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文史砖家


南明只坚持了十几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讧。由于崇祯帝没有指定接班人,于是从马士英扶持弘光帝开始,但凡是手上有点兵马的势力都会扶持一个朱姓王爷出山。要么是直接称帝,要么是含蓄一点,只称一个监国之号。一时间南方被拥立了四个皇帝,十几个监国。各方势力为了争一个正朔,打的是一脸狗血。

郑成功作为这些势力中的一份子,他其实也立过一个监国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在隆武帝和绍武帝先后遇害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当时郑成功远在东南,不知道这一消息,便于隆武四年正月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到了十月,永历帝派出的使者向郑成功宣读旨意后,他才知道永历帝已即位的消息。使者根据永历帝的旨意,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于是郑成功便改奉永历帝为正朔,改隆武年号为永历,淮王朱常清则非常知趣的宣布逊位,并取消了监国身份和年号。

割据东南的郑氏集团奉永历为正朔后,就一直没有再改过年号。到了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再次给郑成功加官进爵,封他为延平郡王。并且特准他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行政特权,武官一品以下,文官六部主事以下,郑成功都可以自行操作,不用向永历请示。这也就是说,郑成功的爵位和抗清的一切合法性都源自永历帝。只要永历帝的正朔不倒,他是没有扶持其他朱姓宗室为皇帝的理由。否则他的合法性荡然无存!

又过了三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潮王(一字亲王),给了他更大的特权。但是郑成功这一次实在是不敢受此封号,便力辞不受,坚决的给推掉了。但是郑成功还是获得了南明官方对他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军政大权的承认。皇帝这么给面子,他不能不兜着吧?因此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会请宁王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这表明郑成功对礼法是很看重的,他严格的奉永历为南明正朔,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之人。

1662年6月,一个很普通的时间点。但就是在这一年的这一个月,永历帝、郑成功和李定国先后去世。


六月一号,永历帝在昆明十字坡被汉贼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六月二十三日,郑成功在台南病死。他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缅甸勐腊病逝,他临死前也说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这里郑成功临死前所说的先帝和李定国念叨的皇帝,指的是永历帝。也就是说,永历遇害的消息,他们都知道。其中李定国因为离得比较近,十天后就知道了。在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最后溘然长逝。郑成功因为离得比较远,十七天后才得到消息,也是气急攻心,又因为儿子郑经的丑事,于四天后暴毙而亡。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南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

,并于台南建宁王府,供岁禄于宁王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


从郑成功的一生来看,他只奉过两人为南明正朔。一个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一个是南明在位时间最长的永历帝。郑成功也不是没有拥立过朱姓王爷,但是他只敢拥立监国,并未拥立过皇帝。永历帝在世时,不管郑成功对他是不是真的效忠,但起码在明面上,郑成功对永历帝还是很尊重的。只要永历还活着,他都不可能拥立新君

。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郑成功是在临死前才得知的消息。

综上所述,南明被灭后,郑成功为什么不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呢?这是因为郑成功从来就没有想过拥立谁为皇帝,他已经奉了永历皇帝为正朔,那就只能继续供奉到底。不能因为南明被灭,永历帝逃亡缅甸,他就擅自拥立其他人为帝。如果他敢这么干,就是在自掘坟墓,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性都没有了,他凭什么号召明朝遗民抗清?就算郑成功虽然知道永历帝遇害了,但是拥立皇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成的。对于郑成功来说,他首先要确定永历帝还有没有后裔。如果有后裔,那么皇位就属于永历皇帝的后裔,而不是其他的朱姓藩王。这是最起码的继承逻辑。

另外还有一点,郑成功是戴罪之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出卖过隆武帝。郑成功因此有很深的负罪感,一直都在戴罪立功。就拿郑成功的名字来说,他的名字并不是郑成功,而是“朱成功”或者“国姓成功

”,之所以会叫这两个名字,是因为隆武帝赐他国姓“朱”,又赐名“成功”,于是在隆武政权初期时,他叫过一段时间“朱成功”。但是后来郑芝龙出卖了隆武帝,郑成功一面与郑芝龙划清界限,一面谢罪于天下,不再以朱成功自称,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姓朱。于是郑成功在此之后就一直以“国姓成功”为自称。既不姓郑(与亲爹划清界限),也不姓朱(自惭形秽),而是以“国姓”为姓。(现在称呼他为郑成功,是满清两宣传的结果)

