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身為一個滿清皇帝,為何要跪拜朱元璋的陵墓?

劉凱倫


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統”、“君子大居正”二語開端,尊王攘夷的學說逐漸成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導。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認為正統,就無法獲得充足的統治信心,駕馭時代的航向。

整個清代,大一統遠勝漢唐,然而關於正統之爭,卻為歷代之最。歷代爭正統者都在士大夫學者之間,而清代順、康、雍、乾親自出面,不顧天子之尊,口誅筆伐,拼命為自己的王朝“洗白”。

早在清軍剛剛入關時,多爾袞就說:

“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

為了尋求正統,清廷甚至為崇禎發喪,還博得弔民伐罪的美名。待“大業已定”,清廷就開始無所顧忌,暴露征服者的本來面目,實行“剃髮”、“兼併田地”、“揚州十日”等倒行逆施的行為,迅速激發滿漢隔閡。

各地的反清運動風起雲湧,持續多年的反抗鬥爭後,漢人雖屈從了征服,但征服者也意識到,當初那些“貼金面具”,有關得天下之正的承諾,在天下人心中,已經蕩然無存。

“朱三太子案”“天地會”等地下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許多明朝的知識分子,他們心裡根本不服從滿清。以孔尚任為例,他的《桃花扇》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禎,批判降清知識分子,抒發家國之恨,勾起觀眾思念故國之感。

在這個背景下,康熙參拜明孝陵,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第一,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統,大清只是外來蠻夷。康熙的參拜,表達出了對明朝的尊重,也是申明清朝延續了明朝的正統。

第二,將“貼金面具”戴到底。康熙是帝王,不管背後做什麼,在臺面上要展現出自己的大度、胸懷,藉此收攏天下人心。

第三,古人會跪天、地、君、親、師,而帝王只需跪天地。朱元璋已經是漢族文化的一個符號,康熙對其下跪,就是向世人證明,他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了,滿漢一家親。於是,滿漢之間就有了一個“公約數”——朱元璋。

看到康熙如此舉動,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明朝遺留的知識分子,大多給康熙點贊,心悅誠服。時人記載了當時的情形: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聖仁,至於流涕——《張文貞集》”

不僅對朱元璋三跪九叩,康熙還親自書寫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字的意思,表面誇獎了朱元璋可以比肩唐宗宋祖,其實還是在自誇,畢竟端掉大明的是大清。

康熙曾說過:

“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

治理天下在於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從內心找到對大清的認同感,江山就能穩固。康熙參拜明孝陵,是用一種“懷柔手段”,對天下漢人心的征服,對自己江山正統性的證明。

事實上,不僅參拜明孝陵,康熙還開設過博學鴻儒科,設明史館,這些行為大同小異,都是為了收買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論依據。


秋媚讀史


正所謂:成就大事者,必胸懷天下,知政事之得失,曉古今之通理。而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就是如此之人。

康熙畫像


康熙一生的豐功偉績自不必多說,為鞏固大清江山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他的很多事蹟也被後人稱道,其中就有他祭奠朱元璋的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畫像


康熙帝六下江南巡視,每一次到了南京之後,他都要安排赴南京明孝陵祭奠之事,五次親自祭拜,一次安排他人祭拜,而且都行三跪九叩之禮。一開始大臣們想不開為何康熙帝要這麼做,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按道理說明朝被我們推翻了,為何要祭奠他呢!但這並不影響康熙帝的決定,於是出現了五次親自祭拜明孝陵的故事,而且每次都非常隆重。

明孝陵


在我們看來,一位後朝之君為何要祭拜被自己推翻的前朝開國之君呢?

