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新大风歌


农村人勤劳、朴实,到了农村你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风土人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也变了很多,很多人都没有那么热情了,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了。

但在农村,就算是农民们不热情了,不管有多忙,听到这一件事还是要抽空去“帮忙”,到底什么什么事呢?

这件事就是农村里举报的白事,如果本村的邻居家人去世了,这家人就会请邻居们来帮忙,首先会找到一个“管事”的,负责安排丧事期间的大小事宜。

农村的白事上,还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办丧事的家人找到你了,别管多忙都得去,也不管对方给自己安排的什么工作,都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但是喜事不一样,喜事找人帮忙,是可以拒绝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

首先俗话说“死者为大”,什么事都没有丧事大。

作为同村的人,一起相处这么多年,突然离世一个,按照情理来说也应该去帮助做点什么,为死去的人做出些贡献,也算是积德了。所以农民们不管手里有什么活,都会放下帮忙办理丧事。

而且不去帮人家的话,等你真正需要人的时候,对方肯定也不会帮助你。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朋友,尤其是在白事这种大事上,要是这个时候都不去尽自己 一份力,那以后估计自己的关系链也就崩塌了。

最后就是家里人去世本来就是很悲痛的事了,要是这时候还拒绝,可以想象东家的心情,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甚至两家还会因此闹得不合。


康复路上的小杨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外婆去世,出丧前村18大金刚说的段话。他说“谁家没有娘,谁家没有父,谁家不葬娘不埋父,如果你不想参于明天抬棺,请提前告诉我,以后你家的事,我们金刚不参与,要想解决办法有两,一是自己一家人自己抬,二是自己去别村请。这次安排到谁抬杠,谁明天早准时到场,不得推辞”。第二天早上,外婆是七点出丧,6点多18金刚一个不落到场。

通过上面这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也能说明一点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拒绝。一方面,农村就那么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次人家家有事,你不帮忙,临到你家了你也不好意思请别人,特别是农村白事,这不是得罪一家人,一得罪就是全村人,除非你以后家里不埋人。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对于重大事情,个体能力难以解决,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比如早期的盖房,都是相邻间帮忙完成。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也在变化,原来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也不是牢不可破。原来的村庄圈子也不再是原来的圈子,熟人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说父母那一辈人,村子里他们之间没有不认识的。到了我这一代,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在家待不了几天。过年回到村子,我们同龄人之间,好多见了面都不认识,那些比我们小的,又没有亲戚关系的就更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父辈他们那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第二我们年轻一代,读书在外,工作在外,家里都是老人参与农村的事物,我们很少参与,懂得规定也越来越少,有些“不成文规定”随着时间也被慢慢冷淡。比如,原来孝子见人要下跪,现在基本就没有了。第三,过去我们农村是个人情大于天的社会,现在全社会都一切向钱看,都以金钱相交换。很多原来需要借助邻里帮助才能解决的事,现在不需要了,掏钱就能办。比如现在盖房,没有谁再找邻里帮忙,都是出钱请人做。

农村人人遵守的不成文规定,从另一面把城市和农村做了很好区分,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也在悄然被攻破,我们也无能为力,为愿在金钱化浪潮下的农村还能保留点不被攻破的“不成文规定”,让我们在冰冷的金钱社会里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帮不帮忙


今年正月初十我妈妈去世那天,因为疫情严重,严格来说不能去土葬的,但是为了让老人家入土为安,我们还是偷偷的在夜里送她上山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以前积蓄下来的人情有多重要了。妈妈下午5点50分去的,一放鞭炮,村里马上有五六十人过来帮忙,去挖穴的,去买办的,帮忙道士做道场的,人多力量大,在晚上十点前就做通了一切,然后出棺,一切都顺顺利利的。关键是因为疫情原因,他们连顿饭都没得吃。特别地感谢来帮忙的兄弟姐妹!在我们那里,以前大部分人都出外打工,碰到红白事都只是发个红包不回去。结果是留在家里的人每次都是累死累活的,很多人抱怨。现在村里有个不成文规定,我家有事你不来,到你家有事了,叫我我也不去。


响321654


不是不可以拒绝,而是农村是个人情味非常浓的地方,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农村人。

记得在14年的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刘奶奶80岁,因为突发心梗寿寝正终,当时我们都在田里做活,刘奶奶有晒太阳的习惯,但当我们日落而息回家的时候,发现刘奶奶还坐在躺椅上,我们也没有太在意,还打趣说刘奶奶这是要晒月亮哦。可当我们说了几句话时,刘奶奶没反应,我们感觉不对劲,就上前又叫了几声,刘奶奶还是没反应,后来爸妈出来一看,刘奶奶走了。