试想一下,为了代父赎罪,郑成功他连自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一个自惭形秽之人,他哪里还敢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因此南明的帝位,郑成功既没有资格过问,也没有胆量过问,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Mer86


郑成功虽然自称明朝忠臣,并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郑成功和他的子孙尽管仍挂着明朝的旗号,但却没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来统治台湾,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一向以忠臣自诩的郑成功为何不立宗室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跟随郑成功到达台湾的明朝藩王们,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号令全国。据《台湾历史辞典》记载,郑成功经营台湾时,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宗室纷纷到此避难,人数并不算少。然而,从这些宗室的身份来看,大多属于远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继大统、号令全国。


但在依附于郑成功的宗室中,毕竟还有一位地位极尊、名望极显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担任过监国职务的鲁王朱以海。由于监国相当于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万个理由应该被迎立为帝,但是他却有一段让郑成功深恶痛绝的“黑历史”,那便是在位时曾跟隆武政权“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郑成功抛弃,不仅没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没能到达台湾(朱以海避居金门11年,并最终死在那里)。



其二,南明小朝廷们都有好内斗、胡作为的“黑历史”,让郑成功在扶立新君时,极其不安心。南明局势动荡不定,宗室们对皇位普遍极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权有兵,不论局势是否对他有利,都有称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们上台后,无一例外都是枪口对内,跟其他并存的政权兵戎相见,同时还在小朝廷内部大搞党争,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罢休。


无论是鲁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键之间,还是绍武帝朱聿鐭与永历帝朱由榔之间,他们之间的激烈厮杀不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清朝提供消灭他们最好的机会,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极。而在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内部之间,党派间的纷争、倾轧导致内耗严重,使其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正因如此,郑成功对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为避免他们将内乱带到台湾,干脆不再立藩王为帝。



其三,郑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国称王,不允许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这心思在郑成功,尤其是其子郑经的一系列举动表现的非常明显。永历帝即位后,郑成功虽以明臣自居,并奉永历帝为正主,使用其年号,但拒绝永历帝派人到其军中任职,俨然一支独立的势力。等到他入据台湾后,更是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治事、统治全台,丝毫不许永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等到永历帝遇害后,其子郑经虽然仍使用明朝赐予的“延平王”封号,并声称谨守臣礼,但在内部却开始自称“东宁国王”(郑经以“东宁”称呼台湾)。不仅如此,郑经在与清廷商谈议抚条件时,明白无误地提出欲效仿朝鲜、越南,做清朝的藩属国,而非与大陆完成统一(“郑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引文同上。“郑锦”为郑经之误)。


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长达22年时间,在坚持抗清事业的同时,在台湾设府置县,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国际贸易,将一个原始、封闭的海外孤岛变成一块百业渐兴、生机勃勃的宝岛,功劳不可谓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将施琅跨海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投降,台湾自此再度与大陆实现统一。



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为免当地民众再起抗清之心,下令将郑氏在台诸坟悉数迁葬大陆。然而康熙帝并未抹杀郑成功的功绩,并专门为他拟写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见《清联三百副·康熙挽郑成功联》),可见对他推崇之深。随着明郑时期的终结,明朝正式走进历史。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历史辞典》、《清联三百副》


文史砖家


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点。最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自己有私心。尽管郑成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也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但细究起来,并不算是个一心为公的忠臣,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而已。所以南明晋王李定国约郑成功同时起兵,而被郑成功放了鸽子;后来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联合郑经,结果郑经也是派点人来划水。可见郑氏集团还是家族利益优先,“反清复明”更多是一块拉拢汉人的招牌而已。

还有一点的是, 台湾的宗室都是疏出,本身就缺乏号召力。本来有一位最有资格的称帝者,曾在绍兴任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但郑氏之前依附的是福州的唐王朱聿键,唐王和鲁王不和,所以郑成功和朱以海一直有矛盾,甚至有史料说朱以海被郑成功所杀。而其他藩王比如宁靖王朱术桂,本身都是非常疏的皇室旁支,缺乏号召力,而且立这个不立那个也麻烦,最主要的是郑成功不可能想自己被制约吧。


