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要极力维持欧盟?

吴帅澎


事实上,排除军事因素,当年元首统一欧州的理想,在默克尔时代已经实现了。

政治上影响,经济上控制,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发动机,通过欧盟这个准邦联组织,只需要付出很低的代价,就能把欧洲近30个国家变成自己的大市场和资本输出地。

例如,波兰自从加入欧盟后,原有的工业体系几乎都被纳入德国主导的欧洲工业分工体系,国有工业企业陆续被德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所收购、重组,原来还能生产汽车的波兰工业,沦落到只能生产酒类等中低端商品,国内市场被德国等国产品控制。

面对德国产品的汹涌而来,波兰工业能有挽回的余地吗?

很难,本身就若,东欧剧变后,被洗刷了一把,更弱了

其结果是,欧盟大多数国家都成了德国经济的附庸,结果导致原本想加入欧盟获得更快发展的中东欧国家,只能成为德国工业体系上的螺丝钉,生产德国工业需要的中低端工业制品或者原料,然后德国人再把中高端的工业制品卖给欧盟其他国家,这样一来,中东欧国家想要过上西方人的富裕生活,几乎是水中月、镜中花。

而德国人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呢?欧盟每年预算费用约为1500亿欧元左右,这些钱当然很多都用来平衡相对贫困的成员国的预算,发展一些欧盟的民生,而德国人只需承担百分之十几的费用,以它2017年3.7万亿美元的GDP,几乎就是一个零头的零头,就这么点成本,德国人轻松拿下欧洲整个大市场,性价比非常高。

至于法国,法国的工业虽然也很强,但是综合实力远不如德国,面对德国工业的强悍来势,能守住本国市场就已经不错了。

这么庞大的市场,德国人在欧共体时期是想都不敢想的,毕竟欧洲那么多国家,要进入每个国家的市场,都需要经过各种贸易壁垒,成本非常昂贵。

当然,我们说欧盟的两架马车—法德轴心,缺一不可,这个是事实,法国人没德国那么有钱,而德国需要法国的五常地位,来抬高自己以及整个欧盟在世界舞台上的发言权。

前2年,德国人当着马克龙的面,提出了“欧盟整体入常”的理想,估计马克龙心里也是直嘀咕。

这个“欧盟整体入常”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是只能5个么,那好办,整个欧盟就继承法国的位置啊,反正俄罗斯不也是继承苏联的位置么?

这部明摆着,德国是欧盟的当然老大,法国那动不动就闹全国大罢工的弱鸡样,在德国战车面前显得脆弱不堪,除了手握核弹和五常宝座,法国人在德国人面前真是少了点什么。

特朗普嫌德国车在美国卖的太好,威胁要增加德国对美出口汽车的关税,德国人赶紧表态,说欧盟可以放开美国农产品对欧盟的进口,请求美国在汽车方面不要下狠手。

德国农业?好像没怎么听说,毕竟德国主要干工业,可是农业,可是欧盟诸如法国、荷兰、西班牙、中东欧一大票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工业比不过德国人,那农产品总指望着欧盟这个大市场吧,但德国人就很轻松地可以决定欧盟农业的未来。

当然面对欧盟各国的反弹,马克龙赶紧表态说我们法国不同意这个方案,这事儿才算消停。

虽然军事上被美国严格限制,但是德国通过经济的再次腾飞,再次把持了整个欧洲的局势,不得不说,这个每次世界大战后都被打残的国家,居然都能涅槃重生,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云中史记


因为一个统一的欧盟符合德国的利益。在德国研究学界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讨论:到底是德国的欧盟还是欧盟的德国?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起码能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欧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

一方面,德国经济从欧洲一体化进程及欧盟单一市场中获益匪浅。欧盟成立于1993年并建立人员、资本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促进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各成员国受益程度不同,最为受益的是欧盟中的大国。德国经济为出口型外向经济,约60%的德国制造都销往欧盟市场,德国每年获利约370亿欧元左右,人均每年受益450欧,在欧盟内首屈一指,远超意大利(80欧元/每人每年)、西班牙(70欧元/每人每年)、葡萄牙(20欧元/每人每年)等南欧国家。

