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如果说"竹林七贤"代表了一个世界,一个理想国,刘伶和王戎,便是其中的两极,刘伶不问世事而绝情,王戎则是通融圆滑十分世俗。他们共同平衡着魏晋名士的内心冲突,在现实与理想的两端,驱逐着名士们来回奔走。


作为那个时代的神童,王戎与"竹林七贤"都算得上忘年之交,早早地与众多名士交往,王戎却是个异端,出身名望家族,后继承了父亲职位,投奔司马氏,仕途通达,虽几经起落,但始终没有远离权力中心。


家财殷实,却无比吝啬,形势预判精准,善于自保,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毫不过分。这样的王戎,以魏晋名士的清净澄明标准来对照,简直庸俗到了极点。然而,他确确实实是"竹林七贤"的一员,是魏晋名士的一份子。


如若他真的如此庸俗,魏晋名士如何接受他,与他为伍,嵇康连钟会都讽刺,阮籍、吕安一点面子都不给嵇康,无视他哥哥嵇喜,何以能大度与王戎成为好友?


细看王戎,会发现他的一生,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人,都显得无比真实。或许通过王戎,能窥见魏晋名士内心所向往的,以及所向往的反面,两相比较,大俗之下,暗通大雅


1


王戎出身好,生活条件优渥,遗传基因也不错,被誉为神童,连魏明帝曹叡都知道他,在一次宣武场上,亲眼见到不到7岁的王戎面对猛兽毫无惧色,啧啧称奇。


传说王戎生就一双能直视太阳的眼睛,目光如炬,注定未来能比别人看得透,事实如此,王戎素以预测精准闻名。


王戎十五岁时,在父亲王浑身旁,当时王浑任职尚书郎,同僚中有阮籍,阮籍常常有事来找王浑商量,每次匆匆谈完,却对王戎相爱有加,尽管他大王戎整整24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让他有所保留,与王戎相谈甚欢,临了还要讥讽一下王浑:"你儿子清虚可赏,和你不一样,我跟你儿子谈话舒服多了。"


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由此,十五岁的王戎开始加入了"竹林七贤"的林下聚会,与众人一起饮酒谈乐,众人中,最年长的山涛大了王戎近30岁,说是祖辈也不为过了。如此还能相谈甚欢,可见王戎确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以其稚气未脱的表现,如何能融入这一群愤世嫉俗的名士。


与众人聚会时,王戎经常迟到,古代可是以时辰计时,一个时辰两小时,可见王戎迟到有多久。有一次阮籍看到王戎又晚到,对他说,"你这俗人又来扫我雅兴。"王戎哈哈一笑,回答道,"你的雅兴这么容易被影响啊?"


王戎进入仕途,最初世袭父亲王浑的爵位贞陵亭侯,很快被司马昭辟为掾属,仕途相对通达,历仕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任荆州刺史,中途几经下放,但无碍前程,公元278年时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三国演义》中,王戎也有过出场,参与了征伐吴国的战争,功成后,进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王戎在各个职位任上,都能够勤勉为民,颇受好评。在与他人交往时,王戎也常常能做到直言不讳,多次劝谏他人,事后证明他的劝谏十分准确。钟会要去讨伐蜀国时,问王戎有何良策,王戎说了一句"做而不居功",告诫钟会创功业易守功业难,果不其然,钟会后来伙同姜维,企图自立为王,最终在乱军中惨死。


劝的有,不劝的也有,出于自保。司马氏逐渐失势时,王戎知道无力回天了,便选择与权臣媾和,当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时,他没有出言劝谏。


西晋名将张方纵兵洛阳大掠,挟持了晋惠帝前往长安,王戎逃走到郏县,从此游山玩水,不再过问世事,直至老死,享年七十二岁。


2


王戎的真实,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他的吝啬。《世说新语》有三十六门类,其中一门为"俭啬",专讲吝啬鬼,共有9个小故事,其中4个说王戎。


说王戎十分吝啬,他侄子结婚时,他就送了一件衣服,事后还要了回来。他的吝啬连孩子也不放过,儿子患有肥胖症,王戎不花钱治病,一直让儿子吃糠,结果儿子不到二十岁就死了,女儿找他借钱,因为还没还钱,王戎便各种刁难,女儿赶紧回去取钱还给了王戎,这才有了好脸色。


《世说新语》还说,王戎的李子树果实特别好,他要拿去卖,却害怕别人因此得到种子,便把李子核钻坏了再拿去卖。显得十分可笑,也有很有趣的,书上说他十分富贵,却经常跟妻子两人关起门来张灯数钱,十足的守财奴形象。


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说他贪财吝啬,并不假,王戎也没想遮掩,然而,他爱财,却取之有道。他父亲在凉州任上去世时,其旧部下送了百万巨资给王戎,王戎认为是不义之财而拒收;另一次,南郡太守刘肇企图贿赂他,王戎也没收,事后被弹劾,因为没收而免于处罚。


贪财是真实的,取之有道也是真实的。王戎的真性情不仅体现在爱财上,其母去世时,王戎仍旧喝酒吃肉,这在传统礼法里是决计不允许的,但王戎却因悲伤过度而昏倒,世人将他孝顺的行为和和峤做比较,和峤父亲死了,在家服丧,严格按照礼法要求,素餐限量,但并没有比王戎悲伤。


事后,晋武帝对谏官刘毅说:"和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真情流露,乃至于无视礼法,在王戎的价值观里,这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魏晋名士中再没有比王戎更具英雄主义色彩,敢于直面死亡的嵇康,是英雄,敢于无视权势而终日沉醉的刘伶,也是英雄,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不同,一样的悲壮和无奈。但王戎,却为英雄色彩增添了一笔,即直面污浊,在同流合污中仍然站立成个体,这是超越对比的做法。


无怪乎罗曼·罗兰要说出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王戎用真实的表现面对这一切,故友或死于非命,或浪迹于山林,或在无奈中郁郁而终,王戎的心不可谓不痛,但此时的他,需要热爱生活,继续前行。


最俗名士王戎:认清生活真相,继续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热爱它


《晋书·王戎传》记载:"尝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畅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好一个邈若山河。


那时的王戎已是尚书令,经过曾经经常与嵇康、阮籍一同喝酒的酒铺时,回忆起往事,不禁感慨物是人非,嵇康、阮籍都已离世,曾经的酒铺,貌似很近,却再也回不去了。这样的悲伤,在王戎一生中并不多见,他们一起构筑的理想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王戎要做的是,不顾一切地热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