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身为一个满清皇帝,为何要跪拜朱元璋的陵墓?

刘凯伦


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统”、“君子大居正”二语开端,尊王攘夷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导。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认为正统,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统治信心,驾驭时代的航向。

整个清代,大一统远胜汉唐,然而关于正统之争,却为历代之最。历代争正统者都在士大夫学者之间,而清代顺、康、雍、乾亲自出面,不顾天子之尊,口诛笔伐,拼命为自己的王朝“洗白”。

早在清军刚刚入关时,多尔衮就说:

“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

为了寻求正统,清廷甚至为崇祯发丧,还博得吊民伐罪的美名。待“大业已定”,清廷就开始无所顾忌,暴露征服者的本来面目,实行“剃发”、“兼并田地”、“扬州十日”等倒行逆施的行为,迅速激发满汉隔阂。

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持续多年的反抗斗争后,汉人虽屈从了征服,但征服者也意识到,当初那些“贴金面具”,有关得天下之正的承诺,在天下人心中,已经荡然无存。

“朱三太子案”“天地会”等地下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许多明朝的知识分子,他们心里根本不服从满清。以孔尚任为例,他的《桃花扇》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祯,批判降清知识分子,抒发家国之恨,勾起观众思念故国之感。

在这个背景下,康熙参拜明孝陵,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第一,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统,大清只是外来蛮夷。康熙的参拜,表达出了对明朝的尊重,也是申明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正统。

第二,将“贴金面具”戴到底。康熙是帝王,不管背后做什么,在台面上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胸怀,借此收拢天下人心。

第三,古人会跪天、地、君、亲、师,而帝王只需跪天地。朱元璋已经是汉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康熙对其下跪,就是向世人证明,他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了,满汉一家亲。于是,满汉之间就有了一个“公约数”——朱元璋。

看到康熙如此举动,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明朝遗留的知识分子,大多给康熙点赞,心悦诚服。时人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张文贞集》”

不仅对朱元璋三跪九叩,康熙还亲自书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表面夸奖了朱元璋可以比肩唐宗宋祖,其实还是在自夸,毕竟端掉大明的是大清。

康熙曾说过: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

治理天下在于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从内心找到对大清的认同感,江山就能稳固。康熙参拜明孝陵,是用一种“怀柔手段”,对天下汉人心的征服,对自己江山正统性的证明。

事实上,不仅参拜明孝陵,康熙还开设过博学鸿儒科,设明史馆,这些行为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论依据。


秋媚读史


正所谓:成就大事者,必胸怀天下,知政事之得失,晓古今之通理。而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就是如此之人。

康熙画像


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自不必多说,为巩固大清江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他的很多事迹也被后人称道,其中就有他祭奠朱元璋的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画像


康熙帝六下江南巡视,每一次到了南京之后,他都要安排赴南京明孝陵祭奠之事,五次亲自祭拜,一次安排他人祭拜,而且都行三跪九叩之礼。一开始大臣们想不开为何康熙帝要这么做,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按道理说明朝被我们推翻了,为何要祭奠他呢!但这并不影响康熙帝的决定,于是出现了五次亲自祭拜明孝陵的故事,而且每次都非常隆重。

明孝陵


在我们看来,一位后朝之君为何要祭拜被自己推翻的前朝开国之君呢?

【1】无非是收买人心,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一点。大清帝国推翻明朝统治,统一全国,而在统一过程中确实发生了很多惨案,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样恶劣的事件。虽然清朝已统一多少年,但是在江南地区,民间很多群众仍然对大清帝国有很大的敌意,而江南地区又是最富庶之地,经济、文化等都是发达地区,稳固江南对于稳定全国的意义重大。

所以,康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收买江南士绅、文人、百姓的心,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而实际效果也确实不错,在附近周围观看的人都纷纷落泪,足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已灭亡的明朝的感情。

影视剧中的康熙


【2】乾隆祭拜明孝陵,实际上也是对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功绩的认可。1699年即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再一次来到明孝陵,在祭奠之后,亲自挥毫写下“治隆唐宋”,意思就是明朝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果要超越唐朝和宋朝,实际上是肯定朱元璋的功绩。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回首看看大明王朝,他所取得的成绩也确实值得康熙这么肯定,首先大明王朝存续的时间要比唐朝(唐朝要扣除武则天当皇帝的15年时间)和宋朝都长,地域广,实际上大清朝的地域是沿袭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只不过清朝在新疆方面扩大了疆土,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明王朝制度完备,大清王朝从关外进入关内,他将大明制度完全拿过来,只做了小小的修改而已。所以说,大明王朝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在康熙眼中,确实需要对大明王朝给予敬畏和尊重。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康熙帝才如此重视祭奠明孝陵,而不管是哪个方面占据分量重一些,都能充分出康熙帝的胸怀和胸襟,以及作为一位英明之主的素养。