【1】無非是收買人心,這是一個非常主要的一點。大清帝國推翻明朝統治,統一全國,而在統一過程中確實發生了很多慘案,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樣惡劣的事件。雖然清朝已統一多少年,但是在江南地區,民間很多群眾仍然對大清帝國有很大的敵意,而江南地區又是最富庶之地,經濟、文化等都是發達地區,穩固江南對於穩定全國的意義重大。

所以,康熙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收買江南士紳、文人、百姓的心,以便獲得他們的支持。而實際效果也確實不錯,在附近周圍觀看的人都紛紛落淚,足可見當時人們對於已滅亡的明朝的感情。

影視劇中的康熙


【2】乾隆祭拜明孝陵,實際上也是對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功績的認可。1699年即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再一次來到明孝陵,在祭奠之後,親自揮毫寫下“治隆唐宋”,意思就是明朝社會發展的實際成果要超越唐朝和宋朝,實際上是肯定朱元璋的功績。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回首看看大明王朝,他所取得的成績也確實值得康熙這麼肯定,首先大明王朝存續的時間要比唐朝(唐朝要扣除武則天當皇帝的15年時間)和宋朝都長,地域廣,實際上大清朝的地域是沿襲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只不過清朝在新疆方面擴大了疆土,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明王朝制度完備,大清王朝從關外進入關內,他將大明制度完全拿過來,只做了小小的修改而已。所以說,大明王朝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在康熙眼中,確實需要對大明王朝給予敬畏和尊重。


所以,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康熙帝才如此重視祭奠明孝陵,而不管是哪個方面佔據分量重一些,都能充分出康熙帝的胸懷和胸襟,以及作為一位英明之主的素養。



康熙在執政之後,國內政局並不問題,尤其是在多爾袞實行多項民族打壓政策之後,社會矛盾每場突出。為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也為了樹立中華正統的地位,康熙推行了多項有利國家和諧的政策,比如重用漢臣,恢復考核,蠲免錢糧,改革土地極大的獲得漢族的支持,其中最終的無疑是康熙皇帝開展的“一陵兩廟”的祭拜活動。

為了能坐穩中原王朝皇帝的位置,在思想上必須要獲得得到支持,康熙皇帝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的滿族人,能放下身段,祭拜漢族人的前朝皇室陵墓,又祭拜中華儒家教主的孔廟,祭拜漢族人大英雄岳飛的嶽王廟,無疑是一大壯舉,並且把這個活動納入的祖制,隨後的雍正乾隆或者其他的皇帝,都要遵孔祭明崇嶽,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對於清朝,康熙此舉,穩固了清朝的統治,樹立的清朝的正統,也為中華大一統的穩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他跪拜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其三點原因:

1:佩服朱元璋

朱元璋這種草根皇帝,歷史上屈指可數,沒有任何背景,正因為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百姓極其的愛護,在收復國家版圖疆域中,老朱也是功成名就。康熙不得不敬佩。

2:更好的統一漢人

清朝是滿族人,打進中原漢人的地盤,俗話說守江山難,當初有很多漢族民間組織一直在反清復明,康熙是個非常有心胸和政治眼光的皇帝,為了更好的同治漢族的地盤,尊敬漢文化,和漢族站在一起,他也得跪拜朱元璋。

3:教育自己後人和收復臺灣

臺灣在當時是隻認明朝的,因為隸屬於明朝,不認滿族皇帝。再說康熙能成為千古一帝跟他的胸襟和對中華偉大的貢獻有巨大的關係。尤其是康熙站在王朝的頂端,希望的是滿漢一家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希望後來清朝的皇帝能有遠大的政治理念吧。


菜菜cc


我們都知道康熙大帝是清朝時期特別優秀的皇帝之一,在位61年之久,在位期間大清國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和提升,就這樣一位赫赫威名的帝王,曾多次祭拜前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且每次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康熙大帝對朱元璋個人情感上的崇拜之情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卑微,家境貧寒,甚至還做過乞丐,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組建了自己的隊伍,慢慢發展自己的軍隊,成為一方領袖,最後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功績之大,能力之強,令後世欽佩。康熙皇帝也是欽佩朱元璋的能力,認為他是一代偉大的帝王,英雄相惜之情流露,所以康熙大帝才會祭拜朱元璋並且是三跪九叩之禮。

