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什麼是居家生活的棉花糖?先聽老師講個關於棉花糖的小故事吧

有心理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他請幾個孩子來到實驗室,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了一顆棉花糖,心理學家假裝突然有事,要離開一陣,於是他告訴孩子如果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得到額外的一顆作為獎勵。

你們猜猜孩子們都是怎麼對待眼前那塊棉花糖的?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有的孩子看到研究院離開了,便馬上吃了那塊棉花糖;有的孩子則通過環顧四周環境,轉移注意力,不去吃那塊棉花糖。還有的孩子拿起來,聞一聞或是咬一小口,但最終還是放下了那塊棉花糖。後來,研究院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的追蹤調查,他們發現當年能夠控制住自己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各方面發展得更好,學業、事業更有成就。這些人突出的特點是不急於求成,能為遠大的目標暫時犧牲眼前利益,遇到壓力和困境時不容易崩潰。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於是研究人員提出了延遲滿足的概念。能在即刻享樂的關頭,選擇了剋制和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成就會更高。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居家生活的“棉花糖”?

“我想喝點水”、“我想去廁所”、“我餓了”、“我想看電視”、“終於可以自由使用手機了,手機遊戲、看動畫片比聽課、寫作業、做運動舒服”…… 這些難以抵擋的誘惑,就是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小朋友們,疫情當下,雖然我們不能去學校上課了,但是我們依然能夠每天聽到老師們的課,學習知識。你想過是誰給你創造了這麼好的聽課條件嗎?

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呀。通暢的網絡,舒適的溫度,默默的陪伴……這些都是父母為你成長所創造的良好條件呀。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他們,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呢?

如何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呢?其實,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就是對父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母最大的感恩回饋!當下,看似不用上學,但是學習任務更加艱鉅。面對隨處可見的“棉花糖”誘惑,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有的同學會說,“面對這麼多的誘惑,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延遲滿足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和培養的能力。

如何剋制這些“棉花糖”的誘惑呢?給大家介紹一些方法策略:一阻斷法,二激勵法,三等待法,讓我們最後通往獲得棉花糖的成功之路!

01阻斷法

可以使用“物理阻斷”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眼不見,心不煩”。將可能誘惑自己的“棉花糖”從眼前拿開。比如在不需要線上學習的時候離開電子設備,或者將無法自拔的遊戲、“抖音”或者其他平臺卸載等等。

也可以運用“心理阻斷”,重新評估吸引自己的事物,比如“出去也沒有那麼好玩兒,而且還有危險”。或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更積極的事物上來,替代誘惑物對時間的佔領,比如讀書、畫畫、聽音樂、運動等等。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02激勵法

通過強化目標來激勵自己,也叫“加熱未來”,就是一定要認真思考自己的目標,面對自己期待的未來,思考當下應該如何選擇。

成功自控,是因為明確知道想要的結果。棉花糖實驗中能夠屢次忍住不吃麵前美味糖果的孩子們,是因為他們知道堅持之後會有更多好吃的糖果,明確的目標就是可以激勵自己的動力之源。面對誘惑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需要控制住自己的衝動。比如慢慢減少玩電子遊戲直至不玩,是因為再也無法忍受疲憊的身體、混沌的大腦以及下降的視力;不再想出去轉轉或者找同學聊天,慢慢適應甚至享受居家學習生活,因為對自己來說生命健康更有意義。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03等待法

給大家介紹一個“10分鐘等待法”,就是在面臨誘惑的時候,堅持等待10分鐘。平常生活裡10分鐘時間並不長,面對誘惑的時候,暫停10分鐘是一個挑戰。這10分鐘之內,一定要時刻想著長遠的益處,以此抵制誘惑。這是留給大腦的一段冷靜的時間,經過等待之後,也許想要做某事的衝動不會那麼強烈,控制住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很多。這個“10分鐘法則”在抵制誘惑,尤其是一些小干擾時很有效果。例如:當你正在讀書的時候突然想要去玩一玩手機,就告訴自己,“再看10分鐘書,然後再拿手機”。也許幾個10分鐘都過去了,你依然沉浸在讀書裡,把手機忘在了一邊。

停課不停學,戰勝居家學習中的“棉花糖”


那些需要控制的“誘惑”常常能帶來當下的快樂,延遲滿足並不是要消滅快樂,而是我們需要達成短期快樂和長期收穫之間的平衡。戰勝當下學習生活中的“棉花糖”,是為了將來的生活越來越甜。

最後,感恩父母給創造的良好條件,珍惜當下生活,克服“棉花糖”誘惑,老師相信,你一定行!。

希望同學們,增強自律性,少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也希望在聽班會的家長們,如果因為疫情把我們留在家裡,但卻讓我們有了陪伴孩子的機會,希望家長們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