康熙在执政之后,国内政局并不问题,尤其是在多尔衮实行多项民族打压政策之后,社会矛盾每场突出。为了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也为了树立中华正统的地位,康熙推行了多项有利国家和谐的政策,比如重用汉臣,恢复考核,蠲免钱粮,改革土地极大的获得汉族的支持,其中最终的无疑是康熙皇帝开展的“一陵两庙”的祭拜活动。

为了能坐稳中原王朝皇帝的位置,在思想上必须要获得得到支持,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满族人,能放下身段,祭拜汉族人的前朝皇室陵墓,又祭拜中华儒家教主的孔庙,祭拜汉族人大英雄岳飞的岳王庙,无疑是一大壮举,并且把这个活动纳入的祖制,随后的雍正乾隆或者其他的皇帝,都要遵孔祭明崇岳,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于清朝,康熙此举,稳固了清朝的统治,树立的清朝的正统,也为中华大一统的稳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跪拜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其三点原因:

1:佩服朱元璋

朱元璋这种草根皇帝,历史上屈指可数,没有任何背景,正因为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百姓极其的爱护,在收复国家版图疆域中,老朱也是功成名就。康熙不得不敬佩。

2:更好的统一汉人

清朝是满族人,打进中原汉人的地盘,俗话说守江山难,当初有很多汉族民间组织一直在反清复明,康熙是个非常有心胸和政治眼光的皇帝,为了更好的同治汉族的地盘,尊敬汉文化,和汉族站在一起,他也得跪拜朱元璋。

3:教育自己后人和收复台湾

台湾在当时是只认明朝的,因为隶属于明朝,不认满族皇帝。再说康熙能成为千古一帝跟他的胸襟和对中华伟大的贡献有巨大的关系。尤其是康熙站在王朝的顶端,希望的是满汉一家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希望后来清朝的皇帝能有远大的政治理念吧。


菜菜cc


我们都知道康熙大帝是清朝时期特别优秀的皇帝之一,在位61年之久,在位期间大清国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和提升,就这样一位赫赫威名的帝王,曾多次祭拜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并且每次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康熙大帝对朱元璋个人情感上的崇拜之情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甚至还做过乞丐,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组建了自己的队伍,慢慢发展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方领袖,最后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功绩之大,能力之强,令后世钦佩。康熙皇帝也是钦佩朱元璋的能力,认为他是一代伟大的帝王,英雄相惜之情流露,所以康熙大帝才会祭拜朱元璋并且是三跪九叩之礼。

2.为了亲汉,“满汉一家”的政策

我们都知道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这让当时的很多汉族人不服气,认为满族不是中华正统,不能坐拥统治者的位置,所以康熙大帝就有了“亲汉”的政策。他祭拜朱元璋,施行三跪九叩的礼节,就是告诉汉人,中华各民族一家亲,不分满汉,这个方法还很受用,当时的汉朝官员还因此事感动的泪流满面的,所以祭拜朱元璋的举动,也是一种政治手段,由此看见康熙确实是一个治国能手啊。


怪怪寒


崇祯皇帝虽然对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励精图治,尽管惩罚了不少官员,进行大规模反腐倡廉,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朱元璋子孙后代多达百万,形成特权贵族。

他们到处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民脂民膏,横行霸道的欺压劳苦大众。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管朱由检非常勤政,出台了利国利民的政策。

然而皇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颁布的政令根本无法有效实施,经常出现贪赃枉法的情况,朱常洵就是典型的案例。河南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已是末日之象,世间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

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住在洛阳,听说之后很害怕,便将其中利害关系告知朱常洵。

而朱常洵并未放在心上,不知悔改,继续放纵自己,干起贪赃枉法的勾当!崇祯帝多次要求他开仓赈灾,拯救饥民!福王居然拒绝,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左右为难。

后来李自成进攻洛阳,请求福王开仓放粮赈灾难民,朱常洵托辞说没有多余的粮!李自成派军队搜查福王家产,发现民间传言果然是真的,的确富于皇宫。

此时的李自成勃然大怒,指着朱常洵:“你身为亲王,富甲天下。在这如此饥荒之年,不肯拿出毫厘赈济百姓,托辞说没有,这仓库几乎放满粮食,而且烂的发霉………,不杀你难以平民愤!”

