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有孩子的家庭很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爸爸下班后,身心疲惫地往沙发上一躺,就开始了刷手机;而妈妈则热衷于刷朋友圈、各种娱乐八卦、看剧等,留着自己的孩子孤独地玩游戏或者写作业。

据有关统计:如今18-45岁年龄段的成年人玩手机平均每天超过3个小时,周末超过5个小时!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虽然低头族爸妈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却非常理直气壮:我们下班后玩玩手机怎么了?又没有作业,也不会影响工作,但是孩子玩手机却不行。

这里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孩子不可以玩手机,但是我可以”。

所以当很多家长指责孩子不应该沉迷手机的时候,往往会被自己孩子反问得哑口无言:“你们自己不也是在玩着手机吗?”

这些父母对孩子有着严苛的要求和准则,用打骂的方法去督促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但是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这是因为父母忽略了自身的榜样作用。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前不久一条关于学霸妈妈谈教育的文章刷屏了:为了女儿的学习,这位妈妈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甚至也拒绝参加所有的同学、朋友的聚会,专心在家陪读,家里也十几年没有开过电视机。

虽然很多人对这位妈妈的做法看法不一,但是这位妈妈以身作则,做好孩子榜样的态度非常可贵和令人敬佩。

军哥说过:教育孩子的通天法门是成为孩子的偶像。

应该很多人看过泰国公益广告《豆芽》,这是一篇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广告,一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妈妈将她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科学家。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小女孩对豆芽产生兴趣,于是就想让妈妈种豆芽。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看似无理的要求可能会拒绝,但是这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开明的母亲鼓励说“我们来试试吧!”于是她们开始了种豆芽的尝试。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第一次尝试失败,于是妈妈买了一本种豆芽的书,陪着女儿一起研究怎么种豆芽,并一次次带着女儿实践,终于在第三次尝试后获得成功。这个朴素的妈妈成为了这个孩子的科学启蒙老师,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虽然念书不多的母亲并不知道如何才能种好豆芽,但她依旧鼓励女儿勇敢尝试,跟着女儿一起学习,经历多次挫折依然不放弃,最后终于种出了粗壮鲜嫩的豆芽菜。

军哥说:给孩子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经历!

在这些经历中,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接受着“无论最后能不能成功,我们都应该不断尝试”的教育理念,最终帮助她拥有了完美的人生。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故事中小女孩的原型就是名叫 Netnapa Saelee 的博士,她获得了 Sarnrak 项目的奖学金直到毕业,目前她正在瑞典进行研究。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有效的教育来源于父母。如果这个女孩在对豆芽产生兴趣的时候被妈妈毫无理由地拒绝了,如果这个妈妈没有手把手和女孩一起尝试种豆芽菜,那么这个女孩的一生很有可能会完全不同。

更好孩子的前提往往是更好的父母,同理,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父母不应该一昧要求孩子,而是应该从自身作则开始,严己律人,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父母应该如何成为孩子的偶像

首先做一个自觉的学习者。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古人云“学到老,活到老”,倡导父母做一个学习者并不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学做甜点、看书、学乐器等积极上进的东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也在努力着,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感到厌倦的时候,自然会被父母的学习态度所感染。

其次是做孩子的知心者。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在孩子遇到负面情绪时,要耐心地听他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并对他表示出充分的理解,孩子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父母更加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

最后做孩子成长的协助者。

三流父母的教育靠打骂,一流父母的教育靠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犹如一个泥胚,慢慢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过程,社会就是大熔炉,作为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健康成长中的协助者,孩子不会的东西,父母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地去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能力,就回自然而然地产生崇拜感。

军哥说:人不需要学习,需要被影响。

很多人说孩子要富养,其实在这世上最贵重的富养就是父母的榜样。有了这个良好榜样,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快捷,更加稳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