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给过你哪些启示?

江湖刘行者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逍遥游,是指摆脱世间一切名利和个人成见的牵扯,使精神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绝对自由的境界。作者借大鹏雄姿比喻自己宏伟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无滞无碍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对被人讥笑为“大而无用”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辩解。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无形地贯注于行文当中。然后画龙点睛地阐发主题,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轻轻带出主题。最后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收笔。

《逍遥游》描述了一种无所依托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只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文章后面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以保持灵动和生机。

本文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穷形尽相。很符合作者本人飘逸洒脱的个性。







高尚其事



庄子,名曰庄周。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鄙人多年前就读过《庄子》。当初并未完全领域《庄子-逍遥游》的真谛。我是何时才领悟其真谛的呢?


先说与之类似的法家经典。

我曾读过多遍法家经典《商君书》和《韩非子》。并且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但对法家思想。我只读懂了99%。直到看过李连杰主要的电影《狼犬丹尼》后,才真正彻底领域了法家思想的真谛——儒以文乱法。

我读道家经典《庄子》的领域,与法家经典虽不相同,但却类似。是在《王者荣耀》游戏中领域的。

去年,儿子开始教我玩王者荣耀。最近两个月,开始玩庄周。


庄周的被动技能和三个主动技能,除了蝴蝶效应与庄子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外,其他三个技能,完美的诠释了道家思想:自然意志、化蝶、天人合一。

庄周特点是控制技能对其无效:被动技能可以解除控制、一技能可以解除控制、大招可以解除全体队友的控制。并且在2秒内免疫控制。这完美的诠释了《逍遥游》的主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洒脱。


杨朱学派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庄子《逍遥游》的三点启示:得不喜!失不忧!放空自己做个傻子!


在中国哲学家中,庄子是最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一个,他傲视王侯轻视富贵崇尚逍遥,他摒弃世俗追求审美,是思索最深刻、精神最纯粹的智者。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孔子汲汲于功名,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哲学是现实和理性的,仁义礼智信是他对人的规定和理想。孟子是个暴脾气,在王侯面前绝对是一副傲娇的样子,他追求大义凛然的大丈夫精神,崇尚仁政和实现王道理想。孔子和孟子属于此岸的哲学家,此岸即现在即世俗即生活,是现实的理性的哲学。而庄子与老子属于彼岸的哲学家,彼岸即超脱即无为、清静自然、即审美,是一种超越尘世、脱离文明、最好摆脱包括身体在内一切物役、行役的枷锁,心灵彻底自由无依无靠,走向逍遥之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属于道德和伦理的学问,它教人如何治理人生,而道家是治理心灵的学问,它教人如何治理那茫然无措,狼奔豕突的心灵。

老子是人生的智者,他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反面,庄子则是一位超越人生的至人,他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内核。人由物而化由气而生,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于尘土,归之于尘土,人的一生无非是气聚、气散的过程。生时朝霞满天,死时落日灿烂,生与死无非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而已,死亡就是回归大道。所以当庄子的老婆去世时,庄子高兴地敲锣打鼓坐地高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俗世中沉浮的朋友惠施,显然达不到庄子的超脱境界,还骂庄子是个无情汉;连一向洒脱的明朝小说家冯梦龙都写小说来咒骂庄子。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庄子的思想无疑是超越于世界、超越于尘世的,他就像一个跑得太快的行者,前面是无边的黑暗和寂寞,后面无人赶上。庄子显得如此的寂寞。是的,哲学家就应该寂寞,寂寞是哲学家的宿命。

庄子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对生命的价值和自由的深层思考。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如同万物一样皆有灵气,灵的价值就在于摆脱物役,达到逍遥之境。人们都追求自由,美国人甚至说不自由勿宁死,但庄子认为身体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真正的自由是取消一切依靠,取消一切功利,有时候甚至连有目的的审美都可以取消,达到无拘无束、无牵无挂、无滞无碍的逍遥之境。按照庄子的想法,人生就像在一个大鱼缸中遨游,看似自由自在,但拘束无处不在;看起来很美丽,其实很悲哀。当人们还在赞美情人之间相濡以沫艰难相爱的时候,庄子却冷笑一声说,不如相忘于江湖。表面上的苦爱,实质上却痛苦不堪,爱其实不是手段,爱是我们的目的,爱不是做给别人去看,而是两颗心紧贴在一起时候的温暖与安然,所以当你不爱的时候,不如一别两散,各自生欢。