2.為了親漢,“滿漢一家”的政策

我們都知道清王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這讓當時的很多漢族人不服氣,認為滿族不是中華正統,不能坐擁統治者的位置,所以康熙大帝就有了“親漢”的政策。他祭拜朱元璋,施行三跪九叩的禮節,就是告訴漢人,中華各民族一家親,不分滿漢,這個方法還很受用,當時的漢朝官員還因此事感動的淚流滿面的,所以祭拜朱元璋的舉動,也是一種政治手段,由此看見康熙確實是一個治國能手啊。


怪怪寒


崇禎皇帝雖然對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進行勵精圖治,儘管懲罰了不少官員,進行大規模反腐倡廉,但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朱元璋子孫後代多達百萬,形成特權貴族。

他們到處橫徵暴斂、搜刮百姓民脂民膏,橫行霸道的欺壓勞苦大眾。終於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儘管朱由檢非常勤政,出臺了利國利民的政策。

然而皇族後裔遍佈全國各地,頒佈的政令根本無法有效實施,經常出現貪贓枉法的情況,朱常洵就是典型的案例。河南遭大旱、蝗災,人們互相殘食,已是末日之象,世間都說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

經過洛陽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子死於賊手。”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正住在洛陽,聽說之後很害怕,便將其中利害關係告知朱常洵。

而朱常洵並未放在心上,不知悔改,繼續放縱自己,幹起貪贓枉法的勾當!崇禎帝多次要求他開倉賑災,拯救饑民!福王居然拒絕,皇帝也拿他沒辦法,左右為難。

後來李自成進攻洛陽,請求福王開倉放糧賑災難民,朱常洵託辭說沒有多餘的糧!李自成派軍隊搜查福王家產,發現民間傳言果然是真的,的確富於皇宮。

此時的李自成勃然大怒,指著朱常洵:“你身為親王,富甲天下。在這如此饑荒之年,不肯拿出毫釐賑濟百姓,託辭說沒有,這倉庫幾乎放滿糧食,而且爛的發黴………,不殺你難以平民憤!”

李自成將福王殺掉烹食,分給部將飲食,並警示明廷若不制裁宗族貪汙,揚言將朱氏後裔殺戮殆盡!朱由檢聽後,相當憤怒並下令對李自成進行圍剿!

誰知越剿越多,李自成攻佔不少城池沿路殺掉了很多朱氏後裔,最後攻到京都。崇禎皇帝朱由檢,見大勢已去,領家屬煤山自縊!臨死前的一句話今人深思: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崇禎皇帝的遭遇令李自成深感同情:“朱由檢不算太糟,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後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山海關與李自成交戰。最後清軍取得勝利,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逃到湖北九宮山避難遭到當地民兵武裝襲擊,被姜大眼殺害!

清軍入關以後,對朱由檢進行厚葬,並告誡貴族子弟注意自己作風,不要重蹈前朝覆轍。康熙年間,玄燁的子女出現九子奪嫡,內部紛爭不斷。

另外,子女橫徵暴斂、魚肉百姓令康熙大帝憤怒,處死了索額圖囚禁胤礽,這場風波才初步平息。康熙大帝帶領子女、百官前去朱元璋的陵墓進行祭拜!

講述朱元璋早年的經歷,要學習他艱苦奮鬥精神。警示後人要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能太放縱,自己要自力更生。不要想著坐享其成,更不能欺壓百姓並魚肉他們。一定要做勤政愛民的帝王。

不能學習朱元璋後裔不理朝政、沉溺酒色,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將亡國,一定要懂得前車之鑑!

康熙大帝之所以跪拜朱元璋的陵墓,讓貴族、百官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作風不能貪贓枉法,不能結黨營私,搞起內部紛爭。

否則結局比大明更慘,朱由檢自縊煤山是最典型的例子。若辦不到,那麼後面的君王將會是下一個崇禎皇帝…………。

康熙去跪拜朱元璋的陵墓,其目的教誨文武百官,不能太放縱,注意個人作風,要進行廉政建設,把國治好,方才深得民心。如果不注重,必將亡國,結局最慘的必將是大清,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白貓視天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先後六次南巡,而每次南巡康熙都要在南京進行祭拜,祭拜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祭拜朱元璋除了康熙對於朱元璋的欣賞與崇拜之外,更多的還是為了政治統治的需要。