李自成将福王杀掉烹食,分给部将饮食,并警示明廷若不制裁宗族贪污,扬言将朱氏后裔杀戮殆尽!朱由检听后,相当愤怒并下令对李自成进行围剿!

谁知越剿越多,李自成攻占不少城池沿路杀掉了很多朱氏后裔,最后攻到京都。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领家属煤山自缢!临死前的一句话今人深思: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的遭遇令李自成深感同情:“朱由检不算太糟,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与李自成交战。最后清军取得胜利,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逃到湖北九宫山避难遭到当地民兵武装袭击,被姜大眼杀害!

清军入关以后,对朱由检进行厚葬,并告诫贵族子弟注意自己作风,不要重蹈前朝覆辙。康熙年间,玄烨的子女出现九子夺嫡,内部纷争不断。

另外,子女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令康熙大帝愤怒,处死了索额图囚禁胤礽,这场风波才初步平息。康熙大帝带领子女、百官前去朱元璋的陵墓进行祭拜!

讲述朱元璋早年的经历,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精神。警示后人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太放纵,自己要自力更生。不要想着坐享其成,更不能欺压百姓并鱼肉他们。一定要做勤政爱民的帝王。

不能学习朱元璋后裔不理朝政、沉溺酒色,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将亡国,一定要懂得前车之鉴!

康熙大帝之所以跪拜朱元璋的陵墓,让贵族、百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作风不能贪赃枉法,不能结党营私,搞起内部纷争。

否则结局比大明更惨,朱由检自缢煤山是最典型的例子。若办不到,那么后面的君王将会是下一个崇祯皇帝…………。

康熙去跪拜朱元璋的陵墓,其目的教诲文武百官,不能太放纵,注意个人作风,要进行廉政建设,把国治好,方才深得民心。如果不注重,必将亡国,结局最惨的必将是大清,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白貓視天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先后六次南巡,而每次南巡康熙都要在南京进行祭拜,祭拜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祭拜朱元璋除了康熙对于朱元璋的欣赏与崇拜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


首先,康熙祭拜朱元璋是为了安定民心。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仅祛除了蒙元王朝的残暴统治,在位期间严惩贪官、体恤百姓,深得民心,而他贫苦出身、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也让天下百姓深感佩服。所以自明朝一来,朱元璋在天下人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上至王公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膜拜朱元璋的。同时,明朝末年政治凋敝、军备松弛,内部天灾横行,起义不断,外部又要面对满蒙的进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对于朱元璋也是非常的想念。

而康熙作为满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此时的天下并不太平,特别是经历了三藩之乱的南方地区,还是存在着极强的“反清复明”的思想苗头和不稳定的政治因素的,特别是当年满清是用武力让南方各地的百姓屈服,统治的根基本不稳固。

所以康熙在朱元璋墓前的一跪,是对朱元璋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是对于明朝的承认与尊重,对于传统汉族地面上的百姓,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打破民众心里的芥蒂,缓解当时满汉之间的尖锐矛盾,维护了满清政局的稳固。


其次,就是为了拉拢南方汉族的士大夫阶层。

自古江南出名仕,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极力的拉拢江南的士大夫阶层,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接受儒家经典文化的熏陶,讲求的是忠孝礼仪。而南方的士大夫阶层,大多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官宦世家,有的还是在南明朝廷任职的官吏。康熙对于朱元璋的跪拜,是让这些士大夫阶层的人看到的是满汉一体以及康熙对于前明朝的认可尊重,打消了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加对于满清统治的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入仕为官,参加国家管理。而南方的士大夫阶层又和地主士绅阶层关系密切,相当于康熙将南方上层主流社会的精英全部进行了笼络,这样,在增强的是这个南方地区对于满清统治的认可,更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


再次,就是为了皇权统治的合法性和传承性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不管手段如何,方式如何,都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和借口就是顺应天命,而为了这个“顺应天命”的理由,就会做很多事情来证明王朝的合法性与历史的传承性。