庄子就是这么冷酷,因为他看到的是人生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而我们也许只会看到表面的风光,却看不到内心的彷徨。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齐物论”,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站得足够高视野足够宽的话,就会发现,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一样的,都遵从于自然大道,虽然形式上千差万别,但道的内核却异曲同工。所以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一样;狙公给猴子的朝三,与暮四一样;生与死一样;成功与失败一样。有的人钟鸣鼎食朱门大院,有的人一贫如洗衣不裹腹,有的人起高楼,有的人宴宾客,到头来却还是“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人生的苦,来自于欲望,来自于对比,来自于心的不自知,而离苦得乐,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儒家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快乐;佛家认为人生本虚无,人生下来注定痛苦,唯有成佛才得快乐;而道家则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应自然大道,虚空自己的心灵,才能得到快乐。庄子齐物论的观点给我们的人生有三点启示,按照这三条路去走,人生将会变得异常轻松。

得不喜失不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按照庄子的“齐物论”,我们的生活就很容易了,因为你要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的话,你的心就会轻松起来,《庄子秋水》中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只分之无常也”,意思是说,得到荣誉和富贵利禄,你不必狂欢狂喜;失去了这些东西,你也不必耿耿于怀哀愁忧愁哀伤。庄子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处来看人生,既然一切都齐物,当好运来临时,你不必手舞足蹈;当灾难临头时,你也无需哀愁忧惧,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你不必为花开而欣喜,为花落而伤悲一样。春天来了她还会离开,太阳升起它仍然会落下,你何必有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呢。庄子的哲学是整体系统的哲学,万事万物的增长必然是另外一个事物的消减,快乐来了,也许伴随而来的是悲伤的滋长。你在这里得到的,必将会在另一处失去。因此我们要把得看得淡一些,把失看得轻一些,就像《菜根谭》中所说,“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得与失存乎一心,心宽了,世界就大了,心静了,则人生处处桃花源,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莫让繁华遮望眼心静则安

在庄子的养生哲学中,最重要的是“心斋”与“坐忘”,这也是他养生的重要的学问,是走向人生逍遥境界的初步但最为关键的步骤。《庄子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者,心斋也。”

意思是说,心志专一吗,不用耳而是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是用气去感应它的作用,气是虚空而能够容纳万物的,只有大道能虚,人心能达到与道相合的虚空境界,这就叫做心斋。

人生和世界都是虚空的,因为只有虚空才能包容万物,只有虚空才能抵达道的境界。心是我们灵魂的主宰,它容纳的多了,心就不自由了,只有它空无一物的时候,灵魂才能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样达到万法归一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身莫如治心,心空则阔达,阔达则格局广阔。

“坐忘”又是什么呢?《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借颜回的话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意思是说,忘记自己的形体,摆脱自己的聪明,如此身心的束缚都被摆脱了,身与心与大道合而为一,这就是坐忘。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让心放空的精神。所谓“心斋”就是摆脱心的束缚,去除在心中的名缰利锁。庄子提出,现实的枷锁固然坚固,但真正束缚我们的还是心灵的枷锁,如果我们能够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话,忘却了蝇营狗苟的俗世生活,我们就可以达到人生的自由。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也,动与过也”,体外的刑罚用的是金和木制成的枷锁,而内心的刑罚则是精神的折磨。庄子的意思是说,肉体的痛苦固然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欲求的不满,是欲望的膨胀和灵魂的拷问,是内心的悔恨。总而言之是心的不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安是救赎灵魂的唯一途径。

如何才能去除心灵的枷锁,求得一处心灵的桃花源呢,按照庄子说法,就是给心灵做个减法,减少点欲望,要知道眼前的繁华既非你所有,更非你一人之所有,适当将心放空,才能放飞自我,适当减少些功利,心灵才会达到审美的境界。

少一些心机,做个快乐的傻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是反智的,因为按照庄子逍遥游的追求来说,人类有智慧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所待,有所待就会让物欲塞满内心,如此,就无法取消所待,带来生命和灵魂的不自由。

庄子认为人无所求,才能在淡然无味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精髓。他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你有本事有技巧,但你一生劳碌辛苦;你有聪明有才智,但一生忧虑恐惧。如果忘记技巧和聪明的话,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自由的遨游,如唐人所说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由自在。

因此,聪明人往往自以为是,愚笨人往往斤斤计较,因为他们的心被世俗和物欲所充满,做不到虚空,自然就不能够容纳万物,自然就不能够超然物外。因而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你纵然聪明,但你可以活得傻一些,傻其实就是平淡,因为“人间至味是清欢”,只有平淡才能长久,才能在人生的咀嚼中保有悠长的回味。

