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圈外扒姐


说到绝笔诗,因为前不久特意去翻查唐伯虎的大致生平资料,眼前还记得他的这首: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前两句体现了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苦难的唐伯虎堪透世事、对死亡的豁达坦然,后两句则又反映了他对生命、对人世的留恋不舍。

虽然很同情惋惜唐解元命途多舛、为当世大才子却终身抑郁不得志,但对他“阳间地府俱相似”之语并没有共情感,反而觉得有点糟糕。若阴阳间俱似,把死当做痛苦人生解脱的人简直没法死了。

所以这首绝笔诗感慨有,感动说不上多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地搜索了下,看看哪首会引发深重共鸣,结果显示比较著名的绝笔诗有陆游至死不忘国难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展现了陆游伟大的爱国情怀,这种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值得当代诗人学习。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巨大诗歌成就其实并非有意为之,他最初的最大的人生信念是辅弼明主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游五湖,戏沧州”,但至终壮志未酬,绝笔作《临路歌》里全是对不得志的遗憾不甘: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最后作品是豪迈大气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展现了她虽为弱女子却怀大气节的品格风骨,也表达了对偏安一隅苟且怯懦的南宋朝廷的讽刺不满。

其他如陶渊明的“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于谦的“奸党只知谗得计,忠臣却视死如归”等,其临终之言各有所感发,读之都有所触动,但深彻的打动却没有。大概因为他们所感所发是他们的人生,与我的现实生活差异太多。

其实更认同的是李白的这句:“天地为逆旅,百代为过客。生者为过客,死者是归人”。于此人世间,明天与意外难定哪个会先到来,只尽量做些心理准备,每个今天尽量做到无悔,然后顺其自然迎接未知的明天。


诗白词清


问题: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写过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在回答问题之前,仅代表我本人“兵法天下”,心怀无比敬仰之情,为大家奉上一副对联,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上联:

伟哉!无怨无悔,名下无一文存银。谁能忍骨肉牺牲,洒一腔热血,抛满怀精忠,全心全意为人民,达者坦坦荡荡;

下联:

壮矣!能文能武,案头著五卷雄文。尹独爱诗词吟咏,凝五字箴言,擎五星赤帜,无私无畏真汉子,超然古古今今。



他,首先是一位伟人,是一位领袖人物,是一位历史风流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哲学家。


最主要的他还是一位诗人。

不言而喻,毋庸置疑——

他,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我的回答:

盘点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我还是比较喜欢领袖在临终前的那首《诉衷情》。据说这首词是老人家写给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总理的诀别诗,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位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每次诵读悲切断肠,潸然落泪。



古人云:“创业难 ,守成更难”。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规律。作为一位唯物主义者,老人家也是心知肚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不甘心?又是怎样的悲愤交加,心急如焚?从词中每一个读者除了感愧,更多的还是敬仰。


尽管有很多“好事者”提出质疑,对这首词的真实性产生异议,但撇开其创作意图,就单纯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性而言,我认为还是值得认可。

其原文摘录如下:

《诉衷情》

当代/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感谢文友提问邀答!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这叫“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兵法天下


2019年5月19日我去井岗山接受红色教育。读陶铸生前写给妻子曾志的最后诗,禁不住流下眼泪。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身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革命者的胸怀和气度感天动地。在小井医院边的曾志墓碑前默哀,内心充满了敬意。一个女人的力量来自信仰,这信仰无比圣洁,无比高尚。



林中雨微


最能打动我的一首诗是毛泽东主席,在1975年病中期间,写给周恩来总理的那首《诉衷情》,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己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一代伟人,为国奉献一身,直到生命垂危,心心念念的仍是国家安危,真的很感人)


春乐乐秋


那些著名诗人写的最后一首诗,我知道的并不多。有陆游的《示儿》、李煜的《虞美人》和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最喜欢的是李煜的《虞美人》。

公元978年,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当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写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时,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赐毒酒毒死李煜,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词千古流传,至今也能引起广泛的共鸣,特别是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思最形象的。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应该是宋词的第一座高峰,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居功至伟。自李煜后,宋词才真正成为能与唐诗并肩的文学高峰。后人王国维评价:“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皮三9099


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那就是绝命辞,通常是诗人在预感到死亡将近时,用来总结自己一生、与世决绝的作品,其说法出自《汉书·息夫躬传》:

“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

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天天都在诬陷我,我不和你们玩了,写下这首绝命辞就去死!

很多人所作的绝命辞,都可以看做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国外不了解,这里只说中国古代。

《九章·怀沙》(节选)——屈原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九章·怀沙》很长,这里所选的是最后两段,大意是:悲哀是永远不会休止的,让人叹息不已。世界浑浊不堪,没人懂我,我也不屑与别人交心。死亡无可回避,我也不必爱惜身体,那些光明磊落的君子,你们是我的榜样!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屈原投江之前所作的绝命辞,诗中主要是抒发自己和国家的不幸,在诗篇最后,屈原以死明志,他希望通过自己肉体的死亡,唤醒君主,从此励精图治,让国家强盛起来,不再受敌国凌辱。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绝笔,一首耳熟能详的课本诗。

陆游是宋朝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希望能收复中原,但由于朝廷懦弱,奸小当道,所以陆游的一生,也是被放逐与挣扎的一生,但无论自己遭遇到怎样的阻力,他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北伐、抗金!