首先,康熙祭拜朱元璋是為了安定民心。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僅祛除了蒙元王朝的殘暴統治,在位期間嚴懲貪官、體恤百姓,深得民心,而他貧苦出身、白手起家的傳奇經歷也讓天下百姓深感佩服。所以自明朝一來,朱元璋在天下人心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上至王公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膜拜朱元璋的。同時,明朝末年政治凋敝、軍備鬆弛,內部天災橫行,起義不斷,外部又要面對滿蒙的進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對於朱元璋也是非常的想念。

而康熙作為滿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此時的天下並不太平,特別是經歷了三藩之亂的南方地區,還是存在著極強的“反清復明”的思想苗頭和不穩定的政治因素的,特別是當年滿清是用武力讓南方各地的百姓屈服,統治的根基本不穩固。

所以康熙在朱元璋墓前的一跪,是對朱元璋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是對於明朝的承認與尊重,對於傳統漢族地面上的百姓,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打破民眾心裡的芥蒂,緩解當時滿漢之間的尖銳矛盾,維護了滿清政局的穩固。


其次,就是為了拉攏南方漢族的士大夫階層。

自古江南出名仕,康熙這樣做也是為了政治統治的需要,極力的拉攏江南的士大夫階層,維護政治統治的需要。

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接受儒家經典文化的薰陶,講求的是忠孝禮儀。而南方的士大夫階層,大多是明朝的遺老遺少以及官宦世家,有的還是在南明朝廷任職的官吏。康熙對於朱元璋的跪拜,是讓這些士大夫階層的人看到的是滿漢一體以及康熙對於前明朝的認可尊重,打消了這些人的後顧之憂,同時,增加對於滿清統治的認同感,才能更好的入仕為官,參加國家管理。而南方的士大夫階層又和地主士紳階層關係密切,相當於康熙將南方上層主流社會的精英全部進行了籠絡,這樣,在增強的是這個南方地區對於滿清統治的認可,更有利於維護政局的穩定。


再次,就是為了皇權統治的合法性和傳承性的需要。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不管手段如何,方式如何,都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和藉口就是順應天命,而為了這個“順應天命”的理由,就會做很多事情來證明王朝的合法性與歷史的傳承性。

對於滿清而言,一直就是以清代明是順應天命的繼承與傳承作為自己王朝統治合法性的基礎的。明朝並不是為清朝所滅,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大明滅亡。而滿清入關的理由也是打著“追剿闖賊,為崇禎報仇”的口號,來證明自己是順應天命,作為明朝的繼承者和繼任者而言,這就是滿清統治合法性的基礎,也是皇權來源的合法理由,儘管滿清對於明朝朱姓子嗣也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但是從厚葬崇禎等舉動還是可以看出,滿清對於這份合法性的重視。

而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因為此,是對這份歷史傳承的尊重,也是對於明朝的認可, 更是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大清朝是順應天意,承接明朝統治的事實依據,這也是昭告天下滿清皇權的合法性和清代明的歷史傳承性,進一步穩固皇權和統治。


雍親王府


後世對康熙皇帝赴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理解可能有誤會。總以為主要目的是收買漢人的心,事實真相其實不是這樣。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軍佔領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後面的煤山上吊,明朝宣告滅亡。四月底,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打敗,回到北京後即向西安方向敗退。五月初,清軍佔領北京,不久,7歲的順治皇帝被接到北京,開啟了滿清268年的統治。

順治十八年(1661年),24歲的順治皇帝去世,8歲的康熙皇帝登基,康熙皇帝14歲那年除鰲拜,後來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基本完成國家統一。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也就是1684年十一月,31歲的康熙皇帝第一次離開北京南巡,到江寧(南京)之前,他先派大臣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諭大學士等、明太祖、一代開創令主。功德並隆。朕巡省方域、將及江寧。鐘山之麓、陵寢斯在。朕優禮前代。況於其君實賢。(《康熙朝實錄》)

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後,康熙皇帝告訴大臣,既然自己已經來了江寧,而且到明孝陵又不遠,為此要親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當天,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

