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來源是書籍嗎?

邵興旺


生成智慧的一部分原材料來自於書籍。我們從書中得到知識和見識,然後與自己的人生閱歷碰撞融合,逐漸發酵,沉澱成為智慧。

不記得是誰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如果你不讀書,你的認知高度就只能由你的親戚朋友決定。”剛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發現好直白的一句話,把這麼可怕的一個狀況,講的這麼清楚。

書本會給我們知識,給我們認知世界和生命的線索,還會教給我們使用這些東西的邏輯。讀書才能通向更廣闊的未知。

從書中得到的東西,平時只是作為工具支撐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被你壓在知識庫某個角落的,書中學到的相應的認知,就會出來與磨礪及痛苦結合,這時候往往就會生成了智慧。

現在什麼都快,什麼都講究快餐。很多人對知識的學習,也是更傾向於碎片化快餐化。那些東西不能說沒有用,作為工具累知識還是有效的。但是不成體系的知識,很難帶給你係統的深度思考。這樣的知識在轉化為智慧的可能性上就少了許多。

總的來說,書有助於智慧的產生。但智慧的主要來源還是你認真對待了的人生閱歷


我是於仙兒


智慧的來源可以是書籍,但不一定完全是書籍。

喜歡讀書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讀書,書籍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的意義,並不是一種主導的意義。

一:我們首先來看,“智慧”是什麼?

真正的智慧並不是在某一個片面的角度,以自己的智商玩弄心機,而是能夠以客觀審視萬事,在適當的時候運用適當的心態解決當下的問題。

小的智慧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大的智慧是解決人類的問題,或是解決世界的問題。

書是給我們帶來智慧的其中一種方式,而除了書之外,還有很多方式能夠獲得智慧。

正所謂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有字之書之外,還有一本無字天書,叫做悟性。

書只是一種輔助,最重要的是自己對於人生的經歷和感悟,智慧的來源是來源於人的本身,而不是來源於外物。

二:那麼一本書能不能給人帶來智慧,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第一:這本書是否存在智慧。

隨著出版書刊的門檻降低,市場上的書琳琅滿目,涉獵廣泛且複雜,但是在這一些書中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有意義和價值,如果一本書只是完全為了賺取流量和利潤而出現的,那麼這樣的書能用來打發時間。

而真正有價值的書,是融合了生活,融合了作者本身的智慧而成,可謂是天作之合的著本,這樣的書才能給我們帶來智慧。

其二:讀書之人本身對於這本書是否理解通透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當你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才能讀懂一些書,當你讀懂一些書的時候,才能更好的走以後的路。

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所有的書,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相應的經歷和感悟,一些書擺在你的面前,也無法領會其中的意義。

所以即便我們拿著有價值有意義的書,這本書能否給自己帶來智慧,也要取決於自身是否具備智慧的孔竅。

三:不可執著於文字

所以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書只是一種文字的呈現形式,很多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讓自己的人生侷限於表象之中,而真正的智慧則是能夠脫離表象,看到背後的本源,這才是對讀書最好的態度。

惠能大師大字不識,但是同樣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道理,而有的人讀遍萬卷書,卻也不能更好的謀劃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以,不要執著於表象的文字,以通達的眼光去看待知識,看待問題,這才能將文字化為智慧。


國學書舍


在當下這個時代,可供人消遣娛樂、打發時間的活動有萬萬千,但我還是決定在往後餘生裡,儘量與書籍攜手相伴,做一個堅定執著的看書愛好者。

早已過不惑之年的我,現在依然還有著很多很多的迷茫與困惑。可再也沒法隨便就擱下這張老臉,朝外去找人求教解惑了,只能是靜下來細細琢磨先哲們留在書籍裡的警句與言論,全靠自己思考以求達成自悟了。

以前我看書,純粹是為了看書而看書。如今再看書,我發現自己已漸漸有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開始嘗試著去學習如何思考了。

自己手上正捧著的書,是不是一本開卷有益、啟智明理的好書?書中所闡述的道理與思想,能否幫助我過好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有些迷茫與疑惑,我能否在這本書裡尋找到些許答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老夫子在強調,人活著一定要多看書多學習,看書必須要與思考相結合。