对于满清而言,一直就是以清代明是顺应天命的继承与传承作为自己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的。明朝并不是为清朝所灭,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大明灭亡。而满清入关的理由也是打着“追剿闯贼,为崇祯报仇”的口号,来证明自己是顺应天命,作为明朝的继承者和继任者而言,这就是满清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皇权来源的合法理由,尽管满清对于明朝朱姓子嗣也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是从厚葬崇祯等举动还是可以看出,满清对于这份合法性的重视。

而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因为此,是对这份历史传承的尊重,也是对于明朝的认可, 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大清朝是顺应天意,承接明朝统治的事实依据,这也是昭告天下满清皇权的合法性和清代明的历史传承性,进一步稳固皇权和统治。


雍亲王府


后世对康熙皇帝赴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理解可能有误会。总以为主要目的是收买汉人的心,事实真相其实不是这样。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明朝宣告灭亡。四月底,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打败,回到北京后即向西安方向败退。五月初,清军占领北京,不久,7岁的顺治皇帝被接到北京,开启了满清268年的统治。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康熙皇帝14岁那年除鳌拜,后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在收复台湾的第二年,也就是1684年十一月,31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离开北京南巡,到江宁(南京)之前,他先派大臣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谕大学士等、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钟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康熙朝实录》)

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后,康熙皇帝告诉大臣,既然自己已经来了江宁,而且到明孝陵又不远,为此要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当天,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

○谕大学士明珠、尚书介山、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距陵非远。其亲为拜奠。是日、上谒明太祖陵。(《康熙朝实录》)

康熙皇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真地祭拜,迎来数万人观看。康熙皇帝对明太祖的祭拜是虔诚的,亲自行三跪九叩头礼。现任皇帝对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礼,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皇帝对明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祭拜,不仅让江南汉人感到震惊,更多的是感动,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不少人夸赞康熙皇帝此举是“千古盛德之举,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清朝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四)

此后,康熙皇帝还进行了5次南巡,其中有4次亲自到明孝陵祭陵,而且都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1699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这年已经46岁,他不仅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还为朱元璋题写了四个字:“治隆唐宋”。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扬朱元璋的治理成绩比唐宋还好。康熙皇帝题完字还要求官员刻碑树立在明孝陵前。

最后一次是1707年三月,此时,康熙皇帝已经54岁。他到江宁后,告诉大臣,明天要亲自去给明太祖祭陵。大臣劝说,之前皇上已经多次亲自祭奠明孝陵,还经常拍大臣或皇子祭奠,不仅如此,还时常维修明孝陵,并安排专人看守,自古优待前朝从来没有这样隆重的,皇上这次又想亲自去祭陵,我们认为隆重过头了。加上天气突然热了起来,皇上就不要去了。康熙皇帝说:天气热怕什么?朕必须要去。

“谕大学士等曰:朕欲于明日往谒明太祖陵。大学士等奏曰:皇上前此临幸江南明太祖陵,或遣官致祭、或遣皇子致祭、亦有皇上亲行灌奠之时,又重新庙貌,专人看守,自古加厚前朝未见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谒,臣等以为太过。况此行已遣大臣致祭,天气骤热,不必亲劳圣躬往谒。上谕曰:天气骤热,何足计耶?朕必亲往。”  

这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当了皇帝48年,经过康熙皇帝的励精图治,此时国内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满清的统治地位已经十分稳固。这时候,康熙皇帝为什么还要如此隆重祭拜朱元璋的陵墓?仅仅是为了收买汉人的心?显然不是,收买人心祭拜一两次就差不多了。前一两次祭拜,当时天下初定,肯定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后面还多次祭拜明孝陵,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出于对明太祖朱元璋治国能力和治理成效的钦佩。

朱元璋从一个穷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扫荡群雄,恢复中华,建立大明王朝,历时276年。朱元璋在位31年,对国家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创造了“洪武盛世”,他去世前,史书记载,仓库里的谷子可以吃好几年,有的因为时间太长,都发霉了。朱元璋的治理成绩真的很了不起。

康熙皇帝多次亲自祭拜明孝陵的原因是什么?老实说,主要是康熙皇帝真的打心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后来,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也6次南巡,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到江宁祭拜明孝陵,“拈香奠酒”。我想,乾隆皇帝这样多次祭奠明孝陵的原因也和皇祖康熙皇帝差不多,主要也是打心眼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当你很佩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他。如果这人活着的,你会经常想见见他;如果这人已经作古,你会经常想去他的坟墓祭奠。理就是这么个理。


坐看东南了


因为褒扬失败者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褒扬,跟死人过不去并非胜利者的作为,就是这么简单。

康熙不是现代的键盘侠,他是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他没有小市民那么狭隘的思想,而是有着吞吐天下的胸襟。再说明朝早就被清朝所取代,所以康熙去祭拜一下死人再正常不过。

说穿了,明朝也是古王朝,朱重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之一,再说清朝的历代帝王庙里还供着朱重八的牌位,所以康熙去祭拜朱重八有那么不好理解吗?