另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单个国家的实力虽仍不足以支撑其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领导者,但在欧盟发展过程中,随着德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欧盟内一枝独秀,德国渐渐成为欧盟各成员国公认的领头羊,在欧盟各机构的主导权不容置疑。德国以欧盟最重要成员国的身份奉行“积极外交”,在乌克兰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目前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反对全球化及自由贸易、政策内倾的大环境下,德国有意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就需要一个团结、强大的欧盟,只有在欧盟的框架内,德国才能更好向全球投放自身理念、模式及战略,这是德国依靠自身实力难以实现的。


希尔维


长久以来,英法德三国被称作是欧洲联盟的“三驾马车”,如今英国不停折腾吵嚷着要脱欧退群,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一直都在竭力维护着欧盟。

其实从过去欧洲寻求一体化开始,德国的影响就无处不在,欧共体建立、欧盟建立、欧元区建立等,几乎每次欧盟的巩固与强化都有德国的身影。德国如此在意并维护着欧洲的联盟,既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关乎德国切身利益。


从地缘来看,德国位居欧洲的腹心之地,位于东欧、北欧、中南欧与西欧的交接之处,素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从德意志诞生的时候开始,就注定其是欧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存在。从德皇威廉在凡尔赛宫宣布德国诞生到一战前夕,不过几十年时间,德国就超过英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经济体。

当年的德国就曾经想将整个欧洲整合成一体,结果错了主意而失败。二战后,整个欧洲受到战争的影响而变得满目疮痍,迅速衰败的西部欧洲也不再是世界中心,反而变成了后来美苏争雄的最前端。正所谓靠人不如靠己,虽然在美国的援助下西部欧洲在战后迅速崛起,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欧洲想要实现真正的复苏与崛起,不至沦为炮灰还得靠自身团结。


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东边是强大的苏联,另一极美国虽说不在旁边,可还有实力强悍的英法两国。德国的面积并不大,也没有多大的海洋面积,战略纵深非常有限。往好了说就是交通便利地处要冲,往差了说就是兵家必争四战之地,处于夹缝之势中的德国自然心生畏惧。推动欧洲联盟,也是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最佳方式。

战争摧毁了德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基础,但毕竟德国的人才与技术积累深厚,战后在美国的援助之下西德经济迅速恢复,也一度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德国自身实力有限,如果想要将影响力更快扩展到更多地方,那么推动欧洲一体化无疑是最佳选择。

德国经济、科技与工业实力强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可以利用自身巨大的优势,轻而易举获得更多的原料供应地以及更广阔的商品市场,为本国创造更多的财富。


虽说英法德并称欧盟“三驾马车”,可实际上德国也明白就个体而言,自己跟英法还是没法比的。由于二战的失败,德国长久以来在军力与政治上受到钳制难以施展抱负,而英法两国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也都是联合国五常的成员。

如此情况之下,德国想要获得更高国际地位与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要另辟蹊径。在强悍的工业与科技实力推动下,德国发现自己可以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欧盟,将自己的心思隐藏在欧盟的集体行动里。以“欧洲联盟”的名义办事,成为了德国在世界上更便捷更广泛投射自身影响力的最佳方式。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理性”出名,而德国正是看清了德国的荣耀与欧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欧洲的一体化才能实现德国光明的前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英国忙着退群苟安,德国维护欧盟更是出于一股雄心。


澹奕


很简单啊,德国做的就是当年美国和苏联做的翻版。利用欧盟统一市场,德国倾销自己的工业品,同时可以极优惠甚至控制很多国家的资源来喂自己。

特别是东欧巨变后的国家,大部分都经历了去工业化,被西欧资本掠夺。这些国家只剩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德国本国劳动力成本高,东欧国家就出卖廉价劳动力积累内部资本。

只要经济面好,整个欧盟都会显得兴兴向荣。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大国自顾不暇,小国只能遭殃。

这就体现出欧盟另一个好处,就是德国只需要倾销商品来喂饱自己,不用对其他国家起到帮扶义务。当然肯定有人说帮了,那点帮也叫帮?简单的举例就是如果没有江苏广东的财政转移到中西部,很多省份经济不会好。

正因为欧盟毕竟只是个国家联盟,没有更高一级的中央集权政府,实际上导致欧盟成为所谓的三驾马车(现在是两架马车)施加内部霸权的机构,大部分弱国用资源和市场喂饱强国。

结果就是当欧债危机爆发,因为希腊等国没有货币主权,不能通过增发货币缓解危机。就只能问欧盟央行借,用啥做抵押,主权呗。央行拿主权有啥用,最后不都是被法德用了。所以能看到在讨论借不借希腊钱的时候主要是德国这些大国拿主意。

这就是金融资本时代的玩法,换到产业资本时代,就是纳粹侵略,更隐性。所以德国不会离开,利益太大。离开就只能像日本一样或者依附美国,或者依附俄国,至于法德报团还不足以挑战这两国,否则欧盟早替代北约了。


卧家人


当今之世,列国争霸、大国称雄,如果没有欧盟,德国🇩🇪、法国🇫🇷也就是大号版的韩国而已,在国际上那里会有影响力!这是德国、法国极力维持欧盟、统一欧洲的根本目的!