林屋公子


这问题问得好,当今社会很多人把郑成功捧的很高,但是如果你熟读历史,你会觉得真实的他也许会让你失望。

郑成功要说拥立一个朱明王室后裔那可谓是信手拈来,在明末清初之际大陆即将全部落入满清之手,这时候是有很多朱明后裔前来投靠郑成功,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鲁监国朱以海,还有宁靖王朱术桂,其他各种郡王更是比比皆是。所以郑成功不拥立朱明后裔真的不是他没这个资源。

永历帝在云南被害后,此时全国抗清势力并没有全部被满清消灭,我们能数过来抗清武装就有好几支。比如四川的明军,奎东十三家,张煌言的鲁监国旧部,还有郑成功的十多万人,林林总总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人马。此时这些人真可谓是群龙无首,那时候鲁监国朱以海就在金门,假如郑成功为了抗清大计拥立鲁监国做皇帝那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郑成功偏不,不光是他不他退守太晚他的继任者也是把朱明后裔奉养起来,就是不让他们参政。郑家在台期间其实俨然是个小朝廷,不过这个朝廷的领袖不再是朱明后裔,而是他们郑家。

我个人觉得郑成功在明末清初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虽然名义上接受南明政府号令,但是实际上并不怎么听南明朝廷的指挥。他在闽南建立的势力范围,也基本上是他自己打出来的,他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后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东西,所以郑成功心里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切是不希望拱手让给别人,哪怕是名义上的也不行,所以南明自永历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就完全以明朝遗臣自居,并不打算拥立一个人来号令自己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永历十六年(1662年)

说明这个问题就得谈一个重要的时间:永历十六年即公元1662年。这一年的四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和他的儿子被吴三桂所杀。南明此后就没有了皇帝,所以在道统上说南明亡于此年。

同样是这一年的五月,郑成功也逝世了。当时郑成功才攻下台湾不久,一切都要安定,还没有时间来想其他的事情,自己就挂了,试问他是在想在阴间来扶持一个大明的宗室在台湾称帝吗?


郑经为什么不重新拥护一个新帝

题主真的要问,应该是问郑经为什么不拥护一个南明的宗室来在台湾称帝。其实这也很好解答。

到了郑经这里,对大明的忠诚已经是形式上的了。自己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台湾怎么会轻易的拱手让人呢?换做是很多人都不会拱手让人的。


再来看看当时的局势,自从当年崇祯自杀,李自成败退,很多人都纷纷自立为王。这时候郑经虽然还尊着明统,但是实际上就是已经是自立为王了。郑经想的是为自己来征战了,而不是再为南明宗室打工。所以郑经就根本不会去做这种拱手送地盘和权力的事情。


淡看天上月


《鹿鼎记》中有个片段很有趣,天地会与沐王府的人碰上了惺惺相惜,欲结拜,谈到反清复明,就谈到各种拥护的宗室,云南拥护的是永历帝,天地会是郑成功派系也就是拥护的是隆武帝,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闹出人命。反应的是当时南明国之不存,时局艰辛,却仍然忙于内乱。当时有唐王、鲁王等等,郑成功父亲拥立的隆武最先称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国姓爷由来于此。此时郑成功是一个希望复兴大明的热血青年。

但郑芝龙降清,隆武战死,郑成功母亲死于战乱,郑成功此时坚定反清,但已无主可忠,因为永历称帝之后,郑成功迎来鲁王监国,后虽奉永历为正朔,但听调不听宣,基本割据一方,也有怕站队错误秋后算账的想法,毕竟当时永历麾下李定国可是号称军神,小诸葛,战功赫赫,人家封的晋王比自己的延平郡王要高的多。所以李定国一再约郑成功会师广州,郑都爽约,导致李败于广州后,由攻转守,南明自此走向灭亡。

