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惯来命名的节日。为每年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代寒食节这天要禁烟火,并且只能吃冷食。寒食节的来历,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受到继母迫害,带着赵哀、介子推等人四处逃跑。这天, 重耳一行来到卫国郊外,个个又饥又渴,就靠在树下休息,派人四处找饭食。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端着-碗汤给重耳喝,重耳觉得味道很好,就问,“你从什么地方弄来的这肉汤?”介子推说是从他大腿上制下的肉,重耳十分感动,说:“我一个逃亡的人累得你如此,以后怎么才能报答你呢?”子推说:“我们只盼望你能早日回国,并不想要什么报答。”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经过多年漂泊,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并顺应晋国人民的愿望当了国君,即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大赏在他落难时跟随他的人。介子推为人正直,他不愿与那些爱官求爵位的人为伍,就一直在家,过着清贫的日子,侍奉母亲。母亲问他:“你追随文公19年,曾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他吃,功劳也不少,为什么不到朝延当官,却天天编草鞋糊口呢?”介子推说:“文公即位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我不愿以功自居,也不想与那些求官爱位的人在一起。”母亲听了后说:“你能当个清贫有志气的人,我就不能做清贫有志的人的母亲吗?”介子推听了,高兴地说:“孩儿我十分喜欢绵山,我们到绵山去隐居吧,免得在这儿又有什么是非。”当夜,介子推背着母亲去了绵山。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邻居解张知道了介子推的事情,为他打抱不平,就写信责备晋文公不该忘记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看了信,大吃一惊:“天哪,我怎么能忘记了子推的功劳呢,这是我的过错。”马上命解张为大夫,让他当向导,亲自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出山。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了,放声痛哭,他命人把介子推母子俩的骨骸葬在绵山下,建造祠堂纪念,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介子推的故事和后来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相通之处,都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含蓄,不显摆,不张扬,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价值观,值得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