事实上,自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这个分裂的地区一直在谋求重新统一。公元九世纪的查理大帝(统一欧洲建立查理曼帝国,死后帝国被三个孙子分裂成如今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十九世纪的拿破仑、二十世纪的希特勒都曾为之努力奋斗过,只是没有最终成功。


德国法国都是一流国家,可是国土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加之人口少,要想在当今世界谋取一把交椅以成鼎足之势,那么统一的欧洲欧盟就是其必然的选择。可如今英国为了自己的小九九被美国佬忽悠公投脱欧,搅烂了一个大好局势,欧盟崛起之路必然往后推迟。欧盟未来之路荆棘丛生,既有外部大国的阻力也有内部各小国的利益纠葛,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估计是此刻默大妈最想说的话!

当然,分裂的欧洲才是最好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圣哲同学


国家利益考虑,进一步讲,德国谋求国家地位的恢复,重塑世界大国地位的需要。德、法两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话语极重。欧盟强,则德国强,欧盟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一极之一。


欧盟,重要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三极之一

欧洲历史上曾有不少大帝国,近代以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曾经一度占据着超过大半个欧洲,很可惜,拿破仑折戟于莫斯科。德意志第三帝国也曾无敌于欧洲,欧洲多国臣服在其装甲洪流之下。二战以后,欧洲“统一”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欧洲民众对战争的警醒,铁幕的降临,欧洲笼罩在美苏争霸的巨大压力下。由于实力的下降,出于自身经济、安全等原因的考虑,法、(西)德、意、荷、比、卢六国倡导成立欧洲煤钢共同,随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相继成立,共同组建了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随着时态的发展,冷战的结束,欧洲逐步走向政治联盟,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欧盟的成立。



现如今,欧盟总共有28个成员国,2018年欧盟经济体量达18.7万亿美元(德国3.99万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超过5亿人口,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可以看出,团结的欧盟是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世界两大航空巨头,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占据着航空市场的主要份额。本世纪,欧元流通以来,已经成为次于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近日,德国外长到访伊朗,为了维护《伊核协议》,其已表态,欧盟将尽快开通与伊朗贸易的新结算机制(欧元结算),以避开美国制裁,保护欧州企业。



如果,欧洲经济、政治,甚至是防务一体化能继续向前发展,“一个团结的”欧洲,实力不可限量。

默克尔,欧洲经济的第一把手,欧盟列车火车头

德国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过4万亿美元,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同样也是欧洲央行所在的。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欧元区的重要支助!可以这么说,德、法两国主导了欧元区走向,而法国也在和德国争抢欧盟第一把交椅。☞历史上两国都曾是欧洲大陆的霸主。

(德国经济数据占比图)

谁掌控了欧盟,谁就具备同美国争雄的能力,欧洲大陆逐步走向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前途漫漫。“一体化”的欧洲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力量,都是未来世界(美中欧俄)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欧洲的分裂,一体化进程遭遇不小的挫折

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多国经济深受其害。随之而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又一次重创了世界经济。以希腊为首,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先后出现严重危机,欧元区经济深受打击,是否救助,怎么救助,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传统大国分歧严重。最终为了欧元区的未来,各国相互妥协,实施救助计划。


欧洲多国矛盾凸显,一体化进程受阻

欧盟的迅速扩大,从最先的12个创始国到现在的28国,实力的加强也意味着矛盾的增多。南欧、东南欧新加入伙伴为了向“欧盟标准”看齐,月平均工资逐年高度(10%)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财政吃紧,而德国薪资长期维持2%的增长速度,民众是不满意的。当欧元区出现债务危机时,对于需要德国民众拿“自己的钱”去救助欧洲五国(笨猪五国)困难重重。