因为刘奶奶家亲人都不在身边,爸妈二话没说赶紧去村里把能张罗事的叔叔阿姨都找来了,因为刘奶奶平时对我们都特别好,一听说刘奶奶出事了,全村300多户,能在家的几乎都过来了,有的人悲伤哭出了声,有的难受掩面而泣。当大家都回过神时,都是开始张罗刘奶奶的丧事,这是没有儿女在的情况下,全村人都是自发的,有的联系刘奶奶亲人,有的联系棺材,村里几个长者给村里的几个年轻的告诉它们准备好家伙式给刘奶奶挖个坟,然后还有联系丧事一条龙的人,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该花钱的花钱,该出力的出力,真的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在农村哪有什么“不成文”的规定,都是一群朴实的人做着一些朴实的事,在农村生活,总是会让你感受到人和人没有那么大的隔阂,原来邻居也是可以成为亲人的,这就是农村的“规矩”。


一起种植


有句老话叫做“死者为大”,在农村这句话这句老话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农村办喜事主家不张口不到,但是不管是谁家办丧事,别说主家张嘴了,就是不挨个通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前去帮忙。虽然在农村关于办丧事都要帮忙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但是人们却一直默认并一直延传下去,那么这是为啥呢?

今年夏天我家胡同口的一位老太太去世,我们这里一般丧礼都要办三天,在邻居家办丧礼的这三天,我家除了我奶奶腿脚不便不能出去以外,就连我八十多岁的爷爷也都去帮忙。事后我问爷爷,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算不去帮忙也没人说你什么呀,爷爷却说,谁家都免不了有白事,在一个村子里住了几十年,这点忙还是要帮的。仔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在农村喜事上,没有什么沾亲带故关系的村民看不到,但是在白事上,几乎一多半的村民都能看到。

很多人说村子里有白事前去帮忙都是为了以后的人情往来,其实也并不全是。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来我家串门的爷爷,他就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前些年在他去世时,依然有很多人不沾亲带故的人前去帮忙,让老人入土为安。年轻人帮忙挖坑抬棺材,岁数大的人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因为无儿无女,在老人去世后自然不会有人在帮老人在回报这些事情,但是人们还是照样前去帮忙。

其实在农村不仅是办丧事时会有很多人前去帮忙,在到了收获季节突然遇到困难时,也会有很多村民前来帮忙。小时候农业机械还不发达,所以在小麦收获时,常常要起早贪黑忙碌十几天才会将小麦拉回家。小麦收获的季节刚好是雨季,如果此时下雨的话,不仅一年的心血要付诸东流,也可能一家人多半年都要挨饿。记得有一年我家小麦就要拖好粒时,突降一场大雨,此时在回家拿雨布已经来不及,周围地邻家有好几家都已经将小麦收回家,连忙将还没拿回家的雨布盖在我家的小麦上,虽然最后大家都成了落汤鸡,但是我家的小麦确保住了。几个邻居并没有觉得浑身湿透而难受,反而还因为我家小麦没挨浇而开心。

很多农村老人在跟着自己子女进城养老后很怀念农村的生活,他门除了怀念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外,更多的是怀念农村的浓浓人情味,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只要向村民求帮助,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帮忙,这些事情虽然都不成文,却会一直流传下去。


悠悠乡村路


对于农村白事的确是一个不成为的规定,大家可以说是不约而同的都来帮忙。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让主家也没有时间去办理这些事,毕竟失去了亲人非常的痛苦,再去张罗这些事也不可能,于是就由村里的人以及近亲属来帮忙料理。特别现在各个村都有红白理事会,一般这些人来主持葬礼的举行,对于村里的其他人来帮忙做其他的事情。



记得年前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一般都在外面工作,平时根本不在家里面,主要家里面的人情往来靠父亲来走动。去世了以后,我们就回到家里面,具体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村里有一个比较近的人帮忙去找那些人。我家的这个比较近的人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没有出五服的人,他围着村里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几个人,特别去挖墓穴,还有需要填土的人非常的多。


于是红白理事会的主要的一个头过来告诉我的哥哥说,你可以到村里面找着那些人。于是我的哥哥就去了转了一圈,结果到晚上几乎全村在家的户主基本上都来了。有事的直接说一声,但是大部分都说有事也必须来帮忙,有的来烧火,有的来烧水,还有的来洗碗,还有的来挖墓穴,还有的来抬棺材等等人员一应俱全。这或许就是村里的不成为规定,只要家里去世的人的丧主家去上门说一声没有推辞的,或者说没有叫到的人也来了坐坐,看看有没有能忙帮上忙的地方。


