想迁都。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建立之前,崇祯皇帝一直视农民军和满清政权为鞑虏和流寇根本没有从战略上重视起来。也就是说崇祯没有意识到亡国之祸就在眼前,所以崇祯根本没有有计划针对性的安排迁都的认真准备工作。当李自成的军队短短几个月就打到直隶境内,崇祯已经走不了了。那时候失去北京城墙的庇护并且没有野战部队的保护向南逃走,那不是给李自成送功劳吗?总之就是能走的时候没走,想走的时候已经走不了了。


历史背景分析:

到崇祯末年,明朝境内的起义军和关外的满清有意无意的打着娴熟的配合,使明朝无法彻底剿灭一方。尤其是孙传庭和洪承畴配合大破起义军,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乎被一扫而空,高迎祥战死李自成率领十几个人逃走。此时其实是最好的一次机会可以彻底剿灭起义军,但是同年满清攻入长城平叛军队被迫返回起义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李自成卷土重来。孙传庭拜陕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都督七省军事。但是此时的明朝的陕西兵、包定兵和湖广兵不同同心协力配合作战。在孙传庭战败被杀后,大明王朝北方的野战部队也就宣布全军覆没了。所以此时虽然大明王朝还控制着河南山东,但是野战部队的缺失造成了崇祯此时已经错失了最佳迁都的时间。其实此时最佳的逃跑路线应该是从天津出海走海路到南京,然后凭借南京留守六部立刻就可以投入平叛战斗。如下图黄色箭头方向:


崇祯南逃南京的考虑和可能性

有人说崇祯因为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遗嘱给束缚了手脚不敢外逃。我个人不认可这个观点,江山社稷最重要的是人,所谓存人失地也不是不可以。当然这个前提得是这个君王不是个怕死鬼,显然对于崇祯来说正好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崇祯确实可以向南迁都到南京指挥作战,即使平定不了满清和起义军至少可以凭借富庶的江南和长江天险来划江而治以图后计。

如果崇祯能到南京,那么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几个藩王争夺皇位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崇祯为何没有南迁呢?因为南迁是个大工程,即使唐玄宗出逃四川还有陈玄礼率领的御林军护卫呢。况且唐玄宗只是事出仓促,国家的野战军队仍然在。

但是崇祯除了山海关的吴三桂的军队,手里就只有锦衣卫了。其他野战部队已经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消耗殆尽了。锦衣卫作为单兵作战实力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如果在南迁过程中遇到敌人袭击的野战能力可不行。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崇祯考虑到此时已经几乎无法完成南撤的计划时,就打主意利用大明经营了数百年的坚固的京城来和农民军做殊死一搏。其实一直不明白,为啥崇祯一直不从天津乘船走海路到南京。当时的的水师还是可以完成这一远洋航行任务的,因为明末在皮岛的毛文龙的给养都是从山东通过船队运输的。


小结:

所以崇祯不是不想南逃到南京,只是没掌握好时机。当事态恶化打算逃离时已经没有机会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社稷轰然倒塌。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的性格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理想,他上台也做很多挽回时态的实事,可是有用吗?没有用!历史轨迹就是这样,都是在不断替换中过来的,历史大趋势不会改变。就算它逃出去了,又能收复河山吗?作为后人的我,可以明确给出答案,不能!民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