而英国民众也认为加入欧盟以来,英国自身并没有收获多大利益,反而受这些国家拖累,所以当初英国脱欧公投时,支持脱欧的公民微弱优势超过半数。

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欧盟一体化的内部阻力

西欧经济发达,东欧、东南欧整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加入欧盟可以拥有一个广阔的市场,拥抱了大树,可同样的对于国内经济的冲击是不可小视,欧洲经济一体化,西欧强国工业严重冲击了新入盟国家原本的实体经济,欧洲多国的经济结构,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半数。

当初希腊为了尽快加入欧盟,美国高盛公司帮助作假,隐藏债务,希腊顺利加入欧盟。

欧盟的成立,不利于美国掌控欧洲,也挑战了美元霸权,美国不会无视欧洲一体化顺利前进。只要需要,美国完全有能力分化瓦解欧盟内部成员国。(欧美经济战,欧债危机,英国脱欧背后的美国因素☞广场协议“失落的二十年”)

默克尔,心力憔悴

默克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女性”榜首,19年1月入选“全球十大思想者”,德国“铁娘子”。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任女总理,如今已经开始了她第四个任期(最后一个,21年卸任),可以说,她为德国服务16年,已经心力憔悴。德国未来走向需要一个“后默克尔时代”接棒(德国右翼势力抬头)。6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欢迎来访的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时身体明显颤抖,引发外界对其身体担忧(事后默克尔解释未喝足够的水)。

下个月,默克尔将迎来65岁生日。一个女人,为德国服务16载实属不易!

☞(喜欢我的回答,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聚焦国际时事,点评热点事件,用客观、公正的心看待问题)


past颖甜


多年来,德法英三国一直被誉为欧洲三驾马车,足见三国在欧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如今,英国沸沸扬扬吵着要脱离欧盟,而德国却极力维持欧盟,两者由此形成了鲜明对照。

那么,德国为何对维持欧盟不遗余力呢?

以德国所在的欧盟所处的位置而言,欧盟夹在美俄两大国之间,一直是两者争夺的对象。欧盟诸国虽是美国的盟友,但美国很少尊重他们,动辄对其内政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近在咫尺的俄罗斯犹如一只威猛的老虎,对欧盟虎视眈眈,不能不让欧盟心有戚戚。

然而,一个团结稳定强大的欧盟就能对美俄两国形成掣肘,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如果美国对欧盟过于苛刻,则具有欧盟领头羊之称的德国完全可以携“异体同心”的法国带领欧盟投奔俄罗斯,让美国痛心疾首,后悔不迭;要是俄罗斯对欧盟非礼,便可加紧拥抱美国,这样俄罗斯反而更加孤立。

这就不难理解德国全力以赴维持欧盟的缘由了。此外,德国也有其他考量,就是德国的大国情结。

德国在战败前很长时间内都是欧洲乃至世界有威望的国家,不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等都名列前茅,受到很多国家的尊重。然而二战后被迫与美国结盟后,美国不仅强行驻军,让其成为半独立的主权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也没有一席之地,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总是挥之不去。

但是,维系欧盟并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就能弥补心灵的创伤,满足大国的虚荣,就能与美俄等世界大国相抗衡,展示德国固有的卓尔不凡的一面。这从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总统面前的迥然表现可看出端倪,前者对特朗普不卑不亢,有时还怒目相向,后者对特朗普极尽讨好逢迎之能事,奴颜婢膝十足。

由上观之,德国极力维持欧盟是有着一定的考量的,不仅有着对美俄的顾忌,也有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情结,更有着对未来殷切的期待。

点赞太容易,评论显真情,欢迎关注、留言,等你评论,等你『一鸣惊人』!

江淮圣手


两次世界大战西欧遭到重创,殖民地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再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为了对抗美国、苏联,保证西欧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1965年4月8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成立。所以不只是德国要极力维持欧盟,只要是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欧洲国家都想维持欧盟,只不过谁当老大还是问题。

德国极力维持欧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1、经济利益。欧盟各国没有关税,商品、劳力、资金、服务等等自由流通,整个西欧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德国是欧盟中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获利最多。

2、政治利益。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对于二战负有战争责任,因此在外交等领域受到重重限制,在联合国地位也不高。可以说只有利用欧盟的影响力,德国才是一个世界大国。