在农村这或许就是不成文的规定,村里面只要有去世的人不管你再忙,除非是家里确实走不开,大部分人都会来帮一下忙,不管是年轻的人还是年长的人都来坐一坐。这个时候基本上在以前可能有一定的小过节,只要不是八辈子深仇大恨,基本上都是忽略了这个事情,都来帮一下忙,至少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心里非常温暖的。通过这件事我也了解了农村人的朴实以及农村人不成文的风俗,这种不成文的风俗起到了一些增加亲情或者是感情的桥梁。用农村的话来说谁家都有百年之后去世的老人,帮了别人也就等于帮了自己。


三农一姐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确实是这样的,几年前我老家翻盖房屋的时候,只是从村里找了几个匠工和小工,等到开工了,村里来帮忙的人是很多的,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家族,有的是邻居,而帮忙做饭的妇女也是比较多,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翻盖房屋出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比皆是,比如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了,其村里帮忙的人有半个村庄,而他们不是为了一口吃的,而是能图个热热闹闹。当我搬到城里住的时候,却发现在城里,其人情味和农村是天上地下的,这几年连对门的邻居只是见了几次,更说不上人家姓什么,真是自己关上门朝天过的感觉。相对来说还是农村好啊,那么为啥农村里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呢?李子认为。



第一,农村人情味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城里这句话自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回到农村里来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呢?在农村里,一村人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种地干活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说话也是比较熟悉的。至于谁家有什么事情了,邻居们可以互相帮忙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远方的亲戚由于长久不联系,或者只是属于亲戚关系,所以就有了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在互相帮助下,村里的人情味更浓了。


第二,在农村里有一大家族。

在城市里生活,很多人都是从农村里搬进城去的,因此城里人交集的并不是很多。但是相对于农村来说,往上三代人都是一家人,而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有在五服之外的,但是来说也是同一个祖宗。所以来说在一个大家族下,很多农村人如果有事情就互相帮忙了。

如果在村里这个家族的人和另外一个家族的人联姻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是互相成为亲戚了,所以说如果一家人有事情,只要一呼应,其他的村里人都是来帮忙的。


第三,以前种地的时候是集体种地,虽然现在分开了,但是并没有隔开村里人的友谊。

在父辈的时候,以前村里种地都是集体种地的,人们也都是吃“大锅饭”的,因此村民们之间也是非常熟悉。虽然现在村里的种地适应了承包制,但是老一辈的友谊还是在的,所以也就没法隔开村里人之间的友谊。因此当村里一家人有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宁愿放下自己的活,也回来村里去帮忙,而这也是村里不成文的规定,一家有事情,其余的都来帮忙。


因此来说:

在农村里有许多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也是一些城里人不能复制,也不能学习的。特别是当村子里一人有事情的时候,比如盖房子,红白喜事等,其余的村里人都是会来帮忙的,所以也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没来帮忙,久而久之,这家人也是会被其他村民们所孤立的。所以来说,在农村里生活也是非常热闹的,也是一个大家庭,虽然大家庭中有一些小隔阂,但是在大事情上还是很统一的。


李子说农


有句老话叫做“死者为大”,在农村这句话这句老话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农村办喜事主家不张口不到,但是不管是谁家办丧事,别说主家张嘴了,就是不挨个通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前去帮忙。虽然在农村关于办丧事都要帮忙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但是人们却一直默认并一直延传下去,那么这是为啥呢?

今年夏天我家胡同口的一位老太太去世,我们这里一般丧礼都要办三天,在邻居家办丧礼的这三天,我家除了我奶奶腿脚不便不能出去以外,就连我八十多岁的爷爷也都去帮忙。事后我问爷爷,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算不去帮忙也没人说你什么呀,爷爷却说,谁家都免不了有白事,在一个村子里住了几十年,这点忙还是要帮的。仔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在农村喜事上,没有什么沾亲带故关系的村民看不到,但是在白事上,几乎一多半的村民都能看到。

很多人说村子里有白事前去帮忙都是为了以后的人情往来,其实也并不全是。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来我家串门的爷爷,他就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前些年在他去世时,依然有很多人不沾亲带故的人前去帮忙,让老人入土为安。年轻人帮忙挖坑抬棺材,岁数大的人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因为无儿无女,在老人去世后自然不会有人在帮老人在回报这些事情,但是人们还是照样前去帮忙。