○諭大學士明珠、尚書介山、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寧、距陵非遠。其親為拜奠。是日、上謁明太祖陵。(《康熙朝實錄》)

康熙皇帝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認認真真地祭拜,迎來數萬人觀看。康熙皇帝對明太祖的祭拜是虔誠的,親自行三跪九叩頭禮。現任皇帝對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禮,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皇帝對明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祭拜,不僅讓江南漢人感到震驚,更多的是感動,史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不少人誇讚康熙皇帝此舉是“千古盛德之舉,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清朝王世禎《池北偶談》卷四)

此後,康熙皇帝還進行了5次南巡,其中有4次親自到明孝陵祭陵,而且都是舉行了隆重的儀式。1699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這年已經46歲,他不僅行了三跪九叩之禮,還為朱元璋題寫了四個字:“治隆唐宋”。什麼意思呢?就是表揚朱元璋的治理成績比唐宋還好。康熙皇帝題完字還要求官員刻碑樹立在明孝陵前。

最後一次是1707年三月,此時,康熙皇帝已經54歲。他到江寧後,告訴大臣,明天要親自去給明太祖祭陵。大臣勸說,之前皇上已經多次親自祭奠明孝陵,還經常拍大臣或皇子祭奠,不僅如此,還時常維修明孝陵,並安排專人看守,自古優待前朝從來沒有這樣隆重的,皇上這次又想親自去祭陵,我們認為隆重過頭了。加上天氣突然熱了起來,皇上就不要去了。康熙皇帝說:天氣熱怕什麼?朕必須要去。

“諭大學士等曰:朕欲於明日往謁明太祖陵。大學士等奏曰:皇上前此臨幸江南明太祖陵,或遣官致祭、或遣皇子致祭、亦有皇上親行灌奠之時,又重新廟貌,專人看守,自古加厚前朝未見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謁,臣等以為太過。況此行已遣大臣致祭,天氣驟熱,不必親勞聖躬往謁。上諭曰:天氣驟熱,何足計耶?朕必親往。”  

這時候,康熙皇帝已經當了皇帝48年,經過康熙皇帝的勵精圖治,此時國內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滿清的統治地位已經十分穩固。這時候,康熙皇帝為什麼還要如此隆重祭拜朱元璋的陵墓?僅僅是為了收買漢人的心?顯然不是,收買人心祭拜一兩次就差不多了。前一兩次祭拜,當時天下初定,肯定有收買人心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后面還多次祭拜明孝陵,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出於對明太祖朱元璋治國能力和治理成效的欽佩。

朱元璋從一個窮要飯的和尚,白手起家,掃蕩群雄,恢復中華,建立大明王朝,歷時276年。朱元璋在位31年,對國家進行了精細化的管理,創造了“洪武盛世”,他去世前,史書記載,倉庫裡的穀子可以吃好幾年,有的因為時間太長,都發黴了。朱元璋的治理成績真的很了不起。

康熙皇帝多次親自祭拜明孝陵的原因是什麼?老實說,主要是康熙皇帝真的打心裡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後來,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也6次南巡,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到江寧祭拜明孝陵,“拈香奠酒”。我想,乾隆皇帝這樣多次祭奠明孝陵的原因也和皇祖康熙皇帝差不多,主要也是打心眼裡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當你很佩服一個人的時候,就很容易想起他。如果這人活著的,你會經常想見見他;如果這人已經作古,你會經常想去他的墳墓祭奠。理就是這麼個理。


坐看東南了


因為褒揚失敗者本身就是對自己的褒揚,跟死人過不去並非勝利者的作為,就是這麼簡單。

康熙不是現代的鍵盤俠,他是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他沒有小市民那麼狹隘的思想,而是有著吞吐天下的胸襟。再說明朝早就被清朝所取代,所以康熙去祭拜一下死人再正常不過。

說穿了,明朝也是古王朝,朱重八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之一,再說清朝的歷代帝王廟裡還供著朱重八的牌位,所以康熙去祭拜朱重八有那麼不好理解嗎?

