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来源是书籍吗?

邵兴旺


生成智慧的一部分原材料来自于书籍。我们从书中得到知识和见识,然后与自己的人生阅历碰撞融合,逐渐发酵,沉淀成为智慧。

不记得是谁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读书,你的认知高度就只能由你的亲戚朋友决定。”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发现好直白的一句话,把这么可怕的一个状况,讲的这么清楚。

书本会给我们知识,给我们认知世界和生命的线索,还会教给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逻辑。读书才能通向更广阔的未知。

从书中得到的东西,平时只是作为工具支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被你压在知识库某个角落的,书中学到的相应的认知,就会出来与磨砺及痛苦结合,这时候往往就会生成了智慧。

现在什么都快,什么都讲究快餐。很多人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更倾向于碎片化快餐化。那些东西不能说没有用,作为工具累知识还是有效的。但是不成体系的知识,很难带给你系统的深度思考。这样的知识在转化为智慧的可能性上就少了许多。

总的来说,书有助于智慧的产生。但智慧的主要来源还是你认真对待了的人生阅历


我是于仙儿


智慧的来源可以是书籍,但不一定完全是书籍。

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读书,书籍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启发的意义,并不是一种主导的意义。

一:我们首先来看,“智慧”是什么?

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在某一个片面的角度,以自己的智商玩弄心机,而是能够以客观审视万事,在适当的时候运用适当的心态解决当下的问题。

小的智慧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大的智慧是解决人类的问题,或是解决世界的问题。

书是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其中一种方式,而除了书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能够获得智慧。

正所谓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有字之书之外,还有一本无字天书,叫做悟性。

书只是一种辅助,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于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智慧的来源是来源于人的本身,而不是来源于外物。

二:那么一本书能不能给人带来智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第一:这本书是否存在智慧。

随着出版书刊的门槛降低,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涉猎广泛且复杂,但是在这一些书中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一本书只是完全为了赚取流量和利润而出现的,那么这样的书能用来打发时间。

而真正有价值的书,是融合了生活,融合了作者本身的智慧而成,可谓是天作之合的著本,这样的书才能给我们带来智慧。

其二:读书之人本身对于这本书是否理解通透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当你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才能读懂一些书,当你读懂一些书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走以后的路。

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所有的书,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经历和感悟,一些书摆在你的面前,也无法领会其中的意义。

所以即便我们拿着有价值有意义的书,这本书能否给自己带来智慧,也要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智慧的孔窍。

三:不可执著于文字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书只是一种文字的呈现形式,很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局限于表象之中,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能够脱离表象,看到背后的本源,这才是对读书最好的态度。

惠能大师大字不识,但是同样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道理,而有的人读遍万卷书,却也不能更好的谋划自己的人生,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不要执着于表象的文字,以通达的眼光去看待知识,看待问题,这才能将文字化为智慧。


国学书舍


在当下这个时代,可供人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活动有万万千,但我还是决定在往后余生里,尽量与书籍携手相伴,做一个坚定执着的看书爱好者。

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现在依然还有着很多很多的迷茫与困惑。可再也没法随便就搁下这张老脸,朝外去找人求教解惑了,只能是静下来细细琢磨先哲们留在书籍里的警句与言论,全靠自己思考以求达成自悟了。

以前我看书,纯粹是为了看书而看书。如今再看书,我发现自己已渐渐有了一些改变,那就是开始尝试着去学习如何思考了。

自己手上正捧着的书,是不是一本开卷有益、启智明理的好书?书中所阐述的道理与思想,能否帮助我过好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有些迷茫与疑惑,我能否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些许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夫子在强调,人活着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习,看书必须要与思考相结合。

老夫子认为,只阅读却不思考那就是看死书,把自己读成书呆子了,反而容易陷入迷茫;书看的少的思考则如同白日做梦,梦境再美也跟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只会耽误了自己。

看书与思考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人的心田里悄悄的发芽、成长、灌浆、结果。此事不能着急,要有足够耐心。随着自己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一切都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必须要坚信:所有量的积累,最终都会达成质的升华。

多看书、勤思考,将学与思相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断从书籍中汲取各种智慧和力量,这才是博览群书的目的所在。


牛哥谈人生


智慧由三观、思维和知识组成。

思维基本上等于天性影响和后天培养学习得来的总和。

知识,则是由出生后,从小时候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到环境同化,再到后来的学校输出、自我学习中得来。

三观由思维和知识决定。你的三观,有时候可能并不是你的,而是一个大集体的总和。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一直坚守的独立三观,而是人云亦云,常被不经大脑的冲动感性牵着走。拥有自己独立三观的人,是极少数,这些人,要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顶端的精英人物,要么是低调隐居的世外怪人。西安终南山深处就有很多这样的神人。

这三样事物的总和就是智慧。或许,出于我个人的认知局限,还会有其他东西。我不知道的,或此时此刻想不起来的。

但我可以肯定,一定还有。

我同样肯定的是,智慧的来源里确实有书,但书远远不是全部。

我们人类,哪怕是长期独来独往的人,都是群居动物,有群居动物的很多属性。只要和其他人以任何方式发生接触,都会在彼此心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无数微妙的影响,经过长年累月的你来我往优胜劣汰式筛选,最终都会尘埃落定,浓缩成你身上的智慧。

智慧,最终会是你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它来自很多地方,注定会影响你,塑造你,也同样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别人。

智慧是人类的财富和武器之一。

如果我们人类是更高级的文明设计出来的低等生物的话,那么,智慧,就是这场游戏里,能够安全生存、过关斩将、无往不利,让自己和身边人的开心、快乐、洒脱、快活更多一些的独家神器。