老夫子認為,只閱讀卻不思考那就是看死書,把自己讀成書呆子了,反而容易陷入迷茫;書看的少的思考則如同白日做夢,夢境再美也跟現實格格不入,最終只會耽誤了自己。

看書與思考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人的心田裡悄悄的發芽、成長、灌漿、結果。此事不能著急,要有足夠耐心。隨著自己閱讀的書籍越來越多,一切都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必須要堅信:所有量的積累,最終都會達成質的昇華。

多看書、勤思考,將學與思相結合,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不斷從書籍中汲取各種智慧和力量,這才是博覽群書的目的所在。


牛哥談人生


智慧由三觀、思維和知識組成。

思維基本上等於天性影響和後天培養學習得來的總和。

知識,則是由出生後,從小時候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到環境同化,再到後來的學校輸出、自我學習中得來。

三觀由思維和知識決定。你的三觀,有時候可能並不是你的,而是一個大集體的總和。大部分人並沒有自己一直堅守的獨立三觀,而是人云亦云,常被不經大腦的衝動感性牽著走。擁有自己獨立三觀的人,是極少數,這些人,要麼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頂端的精英人物,要麼是低調隱居的世外怪人。西安終南山深處就有很多這樣的神人。

這三樣事物的總和就是智慧。或許,出於我個人的認知侷限,還會有其他東西。我不知道的,或此時此刻想不起來的。

但我可以肯定,一定還有。

我同樣肯定的是,智慧的來源裡確實有書,但書遠遠不是全部。

我們人類,哪怕是長期獨來獨往的人,都是群居動物,有群居動物的很多屬性。只要和其他人以任何方式發生接觸,都會在彼此心裡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無數微妙的影響,經過長年累月的你來我往優勝劣汰式篩選,最終都會塵埃落定,濃縮成你身上的智慧。

智慧,最終會是你身體和生命的一部分。它來自很多地方,註定會影響你,塑造你,也同樣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別人。

智慧是人類的財富和武器之一。

如果我們人類是更高級的文明設計出來的低等生物的話,那麼,智慧,就是這場遊戲裡,能夠安全生存、過關斬將、無往不利,讓自己和身邊人的開心、快樂、灑脫、快活更多一些的獨家神器。


威廉二伯


可以是書籍,但不完全是。書籍很多時候給予我們的是知識還有對智慧的啟發。

1、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智慧是什麼?是能解決無數個具體問題的大原則,有了這個大原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知識,則只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

我們多數時候讀書即使記下來了獲取的也只是知識,而非智慧。智慧是要用心揣摩、用心實踐的,是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並能解決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的,這才是智慧。

2、讀書不一定能獲取到智慧

一個人讀書能不能獲取智慧的啟發要看兩方面:

一是這本書本身有沒有智慧?本身沒有智慧當然不可能啟發讀者獲取智慧;

二是讀者讀一本有智慧的書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夠參悟、領悟於其中。

當然,開始讀書的時候沒有感悟很正常,多讀有智慧的書,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也就能從中汲取到智慧了,這是正能量書籍對自己的薰陶。

3、萬事萬物皆是書

書是什麼呢?是通過文字來闡發某一項事理,讓人懂得世間、宇宙間的一些規律及實際狀況。

而通過大自然還有社會中的人事物,包括每個人自己的經歷,其實都是可以獲取到這些看破實相的能力的,這份能力其實就是智慧。

有些人雖然讀書不多,但為人處世非常周到高明,做起事業的時候也明白該堅持什麼、該捨棄什麼,對世事本真的洞察比一些讀過很多書的反要強很多,這就是雖然他們未讀多少實際的書,但讀了很多沒有長成書本形狀的書。

4、智慧的來源

智慧的來源其實就在於每個人自身。每個人本身都是具有智慧的,只是被慾望、煩惱、積習遮蔽住了,散發不出來。

比如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連字都不識,但當了證佛性之後一切經書的釋義皆能信手拈來,且都能講的很精妙,這就是智慧在起作用了!

大師沒大讀過什麼書,靠的是什麼呢?內定的那種清淨的境界。

定生慧。


挽狂瀾


知道,讓後覺醒,是開啟智慧的鑰匙!而書籍,是獲取知的一種途徑!