郑成功在福建也不好过,转而投向海外台湾,从荷兰人手下收复台湾不久就被儿子气死,台湾已然是一方割据政权,虽奉永历为正朔,但实际已经是郑家天下。


不畏浮云遮望眼34


1郑芝龙与日本妻子生的长子取名郑森,7岁时送回中国,从懂事起是接受儒教忠君忠于汉朱王朝的教育。当郑芝龙带郑森面见在福州的南明隆武帝时,一表人才的郑森深受皇帝赏识,亲赐国姓"朱",名"成功"。朱成功是拟制皇室宗亲,期望郑芝龙领率的武装把反清复明国事当家事那样赴汤蹈火,顺利完成光复大业。后来隆武政权被灭后,郑森又拥戴远在云南的永历帝为君主。永历帝为君王的南明政权见郑森前有隆武赐国姓爷朱成功,就进而视为皇亲封延平郡王。在国家战乱时,给予军政自治的特权。所以,郑森后来收复台湾后,是作为国姓爷朱成功的藩王身份的南明政权主政的。同在台湾的鲁王朱以海没有得到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的圣旨,只能担任监国,也符合当时法制。

2明朝自北京崇祯政权灭亡后,清朝被视为中国正统的合法中央政权,许多文武官员叛明降清。南逃的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相继灭亡。郑森见正宗的朱家王朝不复存在,把明朝国姓"朱"恢复为原姓为"郑",但隆武帝赐的名仍保留下来,故以后郑成功大名,要比郑森、朱成功的曾用名更加家喻户晓。原来以朱成功名义的延平郡藩王演变为郑氏政权。

3台湾有史考查,早在三国时孙权割据的东吴政权因战争人口陡减,派卫温带兵乘船渡海抵达台湾,用大陆带去砖瓦筑屋建房,以便在此招集青年男女到江南定居繁衍后代,以迅速弥补兵员和劳力不足。但结果事与愿为,带去的人遇瘟疫大多死亡,余下有的乘船逃回大陆,有的融入当地住民。从此,台湾成了中国政要经略的领土。另外,在1628年,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被任命为明朝海上游击之职,负责消灭浙闽粤的海盗,平靖海疆,巩固海防。利用职便,他亦官亦商亦盗,不久成了大富豪。同时,福建遇大旱灾,饥民流窜。当地官员束手无策,郑芝龙出资招募难民到台湾垦荒种殖,几万移民到台湾后安居乐业,定居下来。他们与三国时留下的居民,以及更早海飘抵台的原住民,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1645年,郑成功在几番反清复明征战失利后,想利用海峡天险,开辟台湾岛和吕宋岛(菲律宾)为根据地,以图东山再起。

4自郑芝龙平定了中国闽浙粤各股海盗后,荷兰殖民者借参与剿匪有功,先以骗租名义在台湾站住脚,后来趁郑芝龙疏忽经略台湾之机,到处攻城掠地,修筑堡垒,奴役我中华儿女台湾同胞。郑成功对荷兰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义愤填鹰,决定赶走荷夷,收复台湾主权,开辟反请复明根据地。于是在充分准备后,战舰启锚扬帆,迎飓风战恶浪,巧渡敌无设防的鹿耳门,出其不意袭其不备登上台湾本岛,攻克了荷兰侵略者经营多年的军事堡垒,最终使台湾的主权回归到中国人手里。


林柏忠


南明一般指公元1644年到1662年明朝宗室在南方抵抗清军的时间段。先后有弘光、隆武、永历三个小朝廷。郑成功先是追随隆武帝,后因其父郑芝龙降清,隆武帝抗清遇难。后来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正统,但行动还是自行其事。公元1662年,郑成功攻取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同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南明灭亡。郑成功也许考虑过拥立明朝宗室为皇帝,但因各种原因放弃。

首先,郑成功当年去世了,可以说既使有想法也来不及实施。

其次,郑成功虽然被封为国姓爷,爵位延平王,但实际却长期独立于永历小朝廷之外,他不太想搞个皇帝来约束自己。

再则,郑成功地盘太小,只有福建沿海和台湾,如果搞出个皇帝,既名不符实,也不伦不类。


羽书迟


有辅立,也是借口而已。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父亲的海盗。

各种原因来说,他对大明,对中国,感情未必有多亲,但是他必须得说爱大明,反对大清。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跟随他,给他卖命。

所有,他已经想着自立了。之所以说是民族英雄,只不过他是在荷兰人手里把台湾抢到了自己手里,后来他儿子又归顺了大清。好听而已。


黎明lgl


郑成功反清,但不一定要复明,假如真的真的反清成功,他一定会自己当皇帝的,再说当时明朝朱姓皇室人心尽丧,即使拥戴朱家人也没什么好的效果,还不如自己割据一方,待天下大乱逐鹿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