威廉二伯


可以是书籍,但不完全是。书籍很多时候给予我们的是知识还有对智慧的启发。

1、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智慧是什么?是能解决无数个具体问题的大原则,有了这个大原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知识,则只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我们多数时候读书即使记下来了获取的也只是知识,而非智慧。智慧是要用心揣摩、用心实践的,是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心得并能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这才是智慧。

2、读书不一定能获取到智慧

一个人读书能不能获取智慧的启发要看两方面:

一是这本书本身有没有智慧?本身没有智慧当然不可能启发读者获取智慧;

二是读者读一本有智慧的书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够参悟、领悟于其中。

当然,开始读书的时候没有感悟很正常,多读有智慧的书,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也就能从中汲取到智慧了,这是正能量书籍对自己的熏陶。

3、万事万物皆是书

书是什么呢?是通过文字来阐发某一项事理,让人懂得世间、宇宙间的一些规律及实际状况。

而通过大自然还有社会中的人事物,包括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其实都是可以获取到这些看破实相的能力的,这份能力其实就是智慧。

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多,但为人处世非常周到高明,做起事业的时候也明白该坚持什么、该舍弃什么,对世事本真的洞察比一些读过很多书的反要强很多,这就是虽然他们未读多少实际的书,但读了很多没有长成书本形状的书。

4、智慧的来源

智慧的来源其实就在于每个人自身。每个人本身都是具有智慧的,只是被欲望、烦恼、积习遮蔽住了,散发不出来。

比如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连字都不识,但当了证佛性之后一切经书的释义皆能信手拈来,且都能讲的很精妙,这就是智慧在起作用了!

大师没大读过什么书,靠的是什么呢?内定的那种清净的境界。

定生慧。


挽狂澜


知道,让后觉醒,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而书籍,是获取知的一种途径!

就我们现代人而言,物质飞速发展,科技制造随处可见,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我们以逐渐破坏和散失觉为代价。

简单的来说,长期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的作息。但是,我们现在的灯光昼夜通明。养鸡的人知道,为了让蛋鸡多生蛋,24小时开灯照射,让鸡感觉一直是白昼,能量一直开泄中。人,也一样,在夜如白昼的刺激下,身体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我们现在享受的空调,冷饮,以及多食果蔬,少食主食的饮食理念,以及很多开放的观念,都在逐渐的让我们散失基本的觉察能力。

人到中年,甚至部分部分人不用到中年,就散失了嗅觉,鼻子闻不到味了,口尝不出味了,皮肤对冷暖感知失调了。

这显而易见的现象,仅仅提到身体觉的散失,心觉的麻木和散失,就不多提了。

我们人类做为万物之一,随着昼夜更替,日来月往,寒暑更替,四季轮回,随着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变化,调整作息,调整饮食,调整情绪,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逆自然而行,事实证明,自然是强大的,人终归会以损害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而如何获取天地宇宙的变化规律,我们古人已经研究的特别透彻,《易经》《黄帝内经》《山海经》,天上,地下,人类的一切,都说的明明白白,所以,书籍是获取道的一种途径。而在获取后,能够唤醒身心灵的觉察能力,才有可能通往智慧之门。

历史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就是有知无慧之人,学到了死东西,但是没有走上激活智慧的路!


五岁菡宝诵读古典


我不认为智慧的来源是书籍。读书只能给你带来各种个各样的知识。一个人可能有许许多多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能证明这个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佛语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也是智慧的意思。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但是一个有智慧人的所言所行,却处处体现着智慧。就像一块糖很甜一样,但是你无法描述这个糖到底是怎么甜的,无法对其进行量化,只能自己尝试。所以说一个人开了智慧,别人是无法衡量的。

但是读书可以帮助人们开启智慧,得到智慧却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书籍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见解的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但是仅仅靠书籍是无法帮我们获得智慧的。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智慧并不是来源于书籍,而书籍是来源于智慧。

个人认为智慧是来源于不断的挫折,有自己的挫折和其他人的挫折。屈原被流放而作《离骚》,太史公因遭宫刑而写史记,自古以来都是文人,有各种不幸的遭遇而写出灿烂的诗歌,现在的歌曲也都为了不幸而未做新词强作愁。由此可见,不幸挫折是创作的源泉。

当然了,也算是开个小玩笑,不过智慧确实是来自于不断挫折,只有在不断的失败,才会最终找到成功的途径,才会成就智慧。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并不假。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一次一次去尝试的,很少有一次就可以成功的,而每一次失败的经历全部都是智慧的总结。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多学习一下别人成功以及失败的案例,从中找到其中的道理,增长我们的智慧。


建良说


书籍是人们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有效工具,学习技能,拓展视野眼界必不可少,传递的可能是他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

但是,所有别人传递给我们的,不管是通过书籍、语言还是其他途径,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知识。

智慧是有血有肉的,带有自己的基因特色,只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中总结发现,并融入自己的言行中,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智慧是在生活中,用我们言语行为处事,一点一滴凝成的珍宝。

幸福和智慧都是有根的,从生活中长出来,一点一滴生命经历的结晶。

智慧是一种结晶,因为经历和经验。所以,不要拒绝和否定经历,这是彩蛋。




叶恒君


真正的智慧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比如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读书读的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读书。

遇事懂得思考判断,遇名利懂得舍得,遇安逸懂得居安思危,遇生死懂得放下都是大智慧。古有“大智若愚”,别人看你有点愚有点傻,但你把人把事做的很成功,这是易经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原理,时刻与天道合一,这样是自然界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式

所以说智慧 就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不是智慧的来源是书籍,是书籍的来源是智慧的创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