所以人生的快乐之道就是多一些大道的纯真,少一些世俗的机心,做个快乐的傻子,这就是庄子教给我们的人生之道。


好玩的国学


《庄子》首篇以“逍遥”为名,“逍遥游”之意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有六处,除《逍遥游》及《大宗师》篇,其余四处见于《天运》等外杂篇。见于《逍遥游》及《大宗师》者如下: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成玄英在《庄子疏·庄子序》中说:“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泛举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狂放自得之名。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蒙培元说:“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庄子》内篇的《逍遥游》,正是庄子哲学的主题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自由意志论者,所谓‘逍遥’,就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据此我们认为,逍遥游给我们最大启示应该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自由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符合“道”的自由,这种自由既是我们内心理想的实现,又是物我两忘,让渡自我,与自然一体的精神自由,所谓“道法自然”也。

另外,《逍遥游》篇中,庄子借与惠子的辩驳,说明了“无用之用”的观点,而《山木》则篇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来证明“无用之用”。如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从这里我们看出,人不能太冒头,为人做事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桐琴候月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学识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尤其深入探索了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世间万物皆出于,道,道,能生化万物,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自动产生,并且永不会毁灭的东西。他还认为,道,不但无形,还,无为。他认为,天道自然,主张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否则就会违逆万物的本性。

庄子的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他视人的生死为自然规律,生不足乐,死不足悲,蔑视权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哲学巨著和文学杰作,也是珍贵的古代文献。

庄子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思想,《逍遥游》中一则寓言讲,北海有条大鱼,名鲢,个子大的不知有几千里,他一变而成鸟叫鹏,鹏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鹏奋起飞翔,翅膀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鹏趁着海水震荡飞南海,激起千里海浪,飞到九万里高空。小雀们嘲笑大鹏说,何必飞那么高呢?我向上飞还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草香蒿中翱翔,已经是飞的顶点,小雀不理解大鹏而嘲笑,庄子认为,无论是大鹏雄飞万里,还是小雀腾跃蓬蒿之间,也只是大小差别,它们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想不受时空局限而任意邀游的人才能进入,无所恃,的绝对自由境界。这就是庄子《逍遥游》的启迪。

庄子才华横溢,行文汪洋恣肆,他所用的词汇如万斛泉随地涌出,他创造的众多词汇,丰富了语言的宝库,就像他的,鹏程万里,蓬雀安知鸿鸽之志,等至今人们常运用。

纵观庄子学说,他的宇宙观,人生观都处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内,但在认识论方面,庄子的思想闪耀着辩证的光辉!🐴🌺🌺





飞天ZY漫雪


尘世熙攘,名来利往,古今同慨。

庄子《逍遥游》,经历有限,认知不同。儒家讲进取,进而不取,返身道家,未尝不能自救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顺其“天生”,享其自由,何苦机心用尽,强迫自己,竭力而为呢?

逍遥与世,也许不且实际。但是放纵精神,超然物外,累负自减,自感天地辽阔呢。


钱君史话


“道”之为人哲学——以《逍遥游》为例

言及庄子,所有人都会联想到那篇运用大量寓言神话、文姿多彩的《逍遥游》吧。《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哲学的终极目标。何谓“逍遥游”?它是指一种超然物外,无所凭待,无所束缚,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人与天地万物合一,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饿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庄子思想最好的总结。


首先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人生不自由的原因是因为“有待”,“有待”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条件,它们构成了对人生自由的束缚。舟靠深水才能航行,大鹏依赖风力才得以翱翔,而宋荣子即使在世俗纷争中坚持自我,但也仍未超越世俗荣辱的纷争,所以这三者都是“有所待者”。那么如何追求“无待”呢?庄子在文中提出了解决的路径,那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神”“圣”都是道的化身,只有达到他们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可能真正实现“无所待”。

庄子

再者是“无用”即“大用”。文中庄子通过与惠子的对话,以大瓠和大树为例子,向我们阐述了“无用”即“有用”的观点。惠子认为魏王送的种子结出的葫芦大而平浅,觉得无用就把它砸了。庄子就告诉他一个宋人卖药的故事启发他,并教他如何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这充分说明庄子注重事物的内在价值,尽管东西看似无用,但深入发掘很可能找到它“有用”的一面。庄子认为人应该注重内在价值和自我价值,善用“无用”来实现自我。


最后是“有己”达“无己”的转变。“有己”是指人们的“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对立。“有己”使人们能够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限制了人生的自由,因此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向“无己”追逐。结尾这一段是我认为全文最精彩最精华的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面对惠子的再次质疑,曰:“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他认为与其担忧大树无用,不如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如此乐观豁达,顺其自然的生存观!他认为世界万物本质都是一样的,高低贵贱,美丑是非都不过是对于世俗的偏见,我们要想真正领会“道”就必须抛弃这种偏见。


晴小橙726


无物喜

不己悲


秦岭布衣


逍遥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奢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多少人能放下,有多少人能舍得!佛,老子,庄子,圣人们无一不是舍弃了切断了诱惑,贪嗔痴,才悟道的。我辈乃俗人,看看就好。


些子大法惟一传人


认清自己,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