要知道,陆游人生的第一课,就是逃亡,时靖康之变,其父被罢免,陆游全家开始逃难,当时他才2岁,陆游曾在诗中记录过这段事情:“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那个2岁的幼儿,如今已年过8旬,80多年过去了,陆游也回到了家乡阴山,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已经每一集会看到光复河山,于是在临死前写下这首绝命辞,直抒胸臆,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他说:“孩儿呐,等到咱们成功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一定要到坟前祭奠,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可陆游哪里知道,儿子也将重复他的命运,一生都在战乱与逃亡中度过。



也可自话


古诗中最让人感怀的就是陆游临终前的《示儿》了,该诗既是一份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之作。诗中没有面对死亡即将来临的悲伤和绝望。有的却是没有看到祖国江山一统的遗憾。诗词朴素、简单但是情感炽烈、浓厚、真挚。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收复中原是陆游毕生的愿望。



诗中的“”悲”字是整首诗的焦点。匹配以其他简单朴素的语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心中哪种沁入骨髓的痛。北定中原之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和信心,这才会有告乃翁之句。该诗语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其情悲壮,其语泣神。真情流露自然,浑然天成,是不可多得爱国诗篇。


故事夜总会


看到这个问题,比较有感触的是褒贬不一的“卖国贼”李鸿章的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据说是李鸿章死前口述的无题诗,但在其后人与友人编撰的文集中却并没有找到这首诗,真假已难以考证了。

如果真是他所作,单从诗里表达的情感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忧国忧民,兢兢业业,死不瞑目的末世孤臣的绝笔之作!何其悲壮!作者一生辛劳苦累未敢有一刻放松,然而到头来于事无补,连死都那么难!国家发展缓慢,民众凄苦不堪,而自己实乃一孤臣,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更何况还有外敌尚且对我们虎视眈眈,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不遗余力的抵抗外敌,千万不可放松警惕啊!

理解了其中所包含的拳拳爱国之心,恼于自己的无能为力,至死放不下国计民生,有谁会不感动泪目?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不可谓没有雄心壮志与报国之心的。

弱冠之龄,初入官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何等的意气风发,志向高远!

因反清运动中八旗子弟不堪一击(足可见晚清时期清廷有多腐朽不堪),李鸿章以文臣之身入曾国藩旗下组建淮军,大力改革扩军,提升武装实力,最终镇压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继续扩军,因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足可见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看得很透也在积极准备的。

后他认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积弱的原因为“患贫”。为了求富求强,大力发展军工与实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上海洋枪三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总局,漠河金矿,江西兴国煤矿等一系列企业,涉及军工,矿业,纺织,铁路,电信等各行各业。促进了清末的工业化,为清廷创造提供了大量的钱财。

李鸿章是一个能力很强的有志之士,但他却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纯封建官僚。

在外敌入侵,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作为掌有实权的他依然没有忘记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横征暴敛。容闳经调查发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赚了至少四千万两白银。其中被人扒出的就有在三百万两白银购买德国定远于镇远是收八十万两回扣,此类事件数不胜数。梁启超计算过李鸿章积累的财富有几千万两,除了他自己,他的子侄兄弟的财产也有几千万,工厂,田产与房产等均有不少。其中,田产在最多时达到250多万亩,每年田产租金数万石。李鸿章府邸占地3500平方米,占淮河路中段半条街。而那时,清朝全年税收才八千多万。

面对外敌入侵,他不是积极抵御,而是消极应战,一心求和,他把自己比作裱糊匠,一直在不停裱糊清庭这叫破屋子,前后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的卖国条约《烟台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有人说这不是李中堂的错,是清政府的错,但是他那时可是慈禧的心腹,是实实在在的掌权人,是代表着清政府的。相比于积极应战尽人事听天命的左宗棠,邓世昌,关天培等人,李鸿章仅仅只是一个会做官,会做面子工程的官混子!

据悉,他甚至在与各方列强谈判时收受列强的贿赂达成签署不平等条约。如1896年沙俄为了让李鸿章签署《议定书》放弃修建铁路,贿赂李鸿章300万卢布。当时俄国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就说了:“谢尔盖维特收买了卑鄙的李鸿章,他接受了这一横暴的行为,为此中国将永远不会饶恕俄国,中国将永远力争将横贯满洲的铁路干线变为本国的铁路,而不是俄国的铁路”

我们作为后人,没有处于当时当地,无法站在道德高地去下定论清庭的失政是否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毕竟清庭的没落是日积月累的,是积弊过深的结果,这里省却十万字。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报国之心,他的诗文里尽显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悲壮,七十多岁还代表清庭出面与列强谈判;也不能说他没有能力,他能力是很强的,在与日本谈判马关条约的签订时,他据理力争,挨了一子弹省下一亿白银。

但是,在当时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他不尽力抵御,反而用失去尊严的割地赔款来裱糊他觉得破败不堪的清庭,在此过程中,他还趁机中饱私囊,贪污受贿,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罪过!由此,他再也洗不清他的污名!

虽然,临死,他依然在表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爱国之心!




子愚之言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每次阅读总是泪目,一代诗人临死前关心的不是自己,不是家人,而是天下,而是九州,这就是中国古代诗人的风骨,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精神!

陆游这份家国情怀的影响是深远的,感染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令人沉思,令人振奋,尤其是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始终激励着诗人不忘天下,不忘苍生!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一诗说的好: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不仅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这样的诗人也许更真实,更让人亲近,但他至死不忘的始终是那份家国情怀,放眼中国数千年诗歌史,陆游无愧为真男儿,无愧为大诗人!


明柳坞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廿字,吉鸿昌用树枝写在刑埸上。写罢就义。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的《獄中题壁》。他在菜市口挨刀前,围观京民向其投掷破鞋,菜帮,臭鸡蛋,然后身首异处。

“九叶洪基一夜销,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凄凉玉殿秋。”

赵佶把以廿八字写在破庙残壁上。写完他并没死。

三个名人,前两位慷慨,后一位心酸,读罢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