至於籠絡民心?不好意思,籠絡老百姓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老百姓衣食飽暖,這一點康熙是足夠做到的,因為老百姓不會關心和自己的生活毫無關係的死人。至於知識分子,很不需要通過祭拜死人去籠絡,因為只要開科取士,讓知識分子有個躋身上流社會的空間就足夠了,大家都是明白人,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

你要說是籠絡明朝遺民還說得過去,畢竟明朝遺民是同清朝對立的立場,但是康熙籠絡明朝遺民的手段很多,比如說允許明朝遺民出書表達反清的立場,甚至王夫之把康熙當禽獸來寫康熙也不在意。這不是寬容,而是縱容,話說有康熙這種氣度的統治者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包括本朝,呵呵。

不過,明朝遺民除了死的早的,剩下的基本都在活著的時候改變態度,畢竟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同為九五之尊的康熙在南巡期間,跪拜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名為祭拜朱元璋,實為借祭拜化解根深蒂固的滿漢矛盾,並收攏明朝的遺老遺少,籠絡民心!

自努爾哈赤起兵後,滿清勢力逐漸蠶食大明江山,並趁李自成禍亂北京之時,以強兵壓境,在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協助之下,打敗李自成,將清朝的權力中樞遷至北京。

遷都北京是清朝統治華夏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作為統治者的滿清政權初期卻不懂得籠絡人心,依舊用關外舊制如跑馬圈地、剃髮等統治漢人,並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製造了多起慘絕人寰的屠城,如揚州大屠殺。因此,清朝定鼎中原後,與漢人的矛盾積怨是根深蒂固的。

老實講,明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宦官當權,致使皇權衰落,且明末苛捐雜稅,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當時的漢人還是比較懷念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窮苦出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統治期間,嚴懲貪官、體恤百姓,是難得的好皇帝!明末諸皇雖然昏聵,但根源是因為宦官當權,而非皇帝昏庸。

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帝勵精圖治,不僅將明末的民生凋敝和社會動盪治理的妥妥當當,而且以漢人為師,學習孔孟之道,恪守漢人禮節,逐步收攏民心!

康熙繼任初期,社會動亂、民生凋敝,滿漢之間矛盾重重,祭拜明孝陵可以展示康熙帝懷柔天下的胸襟,也可以藉機收取明朝遺老遺少的心,化解滿漢之間那道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有利於清王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是一箭三雕之舉!


獨舌視界


這就是一場戲罷了,康熙固然武功極盛,但他實在算不上什麼仁君,祭祀先朝皇帝,無非是因為當時天下還沒有完全穩固,民間不少人都存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為了消磨這些百姓的恨意,滿清統治者只能想辦法為自己開脫。

早在康熙之前,滿清統治者打的就是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他們宣稱是李自成欺君罔上,覆滅大明江山。

自己入關,是為崇禎皇帝報仇。

雖然實際上仍然是竊取江山,但名聲上就好聽多了。

康熙拜朱元璋,一者是因為朱元璋確實受得起他一拜;二者,做給天下人看,表示自己很尊重明代皇帝,也並不輕視漢人。



康熙還曾假惺惺下旨,表示要尋訪並善待明代皇室子孫,結果他是怎麼做的呢?

崇禎皇帝兒子們大都隨著國破而身死,只有四皇子朱慈照活了下來,他隱姓埋名,在民間苟活到七十五歲。

而就在七十五歲這一年,他被人發現,他的妻女自縊,兒子們跟隨他一起,被清廷斬殺,朱慈照本人更是被凌遲處死。


已經七十五歲高齡了,天下也已經是民心思治,還能有什麼威脅呢?

康熙號稱千古聖君,眼都不眨一下,揮下了屠刀,為了使自己名聲上好聽一點,他汙衊朱慈照是假冒的,把他與早已經死亡的朱慈煥混淆,朱慈煥亡於崇禎十四年,他便一口咬定,朱慈照也是亡於崇禎十四年。

也不管是否說得通,反正就這麼定了,假的,可憐的朱慈照,就這樣被滅了滿門。

既然對前明皇子都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可見對朱元璋的跪拜也沒有多少誠心。

不過他拜祭朱元璋的舉動確實是起到了效果,不少人開始覺得他是個好皇上,值得效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