其实在农村不仅是办丧事时会有很多人前去帮忙,在到了收获季节突然遇到困难时,也会有很多村民前来帮忙。小时候农业机械还不发达,所以在小麦收获时,常常要起早贪黑忙碌十几天才会将小麦拉回家。小麦收获的季节刚好是雨季,如果此时下雨的话,不仅一年的心血要付诸东流,也可能一家人多半年都要挨饿。记得有一年我家小麦就要拖好粒时,突降一场大雨,此时在回家拿雨布已经来不及,周围地邻家有好几家都已经将小麦收回家,连忙将还没拿回家的雨布盖在我家的小麦上,虽然最后大家都成了落汤鸡,但是我家的小麦确保住了。几个邻居并没有觉得浑身湿透而难受,反而还因为我家小麦没挨浇而开心。

很多农村老人在跟着自己子女进城养老后很怀念农村的生活,他门除了怀念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外,更多的是怀念农村的浓浓人情味,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只要向村民求帮助,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帮忙,这些事情虽然都不成文,却会一直流传下去。


爱恨交加情仇世家


以前的时候倒是有,现在真的可以说农村人人情味越来越淡薄了。并没有什么说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要这样做,当然了,农村有红白喜事大家基本上都会去,但是有一些人情冷暖你也必须要考虑到。


农村的礼尚往来

①红白喜事:农村上有红白喜事,基本上是一定要去参加的,这算是不成文的规定。但是现在也考虑到了人情冷暖。这基本上都是礼尚往来,谁也没说必须一定要参加。但基本上这是不成文的规定,我来你家了,你基本上就要来我家。

我们村里面有一个在重庆是一个负责人,后来他家里面就发了财,但是他只顾他们家里面闷声发大财。我们村里面基本上都不管不顾,他父母去世的那一年刚好下着大雨。也没有人愿意给他抬棺材,这是因为他不经常跟村里面人来往,看不起村里的人。


②过年走礼:过年的时候要去看亲戚,好一些的亲戚基本上拿的是鸡蛋和牛奶。这就要看你们两家关系处的如何了,我去我姑姑家都是两箱牛奶。然后去其他地方,要么吃一箱坚果,一箱鸡蛋。但是去年我看一个叔家,按理说他比我们小,应该去我们家,我们给他拿了东西,他还不来我们家,见面了也不说话。我们从来没有得罪过他,这是怎么回事?后来干脆也就不走了。

农村现在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没有,有的话也就是你们之间的一些礼尚往来。


畜禽养殖学堂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矩没人可以拒绝?

出生在农村的我,切身体会过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我想这种不约而同的规矩规则或是风俗,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品质文化,影响和感染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惯。那么,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矩没人可以拒绝?我想展开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对于白事,叫不请自来。只要是你的家人或是其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你的亲戚朋友知道情况的,肯定会首先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时间去参加,这点毋庸置疑。记得,我小时候去参加我姑爹的丧事,那时是大冬天,冷的要死,到了听大人讲,能到场的亲戚朋友都来了。他们有的住在市区里面,有的住在乡镇里面,还有在外面打工的,不管多远都来到小村庄,为老辈披麻带孝,磕头烧香,敬酒哭诉,尽自己最大的那一份孝心。

对于红事,叫不请不到。谁家有喜事,都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上门送喜帖,客客气气的说,希望能够来参加。不给送喜帖的家庭,大多数就不会去参加了,毕竟人家没有请你去,去了场面也很尴尬。我表妹年前结的婚,我表哥他们就开个车,挨个到每个亲戚朋友家里送帖子,实在有事不能来的,也不会去强求。就比如说我,表妹结婚那天,而我正好在外地考试,时间点赶的不巧,我也很想去参加热闹热闹,可是实在去不了啊。

还有其他的一些个“不成文”的规矩,例如,酒桌上,资质最老、年纪最长的前辈要坐在上座,其他的人需要“论资排辈”坐,敬酒的坐在一旁随时准备给大家敬酒;长辈们没动筷子,你就不要动筷子,即使再饿也不行;过年过节,长辈一般都会给晚辈们一点压岁钱;亲戚朋友请你吃饭喝酒,改天你要再邀请他们到你家做客吃饭,等等。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我们人类属于哺乳类,是要一个群居的群体,没有了群居的大环境、大氛围,一个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没有了人际的交往,必定举步维艰;二是从人情交往来讲,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懂的规矩和人情交往,没有了亲戚朋友,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情况,不会有人主动去帮你,你也就会陷入到窘境,这种生存之道,是我们老一辈总结和传承下来的。

总结:对于问题其中的原因,自己没有切身经历过是很难讲全讲透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朴实憨厚的农村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个好的文化风俗,使其成为我们世世代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