3、军事利益。二战后美国在德国西部领土上的驻军一直没有撤离,这对于德国来说是极端危险的,国内局势很容易受到美国影响。1990年两德统一的时候要不是欧盟各国一起向美国施压,美国军队肯定也会部署到德国东部领土上。可以说欧盟是德国对抗美国的“武器”。


当狗容易做人难


欧盟一共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的国土面积加起来约有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5.125亿,GDP总量17.278万亿美元,人均GDP33715美元,可以说欧盟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然而不管欧盟有多大影响力都无法改变一个客观现实——欧盟成员国之间绝非铁板一块,这点在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国家甚至放言要退出欧盟,英国更是直接付诸行动。有放言要退出欧盟的国家,同时也有坚决维护欧盟的国家——德国就是后一类国家的典型代表,那么德国极力维持欧盟的目的何在呢?

从地缘结构来看:德国地处中欧,在历史上长期面对来自东方的俄国(包括历史上的沙俄、苏联和如今的俄罗斯联邦)和西方的英、法等国的双向战略挤压,而德国本身的国土面积并不大,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是真正的四战之地。在二战结束前德国这片土地一直是欧洲各路地缘政治势力博弈的场所——先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各诸侯邦国内战,接着又相继卷入拿破仑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可以说在二战结束之前德国从未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德国为改变自身地缘环境所面临的缺陷曾试图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欧洲的统一,然而现实告诉德国人:以德国的实力是无法压制整个欧洲的,更无法与美、俄这样的大国抗衡。既然以武力征服欧洲的模式已被证明不可取,于是德国在二战后转而开始尝试以经济纽带构建欧洲共同体,使自己置身于共同体的保护之下。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1952年同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组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一组织正是欧盟的最早前身。

从经济利益来看:德国地处中欧的地缘格局尽管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军事上的不利地位,不过在和平年代这样的地缘格局倒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地处中欧的德国可谓是四通八达,可以同西欧的法国、东欧的俄国、孤悬海外的英国以及南欧、北欧等地展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德国是欧洲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几乎全欧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转。欧盟的存在使德国从经济上与欧洲邻国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盟内零关税,人才、商品、资本、服务自由流通,货币统一……到2017年连漫游费都取消了。历史上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更多的只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概念,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所以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在1871年强势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打破了德意志各邦之间贸易壁垒,有了统一的市场。如今德国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繁荣更需要统一欧洲市场,这样德国的工业竞争力才能最大化的展示出来,统一的欧洲市场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从政治利益来看: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和加害国在战后一直受到严格的军事限制,迄今为止尽管德国在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早已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大国,可在政治军事领域不仅比美、中、俄三大巨无霸差得远,比之作为欧洲另外两个大国的英、法也有相当的差距。随着德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德国自然也希望增强自身在国际上的政治军事影响力,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然而德国要增强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却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自身实力有限;其二曾屡屡在公开场合为二战罪行道歉的德国如果要谋求增强自身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极易引起二战受害国的警惕。正因为如此德国才需要将自己置身于欧盟的框架体系之下,以欧盟集体行动的一部分为名介入到国际政治军事事务中一方面借助其他欧洲国家的实力以实现抱团全暖,以弥补自身政治军事实力的欠缺,另一方面避免给外界造成德国是在重走二战老路的印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德国维持欧盟主要是出于自身的两个战略大利益。第一个关系到德国自身的国防安全。德国由于二战战败的缘故,至今还不是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现在德国本土依然有9万7千人的外国驻军(美英法),驻德美军甚至就驻扎在德国国会大厦对面,这些外国驻军时刻都可以颠覆德国的国家政权。德国维持住欧盟,则可以利用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来牵制住这些外国势力。毕竟德国一倒整个欧洲都得爆发大地震,欧洲大地震整个世界都会遭受波及。

其次,德国本国的经济安全。我们都知道德国之所以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德国缺资源,德国所需的能源跟工业原料都需要进口,而进口的渠道也很单一,只能通过英吉利海峡跟波罗的海的通道,这使得德国的运输命脉很容易被切断(英法的封锁)。德国维持住欧盟,那么整个欧洲的登陆口岸都可以成为德国的运输通道,这样德国的运输命脉就不会受到影响。德国现在每年对外进口的资源能源类产品高达2000多亿欧元(部分从俄罗斯),而德国维持欧盟的每年花销也不过200~250亿欧元,花十分之一的钱保证自己的命脉安全超级划算。德国跟日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