就我們現代人而言,物質飛速發展,科技製造隨處可見,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時,我們以逐漸破壞和散失覺為代價。

簡單的來說,長期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們的作息。但是,我們現在的燈光晝夜通明。養雞的人知道,為了讓蛋雞多生蛋,24小時開燈照射,讓雞感覺一直是白晝,能量一直開洩中。人,也一樣,在夜如白晝的刺激下,身體一直處於興奮狀態,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我們現在享受的空調,冷飲,以及多食果蔬,少食主食的飲食理念,以及很多開放的觀念,都在逐漸的讓我們散失基本的覺察能力。

人到中年,甚至部分部分人不用到中年,就散失了嗅覺,鼻子聞不到味了,口嘗不出味了,皮膚對冷暖感知失調了。

這顯而易見的現象,僅僅提到身體覺的散失,心覺的麻木和散失,就不多提了。

我們人類做為萬物之一,隨著晝夜更替,日來月往,寒暑更替,四季輪迴,隨著自然變化,順應自然變化,調整作息,調整飲食,調整情緒,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我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逆自然而行,事實證明,自然是強大的,人終歸會以損害自己的健康為代價。

而如何獲取天地宇宙的變化規律,我們古人已經研究的特別透徹,《易經》《黃帝內經》《山海經》,天上,地下,人類的一切,都說的明明白白,所以,書籍是獲取道的一種途徑。而在獲取後,能夠喚醒身心靈的覺察能力,才有可能通往智慧之門。

歷史上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就是有知無慧之人,學到了死東西,但是沒有走上激活智慧的路!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我不認為智慧的來源是書籍。讀書只能給你帶來各種個各樣的知識。一個人可能有許許多多豐富的知識,但是並不能證明這個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佛語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也是智慧的意思。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一個有智慧人的所言所行,卻處處體現著智慧。就像一塊糖很甜一樣,但是你無法描述這個糖到底是怎麼甜的,無法對其進行量化,只能自己嘗試。所以說一個人開了智慧,別人是無法衡量的。

但是讀書可以幫助人們開啟智慧,得到智慧卻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書籍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客觀事物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見解的知識,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行動,但是僅僅靠書籍是無法幫我們獲得智慧的。



中國傳統文化導讀


智慧並不是來源於書籍,而書籍是來源於智慧。

個人認為智慧是來源於不斷的挫折,有自己的挫折和其他人的挫折。屈原被流放而作《離騷》,太史公因遭宮刑而寫史記,自古以來都是文人,有各種不幸的遭遇而寫出燦爛的詩歌,現在的歌曲也都為了不幸而未做新詞強作愁。由此可見,不幸挫折是創作的源泉。

當然了,也算是開個小玩笑,不過智慧確實是來自於不斷挫折,只有在不斷的失敗,才會最終找到成功的途徑,才會成就智慧。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並不假。不論做什麼事,都是一次一次去嘗試的,很少有一次就可以成功的,而每一次失敗的經歷全部都是智慧的總結。所以我們要儘量的多學習一下別人成功以及失敗的案例,從中找到其中的道理,增長我們的智慧。


建良說


書籍是人們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一個有效工具,學習技能,拓展視野眼界必不可少,傳遞的可能是他人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智慧。

但是,所有別人傳遞給我們的,不管是通過書籍、語言還是其他途徑,我們能夠得到的只是知識。

智慧是有血有肉的,帶有自己的基因特色,只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實踐中總結髮現,並融入自己的言行中,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智慧是在生活中,用我們言語行為處事,一點一滴凝成的珍寶。

幸福和智慧都是有根的,從生活中長出來,一點一滴生命經歷的結晶。

智慧是一種結晶,因為經歷和經驗。所以,不要拒絕和否定經歷,這是彩蛋。




葉恆君


真正的智慧是來源於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讀書讀的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讀書。

遇事懂得思考判斷,遇名利懂得捨得,遇安逸懂得居安思危,遇生死懂得放下都是大智慧。古有“大智若愚”,別人看你有點愚有點傻,但你把人把事做的很成功,這是易經中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原理,時刻與天道合一,這樣是自然界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式

所以說智慧 就是生命所具有的基於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昇華等所有能力。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智慧體現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論:不是智慧的來源是書籍,是書籍的來源是智慧的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