至于笼络民心?不好意思,笼络老百姓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老百姓衣食饱暖,这一点康熙是足够做到的,因为老百姓不会关心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死人。至于知识分子,很不需要通过祭拜死人去笼络,因为只要开科取士,让知识分子有个跻身上流社会的空间就足够了,大家都是明白人,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你要说是笼络明朝遗民还说得过去,毕竟明朝遗民是同清朝对立的立场,但是康熙笼络明朝遗民的手段很多,比如说允许明朝遗民出书表达反清的立场,甚至王夫之把康熙当禽兽来写康熙也不在意。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话说有康熙这种气度的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包括本朝,呵呵。

不过,明朝遗民除了死的早的,剩下的基本都在活着的时候改变态度,毕竟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同为九五之尊的康熙在南巡期间,跪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名为祭拜朱元璋,实为借祭拜化解根深蒂固的满汉矛盾,并收拢明朝的遗老遗少,笼络民心!

自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清势力逐渐蚕食大明江山,并趁李自成祸乱北京之时,以强兵压境,在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协助之下,打败李自成,将清朝的权力中枢迁至北京。

迁都北京是清朝统治华夏的一个重要契机。但作为统治者的满清政权初期却不懂得笼络人心,依旧用关外旧制如跑马圈地、剃发等统治汉人,并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屠城,如扬州大屠杀。因此,清朝定鼎中原后,与汉人的矛盾积怨是根深蒂固的。

老实讲,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宦官当权,致使皇权衰落,且明末苛捐杂税,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当时的汉人还是比较怀念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穷苦出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统治期间,严惩贪官、体恤百姓,是难得的好皇帝!明末诸皇虽然昏聩,但根源是因为宦官当权,而非皇帝昏庸。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帝励精图治,不仅将明末的民生凋敝和社会动荡治理的妥妥当当,而且以汉人为师,学习孔孟之道,恪守汉人礼节,逐步收拢民心!

康熙继任初期,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满汉之间矛盾重重,祭拜明孝陵可以展示康熙帝怀柔天下的胸襟,也可以借机收取明朝遗老遗少的心,化解满汉之间那道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有利于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是一箭三雕之举!


独舌视界


这就是一场戏罢了,康熙固然武功极盛,但他实在算不上什么仁君,祭祀先朝皇帝,无非是因为当时天下还没有完全稳固,民间不少人都存有反清复明的思想。


为了消磨这些百姓的恨意,满清统治者只能想办法为自己开脱。

早在康熙之前,满清统治者打的就是为崇祯报仇的旗号,他们宣称是李自成欺君罔上,覆灭大明江山。

自己入关,是为崇祯皇帝报仇。

虽然实际上仍然是窃取江山,但名声上就好听多了。

康熙拜朱元璋,一者是因为朱元璋确实受得起他一拜;二者,做给天下人看,表示自己很尊重明代皇帝,也并不轻视汉人。



康熙还曾假惺惺下旨,表示要寻访并善待明代皇室子孙,结果他是怎么做的呢?

崇祯皇帝儿子们大都随着国破而身死,只有四皇子朱慈照活了下来,他隐姓埋名,在民间苟活到七十五岁。

而就在七十五岁这一年,他被人发现,他的妻女自缢,儿子们跟随他一起,被清廷斩杀,朱慈照本人更是被凌迟处死。


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天下也已经是民心思治,还能有什么威胁呢?

康熙号称千古圣君,眼都不眨一下,挥下了屠刀,为了使自己名声上好听一点,他污蔑朱慈照是假冒的,把他与早已经死亡的朱慈焕混淆,朱慈焕亡于崇祯十四年,他便一口咬定,朱慈照也是亡于崇祯十四年。

也不管是否说得通,反正就这么定了,假的,可怜的朱慈照,就这样被灭了满门。

既然对前明皇子都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可见对朱元璋的跪拜也没有多少诚心。

不过他拜祭朱元璋的举动确实是起到了效果,不少人开始觉得他是个好皇上,值得效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